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天体生物学,一门冉冉升起的新学科

谢谢你选择了《人人都该懂的地外生命》这本书。本书讲述的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外生命的探索前景,这也是“天体生物学”(1)的研究领域。本书既是一本科普书,适合任何对地外生命感兴趣的读者,也是一本入门教材,适用于刚开始接触天体生物学这门学科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为方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领域,本书末尾列出了相关术语表。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会探讨科学研究中最根本的一些问题: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地球生命是如何进化的?地球特殊在哪里,地球上出现生命是否纯属机缘巧合?除地球以外,太阳系或者银河系其他地方是否具有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本书还会介绍地球上已知的最顽强的生命形式,细胞从一颗行星传递到另一颗行星上的条件,以及太空深处潜伏的危险。在飞出太阳系,远航至其他恒星系之前,我们将回顾40多亿年的地球历史,并探访太阳系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区域。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主要碰到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令我既高兴又无奈。由于天体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新书油墨未干,书中的一些信息就已过时。例如,在我完成本书初稿时,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颗环绕主序星的类地行星,大小为地球的5倍。这颗行星的位置远离它所属的红矮星的生命宜居带,因此不可能形成生命。不过,它是迄今为止人们找到的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在太阳系内,对于土星的卫星也有同样重要的发现,土卫二被证实非常活跃,其南极附近的蓝色“虎纹”区常常会喷涌出一缕缕水柱。天体生物学家曾长期忽视了这颗不起眼的卫星,直到不久前才意识到那些液态水喷口可能孕育着生命,因为地球上就存在类似的现象。地球上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即使温度低于零下20℃,某些耐寒细胞依然具有活力,这一温度曾被视为生命的低温极限。

第二个问题是,天体生物学这门新学科跨越了众多研究领域,这些领域有着各自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因此,我将尽最大努力客观地陈述这些内容,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无关紧要的赘述。

第三个问题是,天体生物学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需要努力确保这门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收集到的大部分数据的含义都不明确,许多关键领域的数据仍然很不完整,对这些数据的正确解释也充满争议。虽然我试图完整地展示这些争议的各个方面,但也不想让你们被相互矛盾的证据、推断和辩解搞得晕头转向。尽管我与许多领域的学术权威进行过讨论,严格检验过每一个事实,但仍有可能出现误导性的陈述或错误,对此我深感抱歉。

毋庸讳言,没有许多人的无私奉献,这本书不可能写成。我与他们在会议室的咖啡间、走廊以及楼梯上进行过无数次讨论,他们对我的初稿提出了许多意见,帮我核对每一个事实和理论,使其不断完善。这里需要特别感谢一些朋友,他们分别是:艾伦·艾尔沃德(Alan Aylward)、埃米莉·鲍德温(Emily Baldwin)、汤姆·贝尔(Tom Bell)、安德鲁·科茨(Andrew Coates)、伊恩·克劳福德(Ian Crawford)、克里斯·林托特(Chris Lintott)、尼古拉·麦克洛克林(Nicola McLoughlin)、约翰·帕内尔(John Parnell)、安德鲁·波米安科韦斯基(Andrew Pomiankowski)、戴维·沃尔萨姆(Dave Waltham)、约翰·沃德(John Ward)和朱利安·温彭尼(Julian Wimpenny)。诚挚感谢本书的插画师皮伦·苏辛德兰(Piran Sucindran)、责任编辑安·格兰德(Ann Grand)和他所在的图书出版公司的团队;我还要感谢玛莎·菲利翁(Marsha Filion)、凯特·史密斯(Kate Smith)和迈克·哈普莱(Mike Harpley)。

不过,我最想感谢的是那些并不清楚他们自身对我的影响有多重要的人们——我的朋友和家人。他们一直推动我完成这本书,尤其是我爷爷,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他给我买了人生中第一本科普书,向我展示了宇宙的各种奇迹。我对他们的感谢难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