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字构意与近义词辨析
汉语中有丰富的近义词,不管是单音词还是多音词,准确理解语素义都是辨析近义词的关键。而准确理解语素义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了解所用字构意和本义,掌握词义系统,弄清楚语素义和词义的来源。而字形构意和本义的主要依据恰恰是甲骨文等古文字,因此,甲骨文等古文字在近义词辨析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和价值。
本节近义词辨析主要以汉字构意为依据,尤其是以甲骨文等古文字构意为依据,对意义相近的单音词进行辨析。由于一个语素可以带动多个相关合成词,这里不再专对合成词进行辨析。此外,很多词的语法功能不是单一的,具有多样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为不同的词性,为此,本节主要根据近义词共同词性进行分类,分为名词近义词辨析、动词近义词辨析、形容词近义词辨析三个部分。
一 名词近义词辨析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具有近义关系的名词往往是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下位概念名称。有的近义词的意义差别会在形体符号上非常巧妙地表现出来,因此,甲骨文等古文字可以成为辨析名词性近义词的一条重要线索。以下我们以“牙”和“齿”、“器”和“具”、“疾”和“病”三组近义词为例进行说明。
(一)“牙”和“齿”
“牙”和“齿”意义十分相近,可组成合成词牙齿,但成语“笑不露齿”“唇亡齿寒”“唇齿相依”中的“齿”不可替换为“牙”,同样“牙刷”“刷牙”“镶牙”中的“牙”也不可换作“齿”。“牙”与“齿”组词造句使用功能的不同,可通过其古文字构意得到解释。“齿”的甲骨文作“”,像张口露齿之形,露出的是唇后门牙,因此,“齿”的本义是“唇后门牙”;“牙”的金文字形作“”,像上下咬合之形,本义是大牙,《说文解字》古文又增加了“臼”构件作“”,突出大牙顶端有窝臼的特点。正是由于“牙”和“齿”的位置不同,所以“笑不露齿”“唇亡齿寒”“唇齿相依”中“齿”不可换作“牙”;后来“牙”“齿”意义混同,都可兼指“牙”和“齿”,从“牙刷”“刷牙”“镶牙”“象牙”“马路牙子”“齿轮”“健齿”“龋齿”等习惯用语看,“牙”比“齿”的口语色彩更浓厚。
(二)“器”和“具”
“器”和“具”都是名词,意思是器皿、工具,可组成“器具”。它们构成合成词时,搭配习惯明显不同,如“武器”“兵器”“重器”“宝器”“神器”中的“器”不可换成“具”,“文具”“工具”“道具”“农具”“炊具”“卧具”中的“具”不可换成“器”。这是为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古文字形进行辨析。“器”的西周金文作“”,由周围四个“口”与中间的“犬”组合而成,小篆以至现代楷书的字形构意都与此相同。《说文解字》说解为“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即认为“器”的本义是“器皿”,字形构意是很多器皿被犬看护着。由字形构意可以推知,这些器皿被犬看护,说明它们特别受重视,非同一般,因此,“器”具有隐含义素“重要,珍贵”。“器”这个隐含义素对其构词功能具有明显的规约作用,如“武器”“兵器”“重器”“宝器”“神器”意义中都隐含着“重要,珍贵”义素;不仅如此,“器”的隐含义对其意义引申也有规约作用,“器重”“器敬”中的“器”是“重视”义,显然“重视”是其隐含义“重要”的进一步引申;“大器晚成”“器宇”中的“器”指重要的或者比较大的才干,“器”也保留着隐含义素“重要”。可见,利用汉字构意挖掘“器”的隐含义,不仅有助于阐释“器”的意义特点和相关构词规律,还有助于梳理“器”的意义引申脉络,为其各个义项找到合理的联系线索。
