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
- 邱力立编著
- 2550字
- 2022-01-14 17:10:17
第五篇 在书声琅琅的校园中,名校“格致”办学初期的这四位关键先生您可曾知晓(9~10点)
随着早上9点的到来,迈入校园中的孩子们也都基本走进教室开始他们一天中最为重要的学习时间。如今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无论是道德修养、传统文化,还是先进科技、人文艺术等,学生们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十分全面的学习。
如今的格致中学(一)
时间回到1885年,当时在事业上已颇有成就的曾祖父正惬意地坐在一把躺椅上阅读着一本在晚清时期十分知名的刊物《点石斋画报》,在那期的画报上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幻灯片放映会”:一位留学生将从国外带回的一些幻灯片在一所学校的课堂上进行放映,放映的内容有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地的风光以及埃及金字塔等古迹,许多中国学生在这次放映会上第一次“放眼看世界”。而我接下来所要讲述的主题就是这场“放映会的举办地”,位于如今北海路、广西路上的“格致中学”的前身——“格致书院”的故事。
关于“格致书院”的开办及其早期的发展,麦华陀、傅兰雅、徐寿、王韬是四位无法绕开的人物。
1.麦华陀
麦华陀的父亲麦都思是一位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的传教士,早年曾在东南亚“马六甲”及“巴达维亚”(印尼雅加达)等地传教,约上海开埠前后来沪。曾在上海创办过被誉为中国最早编译出版机构之一的“墨海书馆”,现山东中路从福州路至广东路一带曾因他的居住而得名为“麦家圈”。后来伦敦会为了纪念他,特意在新办学校命名时将该校的中文名从麦都思和伦敦会中各取一字,这也就是现在“继光中学”的前身“麦伦中学”的由来。
麦都思之子麦华陀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随父来沪后曾担任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的翻译。后来自己也曾担任过上海领事,期间曾参与过抵御太平军进攻上海的一系列防务事宜,淮军入沪驻防他就是参与者之一,1862—1865年英租界马路名称制定的背后也有着他的身影。“格致书院”的创办他也是最为重要的倡议者之一,为当时的中国培养通晓西学的实用型人才。1876年“格致书院”在麦华陀、傅兰雅、徐寿等人的倡议推动下正式开学,麦华陀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格致中学校园内的老楼内景
2.傅兰雅
傅兰雅也是一位英国基督教的传教士,在抵沪前曾先后在香港圣保罗书院、北京同文馆等地任职,1868年又曾受雇在当时的江南制造局担任翻译馆译员。傅兰雅对于“格致书院”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他对该校在创办以及“教学方向”制定上所作出的努力。他曾奔赴世界各地为“格致书院”的创办募集捐款和教学器材,后来“格致书院”不仅利用这些器材做好了教学,而且还以此成立了自己的博物馆供人参观,为当时的上海乃至中国打开了一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大门。另外作为一名传教士的傅兰雅在对待“格致书院”的“教学方向”上力主“西方科学”而并非“传教”的观念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凡各种传教之书,断不可入馆”是他在主持“格致书院”期间一贯坚持的办学原则。1876年,在他的主持下,还创刊过近代中国最早的科普读物之一《格致汇编》,由此西方科学这层神秘的面纱开始逐步被揭开,并在日后的数十年间渐渐为中国人所熟悉并接受。可以这么说,傅兰雅在成就“格致书院”的同时也是一位将西方科学引入中国的积极推动者。
傅兰雅
3.徐寿
徐寿在“格致书院”创办初期的贡献也是绝不容忽视的,这位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伟大科学家,除了在我国化学、造船、翻译等领域取得过“辉煌成就”外,其在“格致书院”创办及办学初期的道路上同样也是“功勋卓著”的。就在“格致书院”创办前夕,徐寿就曾呈请晚清重臣李鸿章拨款资助,并于之后经李批转顺利从“西药增税”中拨银一千两投入到“格致书院”初期的购地及建造校舍中。至1875年,由徐寿等人发起并组织的对于“格致书院”的捐银累计已至约五千两,为“格致书院”日后的起步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傅兰雅曾在“格致书院”的一次报告中说到:“(格致书院)十分之九的捐款是在徐(寿)先生的努力下获得的。”因此当我们谈到“格致书院”时同样也不能忘记徐寿。尽管如此,但在那个“科举考试”仍然“一统江山”的年代里作为一所“西式学校”的“格致书院”依旧摆脱不了在较长时期内应者寥寥的窘境。加之其相对高昂的学费,也让许多寒门子弟望而却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885—1886年,王韬担任“格致书院”院长后才有所改观。
徐寿
4.王韬
王韬作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与政论家,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曾先后与多方面都有过交集。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中曾有过他工作的身影,“太平天国”的文案前也曾有过他的“锦囊妙计”。他曾游历欧洲、日本各地,也曾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变法自强”曾是他的梦想,连李鸿章都为他的名望所折服……1884年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在外流亡二十余年的他,回到上海不久后便全面主持“格致书院”。在此期间王韬对于“格致书院”的办学模式及课程等都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地域及年龄等限制”在王韬这里被全面打破,公共讲座制、分班制等新型教学形式开始被引入“格致书院”,“实验课程”开始在“格致的课堂”上出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能荣获学校颁发的奖学金。除此之外,王韬还认为“清代的落后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落后”,在他的推动下,对于当时国外政治制度的研究课程也被融入“格致书院”的课堂上,从此“格致书院”的面貌又焕然一新。
王韬
格致校园内的傅兰雅与徐寿铜像
1897年王韬去世后,“格致书院”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再度陷入办学困难的窘境。至1914年,“格致书院”划归公共租界工部局管理,并一度改名为“华童公学”,1917年再次更名为“工部局格致公学”。抗战全面爆发后的屡易校址,中学部曾先后借四川路青年会大楼、克能海路(现康乐路)华童公学、外滩15号中央银行等地上课,校名也于1943年和抗战胜利后再次先后改名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格致中学”与“上海市市立格致中学”。
1949年后更名为“上海市格致中学”至今,1958年被定为市重点中学,许多曾经在这里就读过的学子都以自己曾是“格致人”而感到骄傲。
伴随着学生们的琅琅读书声,上海各个主要街区的车水马龙也就此进入了“蓄势待发模式”,我们沿着上海的繁华地标南京路一路西行来到了位于南京西路、华山路、常德路一带的静安寺地区,只见上班族、信众、游客们分别踏着匆忙、虔诚、悠闲的脚步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拢而来,上午十点刚过,静安寺的繁华时刻也接踵而至。
工部局格致公学
如今的格致中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