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33,立春,香积寺祈福

33,立春,香积寺祈福

立春(12月底至元月初)春江水暖鸭先知,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冬天的季节里,少了些春的生机,夏的火热,秋的灿烂,一个人走在小区住宅到工作单位冰冷的道路上,满目肃穆,一天的苍茫,一地的苍凉,无叶的树枝光秃丑陋,片片的落叶枯黄腐烂,天地人感应,人无端地添了不少愁绪,零零碎碎的思维没有头绪,总想寻觅点什么来打动自己,活跃自己。

偶尔翻书,看到王维诗句“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觉得挺符合自己的心境。遂对王维的诗词爱不释手,一口气续下去,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王维能跳出俗纷扰,牵情于山水之间,重视自己的禅修,他的诗歌创作不仅融合了自然审美体验,还更为高妙地融入了宗教哲学。

晚年的王维,没事儿就看看美景,“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与松风、山月为伴。将自己的内心与自然之美、之境融合,然后再将自己所体悟到的美的感受写进诗歌之中。他的诗歌,大多意境悠远,见字句,如见真景色,有画意。如《山居秋暝》一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之,就仿佛看见了松林之间的明月,听见了石头上泉水淙淙的声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他在田园村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看“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或者与朋友喝酒聊天,“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由于内心的静寂,达到了岁月静好的人生状态。

我非常羡慕他,能学习他的心态和生活,却学习不了他的诗歌创作能力。

尤其是看到《过香积寺》一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超然物外,发人深思,具有禅意。萌发了到那里看看的念头。

早起出发,薄雾一大早就侵占铺满了整个苍穹,雾濛濛的一片,似国画中的水染泼墨一般,坐地铁先到韦曲,然后坐公交车,沿着环山公路,来到了香积寺。下了车,融入乡村,便能看见香秋寺高大的山门。

牌楼下,都是卖食品、瓜果、手工艺品的村民,人间烟火味挺浓。

到了山门口,才发现门上赫然写着“净业山寺”。跨槛而入,旁边卧着两只橘猫,进了人也不躲避。

来到山寺,便见南山怀抱,北望西安城邑,气势开阔。

首先映入眼中的就是大大的牌坊,上书“净土祖庭”四字。这寺院没有商业利益,不收门票而且进庙还赠香三支,大家可以不用再买香了。

正面“香积古刹”、后面“净土祖庭”是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廊柱挂楹联两幅,主联为贾平凹题写:德慧佛心回头好听禅院声,法正自我醒世愿做明眼人。副联:潏水滈河环古刹,佛光慧日耀人天。

香积寺坐北朝南,地势高亢,风景秀丽,整个寺院幽而不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年伊始,来香积寺祈福的人很多,上香的信众极多,不少人在寺院门口就开始几步一磕头地跪拜。不少香客在上香,膜拜,祈祷。清早,轻雾在寺院弥漫悠悠,一团一团,与香火共缭绕。

虽然时令还未春暖花开,但寺院环境仍然松柏苍翠,沿着曲径入园,可以想到四时花木摇曳如画,禅房静寂的景象。唐代诗人常建《过香积寺》有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有点香积的意境。

“香积”一词源于《维摩诘经·香积品》,“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界一切皆以香做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香积国是用食物鲜花等香气来供养佛的国度,佛教的维摩诘居士曾于香积如来处,化得众香钵盛满香饭以饱众僧。香积,多么旖旎的名字,似乎连高高在上的佛国也有了烟火的气息。

寺庙很清静,正如王维所说“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寺内很安静,门口的喧闹已听不到,树荫蔽日,凉意森森。愈往禅堂深处更加静穆,静得几乎听得见雪花落地的声音。静修的僧侣,喃喃地念着经文,一脸的虔诚和安祥,看起来虔诚寂寥,安静到整个人都释然了。

寺庙后院背阴的地方还是很冷,雪还未化,前院无雪背阴一半有雪痕,一白一黑,很有反差视觉感,融化的雪水,从屋脊的瓦檐上滴落下来,冻成下垂的冰棱,晶晶通透。

十点多钟,轻风阵阵吹来,迷雾渐散,时空霎时开阔明亮。望远山看,南山身姿,满眼茫茫雪幕,云中掩映,宛若海市蜃楼。给人一种强烈的“空”“无”世空感。

我口诵《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王维将这种“无”融入了《终南别业》一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悲无喜,不惊不扰,一切都显得从容不迫。又如《鸟鸣涧》一诗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与物似乎产生一种内在联结,达到一种“无我”的艺术境界。

入山门的台阶两旁雕刻有龙形,寺院由青砖铺地,整体色彩稳重而不黯淡,这应是皇家敕建,或者是宫廷贵族好道场之一,还保留着宫廷御用青花海水行龙文扁瓶上的造型图案的遗迹。青砖道间或雕刻有栩栩如生的莲花,雕工精美,枝叶舒展,又难得的主次分明,寓意者佛教“步步生莲花”的典故。

穿过香积寺的大殿,便是开阔的大院了。高高低低的红蜡烛不仅插在两层香炉上,院内各角落还点了不少灯和香烛,烛光微微闪烁,大大小小的烛头火红火红的,香烟缭绕,很是虚幻。我手执香烛凑在蜡烛的火苗上点燃,据说在佛前点灯,可以让自己眼睛明亮,心智聪明,不生黑暗世界。有了这种心理暗示,烛光映在我的脸上,仿佛给我镀了一层金色,人也就庄重了起来,祈愿佛菩萨保佑,一点灵光直透进心房,好像在与“净土世界”交流。

