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对婚姻的远观和近瞧
- 先幸福,后结婚:每个女人都需要的情感赋能书
- 小储
- 11069字
- 2021-12-31 10:50:36
一些顺利进入婚姻的女性,就以为自己已经将爱情修成正果,成为人生赢家。实际上,对婚姻一无所知的她们,已经站在了一个随时接受挑战的地方。身在婚姻之中,却不知婚姻为何物,对婚姻的本质认识模糊的人不在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在婚姻受挫后,才开始在痛苦中反思婚姻,反思自己的怠于思考和不求甚解。
与其事后补课,还不如在婚前就做好、做足功课,做一个对婚姻的有知者,因为对婚姻的认知,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要靠后天习得。
1.除去滤镜,洞悉婚姻本质
在未婚时,我们有些女性,被外界教育成了“爱情至上、为爱痴狂”的傻丫头;在适婚年龄时,父母亲友们又开始对我们进行扫盲式现实教育,大力灌输“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理念。
没有一本教科书,真正去揭示婚姻的本质,阐释婚姻的意义。
那么,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我们现代女性找到人生幸福的钥匙之一。
婚姻的本质之一:生育繁衍
《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认为,婚姻可以保护基因实现更有利的传承。从起源来讲,婚姻作为一种制度,是为了通过专偶制的安排,确保男性能顺利得到血缘上靠得住的继承人。因此,婚姻制度其实是父权社会的一种形态,是一个国家得以产生的原因和意识形态基础。
但与此同时,婚姻制度发展到今天,也开始倾向于照顾女性的利益。例如,为女性的生育权提供了保护伞;保障了孩子可以随母姓的正当性;即使婚姻破裂,对于子女的抚养权、监护权,一般来说也都偏向于女性。
婚姻的本质之二:抱团取暖
人生路,太漫长,我们都需要找一个相拥取暖、风险共担的“合伙人”。对于力量相对比较柔弱的女性来说,这个人生合伙人的质量和品格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余生的幸福程度。所以从古至今,都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说法。
古代女子的命运,完全系于这个“郎”的身上,因为一旦“嫁错郎”的话,就是死路一条。比如,《红楼梦》中的贾迎春,嫁给“中山狼”孙绍祖之后,求不来休书,只能被家暴至死。而现代婚姻制度,则为女性设置了“嫁错郎”的解决方案——离婚。
婚姻本质之三:利益互补
除了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以外,异性之间的利益互补,也是人们愿意结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封建时代,当女性被束缚于闺阁之中时,婚姻赋予了女性分享男性财物的正当性,而男性则通过与女性合作,得以生儿育女,从而保障了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父权和夫权也进而得到了保障。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经济上追平,甚至超越了男性配偶时,婚姻中利益的原始平衡开始被打破,而女性的飞跃并没有促成一些男性的改变。因此,男性的婚内惰性和女性在婚内的综合能力逐渐上升,形成了现代婚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婚姻本质之四:爱情延续
为了爱情而走到一起,为了爱情而组成家庭,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婚”路历程,也是现代人在婚恋逻辑上的共识。然而,客观地说,在某些婚姻中,爱情并不是必要因素。实际上,在某些婚姻中,爱情的基础并不深厚,但双方却在其他利益上达到了完美平衡。
这样的婚姻,非但没有因爱情的薄弱而坍塌,反而为婚内双方都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婚姻本质之五:人际网络
结婚,相当于将男女双方各自的社会关系网相互连接,结成了一张更大的人际网络,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联姻”。在我们国家,亲情和家族观念比较重,这种现象表现得比较突出。人际网络变大、变复杂了,一方面作为网络中人,可以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心血,去平衡各方利益,恰到好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在我国,对相当一部分婚姻来说,最大的威胁可能来自于婆媳关系。时代在不断发展,但“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在家庭伦理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婆家在婚姻关系网中,仍然处于较前沿的重要位置。
