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人物的说话艺术
- 杜永道
- 1969字
- 2022-03-25 18:27:12
14 在对话中有时不宜追问(下)
——李纨的追问为什么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
尤氏处事懦弱,丫头们都不怕她。尤氏在李纨处休息、洗脸,丫头素云竟然把自己平日使用的脂粉拿来让尤氏用。而且,素云还违背贾府规矩,弯腰(未跪下)端着脸盆让尤氏洗脸。虽然李纨当即指责、纠正了丫头,但这两个“小钉子”却碰得尤氏甚为不悦,她愤懑地说:“我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做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这时,李纨没加思考,脱口便追问:“你这话有因。是谁做的事够使的了?”尤氏接口反问:“你倒问我!你敢是病着过阴去了?”李纨当即无言以对,落入尴尬境地。尤氏话语里提到的,是刚刚发生的抄检大观园事件,气头上的尤氏对荣府上下很是不满,李纨的追问等于火上浇油,无怪乎尤氏没好气地反问了她一句。从说话的策略来看,说追问的话,要注意到对方心态。当对方正为某事怒气未消时,不宜追问相关物事。李纨当然知道抄检大观园的事,当尤氏提到这件让她生气的事时,本应默不作声,但心眼儿不够细腻的李纨没过脑子,就去追问,遭到尤氏反问。(第75回)
反之,了解说话人的心态和想法,不追问不该问的事儿,能成功避免不良后果。第30回中,宝玉向金钏儿调情,王夫人反打了金钏儿一巴掌,结果造成金钏儿羞愤投井的惨剧。王夫人当然也很生宝玉的气,把他叫来狠狠训诫了一番。(见第32回)宝钗此前刚刚跟王夫人议论了金钏儿之死,话语十分投契。这会儿她再次去王夫人处,给王夫人送装裹金钏儿的衣服时,正好碰上王夫人生气地训斥宝玉,宝钗是多明白的人啊,知趣得不闻不问,搁下衣服就走了:
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见宝钗来了,就掩住口不说了。宝钗见此景况,察言观色,早知觉了七八分。于是将衣服交明王夫人(便走了),王夫人便将金钏儿的母亲叫来拿了去了。(第32回)
宝钗深知,虽然自己刚才跟王夫人就金钏儿的事谈得非常合拍,但正怒气冲冲训子的王夫人极不愿跟外人提说金钏儿死因和宝玉的过失,因此宝钗没有接着刚才跟王夫人谈话的话头去追问有关情况,而是悄悄退出。这样做非常正确,避免了引发王夫人的不快。
如果对方正因为某件事而激愤不已,则更不宜追问。第77回中,晴雯被主观武断的王夫人赶出大观园后,宝玉悄悄去晴雯家探望蒙受冤屈、生命垂危的晴雯。晴雯对宝玉呜呜咽咽地说:
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我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今儿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
晴雯说到这里,情绪激愤,哽咽难言。虽然宝玉明白晴雯的半截话颇有深意,但为避免晴雯情绪更加气愤和激动,影响身体,宝玉没有追问她没说完的后半截话的意思,而是另说了些关心晴雯的话,以稳定身体衰弱的晴雯的情绪。
在谈话中,如果对方正因为某件事心中难过,甚至眼泪汪汪,为了让对方保持好的情绪,这时也不宜追问相关事情。第43回中,宝玉在金钏儿生日这天特地跑到城外去祭奠金钏儿。当他回到贾府时,正好看见金钏儿的妹妹玉钏儿独自坐在廊檐下流泪。宝玉心下明白,玉钏儿是在悲伤悼念含冤死去的姐姐!宝玉完全理解此时此刻玉钏儿的心情。他对玉钏儿说了句“你猜我往那里去了”,见玉钏儿不语,仍在擦眼泪,宝玉便不再追问玉钏儿问什么哭等等,也没说自己是专门出城祭奠金钏儿去了,默默离开,好让玉钏儿静静思念亲人。
在生活中,跟别人谈话的时候,如果遇到对方因某件事情而处于尴尬境地时,也不宜立即追问有关情况。第28回中,宝玉看见宝钗手腕上戴着一串“红麝串”,想瞧瞧,宝钗便从腕上往下褪这个香串儿,这时发生了下面的情况:
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傍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我没福。”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宝钗褪下串子来给他,他也忘了接。
正当宝玉呆呆地望着宝钗时,恰好黛玉来了,她看到宝玉发愣的样子,打趣宝玉是个“呆雁”。宝玉察觉黛玉瞧见了自己因宝钗而发呆的样子,非常尴尬。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宝玉揉了揉眼睛,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常挖苦别人的黛玉见宝玉这样一副狼狈相,为避免宝玉更加难堪,也就不再追问“你为什么发呆”之类的话了,放了宝玉一马。
所以,说追问的话语时,必须注意到对方的心态。当对方处于生气、难过、尴尬等异于平常的心态时,不宜对与此有关的事加以追问。这时的追问会加重对方心理负担,伤及对方,使得对方心态恶化。从交际双方的关系说,也只会产生负面影响。说追问的话时,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要考虑会不会产生负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