与“器”意义相近的语素有“皿”“具”等。“皿”的甲骨文和“”小篆“”,均像用来盛食物的器皿,本义是器皿,不包含“重要,珍贵”这样的隐含义素。“具”的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均像双手端着或捧着鼎的样子,从手的角度来说,表示在准备饭食;从鼎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器具。“具”有“准备饭食”和“器具”两个本义。我们这里只分析与“器”意义相近的“器具”义项:根据字形,作为器具的鼎被双手端着或捧着,突出其被使用的特点,由此推知,“具”的“器具”义隐含着“被使用”义素,如“文具”“工具”“道具”“农具”“炊具”“卧具”中的“具”都隐含着“被使用”义素,可以与表示用途的“文”“工”“道”“农”“炊”“卧”等语素组构成词,而“皿”或“器”不具有“被使用”的隐含义,因此,不能与这些表示器具用途的语素组合成词。
(三)“疾”和“病”
“疾”和“病”都有多种词性,二者名词性意义十分相近,可构成合成词“疾病”。其差别可通过甲骨文构意进行分析。“疾”的甲骨文“”像人腋下中箭之形,本义是比较容易治愈的疾病;受箭伤是非常疼痛的,因此,“疾”又引申出形容词义“痛苦”,如“疾苦”。从“疾”的甲骨文构意中“箭矢”的角度来说,箭矢速度非常快,因此,“疾”又有形容词义“迅疾”,如“疾驰”“疾速”;由“迅疾”引申出“力量大,猛烈”义,如“疾风骤雨”“疾风知劲草”“大声疾呼”。“病”的甲骨文“”像人卧床之形,本义是难以治愈的重病;由生病引申为“害处”“缺点,错误”,如“弊病”“语病”“通病”;进一步可引申出动词义“责备,不满”,如“诟病”“为世所病”。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疾”“病”作为名词的主要差别是程度轻重不同。
二 动词近义词辨析
每一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都可以构成一个语义场景,为之造字时可能采用表现语义场景的表意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也可能采用从音义两个角度表现词的形声法,还可能采用借用同音字符的假借法。这里以甲骨文等古文字为线索,对几组意义相近的动词进行辨析。
(一)“傍”和“伴”
“傍”和“伴”都可用作动词,表示陪伴义,意义相近。二者的区别可依靠古文字形进行辨析。“伴”的甲骨文作“”,像两个人并排站立,小篆作“”,《说文解字》说解为“并行也。从二夫。辇字从此,读若伴侣之伴”。后来重造由“人”和“半”组成的合体字“伴”,表示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如“伙伴”“伴侣”。由“伴”的甲骨文、小篆字形以及声符“半”的意义都可以推断,“伴”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是互为陪伴的“并列”关系,双方像一个整体的两半一样“互不分离”,如“伴随”“陪伴”中“伴”具有这个意义特点,后来引申出“陪同”义,如“伴舞”“伴奏”“伴读”。“傍”字《说文解字》说解为“近也。从人旁声”,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依傍之义即旁之引申。”说明“傍”与“旁”具有同源关系,其本义“临近,靠近”中包含着源于声符“旁”的“旁边的,非主体的”义素,这与“伴”的隐含义素“并列”“互不分离”明显不同。正是由于隐含义素不同,“傍”和“伴”的引申方向和组词造句语用功能呈现不同特点,如“依傍”“傍大款”中都隐含着“旁边的,非主体的”意义特点;表示时间的“傍晚”“傍黑”“傍亮”中“傍”的意义“临近”也包含这个意义特点。