因此,对于婚姻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媳妇是否有技巧,是否能妥善处理与婆婆及婆家的关系。如果碰巧男方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那么如果儿媳妇想获得婚姻幸福,往往连小姑子、小叔子,甚至妯娌们的评价都不敢小视。因为,一旦他们的情绪没有被照顾到,他们的需求没被满足,就会将负面评价散播在大家族的人际网络之中。
如此说来,从夫妻小两口,到双方家庭成员,经营一个婚姻,就相当于要经营十几口人,甚至几十口人的口碑。这对于任何女性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挑战。
2.婚姻中的底线思维
从事情感疗愈工作多年来,很多女性客户都问过我,究竟什么样的婚姻是可弃而不可惜的。我给她们的回答都是:挑战你的底线,经过努力后依然不可逆转,也无法改变的。
不少客户说:“我的丈夫并不是渣男,他没有出轨,没有家暴,也不酗酒、不赌博、不吸毒,但我们的婚姻却过成了‘渣婚’,日子越过越‘渣’,双方都越来越疲惫,越来越失望。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所有不成功的婚姻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双方价值观偏差太大,二是原生家庭越界搅局,三是性生活方面存在严重障碍或不科学。其中,价值观偏差始终高居离婚原因的首位。
在旧时的婚姻中,夫妻双方“三观”不一致的可能性相当微小,一方面因为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很难发展出个性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社会总是鼓励女性应该从属于丈夫,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压抑自己的需求。现代社会有了多元文化的土壤,女性的活动范围和认知层次也在随着自身努力而不断提升,如果夫妻双方成长的差距过大、发展的方向南辕北辙的话,就失去了共同经营婚姻的环境条件和心理需求。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婚姻中的“变心”,就是指一个人因为价值观随着经历的不同而发生了改变,喜好、品味和行为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改变。
陈世美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之后,他的所见所闻与视野格局,与当初的一介穷书生相比,可谓天差地别。原有的“三观”被颠覆之后,即使陈世美再硬着头皮去接纳秦香莲,二人也不可能恩爱如初了。当然,这并不能“洗白”陈世美贪图荣华、杀妻灭子的恶行,但是任何形式上的见异思迁,都不是朝夕之间的情感骤变。
为什么从古至今,婚姻都提倡门当户对呢?因为背景和经历相似的两人,通常会拥有相近的“三观”。但婚姻是一场比肩而行的长跑,相同的起点并不能保证两个人能够在全程互相照应,直至终点。如果途中两人的距离越来越大,落后的人只能望着对方的背影无能为力;如果步伐太快的人也不懂得回身拉一把,或不愿意原地等待,那么两人就只能各奔前程、分崩离析了。
在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和陈俊生的婚变,就源于夫妻双方的“三观”渐行渐远,以致于彼此再也看不到对方的内心深处,感知不到对方的需求。陈俊生满眼看到的都是罗子君逛街、美容、死缠烂打,根本看不到她养育子女的辛苦,也忘记了她曾经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罗子君把陈俊生说过的“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视为不变的承诺,却觉察不到时过境迁、人心思变,更顾及不到他内心的孤独和对灵魂伴侣的渴求。
我有一位客户是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名叫小裴(化名),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关于“渣婚”的深入探讨。她说自己在婚姻里,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想逃离。具体说起来,她的小家庭内部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问题和变故,但是她和丈夫之间,与其说是夫妻,倒不如说是形同陌路。
他们之间,几乎是全方位零交流。语言交流,少得可怜,身体接触,则完全没有。结婚十年了,性生活从新婚时的巅峰,走到了现在的山穷水尽,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关注,也越来越稀薄,以至于小裴经常感觉不到自己还有个丈夫。她丈夫很少回家,即使回家,也很少与小裴和女儿互动。他从来不碰家务,偶尔会问及孩子的情况。丈夫一问,小裴一答,就像听取下属汇报一般,丈夫在家里充当着领导的角色,而小裴是述职的员工。
我问:“他像这样有多久了?”小裴说:“记不清楚从哪天开始的,好像日子慢慢就变成这样了。”
小裴说,她一开始还尝试过沟通,希望对方能和她共担家务、共同育儿,希望他能顾及自己的感受,保持夫妻之间的互动。但每次她试着沟通,丈夫都摆出一种匪夷所思的表情,认真地说:“你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谁家的日子不是这么过啊?”
