我欲欺君为女杰 莫抛心力苦吟诗
——介绍秋瑾诗词二首
秋瑾(1877~1907),是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女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也是近代著名女诗人。她原名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秋瑾年轻时就不满封建礼法,具有一种热情、倔强的性格。她虽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但清朝政府的腐败,给秋瑾以很大的刺激。使她终于在1904年夏秋间,冲破封建家庭的重重阻碍,到日本留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不幸的是,这位决心献身革命的女战士,刚踏上革命路途不久,从1904年去日本留学时算起到1907年7月便因起义失败被捕,前后不过三四年时间。同年7月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还不到30岁。
秋瑾的诗词,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后期所写的爱国主义诗词。这部分作品,从数量上看并不算多,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现实主义内容,浓郁的爱国激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却使她成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诗人。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她后期的两首诗词。
先说七律《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选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308页。
这首诗写于1905年夏历12月,作者第二次从日本归国途中。1904年2月日俄帝国主义为争夺我东北,发动了肮脏的分赃战争。清朝政府竟无耻宣布“中立”,置领土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秋瑾是次年12月战争结束后回国的,轮船经过黄海。有人告诉她日俄海战的地方,并看到一张日俄战争地图,又正碰上一个日本人要她写诗。她百感交集,悲愤填膺,写下了这首诗。
诗从乘船回国时的心情写起:“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去复来”,就是离开又回来的意思,秋瑾1904年夏秋间东渡日本,第二年春回国探亲;1905年夏天再次奔赴日本,现在又返回祖国,所以说“去复来”。以上两句是说,我驾长风破万里浪,满怀革命的壮志豪情,独自在东海上航行。“只身”并非说乘船的只有作者一个人,意在说明诗人不凡的雄心壮志;“挟春雷”,挟,怀抱,“春雷”,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苏醒,这里借指启迪民众的革命道理。“挟春雷”三个字,气势磅礴,令人惊绝。一个“挟”字金不换,它比“带”、“托”等字都显得更有力量。诗人胸中怀抱着一个惊天的“春雷”,乘风破浪,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夸张,使诗一开始就奠定了苍苍莽莽的感情基调。古人写诗,很讲究诗的发端,使诗一开头就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吸引读者看下去。秋瑾的很多爱国诗词,开头常常是以淋漓的气势取胜,大气包举,笼罩全篇。再比如《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的开头“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又如《泛东海歌》的开头几句“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等等。这种开头的好处,最适宜抒发诗人强烈的情感,使诗一开始就以浓郁的激情打动读者。
接下来两句:“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忍看”、“肯使”,都是反问词,等于说“哪忍看”、“岂肯使”;“图画”,指地图;“移”,改变“颜色”。地图上为辨认方便,各国领土都涂上不同的颜色。“移颜色”,指领土被别人侵占;“劫灰”,佛教传说中能使世界上一切毁灭的灾火叫“劫火”,劫火烧成的灰烬就是劫灰。这两句连起来是说,哪忍看祖国的领土被帝国主义侵占,岂肯使祖国的河山被侵略军化为灰烬!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霸占了中国台湾省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1904年,日本又发动了“日俄战争”,夺取了库页岛南部,取得了我国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的权益。诗人看到祖国的领土在一天天被割让,她又怎能压抑住心中的怒火!这两句承上进一步写出诗人“只身东海挟春雷”的缘由,鲜明地表现出诗人以拯救祖国为己任的宏伟抱负。
以上四句,集中写诗人看到“日俄战争地图”之后的愤怒心情,表达诗人到日本求学的目的就是唤醒民众,拯救祖国。以下四句,则直接抒写诗人对于拯救祖国的政治主张和献身革命的坚强决心。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性格豪放,喜欢饮酒,世人又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诗人心中忧国忧民的愁苦,连酒也不能消除掉,可见愁苦之深。诗人认为,要拯救时局的危难,应该靠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些人,不只是“借酒浇愁”的爱国者,而且更应是驰骋沙场的革命战士!因此,诗人最后写道:“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拼将”,即拼得,拼出,豁出去;“乾坤”,天地,此处指中国。这两句是说,即使我们拼出十万头颅和热血的代价,也一定要把祖国从危难中挽救出来。在这里,诗人运用“拼”、“须”、“力”这样一些有力的词语,把她决心献身革命、唤起民众、甘洒热血、力挽乾坤的革命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个结尾,不在于要给人一种什么回味的东西,而在于以那种对于祖国热烈致诚的爱来感染每个读者的心灵。有如高山坠石,滚滚而来,使人躲开不得。只要是稍稍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读到这样如火如荼、字字敲得响的诗句,又有谁不为之震动、感奋呢?何况它又是出自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一位女子之口,就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以流血斗争洗雪国耻,光复祖国,是秋瑾走上革命道路之后的一贯主张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为此,诗人写过不少咏刀颂剑的诗歌,反复阐述她的这一观点。就当时的革命形势来讲,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维新运动已宣告破产;要挽救中国危亡,就必须用武装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赶走外国入侵者。这不仅是秋瑾也是当时革命者的一致看法,这一革命主张是应该肯定的,也是这首诗所表现的中心内容。
