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志与全域旅游:以宁夏为例
- 霍丽娜
- 5028字
- 2022-04-11 18:14:04
绪论
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编修志书乃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茅盾先生曾言:“我国地方志源远流长,各朝各代,皆有增订,延揽饱学之士,分类撰写,搜罗材料之广博,超过正史、野史、前人笔记之所记载……似可组织人力,即以地方志中适合于旅游者之多方面兴趣而引人入胜者,编写导游指南。”[1]可见地方志不仅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还兼具旅游指南的现实意义。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2]感陈寅恪先生之言,今日,我们对当前挖掘地方志中的材料,使其能为今日之旅游业提供源头活水,解决旅游发展进程中全域旅游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对其发展路径进行探索和理性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有益的。挖掘地方志中的材料,研究地方志与全域旅游的关系、地方志中全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地方志部门的全域旅游开发意识,提高旅游部门的方志资源意识,对进一步开发地方志资源、发挥地方志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地方志与旅游发展
如何利用地方志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既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也是学术新潮流的趋势。学者们就此广泛地探讨地方志与旅游的关系,相关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研究本地地方志与旅游关系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专家学者们提出地方志对旅游资源有普查指南、为开发新旅游资源提供丰富资料和信息、为旅游区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3]等重要作用;认为地方志与旅游是联系互通、古今认同、协作和“联姻”的关系,指出地方志是旅游资料的宝库,是旅游文化资源的载体;[4]专家学者们认为,地方志能为旅游注入历史文化内涵等。地方志中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价值和社会影响还在于:一是史志无用论在国内外广有市场,而开发志书资源服务于全域旅游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可以打破史志学原有的“清冷”。旅游产业要在文旅融合创新上发展,地方志无疑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地方志编纂为中国特有,跨史志学与旅游学的学术研究,有助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全域旅游事业,真正实践“方志服务于旅游”。
2016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成为我国旅游业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5]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6]2017~2019年连续三年,李克强总理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域旅游”。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工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明确“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7]提出以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全域旅游”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文化和旅游从“深度结合”转向“全面融合”。“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融合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国家对全域旅游工作的重视,开启了全域旅游发展新篇章,也对如何发展全域旅游、怎样为全域旅游发展服务提出了新的课题。
史志之学主张经世致用,使史志之学经世致用是地方志工作者们一直高度重视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高度重视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把建立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作为总体目标之一,强调修用并重,明确提出“加强对地方志资源的深加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8]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必须突破只编“一本书”的传统模式,一手抓修志编鉴,一手抓开发利用,相辅相成,齐头并进。[9]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实现地方志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地方志文化和全域旅游的全面融合,是新时期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挖掘地方志中的丰富“矿藏”,完全能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智力支撑。这不但是地方志功能之体现,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可以预见的是,地方志资源对全域旅游发展的规划、开发资源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从文化融合旅游的根本之处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成果,使地方志实现自身开发利用的最大化,使地方志资源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当下相关部门需要特别重视的。
二 地方志与宁夏全域旅游的契合
早在2016年1月,宁夏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区),这开启了宁夏全域旅游的新时代。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实施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9月,宁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继海南省之后第二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随即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其中加入了全域旅游的相关内容。同时,宁夏出台多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进程,对全国其他省(区、市)的全域旅游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近年来,宁夏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有关结合文旅融合、旅游管理的研究和政策规划等纷纷涌现。其中,文旅如何融合及作为当代旅游如何从感官旅游转变为感受旅游等,备受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如何开发文化中的旅游资源,使文化在全域旅游发展中作用最大化,成为研究的重点。地方志作为宁夏重要的文化成果,对其开发利用也受到研究者及相关部门的关注。有学者提出旧志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提升了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文化传承性,名臣地方人物资源提升了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人文精神,民情风俗资源提升了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文化地域性。[10]