(二)“依”和“倚”
“依”和“倚”意义和读音都相近,本义都是“靠”,它们组构合成词时也有很多共同的搭配语素,如:倚靠——依靠,倚赖——依赖,倚傍——依傍,倚托——依托,倚仗——依仗,这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可以字形构意为依托进行解析。“依”的甲骨文作“”,像衣服包裹人体之形,从其字形构意可以抽绎出本义“依傍,靠着”,还可以离析出隐含义素“紧挨着”。“倚”的本义也是“靠”,“倚”字从人奇声,声符“奇”由“大”和“可”组成;“可”以取像“曲柄斧之柄”的“”为声符,具有弯曲的特点;以“奇”为声符的字大都有“偏斜”的特点,如“攲(欹)”“崎”“畸”都有偏斜的特点,“倚”也隐含着“斜”的意义特点。
正是由于隐含义素不同,两个词在搭配习惯和引申方向上产生差异:“依”的引申义沿着“紧挨着”方向,可组成“依山傍水”“唇齿相依”“小鸟依人”;还可引申出“顺从,答应”义,如“依从”“依顺”“依允”等;还可进一步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是“按照”,可组成“依旧”“依据”“依次”。此外,叠音词“依依”沿着“紧挨着”方向引申为“亲密的样子”,如“依依不舍”;“依依”还可以引申为轻柔的样子,如“杨柳依依”。“倚”隐含“斜”义素,指身体斜靠在物体上,显然“倚”比“依”更需要所倚靠物体的支撑,或者说对支撑物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下列近义词组,倚靠——依靠、倚赖——依赖、倚傍——依傍、倚托——依托、倚仗——依仗,前者包含更需要所靠物支撑的意义特点,对宾语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同样,“倚”可组成“倚重”,而“依”不可与“重”组构合成词。“倚”的隐含义素“斜”还引申强化成为显性意义,如“不偏不倚”中“倚”就是“斜,偏,歪”的意思。
(三)“睡”和“眠”
“睡”和“眠”意义十分相近,可组成合成词“睡眠”,但词语“冬眠”“长眠”“失眠”中的“眠”不可替换为“睡”;“瞌睡”“睡觉”“睡梦”“睡意”中的“睡”也不可换作“眠”。
“睡”与“眠”组词造句使用功能不同,可通过其古文字构意得到解释。《说文解字》:“睡,坐寐也。从目垂。”“目垂”就是眼睛下垂,是对人坐着打瞌睡状态的典型反映,因此,“睡”的本义是坐着打瞌睡。坐着打瞌睡是短时浅层睡眠,因此,“睡”的意义中隐含“浅,时间短”的意义特点。“眠”是形声字,根据《释名·释姿容》:“眠,泯也,无知泯泯也。”《龙龛手镜》:“眠,暗未明也。”可见“眠”的本义是比较长时间的深层睡眠,隐含义素是“无知觉”。
隐含义素的不同决定“睡”“眠”组词造句的使用规律不同,如“冬眠”是较长时间的深度睡眠,不能说“冬睡”;“长眠”是对死的委婉表达,恰是利用了“眠”的“无知觉”意义特点,因此,不可把“眠”换作“睡”;“失眠”意思是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因此,习惯用“眠”而不用“睡”。反过来,“瞌睡”“小睡”都具有“浅,短时间”的特点,因此,其中“睡”不可换作“眠”;“睡觉”“睡梦”“睡意”中“睡”的“时间短”义素已经逐渐脱落,引申为广义的“睡觉”义,也不可用“眠”替换。
“睡”“眠”都可与“安”组合成词语,“睡”“眠”隐含义素的不同,决定了“安眠”比“安睡”睡得更熟、更深。
三 形容词近义词辨析
形容词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对事物性质、状态、特征、属性的概括反映。给形容词造字时,所选择的构件往往与词义有各种联系,因此,辨析形容词性近义词也可以从字形分析入手。下面以三组形容词为例,说明甲骨文等古文字构意在形容词近义词辨析中的作用。
(一)“醉”和“酣”
