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角色类型,就可以解决生活的困难


分裂型:不了解问题所在,一味逃避现实

分裂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逃避现实,不负责任。其原因是胎儿时期和出生时所受的创伤(出生创伤),以及在出生后半年的时间里,自己的想法无法实现。

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负起责任,出现问题的时候就逃避现实,假装自己不处在当前的状况当中。总是幻想着一些事情,不敢面对现实,然后便把自己逼进了一些很严重的问题里。了解“人生可以被自己改变”很有必要,但对于分裂型的人来说,这还挺难的。

 外在特征

存在感不高,行动迟缓。目光无神,不知道在看什么,或者眼里充满了不安。手脚动作很慢,身体的平衡感差。学生的话,通常会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发呆,即使不来上学,也没人会注意到。

 形成原因

在母亲的腹中(这是一个安全且安心的场所),或者在出生之后的六个月内,一个人如果有了被拒绝的体验就会形成创伤。

这个时期,胎儿与母亲一心同体,母亲的感受几乎就是胎儿的感受。如果母亲对于某些事情感到恐惧,这种感觉也会传递给胎儿。

他们会产生“不想待在这里”“别人都讨厌我”等误解,基于这种角色分裂,他们会感到世界对自己充满敌意。而且,他们在与人接触时总是以别人都讨厌我为前提,因而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会畏首畏尾。对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事件产生恐惧,这就是分裂型的特征。

 防御机制下的人格表现

缺乏持续力、责任感、社会性、协调性。

不善于在某个场所安定下来,频繁地搬家或换工作。

害怕他人,无法与他人深交。没有存在感,经常感到恐惧。表现得笨手笨脚,容易被人当作异类。

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无法面对现实。不理会“此时”与“此地”,经常无所事事,对于他人,总有一种即便在一起也不会一同做什么事,或是他不会听我说话之类的想法。

 陷入防御机制时的想法

“算了吧”“这不是我能待的地方”“不想待在这里”。

 防御机制持续作用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害怕承担责任,设法逃避,之后使事态变得更加严重。

· 看似不可能的灾难或麻烦屡次出现。

· 理想有很多,但都无法实现。

· 害怕加入其他人,总会感到自己会被拒绝。

· 经常出现迷路,坐错车,邮件打错字、发错人的情况。

· 脱发、认知障碍、恐惧症、孤独症、过敏。

 人生的主题(目的)

总结自己混乱的一生。

将心中的梦想变成现实。

 本质

创造力强、有丰富的想象力、直觉强、有超越常人的能力、有独特的世界观、有与生俱来的艺术性、心灵世界强大。

 生活特点

· 由孩童意识(自己会被拒绝、被讨厌)向成年人意识(世界很安全,在这里待着就行;这里就是我的归属)转变。

· 会认识到此时的状态(能够感觉到自己正处于某个场所)。比如与人交流、打扫卫生、读书等正在进行的事,他们会集中精力地持续做下去,直到完成。

· 会认识到此时的世界。通过站立、下蹲、跳跃、双脚踏地等动作来感受自己的身体。用脚底板感受大地也很有效果。

· 感到安心、安全。接触到某人,感受他人的温度。通过和友人的握手、拥抱,或与家人的身体接触,来意识到自己可以待在这里、自己是受欢迎的。

 分裂型的名人

史蒂夫·乔布斯、萨尔瓦多·达利。


口腔型: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不善于与他人构筑关系

哺乳期(从出生到一岁半)所受的创伤是口腔型的形成原因。这类人在接受和给予爱,以及被人认同方面遇到过很大

苦难。

与口腔型相关的创伤,都是在很小的时候造成的,人们通常会对某件事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经常感到混乱。而且,由于不知道怎么负责,也不知道怎么寻求帮助,经常会把自己形容得很绝望。

 外在特征

依赖他人。易感到疲倦,代谢差。驼背,双臂无力下垂。眼睛好像泪汪汪的,似乎很渴望什么东西。

 形成原因

从出生后半年到一岁半这个时期(此时期的我们什么也不能做,无论是饿了,还是尿床了,我们只会哭),反复体验被忽视的感觉(有人认为孩子才会这么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具体有以下原因:

· 肚子饿的时候,或者发烧难受的时候,自己一直哭,但母亲不会马上过来(此时,母亲可能正在忙着做其他的事,比如冷却牛奶等)。

· 哥哥或姐姐在身边,但无论怎么喊他们都不来帮忙。

· 喝奶时力气不足,没喝够。

· 被置于一个远离母亲的陌生场所(爷爷奶奶家、婴幼儿托管中心等)。

基于这些体验,孩子们会感到被忽视,会产生无论自己怎么做,自己的需求都不会被满足的想法,进而促使他们放弃满足需求。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悲哀和绝望。

