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对话3
- 彭诚信主编
- 1287字
- 2022-03-21 18:00:48
一、引言
机器人、AI,或许能够实现一个每一个个人都能被关怀到的社会,即终极的个人关怀型社会。例如,在预防医疗上,AI可以根据大数据来预测每一个人的遗传特性和生活环境,实现从一般性到个别性的转变。稍作比喻的话(把AI与机器人的发展放在“文科”当中讨论时经常需要借用“比喻”),AI能够对特定个人实施完全合适的健康管理。在教育领域,AI通过解析大数据来提前发现那些想要退学的学生,也使得大学当局能够预先对此等学生作出个别对应。在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尝试中,报告指出,借助这样的程序,少数族群的毕业率得以飞速地提高。1在融资、信贷、保险等领域,通过AI对个人行动记录进行详细分析,也可以救济那些在此前的一般性(统一性)基准下未能通过审查的人。例如,因缺乏信用履历而无法通过信用卡审查的人,也可以通过使用手机的联络对象以及联络频度等平素无意的行动记录,来获得对其信用力的预测评价,结果就有可能通过信用卡审查。2此外,近年来如下情况也较为普遍,即通过消费者过去的购买记录、互联网浏览记录、检索记录,AI对该消费者的趣味嗜好作出预测,企业则根据此结果来向消费者推送与之匹配的个别化广告。这样的个别化广告,让消费者能够经由过滤器来排除不必要的信息,从而挑选仅属必要的信息,在这一点上,也可谓是促进了消费者每个人的自己决定。
并且,也有人指出,所谓“提前”预测本人所欲决定的AI之力,3能将法的解释适用变得更加个别化。众所周知,在被继承人就继承份额未表明何种意思的情形下,继承人需要按照民法规定的比例来继承财产。也就是说,在没有遗言的情形下,不管被继承人生前的意思(意愿)如何,其财产将按照法律上的一般性规定来分割。此般任意规定的运用,也会被认为是对被继承人本人的人生缺乏关怀和尊重。其原因是,其独一无二的人生被简单地一般化了。然而,如果基于与某人相关的庞大既往数据,AI能够“预测”出某人在世时很有可能会作出的继承份额指定的话,即便该被继承人未在生前留下遗言,其人生也能够在遗产继承上得到反映。4也就是说,基于大数据的AI预测,将会使法律上的任意规定不再必要。
若是将此般AI对“自己决定”的预测和机器人技术融合的话,像在藤子·F.不二雄《小超人帕门》中登场的替身机器人那样,机器人或许就能够来为人们“代行”“自己决定”。若是将通过代行所产生的余暇用于自我实现,可以说,人们将能度过一个更富有自我个性的人生。
如上所述,鉴于AI、机器人能够使面向“个人”之极为细致的服务成为可能,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将创造出终极意义上的个人关怀型社会。话说回本章所关心的问题,AI、机器人看起来像是能实现规定了“所有国民作为个人而受尊重”的日本《宪法》第13条之理念——个人尊重原理。若是把个人尊重原理理解为居于日本宪法价值秩序顶点的“根本规范”的话,5甚至还可以说这些是与宪法本身相亲和的技术吧。
本章之目的则在于,对此类某种程度的“乐观主义”抱以怀疑审视。这是因为,只有梳理了会对宪法,特别是对个人尊重原理产生何种风险,并直面这些风险后,才有可能来正确地讨论如何利用AI、机器人。以下首先对构成日本宪法“根本规范”的个人尊重原理为何,加以若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