更让小裴欲哭无泪的是,每次小裴和丈夫沟通后,小裴的婆婆都要出现,对小裴现身说法。婆婆总是拿自己为例,苦口婆心地教育小裴:“女人啊,不能作。女人作,日子就没法过。你看看我,一辈子都奉献给家庭,从来都不抱怨。只要老公不出轨、不家暴、没有恶习,女人应该感恩戴德……”渐渐地,小裴放弃了沟通。一方面,她太累了,不想浪费精力去做无用功;另一方面,她都习惯了家里没有丈夫,反而是丈夫不定期地回家,会让她感到不自在,觉得家里有不速之客闯入。
小裴问我:“他是不是出轨了?”我说:“他是否出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丈夫像是在奋力守护他理想中婚姻的样子。也就是说,他完全不想改善。目前的状况,就是他想要的婚姻,而你在这个婚姻中,已经快要窒息。”
于是,我问了小裴几个问题:“你觉得,以你之力,能改变你丈夫目前对婚姻的态度吗?你觉得,这段婚姻,弃之可惜吗?你觉得,没有这个丈夫,你的生活会变差吗?你觉得,没有这个丈夫,你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在经济和精力方面,会不堪重负吗?”
小裴认真想了想,给出的都是否定的回答。于是,我说:“速战速决。再努力沟通一次,直接亮出你的最终态度,如果还是不行,你就不要再硬撑了。”
像小裴这种情况,日子越过越“渣”,其实就是夫妻的价值观念偏差露出了獠牙。如果你在婚姻中越过越痛苦,越过越疲惫,越过越失望,如果你感觉,配偶在婚前和婚后的反差越来越大,说明你可能从一开始就上错了花轿、嫁错了郎。
热恋时,你们卿卿我我,掩盖了双方的价值观偏差,婚后的每一天,随着激情的一点一点退却,凉薄的气息也一点一点增加。尽管你知道,婚前婚后会有落差,那些奉劝你婚后知足常乐的忠告,你也已经接纳,尽管你已经做足了心理建设,但你还是没料到,从“情侣”到“配偶”的变身,反转会那么巨大。
你以为,婚后的配偶至少应该是下面几种角色。
最谈得来的朋友。他即使不会再像婚前那样细心温柔,但至少还会倾听你的感受,还会照顾到你的需求;他即使不会再像婚前那样俯首贴耳,但至少你们对事物的看法还是有默契、有共鸣的,至少你们对生活的目标还是一致的,至少你们在生活中,还是互相关心、互相认同的。
最好的合作者。即使婚后的你们,不再像婚前那样如胶似漆,但至少在生活中还应该有商有量、互相扶持,至少在家庭建设中,应该分工合作、同甘共苦。
坚强的家庭支柱。婚后的他即使不再是疼爱有加的护花使者,但至少仍然是一个成熟上进的男人,乐于参与家庭中的大事小情。
有爱心的“孩儿他爸”。婚后的他即使还会稚气未脱,像个孩子,但至少会伴随着小生命的到来,而努力尝试做一个爱孩子的父亲。即使婚后的他不擅长做家务,粗手笨脚,但至少会呈现出一种正向积极的心态,在你哺育宝宝忙乱无助时,他会努力伸出援手。
然而,你最终发现,你嫁的这个男人,在婚内的不作为已经超出了你的想象,让你陷入了失望和癫狂之中。他居然变成了下面这样的角色。
最不愿意倾听你的人。婚后,他再也拿不出足够的耐心去听你“啰嗦”。你撒娇,他觉得你矫情;你讲理,他觉得你纠缠;你解释,他觉得你狡辩;你抱怨,他觉得你胡闹……他心情好时,会给你摆摆大道理,证明你的幼稚、感性、不懂事;他心情不好时,你的任何发声,都是对他的搅扰……
最冷漠的“房客”。他每天以工作忙为由早出晚归,家务不沾,孩子不管,把家当旅馆,享用免费的食宿和温暖,满口是“为家打拼的累啊倦啊”,实际上满脸都是对家庭和妻儿的不耐烦……
无须买单的既得利益者。你是妻子,你是孩子妈,你是家政,你是物业,你是保姆,你是勤杂工,你是家里所有问题的解决者,而他一般只负责在“消费”之后进行评价。你默默奉献,他默默索取;你默默付出,他默默享用;你默默垂泪,他默默打鼾;你默默憔悴,他默默发福;你想离婚,他却说“谁家的日子不是这么过的”。
他们不家暴、不出轨、不酗酒、不赌博、不吸毒,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缺点,但他们身上的负能量,却足以一点一点地敲碎婚姻大厦的地基。
在小裴的案例中,男方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干预,也是让婚姻质量更加每况愈下的导火索。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生态中,最为敏感的一环便是公婆、儿媳和丈夫这个三角地带。这个地带也是婚姻之船航行到某个阶段时,最容易触礁的地带。有的婆婆作为丈夫的母亲,没有在下一代生活中退后的意识,对儿子的小家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干预;丈夫作为婆婆的儿子,在父母面前没有独立决策的能力,依然享受着母亲代劳的惯性。