 防御机制下的人格表现

优柔寡断,自我价值低。

他们总会扮演受害者或悲剧英雄,来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力。总是渴望某些东西,对他人拥有的东西很羡慕。依赖他人,总爱跟着某人。

经常出现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的情况,始终认为想要的东西肯定得不到。与人谈话时基本不说话,大多数时候都是对方在说。

在任何时候都感觉东西不够,因而得不到满足。喜欢长时间打电话。发的邮件很长,但基本没意义。不停地自言自语。别人请求帮忙的时候不会拒绝。经常自哀,感到恐惧。情绪起伏较大。

 陷入防御机制时的想法

“不,不”“我果然不行”“想要的东西肯定得不到”“很讨厌”。

 防御机制持续作用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没朋友,没恋人,没钱,没工作,没体力。

· 由于依赖他人,当对自己一直追求的结果过于看重的时候,会被忽视。

· 即便被人夸奖,也会以一句“就我这样的……”之类的话来回应,最后没人愿意夸奖了。

· 过度关注他人而感到疲惫。

· 没有接受过他人的关心,虽然他们会通过关心他人来体会被人关心的滋味,但总会有种谁也不关心我的感觉。

· 因为感到自己无力,所以可能真的会发生一些让他感到无力的事情。

· 贫血、慢性疲劳、肠胃不适、免疫性疾病 、抑郁、依赖症。

 人生的主题(目的)

自立。依靠自己的双脚立足。

依靠自己满足需求,并学会借助这种富足来给予他人。

 本质

温柔、不远离任何人且能够帮助他人、慈爱、感受细腻、天生的教师、善于发现人的优点、可以平等地接受任何人、有强大的精神力。

 生活特点

· 由孩童意识(我什么都不行) 向成年人意识(自己能满足自己,能感受到自我)转变。

· 自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不依靠他人,积极探求自身所需要的东西(如想吃的食物和需要的帮助等),能够自我关心,在自己的需求尚未被满足时,不会去关心他人。如果需要什么,自己会努力表达需求。儿时没能满足的需求,在长大后能够得到满足。

· 能够接受一切。当被别人表扬时,自己不会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回应,而是先深呼吸一下,然后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友好。

· 接受现状。通过脚踩地面的声音,真实地感受自己能够立于大地。

 口腔型的名人

南丁格尔、特蕾莎修女。


忍吞型: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

忍吞型是在自立期形成的。在自立期,人们能够明显表现自己的爱好,也可以运用两个以上的词来进行表达,并开始萌生好奇心、冒险心。

如果在这个时期,孩子受到父母过度限制或过度干涉,他们会感到自己在想做的事情上受到了阻碍。如此持续下去,人们就会有一种只要听父母的话自己就会被表扬的想法。而且,相对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更倾向于做让父母高兴的事情,并因此误会了真正的自己。

 外在特征

脊背健壮,肩膀厚重,肌肉发达,有压迫感,让人感觉有厚度。身材比较丰满,有稳重感。X型腿。圆脸,每天看着都挺快活,经常对他人表现出毫无敌意的稳重面孔。

 形成原因

自立期(两岁开始)时,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帮助,以及过度干涉影响了孩子的自由。因此,他们会积攒不满,同时会产生一种自己的需求可以先放一放,先让爱自己的人高兴要紧的误解。具体有以下原因:

· 明明不想去厕所,但妈妈曾经说过“出门之前最好去一趟”,而且这样做之后得到了母亲的表扬。

· 觉得身体上的变化是可耻的。

· 轻视甚至无视自己的自立表现(例如,画画时想要涂某种颜色,但母亲说需要换另外一种颜色,然后自己就换了)。

类似于这样的表现,他们优先在意的永远是他人是否高兴。

但这样一来,他们的自由就被夺走,自己的一些想法也会被别人反驳。对于这种被控制的状态,他们会隐藏愤怒,并在心里产生照别人说的做就对了的消极想法。

 防御机制下的人格表现

和任何人都能相处,任何人也都很喜欢这样的人,并经常夸奖他们,但他们会把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来,并将对方晾在那里,以此来使对方生气。偶尔也会有控制不住而爆发的时候。

不成熟,经常表现得很孩子气,因为嫌麻烦而懒得行动,总是等待别人指示。

就算是决定了某件事,他们也要花很多时间来付诸实践。生气的时候什么也不说,也没有任何行动。自己做出牺牲时就会感到高兴,有一种自虐的感觉,经常通过自我贬低来实现自我。

