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悲剧的注脚:不动作VS乱动作

在周期的挑战面前,每一家企业都希望自己可以跨过去,逆势增长。

无奈的是,跨不过周期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中国的商业环境中,呈漩涡式下沉或消失的中小企业,就是最鲜活的例子。当然,这与规模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世界上也有许多知名的巨头公司,也因周期而亡。

就像我们前面一直在谈的柯达,它在胶片相机时代,占据了2/3的市场规模和90%的利润,且早在1975年就做出了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这说明,柯达并不是没有前瞻性的。在2000年之际,胶片市场开始萎缩,柯达眼睁睁地看着市场拐点降临,却依旧在走老路。

究其根本原因,这与柯达的领导层有直接关系。柯达是从模拟影像走向成功的,它的高管大都是化学领域的佼佼者。如果柯达从模拟走向数码,这一变革不仅仅是业务上的转型,也包括人才与资源配置的转型,会牵动它的利益格局。

面对这样的变局,柯达的利益层为了保住自己当下的利益,主观上选择了忽视,抗拒周期的变化,没有应变的决心,更没有拿出任何的动作,最终导致了柯达的败局。

实际上,柯达不仅仅是个案,它也是在面对变化时,一大波企业的缩影。

早期,这些企业都尝到了周期红利,可谓是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赢家。就如同《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两个小矮人。起初,他们和两只小老鼠同时发现了一个储藏着大量奶酪的仓库,就开始在那里构筑起幸福的生活。然而,过了许久之后的某日,奶酪突然不见了!置身于商业战场,这就是一个市场拐点,预示着某一周期结束,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在舒适的环境下享受着周期红利带来的美妙体验时,很少有人担心“奶酪”会不见。殊不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那个阶段特有的问题,这里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就如同是必经之路,根本不可能绕过去,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当然,也有像柯达这样的企业,核心利益层为了当下的利益,主观忽视、抗拒面对周期变化,他们习惯把优质的人才和资源配置在过去的事情上,企图通过追加投入挽救已经成为过去的事物,或是让过去的事物重获新生。

经营惯性的表现是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的本质是能力依赖。当严峻的外部环境逼迫企业走出舒适区时,许多企业已经积重难返了。不能适应新环境,不能丢下过去的玩法,不能抛弃让自己沾沾自喜的制造能力,不能远离那些假大虚空的口号,不能把自己“归零”,就很难客观地、理性地看待周期变化,看清未来的趋势,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惨遭败局。

面对周期变化,岿然不动并非良策,但是胡乱动作也是大忌。

1939年,戴维·帕卡德与威廉·休利特在车库里开始了创业之旅,并以抛硬币的方式,决定了谁的姓氏放在公司名字的前面。然后,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惠普——硅谷的第一个明星企业。这是惠普的雏形,其孕育的赋予创业者能量的车库文化,也随之成为一种创业潮流,在日后催生了苹果、谷歌等公司的诞生。

惠普有一个著名的车库法则,其核心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可以说,惠普是硅谷创新企业的楷模,也是IT企业的管理启蒙者与长期学习的对象。这样一家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坚持在研发上大幅度投入,倡导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并为员工提供利润分享。看起来是非常理想的一幅画面,它在应对周期问题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呢?

在2000年以前,IT的中心是计算机;在2000年以后,IT的中心变成了互联网;现在,IT的中心又开始向云迁移。从2000年开始,惠普连续换了四任CEO,进入战略摇摆期。

第一任CEO宣布,惠普的目标是要成为PC业的霸主。于是,惠普在2001年斥资250亿美元收购了康柏,这也是一个PC大品牌。不过,这样的动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用,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都没有得到扩大与提升。

第二任CEO认为,惠普需要做企业业务。为此,在2008年之际,惠普斥资140亿美元收购ED(电子资讯系统公司),这是继普惠收购康柏之后,一次最大规模的收购案。想法很好,但没料到整合并不成功。紧接着,惠普又想做手机,于是收购了手机厂商Palm。

收购是需要花钱的,惠普的两任CEO在并购上支出了太多,因此,降低成本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呢?惠普选择在研发投入上缩减开支。原来,惠普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收入的8%,调整后变成3%,整整下调了5%!

结果怎样呢?不出意料,惠普开始丧失在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

第三任CEO主张聚焦企业业务,先把第二任刚刚收购来的Palm卖掉,放弃在手机方向的发展。同时,他还宣布,要把PC也卖掉。不过,后来没有成交,可这样的举动却给惠普的内部士气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影响了外部合作伙伴的忠诚度。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这一任CEO随即又斥资110亿美元收购一家公司。

待第四任CEO任职后,他的任务很明确,也很艰巨,就是两个字——维稳。因为这个时候的惠普,已经和最初的惠普大相径庭。

原来,它是重视创新的楷模,而今却因削减研发投入丧失了技术方面的先进性;原来,它倡导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可这十几年来的一系列动作,早已挫伤了企业的凝聚力,员工们也是患得患失,惊恐不安;原来,它为员工提供利润分享,可这一幕已经永远成为历史了。

就这样,原本最优秀的科技公司惠普,无奈拆分成了两家公司,分道扬镳。

如果说柯达的悲剧是因为不动作,那么,惠普的悲剧就是乱动作,没有战略框架与定力,几任CEO为了短期的业绩临时找突破口,胡乱下赌注,最终伤了惠普的根基。

跨越周期是一个大事件、大问题,看不见、不作为,俨然是不行的;乱下注、猛突围,也是行不通的。企业需要明晰一个事实:周期,并不是此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未雨绸缪,长期、持续为跨越周期做准备。这样,才不会慢了节拍,或是乱了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