婚姻终究是两个人的,你与婆婆之间,隔着与你朝夕相处,并要共度一生的男人。虽然人们常说“妻子是丈夫的学校”,但是为了培训一个合格的丈夫,一个女人通常需要努力一生。
除此之外,在小裴的案例中,夫妻之间的生理厌恶也让婚姻失去了向好的希望。对于女性来说,生理厌恶是最诚实的情感标识。张爱玲说,通过胃,可以到达男人的心;通过阴道,可以抵达女人的心。这赤裸裸的语言,残酷而直白。
不可否认,有些无性婚姻,在特殊背景下,有其存在和持续的合理性。但是,性生活对于正常夫妻而言,仍然是最能够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如果性生活形同虚设,婚姻就会像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没有精气神。优质的性生活,不一定能够保障优质的婚姻,但劣质的性互动,或无性的婚姻,就像那贫瘠的土壤,更容易埋藏各种隐患。
我对小裴说:“其实,在你们的婚姻中,爱情的因子已经渐渐消亡,但亲情似乎又没有滋长出来。双方都已经麻木,却又无力改善,精神暴力成了唯一选项,已经不具备坚持下去的意义了。你的丈夫,其实他也并不喜欢这样的婚姻,然而他从父母那里承袭了对婚姻的错误认知和生活习惯。另外,他也并不具备赋予这段婚姻新生命的能力。不管他是否出轨,你对他的爱意已经消磨殆尽。他不再懂你,你也不再需要他,还不如放手便好,一别两宽。”
3.痛苦中的破局思维
离婚,到底有什么大不了呢?
如果这个问题在人群中当面问出,一定会遭到很多白眼,所以我选择了在文字中详细论述。从法律层面讲,婚姻是一纸契约,任何契约都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无条件履约,二是在双方协商后加以修正或补充,然后继续履约,三是在一定条件下解约。
几乎所有的爱侣在婚礼现场都抱定了厮守一生的决心,但当日子过着过着似乎变成不平等条约时,协商解约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对于离婚这件事,中国女性分成了两个鲜明的阵营,对于生活在大城市、学历层次较高、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念更加独立的女性而言,不行就离是一个对双方都负责的选择,而另外一些价值观念比较保守的女同胞们则依然苦守着痛苦的婚姻,奉行“一忍再忍,实在不行再离”的婚姻策略。
幸福的婚姻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却各有各的不幸;离婚的理由各有不同,而坚守不幸婚姻的理由却千篇一律:怎么过都是一辈子,再找一个可能更差;孩子不能没有爸爸,孩子需要完整的家……于是,多少鸡飞狗跳、充满戾气的家庭还在争吵中持续,有多少横眉冷对、剑拔弩张的夫妻还在“相看两厌”中坚持。
我有一位女闺蜜,她婚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是一个颇有才情的文艺女青年。婚后,她的丈夫和婆婆结成了攻守同盟,对她的“小资文艺范儿”联手进行改造,意欲培养出他们心目中的“温良恭俭让”,结果遭遇了闺蜜的坚决抵抗。闺蜜的儿子长到七岁时,突然哭着对父母说:“求求你们离婚吧!我受够了!”闺蜜当时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架凶悍的“战斗机”,整日在家中处于一级战备状态,但当她听到儿子的哭诉时瞬间瘫软。七年的打斗已经把家庭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无辜的儿子则在战火中成长,已经成了需要被拯救的“大兵瑞恩”。如今,已经离婚的闺蜜争取到了孩子的抚养权,又开始了充满“诗和远方”的生活,而那个整天在“乒乒乓乓”打斗中长大的孩子,脸上终于有了开朗的笑意。
李敖在《透露婚姻潜规则》中说,婚姻就像黑社会,“没加入者不知其黑暗程度,加入之后又不敢坦露实情,侥幸逃出来的尚且来不及保命又何敢多言,所以真相内幕永远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准确地领悟”。当然,怪才李敖对婚姻的认知自有他的特殊成因和文人的夸大其词,但不得不说,一段错误的婚姻确实有其残酷的一面。
幸福婚姻中的女性,不会因为不堪忍受生产之痛而跳楼;幸福婚姻中的女性,不会因为伴侣和公婆在产后的冷漠而携子自杀;幸福婚姻中的女性,甚至不会知道产后抑郁为何物……在这些悲剧的背后,不幸的婚姻才是罪魁祸首。婚姻不是儿戏,但也早已不再是女性人生的全部。虽然离婚伤心、伤身又伤钱,但对于不幸婚姻中的女性来说,离婚不但是一种自我救赎,也是找回自我的途径,更是让自身重聚能量、重新振作、重新认识世界的一个转折。