能感到自己有能力,但最后的行动总能推翻自己的这个想法。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

 陷入防御机制时的想法

“啊,看来必须得这么做啊(牺牲)”“太麻烦了”。

 防御机制持续作用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总是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像奴隶一般地忍耐着(之后其积累的愤怒可能会爆发)。


· 不爱行动,又嫌麻烦,事情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 无法自己决定一些事。

· 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

· 不知道自己的喜好和需求。

· 不知道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过度侵入对方的空间。

· 癌症、肥胖、脑出血、过敏、哮喘、执行障碍、不自觉的性骚扰行为。

 人生的主题(目的)

创造性地表现自己。

为了自己而自由地行动、表现。

 本质

拥有宽广的心,把别人的难处当作自己的难处,内心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努力且能够忍耐,喜欢让人快乐的事,是辅佐领导的左膀右臂,善于关心他人,拥有无限的能量并可以将能量分享给他人。

 生活特点

·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心情放在第一位,自由地生活。

· 自己的空间很重要,与他人分清界限。

由于父母经常侵入自己的世界,因而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很模糊,无法为了自己去争取空间。需要训练自己争取并有效使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能给予自由。有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入侵他人的世界,我们要避免对他人的过度关心。

· 乐于行动。之前为了成为好孩子而忍耐自己的需求,我们要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之前不爱行动,从做决定到付诸实践需要很长时间,我们要训练一些身体上的行动,来实际体验事物的变化。

 忍吞型的名人

迈克尔·穆尔。


控制型:不知道自己在相信什么,不承认现在的自己

控制型的形成时期是第一次显现性别特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内心会特别想让异性监护人来关注自己。

刚开始,异性监护人确实会非常关爱他们,但是,后期会渐渐忽视他们,并拿他们与兄弟姐妹进行比较。因此,他们不得不去争宠。长期处在这种为了得到父母关爱而竞争的环境下,便会受到创伤,这便是控制型的根本特征。

在这种状况下,为了能够继续得到异性监护人的关爱,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必须处在一个正确的、稳固的地方。

在他们的心里,相比于现实、爱、信赖,被认同和被重视才是最高目标。这便是控制型的创伤。

 外在特征

目光有力量,经常以挑衅或诱惑的目光看着某人。脑门儿大。女性中有很多人腰部纤细,身材比例好。肩膀和腰部突出,有自信,有威慑力,给人感觉有些刻薄。国王/女王范儿。

 形成原因

在幼儿期(男女性别特征开始显现时),孩子们总会认为,如果自己不比别人优秀,就不会被爱,这样的创伤就是控制型的形成原因。具体来说:

· 父亲明明说喜欢自己,却和母亲结了婚,自己感觉遭到了背叛。

· 父母提出交换条件(例如,“如果你做到××我就××”,有条件的爱)。

· 父母没能遵守一些小的约定(例如,读睡前故事等)。

· 有了弟弟妹妹之后,父母的关心更多地给了他们。

基于这样的体验,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背叛”,因而会试图对周围的环境和人进行控制。

 防御机制下的人格表现

不完全了解某件事,心里就觉得不舒服。

因为试图控制周围环境,经常处于“临战”状态。除了自己都是“敌人”,为了不输给他们,一刻也不放松。

经常自我陶醉,看上去自信满满,但无法拥有真正的自信。为了隐藏自己的不自信而虚张声势,无论做出怎样的牺牲,自己都要取胜。

因为经常处于优越环境,想要控制周围环境,但与前三种类型(分裂型、口腔型、忍吞型)的表现方式不太相同。以分裂型为基础的控制型,他人很难接近这类人;以口腔型为基础的控制型,这类人会通过顺从或诱惑来达到控制的目的;以忍吞型为基础的控制型,具有一种即使沉默也会让人感到被支配的威慑力。

 陷入防御机制时的想法

“不这样是不行的”“我才是对的”“面对一切都要取胜”“一定要让对方明白”“我没错”。

 防御机制持续作用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总是居高临下地说话,对人有威慑力,人们会对其敬而远之。

· 有一种其他人肯定会背叛我的想法,并无意识地将这种态度表达出来,由此引发对别人的不信任;在现实中假设他人的背叛。

· 坚信自己没错,态度固执,不灵活。

· 认为自己想象的世界才是正确的,并错误地猜想别人也一定是这么想的,进而采取错误行动,导致情况混乱。

· 乍一看充满自信,实则很自卑。


· 喜欢挑战不可能的事情,并因此消耗过多精力。

· 想要比对方更优秀而常采取一种支配他人的态度,导致其与他人的关系变得复杂。

· 经常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导致慢性头疼。

·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痛风、浑身无力、精神分裂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人生的主题(目的)