宁夏自元代开始修志,明代修志事业兴起,至现在首轮、续修省级地方志完成,二轮市县志基本完成,行业志、部门志、乡镇志、村志等完成众多,地方志资源可谓丰富。宁夏地方志涉及历史沿革、山川河流、寺院名胜、风土人情等,为“一方之全史”。正是由于地方志具有综合的信息资源优势,因此在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源开发、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正基于此,才能实现“方志服务于旅游”之说。
三 挖掘地方志资源,服务宁夏全域旅游建设
宁夏平原自古就是鱼米飘香、湖泊交织的“塞北江南”。这个美称具有民族融合的内涵,也具有自然风光、地理位置、农业经济等方面的内涵。而宁夏地方志中记载的明清宁夏“八景”不论从命名上,还是取舍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塞北江南”的美丽风光。宁夏旧“八景”不同于西北其他景观文化中山的比重多的特点,宁夏“八景”中水的成分更多。如:黄河景观有“汉渠春水”“汉渠春涨”“黄河晓渡”;湖泊河流有“月湖夕照”“东湖春涨”“槽湖春波”“暖泉春涨”“石渠流水”等,无愧于“塞北江南”的称号。这样的美景,也使明按察副使曹琏在《朔方形胜赋》中感慨:“而为西夏之美观,不减江南之佳致者!”[11]可见明代时,宁夏已经因为风景优美,而成为文人墨客寻幽览胜的旅游胜地。对宁夏旧志中景观文化的梳理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宁夏当代景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其中“八景”诗不但可以使旅游者深入了解景观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为景区景点创造并提升审美价值。
自然景观是宁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宁夏多层次的奇特景观,造就了“天下黄河美宁夏”的壮丽山河,孕育出奇特、雄浑、秀丽、浩瀚、神秘、淳朴、古老的“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资源总体形象。[12]梳理研究地方志中的山脉、水系、沙漠,特别是贺兰山、六盘山、黄河、沙湖、须弥山、牛首山、清水河、葫芦河、泾水源头等,可为宁夏自然景观增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地方志素来重视人物记载,有“邑志尤重人物”[13]之说。宁夏的人文景观包括在宁夏建立功勋的文臣武将、到宁夏巡视的帝王将相、诗文咏颂宁夏的文人墨客、为宁夏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先烈等,他们为宁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宁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宁夏地方志中记载的名人轶事,极大地丰富了宁夏旅游的人文精神。挖掘宁夏地方志中的人文元素,以名人轶事、传说故事造势,可以提升宁夏旅游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增加宁夏及景区景点的知名度。
宁夏地区历史悠久,境内遗址遗迹众多,构成了宁夏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宁夏古长城、古园林、古塔、石窟、古陵墓、岩画、红色旅游等为宁夏全域旅游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中的历史记载,可为宁夏人文遗址遗迹等旅游景点景区增加厚实的文化底蕴。
宁夏地区各民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互相学习并且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文化、礼仪、生活习俗等,有的节日和习俗已成为许多民族共同的财富。志书中的宁夏服饰、饮食、婚嫁、丧葬、节日、社火、特色文艺活动、民间故事、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曲等,反映了独具特色的宁夏地方风土人情。这些地方志中的“风俗”专题,可以为开发宁夏特色文艺演出和特色旅游纪念商品等提供线索,也可为发展特色风土民情观光游备下素材。
宁夏地方特产主要有“五宝”,历史悠久,多为旧时宁夏进贡的贡品。宁夏地方志一般设《物产篇》,对这些特产的起源、种类、产地等进行记录。志书中涉及中宁枸杞、甘草、宁夏滩羊、中卫山羊、中卫酒、彭阳果脯、马铃薯等重要特色物产的记载,为宁夏特色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和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提供了资料。
宁夏地方志中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特色物产等文献资源与全域旅游开发相结合,能为发展有特色的宁夏全域旅游事业提供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深入挖掘宁夏地方志资源,可以为全域旅游提升文化品位。建设系统的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库,可以为旅游景点的文化支撑、编写宣传宁夏旅游指导书、开发有特色的宁夏文艺演出、设计宁夏旅游纪念特色商品、建设景区旅游文化项目等提供丰富的资料。
总之,全域旅游发展对传统历史文化内涵的需求,可以通过探析地方志中蕴含的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得以满足。地方志能为全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我们必须重视地方志资源与全域旅游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志中的宝贵资源,一定可以为现代旅游开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域旅游服务,进而推动中国全域旅游事业的发展进程。
[1] 韦韬、陈小曼编《茅盾杂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第955页。
[2]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载《陈寅恪文集之三 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236页。
[3] 巴兆祥:《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12页。
[4] 林衍经:《地方志与旅游》,方志出版社,2005,第2、38、99、207页。
[5] 华丽、沈伟丽、荀琳:《全域旅游发展文献综述》,《科技风》2017年第8期,第274页。
[6] 李金早主编《当代旅游学》(中),商务印书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第209页。
[7]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国旅游报》2016年12月27日,第2版。
[8] 邱新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解读》,《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11期,第32页。
[9] 陈强:《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与思考》,《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11期,第49页。
[10] 王玉琴:《旧志资源与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内涵的提升》,《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103页。
[11] (清)杨芳灿监修,(清)郭楷纂修,张建华、苏昀校注《嘉庆灵州志迹校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第173页。
[12] 宁夏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宁夏通志·商贸旅游卷》,方志出版社,2010,第1099~1100页。
[13]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八》,中华书局,2000,第8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