我们不鼓励离婚,只是希望女性朋友能从不幸的、痛苦的婚姻中走出来,去勇敢追求更美好的幸福。在婚姻中,女性的惰性体现在懒于用脑思考,男性的惰性体现在懒于动手劳作,所以有些女人在家庭中一边被“大男子”们洗脑,一边拼命操劳。越是视野狭小、不能独立思考的女人,对离婚的反应就越像惊弓之鸟。
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婚相当于一个经济共同体的瓦解,所以离婚会有一定的经济成本。但从财产分割的角度来讲,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夫妻财产平均分配,如果一方有赌博、家庭暴力、出轨等过错,财产的划分将会偏向于无过错方。这些离婚成本,基本上不会因性别而有所差异。
数千年来,从离婚无门,到“好人不离婚,离婚没好人”,再到“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公众对于离婚的态度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对于离婚的态度,比过去宽容了许多,尤其是对那些遭遇了对方出轨或者家暴的一方,更是给予了很多同情,支持他们挣脱不幸福的婚姻。
几年前的热播电视剧《离婚律师》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折射出当今社会对于离婚女性的理解——离婚是为了离开一个不值得爱的男人,这不是咱们的损失,是他的损失,因为他永远失去了一个爱他的女人。只有离开一个错的人,才能遇到那个对的人。
老人们说:“离婚在过去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不但会被人指指点点,甚至在单位分房、工作升迁及人际关系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而今,随着社会宽容度的增加和公众个人素养的提升,离婚的社会舆论成本和个人名誉成本有了显著降低。与此同时,婚姻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让人们对于离婚的结果,有了更清晰的预期。
实际上,对于女性来说,离婚确实要白白付出一些隐性成本。《青年周末》曾刊载过一篇文章,题为《成功易婚变,中国男人离婚成本低》。该文章指出,在中国,离婚对女性造成的劣势显而易见。表面上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实质却是“男女共同主外挣钱,女性独自理家主内”,女性在婚姻中的许多付出,在离婚时都难以计量:为哺育孩子而忍受身体病痛、身材走样;为经营家庭而牺牲事业、失去社会竞争力……而离婚时,有些女性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张离婚证书和“男人隐瞒财产后所分得的一半财产”。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于2011年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在72.7%的家庭中,妻子承担的家务劳动更多,三岁以下的孩子基本由家庭承担照顾责任,其中母亲承担日间主要照顾责任的比例为63.2%。家务缠身导致女性的社会竞争力大大减弱,离婚时从事较多家务劳动的女性,又不可能就其劳动得到补偿。虽然我国《婚姻法》对于家务劳动的补偿做出了规定,但有一个前提,即“双方签订了婚内财产约定,且财产约定中明确各自收入归各自所有”。《妇女权益保障法》也规定,“女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男方工作等承担较多义务的,有权在离婚时要求男方予以补偿”。然而,“付出较多义务”是一个模糊概念,难以计算,也无法举证。
女性对婚姻付出得越多,自然对婚姻越难以割舍。然而,多数女性对婚姻难以舍弃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对付出多少的计较。相当一部分女性对离婚最忌惮的,是离婚后的“悲惨下场”。婚姻难道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吗?离婚后会像“孤魂野鬼”一样苟活吗?我的孩子怎么能接受没有父亲的生活呢?我只是一个普通女人,失去婚姻等于失去了一切,我的晚景将会多么凄惨!我会孤独终老吗?我会孤独死去,无人知晓吗?这些杞人忧天的可怕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沉重的负担,压在很多女性的心头,让她们在纠结与恐惧中忍受痛苦的婚姻。