· 将自己从特别意识当中解放出来,感受到自己和他人其实是一样的,认同他人的核心特质,并予以尊重。

· 培养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信赖。

· 杜绝控制思维,让自己顺应世界和宇宙的规律。

通过上述内容,让自己在充满战斗思维的头脑和内心当中创造平和。

 本质

充满进步心、有策略、有统帅力、知性、有魅力、清高、诚实、率直、有正义感、宽容、思维广阔、博爱、有正确的价值观、善于说让别人豁然开朗的话。

 生活特点

· 放下武器,停止争斗。摆脱孩子意识,不再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而拼命努力,以成年人的视角认识爱与被爱,活在当下,寻求新的挑战。

· 不再擅自按照自己所想的做出决定。一旦注意到自己的妄想,就会进行反思,并努力面对现实。

· 了解到自己不是最特别的。不再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也不再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接受现在的自己,以现在的状态继续生活下去。

· 信赖他人。不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控制周围的环境和人,对一些事不再追究,不了解的话也不会逼自己去了解。

 控制型的名人

拿破仑·波拿巴、圣女贞德。


刻板型:害怕失败,冷冻感情

刻板型是人们从幼年期开始,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青春期)形成的。

与刻板型有关的创伤,通常是由人们误认为自己现在的情感比较危险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感情(即感情麻痹)造成的。

一旦发生感情麻痹,人们可能无法忍耐一些正常的、自然的但消极的情绪(如讨厌、憎恶等),从而试图阻止这种情况。抑制情感时,人们肌肉僵硬,脸上没有反应,但因为这些负面情绪,我们感受不到他们的爱与快乐。

因为不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感受,因而他们给出的答案也不是统一的。因此,他们的人生也必然是刻板而无趣的。

 外在特征

全身匀称,身体上看不出什么异样,但骨盆略微向后。因长时间状态固定而看不出气色。经常伸展腰背,体态还不错,走路时上半身基本不动,双腿机械性地摆动。是认真的好学生。

 形成原因

在青春期,人们对性开始产生兴趣,但因为“性是一种令人羞耻的东西,不能谈论”这样的误解,而使人产生创伤。因为受到严格的管教,一些人无法依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只能按照大众的模式去做某些事。具体有以下表现:

· 在与家人相处,电视上开始播放性爱场面时,家庭氛围变得紧张,父母态度变得严肃。

· 因对性产生兴趣而被父母斥责。

这样的经历,会让人产生“性是需要严禁的东西,自己不能讨论性”之类的误解。

· 内容空洞的交流。

· 每天的计划都会默默地完成。

·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非常严格。

· 父母总是一副都是为了你好的态度。

这样的经历,会让人产生××不能做、××必须做的想法,从而失去反抗心,也无法将愤怒表现出来,行动时只会考虑到规则。

 防御机制下的人格表现

因为太过认真而没有缝隙,因××不能做、××必须做而变得束手束脚。

头脑中只想着认真、严肃,是完美主义者,想法周到,但无法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行事。无法灵活应变,发生预想之外的状况时会感到害怕。

因为冰冻了自己的情感冲动,因而无法了解自己的感觉,以口头的理由和意志叙述来代替自己的感情。严格要求自己,不在人前显露感情。和以前任何时候一样,只要没有风波,生活就算是安定的。容易变得傲慢无礼,对周围人经常爱答不理。

 陷入防御机制时的想法

“认真、严肃”“我会没事的”。

 防御机制持续作用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因为认为“我会没事的”而不听取他人的意见。

· 恋爱的时候总会采取同一种模式,显得无聊。

· 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会感到恐惧、暴怒,由此影响周围的人。

· 规规矩矩,每天一成不变,没有爱也没有性,生活单调。

· 偶尔会特别想使用暴力(如想碰撞正在下楼梯的人等)。

· 腰疼、帕金森综合征、强迫观念、洁癖、没有性爱经验。

 人生的主题(目的)

将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融入日常的行动中。

不再追求完美,接受当下的自己。

感受并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人分享。

将性与爱结合。

 本质

热情、有领导力、有管理能力、有冒险心、忍耐力强、勇于献身、有秩序感、心中充满爱。

 生活特点

· 不再封印感情,而是像个成年人一样,热情而有感情地生活,接受现在的自己。

· 学会感受(找回灵活性)。不因为封闭自己而与性隔绝,随着音乐摆动身体,放松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试着感受一些内心好的或不好的情绪,以此来接受内心的东西。

· 像个成年人一样生活。不再考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是平时常采取的行为,试着训练接受自己的“灰色地带”。放弃追求完美的意识,允许适当的失败。尝试做一些会让人们夸奖自己的事情。

· 遵循自己的热情。

不再觉得“我没事”“一定要认真”,基于自己的热情和爱来看待世界。

 刻板型的名人

马丁·路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