秋瑾是一位以抒发自我激情,抒写理想见长的诗人。这首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才能,这在她其他很多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她的词作,自然也显示了这一特色。写得豪迈俊逸,痛快淋漓,一扫过去一般文人词的那种缠绵低徊的情感。下面我们再谈谈她的词《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鸥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选自安徽师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4册),安徽师大出版社,1977,第295页。
《鹧鸪天》是词牌名,又名《思佳客》,词牌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曲调。《鹧鸪天》这一曲调分上下两片,共五十五字,这首词应该是作者赴日后不久的作品。秋瑾被捕时,清朝绍兴府曾搜去作为“罪状”公布。
词的上片写祖国将要沦亡,作者留学海外,寻找同志一起谋求救国的办法。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词一开始也是从大处着墨,把个人的行动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沉沦”,沉没,这里是危亡的意思;“不禁”,忍不住,“禁”是韵脚,读平声;“闲来”,特来。两句是说,祖国处于危亡之中,令人感慨难禁,我特地来到日本,寻求志同道合的同志。当时的日本,是中国革命人才荟萃之地,很多革命志士都到那里去留学。秋瑾正是怀着寻求“知音”的目的去日本的。她在《泛东海歌》这首诗里写道:“其奈势力孤,群才不为助。因之泛东海,冀得壮士辅。”大意是说,在国内无奈革命的势力弱小、孤立,致使一般有抱负的人都不相协助;因此,我东渡日本,希望得到爱国志士们的帮助。这几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开始两句的意思。
三四句:“金鸥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金鸥”,古代装酒的金属器皿,常用来比喻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国土既已残破,就需要人来收复补全;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我怎敢顾惜自己的生命?这大概是作者回答某人的劝阻的,也或许是作者在扪心自问。照当时一般人看来,作者本可以享受地主阶级的安逸生活,但在这“祖国沉沦”的危险局势面前,作者并没有那样做,她终于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踏上了革命的征途。这个转变过程对一个封建家庭的闺门小姐来说,是做了一番痛苦选择的。“为国牺牲敢惜身。”看似犹豫,实为恳切、坚定。
过片之后,作者的感情更加强烈了,集中抒发她既不怕关山险阻之苦,也不怕舍身牺牲之险的大无畏精神。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关山万里”出自《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作者用在这里,借以衬托她的英雄壮举。可以设想,一个弱女子,不远万里,冲破封建家庭的种种封锁,离开自己的老母和家人,独自到异国去寻求革命道理,这难道不堪称为一个“巾帼英雄”吗?当然,革命的路途会有重重险阻,作者此行又漂泊无依,而这又不正是“关山万里作雄行”的背景?所以,作者最后写道: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英物”,指英俊杰出的人物;“龙泉”,古宝剑名。据说“龙泉”剑在杀敌之前常常有预感,会在剑匣里发出龙虎之吟。这两句的大意是,不要说女子中没有英俊杰出的人物,为拯救祖国,我那墙壁上挂着的宝剑,夜夜都在发出声响!这是多么自信而又激动人心的诗句。从这宝剑夜鸣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时刻准备武装上战场的女战士的飒爽英姿,从而把词的革命思想推向最高潮,给人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舍身救国的雄心壮志,并对妇女在自由解放斗争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后,我们总体来说一说以上两首诗词的艺术特色。
首先我们感受到的是作品里的感情特别充沛、炽热。像“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这样一些富有激情的诗句,的确给诗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我们知道,秋瑾是一个善于抒情的诗人,而且她所抒的情乃是自己心灵的呼喊,是真的感情,而这对于诗词创作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像是诗歌的血液,使诗歌通体闪着生命的光辉。秋瑾在《赠女弟子徐小淑和韵》诗中说:“我欲期君为女杰,莫抛心力苦吟诗。”实际上,这也是秋瑾对自己的勉励。因此,她不愿躲在深闺之中苦心吟诗,也未想到自己要成为一个诗人,她觉得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者。也正是这样,秋瑾这两首诗词的情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它来自作者对于祖国民族的深情热爱,来自生活实感的真情、热情或激情,有着鲜明的“倾向性”。它们就像炸弹,像鼓点,像号角,读之无不使人鼓舞。
其次,突出地运用想象和夸张,极大地丰富了这两首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比如“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等。纵横开阖,豪放不羁,气势雄壮。它对于作者爱国激情的抒发,可以说是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当然,以抒写理想激情为主的诗歌,总是离不开想象和夸张,但这想象和夸张必须是新奇的,又必须是作者激情的自然表现。“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想象何等美好,夸张何等奇特,情感又是何等的自然、诚挚!艺术的想象和夸张与作者的激情相互辉映,作者的激情就有所依附;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艺术形象更是显得生生不息,永远具有艺术的魅力。似乎作者的爱国激情,不通过这样一些奇特豪放的诗句就不能表达;如果没有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就无法驱遣。它们既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胸襟开阔,又不使人感到苍白无力或者故作惊人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