在亦舒的小说《我的前半生》中,女主角30多岁的年纪,接受过大学教育,居然会因为要面临离婚而倍感狼狈不堪,整日为后半生无以为继而以泪洗面。由此可见,很多女性对离婚的恐惧,是缘于她们坚信,离婚会摧毁她们的前途,让此生无望。这便是“想象成本”的杀伤力,而这些想象中的离婚成本,是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舆论等拧成的一股合力。
曾经有两个客户先后来问我:“如何才能摆脱离婚的痛苦?”此时,其中一位已经离了婚,另一位还在离婚拉锯的过程中纠缠。她们都是独当一面、叱咤商海的精英女性,但遭遇离婚时,都哭得像一个委屈的小孩。我感谢她们信任我,向我展示脆弱,我告诉她们:“离婚的痛,主要源于生活惯性被打破后的兵荒马乱。”
幼年时的我们最怕失去,弄丢一个心爱的玩具时,都会觉得天要塌了。因为那个娃娃,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娃娃每天陪伴着我们。最心爱的玩具是常态的存在,会让我们安心。如果突然有一天,娃娃不见了,那么心灵该何处安放?于是,我们痛哭,以哀悼那个失去的世界。
当我们渐渐长大,眼界慢慢拓宽,我们的世界里来往的事物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繁杂,此时的我们,哪还有闲暇为一个失去的娃娃而哭泣?然而,在离婚痛苦中泪眼婆娑的女性,就是那个曾经为丢失娃娃而嚎啕的小女孩。对常态的固守和依恋,是离婚后痛不欲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常态被颠覆,新的惯性还没能重建。
在传统文化中,离婚恐惧对女性的影响,于无形之中贯穿其一生。从幼年时代起,社会舆论就开始对女子进行教化。安徒生童话也好,一千零一夜也罢,都在向女孩们娓娓诉说:美丽的女孩被王子拯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没有王子的垂青,灰姑娘的日子将永远水深火热。
但童话并没有说清楚,结婚后的幸福也会变质,一段开端完美的婚姻也可以完结。于是,结婚被直接等同于女子的幸福人生,而一场盛大的婚礼就成为多数女孩的人生终极梦想。这种言过其实的误导,透露着一句潜台词——没有婚姻,便没有幸福可言。
所以,离婚对于多数女人而言,不止意味着婚姻关系的终止,更是一种信念的溃败,一个从童年到成年一直仰望的虚拟幸福城堡的轰然崩塌。不仅如此,有些社会舆论也一直在齐心协力地宣扬挽留婚姻的观点,让离婚在张家长李家短的街坊议论中变成了惊悚噩梦,让离了婚的女人,变成了最值得同情的悲剧主角。虽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的年代已成历史云烟,但“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的观念,还在顽固地显示着存在感。
面对婚变,能冷静地计算离婚成本的女性很少;离婚后,能淡定从容、泰然处之的女性,则更少,因为大多数人都把离婚与幸福的逻辑搞反了。离婚,不是不幸的结果,而是逃离不幸婚姻的途径;离婚,也不是错误的后果,而是纠正错误的措施和机制。对于一段无药可救的婚姻,离婚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这不是故作轻松,而是客观描述。
我对沉浸在离婚痛苦中的客户说:“离婚,就像开车走错了路,调个头就好。在生命长途中,这不过是一件平常事。有不少女性,因为调头找对了方向,离婚反而变成了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
4.婚恋的固有格局正在悄然变化
前不久,有一位客户郑重地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女大男小的婚恋会长久吗?因为这位客户最近也坠入了“小鲜肉”的情网之中,感觉还不错,可等到结婚一提上日程,她却犹豫了。作为一些人眼中的“大龄剩女”和“小鲜肉”眼中的“优质熟女”,在女性择偶观向多元化发展的拐点时期,她的迷茫代表着相当一部分女性的内心困惑。