进入正殿,阳光跟着我破门而入,柔光穿过顶洒落下来,仔细看去,小小的埃尘在光柱中凌乱地飞舞,连佛面也更加慈眉善目,菩萨面容安详,似凝望着虚空,又似关注着眼下的信徒,慈航普度。

我双手合什,为家人、亲人祈福,我分明看到了佛菩萨慈眉善目的观照,一股无形的意念关注了全身,慈悲心、怜悯心、平常心即刻升起。

到了善导舍利塔跟前,有名僧人在转塔,不紧不慢。这是善导大师的崇灵塔,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唐朝时香积寺规模极大,有“骑马闯山门”的故事,而现在只能从遗址中依稀看出当年的风采。

塔是一座正方形密檐式仿木结构砖塔,由特殊烧制的青砖砌成。塔身为平面正方形,壁厚两米,现存十一级,高三十三米(据载原为十三级)。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十二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只是很多都已消失,只留下空荡荡的佛龛。塔身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晨钟暮鼓,花开花落,年久失修,塔顶已经毁了,有些残破,但作为祖庭,善导大师的舍利相传存放于此,大德高僧虽已去,难现当年高僧一出,万籁俱寂唯有法音宣流的场景,但寂寞黄卷难掩佛菩萨的光辉,善导塔仍不失庄严和神秘。善导塔开有一门,前面台阶上放置几个蒲团供信众礼拜,由于塔上空间较小,等候排队叩拜的人很多。

净土宗东晋时由天竺传入中国,开祖于庐山慧远。相传慧远和十八高贤共结莲社,同修净土,故净土宗亦称“莲宗”或“白莲宗”。继盛于北魏,从并州道绰大师,至长安光明善导大师才集其大成,故人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宗者是善导,尊他为二祖。资料介绍说,唐代善导大师被信徒们认为是一个信、愿、行的彻底执行者,他除了修正行中的正定业外,还做了许多善事,“自利利他”,于己,终达“功德圆满”,号称“弥陀化身,于人,则似众香国的香气一样“周流十方无量世界”。寺名香积,意把净土宗师善导比作香积佛。所谓西方净土,是大乘佛教的说法,十方三世有无数佛,每一个佛都有属于自己教化范围的国土。

净土宗奉为经典的是“三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净土宗认为,末法时代众生依靠自力成佛极为困难,必须依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摆脱轮回到达西方净土。而依仗愿力的方法就是信愿行俱足,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是梵语,意为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智。我们日常最为熟悉的观音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随侍。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简称观音,自此便为后世所沿用。

唐代的香积寺虽未被列为皇家寺院,但佛教在唐朝发展到辉煌时期,香积寺作为一个开山立祖的寺庙,地位也是独树一炽,武则天和唐高宗都曾来此礼佛,并将“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致密宝”赐给香积寺,上至天子,中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信佛礼佛的人很多,香积寺一时间香火极为鼎盛。寺内还保存有许多金石文物,仅历代雕刻就有119件。东西两边的回廊曲折蜿蜒,路旁的墙壁上留有历代名家珍贵的墨迹。这也是香积寺辉煌历史的见证。

塔后是一花园,有僧人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很专注,有个很胖的大橘猫,匍匐在僧人旁边闭目眼神,好像也在坐禅静修,我静观不动,怕惊扰了他们的静修。

这是第二次看见猫了,我从背包中拿了些吃的,准备给猫喂养行善,再转却好久没有遇见新猫,这就跟出租车一样,你不坐车的时候,满大衔跑着出租,晃的你眼烦,你想坐车时,却寻不到空车。转了一会,正纳闷呢,墙拐角一只猫躬着身起来,扭头跑了,也许是我打扰了它的清梦,我晃动着手中的烤红薯透它,呼唤它,猫偶尔朝我这边瞅几眼,还是跳着跑了,真是没有缘分。

日光照在塔顶积雪上映出辉煌的光,塔尖已经损毁,见证着光阴和岁月。

有鸟飞过高大的银杏树,几只鸟雀在地上觅食,寺、塔、雪、僧、鸟、树,构成了一首诗、一幅画。“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后来又遇见几只猫,不过它们胆子小,靠近就离开了,我想佛教讲心性,猫的心性也许与人不同,它们有自己的世界和活法,最好不要去打扰它们。

登上高处回望寺内院外,寺内建筑高低就势,错落有致而尊卑有序,轴线两侧则依地势布置方丈房、僧院、寺管院等,每一个园子一片素雅,那么寂静,一切都显得即真实又虚幻,又让我想起六祖慧能座下弟子行思禅师的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香积寺也有着西安最灵验的寺庙的说法,来这里祈福还愿的人很多。

1987年5月下旬,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香积寺视察时指出:“佛教也要对外开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积寺开始接待外宾。

风景秀丽的香积寺就位于潏河以西,滈河以北,神禾塬西沿,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坐北朝南,相向秦岭,依原偎河而建,风水秀美,景色宜人,过去,曾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常去的地方。

现在到秦岭山游玩的人多,走子午大道,过南衡线的时候,都能远远的看见香积寺,慕名而来,心中有佛善心善行,祈愿国家复兴强大,祈福自己和亲人平安吉祥……

香积寺的银杏树高大,金黄色如佛像庄严,也很神奇。风声起,钟声响,秋意渐浓,黄灿灿的银杏树。衬托着舍利塔的肃穆,是这里最美的景色之一。

这里与烟火人间不同,静中时光快,天色就逐渐暗下来,寺院管理人员清场,对施主们说:赶紧下山吧,下面要关山门了。我带着慈悲心作别。

也有愿心,想来年秋天,我会再来香积寺赏银杏的黄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