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倾诉:活成了祥林嫂般模样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鲁迅《祝福》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祝福》中的一个悲剧人物。祥林嫂是个苦命人,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后来又被婆家卖到山里嫁了人。祥林嫂生了儿子阿毛,生活原本有了起色,可是偏偏丈夫病死了,阿毛又被狼叼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祥林嫂痛不欲生,祥林嫂开始反反复复地向人诉说儿子阿毛之死的悲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祥林嫂可能也没想到她的故事居然有这么好的“社会效果”,大家都很同情她、安慰她。于是祥林嫂就反复讲她那令人心碎的故事。
但是话讲了一遍,就不是新闻了;讲了两遍,就是啰唆了;而讲第三遍就没有人愿意听了。所以对于祥林嫂的故事,大家很快便听得熟了,连慈悲念佛的老太太们也不再为她抹眼泪儿,以至后来全镇的人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了,一听到就感到厌烦。
就说话这件事儿来讲,祥林嫂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过度倾诉。人们往往对不好的负面情绪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更何况是过度倾诉。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随意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情绪垃圾桶,到处向人倾诉,像祥林嫂那样让人感到厌烦。
冬子是强子的高中同学兼大学同学,两个人彼此了解。冬子虽然是个男孩子,但是性格跟个姑娘差不多。最让强子接受不了的是冬子很喜欢向人倾诉,不管是捅破天的大事还是芝麻大点儿的小事,冬子总是喜欢挂在嘴边。
毕业后找房子的时候,冬子遇到了一点儿小挫折——和房屋中介产生了纠纷。冬子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强子听。强子很理解,给了他一些鼓励和帮助。不料强子这个善意的举动却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自此以后,冬子总是把生活中一些消极的事情或负面情绪向强子倾诉,如领导不给批经费、项目没人管、挣得不够花等。强子听得多了自然感到厌烦,开口直言又怕伤了冬子的面子,可是一直忍着不说,自己又被带得很情绪化。更让强子感到诧异的是,他发现冬子不是向自己一个人抱怨,只要是关系近一点儿的朋友或同学,都成了冬子的情绪垃圾桶。
渐渐地,冬子的朋友越来越少,但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每每遇到事情时还是会像祥林嫂那般向人倾诉。冬子的倾诉对象换了一拨又一拨,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糟糕。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其迅速,好像每天都充斥着悲惨的故事。想想我们周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像祥林嫂这样的人。他们在遇到了挫折和苦难之后,特别有倾诉的欲望,逢人便说,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苦,希望人们都理解他、同情他。可是短暂的心理舒爽后,还是要回到现实。于是,有的人就开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诉苦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这就像吸毒一样,让你有短暂的快感,但快感消失后便是更大的空虚。然后就上瘾了,根本停不下来。
祥林嫂式的诉苦,最大的坏处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即便刚开始得到了人们的同情,时间长了也会让人厌烦。祥林嫂式的诉苦还有一个坏处就是会传染。过度倾诉就像一个负能量场,接近的人都会被影响。其实,比较理想的沟通方式是这样的:你说一会儿,我说一会儿,我听你说,你听我说,这样才能达到一种交流的动态平衡,双方都会比较舒服。而如果只是一方一味地倾诉,就会让听的人难受。
知识小链接
当失恋、事业不顺或心情不好时,很多女性喜欢找闺密倾诉,她们觉得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调解情绪,还可以增加闺密之间的感情,但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女性朋友之间苦水倒得过多,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产生。
心理学家把过分沉迷和讨论同一个问题的行为称为“共同反刍”,这种行为在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中非常普遍,她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一些情感问题,比如“为什么他不回信息”“我该和他分手吗”“男朋友不理我是不爱我了吗”等。这种讨论常常会将女性困在负面的思维模式中无法自拔,从而给她们带来抑郁的后果。而且“共同反刍”行为带有潜在的传染性,会导致负面情绪在女性朋友之间互相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