“男小女大”的婚配模式,从男性视角看到的是女人择偶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实际上,女性择偶观的改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有数据表明,1990年,“男小女大”的婚姻比例仅占13.32%,而如今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40.13%。对于女性而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观念,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我在周边的朋友中也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在10对夫妇中,传统“男大女小”的婚姻有6例,“男小女大”的组合有4例,极其符合大数据的比例。在“男大女小”的婚配中,妻子的幸福指数只有30%,在“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妻子的幸福指数居然高达80%。当然这个抽样调查的样本规模比较小,多样性也不够明显,会存在着一些偏差,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男小女大”婚姻模式的乐观态度。
在“男小女大”婚姻中,男方发自内心的真诚温柔和对女方的尊重欣赏,以及他们自身阳光向上的精神追求,都让女方对爱情和婚姻,于一片叹息中有了新的寄望。他们年轻有为,充满活力;他们善于形象管理,不肥胖,不油腻;他们尊重女性,没有年龄歧视,懂得欣赏“熟女”;他们温柔体贴,在婚恋中没有大男子主义。
《非诚勿扰》栏目的主持人孟非曾经讲过,“维系一个婚姻有三个重要的因素:爱、钱和性”。如果一个婚姻具备全部这三个因素,那么这个婚姻就可以创造非常幸福的家庭;如果只具备两个因素,那么这个婚姻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还可以通过两个人的努力去改善;如果仅存一个要素,甚至一个都没有,那么这段婚姻将很快遭遇滑铁卢。当一个女性,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伴侣时,她的性和爱,也必然要仰仗对方的好心施予。此时她的幸福,就彻底掌握在男人的手中。
当代女性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单向讨要宠爱,不利于一段婚恋关系的长久发展。宠溺,不应该是男性对女性的单一行为,女性也应该创造条件,学会宠爱自己,并宠爱男性。因此,随着女人拥有了自立自强的基础,她们的择偶观自然会从依附转变为“随心”,听从内心和爱的召唤。
我对那位客户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需要认真审视一下自己。你嫁给大叔也好,嫁给‘小鲜肉’也罢,真正自信的女人,从不给自己的爱情和生活设限。如果你在物质生活上并不欠缺,如果你拥有自我强大的信心和底气,那就大胆去爱吧,不管男大女小,还是男小女大,都各自有其危机,也各自有其生活的甜蜜。年龄不是重点,只要找对了人,危机会自然化解,也不必在意外人的看法,自身的幸福不需要别人来定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逐渐上升的“姐弟恋”中,初婚男性和二婚甚至多婚女性的搭配,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男性已经摘下了有色眼镜,不再用“是否有过失败的婚姻”作为评判女性的标尺。相反,有过婚姻的女性,或者经历过失败婚姻的女性,反而会因为懂生活、知进退而被更多男性所珍视。
以伊能静和秦昊的婚姻为例,他们的故事,可谓为“姐弟”幸福婚恋的课堂树立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典型。
伊能静和秦昊最初相识在一个聚会上,瘦瘦美美的伊能静让秦昊一见倾心。但婚恋观比较传统的伊能静对秦昊却有很多顾虑——年龄差距大,她大他九岁;她离过婚,还有一个不再年幼的儿子。但秦昊不在乎,也没放弃对伊能静的追求,为了打消伊能静的顾虑,他直接提出了结婚。秦昊很睿智,虽然当时伊能静的知名度比他高很多,但他认为强与弱会互相转化。果不其然,短短几年间,秦昊就成为很受欢迎的文艺片男演员,还拿了三个影帝,在事业上开始反超伊能静。虽然能量此消彼长,但幸福却始终在两人之间徜徉。
伊能静对于自己和秦昊的婚姻,给出了一个极其文艺的评价:“我和秦昊有很相似的对生命的审美。”而秦昊说:“好的婚姻就是要保持它原先的那个能量、那个东西,不要改变它。”
罗素说,世界多元复杂,爱也参差多态。还有很多纠结的、犹疑的女性,她们年少时被固化了思想,年轻时被痛苦的婚姻辜负,历尽沧桑之后,终于遇见了爱情,但却顾虑重重,回避或躲闪那迎面而来的幸福,觉得自己没资格、配不上。过去的经历从来都不是爱的障碍,唯有故步自封与恐惧才是。每个女性都可以活成一个“熟龄少女”,即使到了40岁、50岁……也可以热情勇敢地去拥抱爱情,拥抱新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