“醉”和“酣”都以“酉”为部首,“酉”的甲骨文作“”,西周金文作“”,像酒坛之形,因此,以“酉”为表意构件的字意义都与饮酒有关。《说文解字》:“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曰溃也。从酉,从卒。”许慎列出了两种有关“醉”的本义;第一种为饮酒达到了极限;第二种说解为“溃也”,意思是“溃败”。显然“溃也”不是“醉”的本义,而是隐含于本义“饮酒过量,神志不清”的词源义。据此,我们认为“醉”的词义是“饮酒过量,神志不清”,隐含义素是“溃败”。“酣”字由“酉”和“甘”组成,《说文解字》:“酣,酒乐也。从酉,从甘,甘亦声”,可见,“酣”的本义是饮酒尽兴,声符“甘”提示了“酣”的语源与甘美快乐有关,也就是说,源于“甘”的“美乐”意义特点是“酣”的隐含义素。
隐含义素的不同决定了“醉”“酣”组词造句的使用规律不同,如“醉汉”“烂醉如泥”“醉鬼”“醉生梦死”的意思与“醉”的隐含义素“溃败”有关,因此,“醉”不能换成“酣”;沿着“溃败”方向引申,“醉”又有“沉迷,过分爱好”义,可组成“醉心”“沉醉”“陶醉”,这些词义也与“醉”的意义特点有关联,因此“醉”不可换作“酣”。反过来,“酣畅”“酣睡”都具有美乐特点,其中“酣”不可换作“醉”。
(二)“英”和“雄”
“英”和“雄”意义十分相近,可组成合成词“英雄”,但词语“英华”“精英”“英才”“英俊”“英烈”中的“英”不可换为“雄”,同样“雄壮”“雄伟”“雄心”“雄厚”“雄关”中的“雄”也不可换作“英”。“英”和“雄”组词造句使用功能的不同,也可通过其古文字构意得到解释。
“英”是形声字,以“艹”为部首,说明本义与植物有关,“英”的本义是“花”,花是植物最精粹的部分,因此引申出“精华”“才能出众”等褒奖意义。“雄”以“隹”为部首,“厷”为声符,本义是雄性的鸟,泛指雄性的,与“雌”构成反义词;雄性动物一般较雌性动物更为强壮高大,因此,“雄”又具有隐含义素“强有力”。
隐含义素的不同决定“英”“雄”组词造句的使用规律不同,“英华”“精英”“英才”“英俊”“英烈”词义中都有隐含义素“精华”,而“雄壮”“雄伟”“雄心”“雄厚”“雄关”等都具有“强有力”的意义特点,可见语素的词义特点或称隐含义素对其组词造句使用特点具有规定性。
(三)“平”和“安”
“平”和“安”意义十分相近,可组成合成词“平安”,但词语“平坦”“平面”“平原”“平行”“平辈”“平局”“和平”“平均”“公平”“平和”“平仄”“平淡”“平叛”中的“平”不可换为“安”,同样“安全”“安逸”“安乐”“安心”“安置”中的“安”也不可换作“平”。“平”与“安”组词造句使用功能的不同,也可通过其古文字构意得到解释。
“平”的金文字形作“”,《说文解字》古文作“”,像古代天平之形,本义是“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具有隐含义素“没有高低起伏”。“安”的甲骨文“”,西周金文“”,像女人安坐在屋内之形,本义是“安全,平安”,隐含义素是“没有危险,稳定”。
词义特点的不同决定“平”“安”组词造句的使用规律不同,“平坦”“平面”“平原”“平行”“平辈”“平局”“和平”“平均”“公平”“平和”“平仄”“平淡”“平叛”的词义中都包含“没有高低起伏”的意义,而“安全”“安逸”“安乐”“安心”“安置”“安顿”“安装”等都具有“没有危险,稳定”的意义,可见语素的隐含义素或意义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其语用规律。
总之,通过甲骨文等古文字分析字形构意和本义,从中抽绎出贯串词义引申脉络的隐含义素,然后通过隐含义素或称词义特点对近义语素进行比较,再进一步对相关合成词或短语进行组群式整体辨析,这种组群式辨析近义词的方法不仅能够以简驭繁,而且因为具有理据性和科学性,更易于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