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受下属敬佩型的老板

▲ 老板的境界魅力:不必操心,下属就“各尽其责”把事做得很好,老板只是到处表示赞美和感谢。

老板的志向魅力:钱要赚,健康要顾,但好名声更要留。这才是有作为、有理想、有成就值得下属信赖的老板。

老板的嘴巴魅力:第一张用来感谢员工和客户;第二张用来发号施令,增进团体效率;第三张用来对员工“爱的教育”——规劝责骂。

老板的肚量魅力:肚量是老板的最大本钱,好心是老板的第一修养,有肚量的人,才有容纳各种财富的地方。

敬佩型老板的境界魅力

有人用“宁为鸡首,勿为牛后”这句话,来推断人喜欢当老板。这似乎有点断章取义,而且具有误导性。由此,让一些年轻人士,真的认为一个人只有当老板才神气。

人们说话,多半具有相对性。如果听到一句话,不能够找到另外相对的那一句,那你就会走上偏路,成为“一孔之见”的极端主义者。

“宁为鸡首,勿为牛后”,相对的那一句话,则是“树大好遮荫”、或“树大好乘凉”。人,一方面喜欢当老板,另一方面也喜欢当好下属积极拥护并敬服爱戴的老板。有许多人真正喜欢当老板,更有许多人,是找不到好老板,才不得已自己出来当老板。

事实上,当老板有甜有苦,有乐趣也有辛酸。

老板大权在握,可以叫人生,也可以叫人死,相当威风。老板自己的理想比较容易发挥,自己的意志比较容易落实。

部属心里明白:老板像石头,部属则如鸡蛋。鸡蛋碰石头,难堪!石头击鸡蛋,轻松!除非抱着不怕死、不要命的心态,部属多半会自动礼让,使老板的意见比较容易获得尊重。

然而,老板担当的风险性也很大,又要负起完全责任,时时刻刻都很担心。虽然说股份有限公司奖金分散,毕竟丢不起那个脸,心里总是七上八下,不容易踏实。

老板急,部属似乎并不急。老板认真,部属好像并不认真。越看越气恼,越想越心烦。

尽管大声呼喊;大家要以厂为家,同心协力。而得来的反应却不甚热烈,而且还各自为“政”,实在气死老板。

当好老板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事必躬亲”,十分辛苦忙碌。

有人不能用,袖手旁观,或者表面应付应付,实际上马马虎虎。老板出钱经营,还要一切身先士卒,弄得忙碌不堪,而又辛苦劳累,这是何苦呢?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出钱的人够辛苦,领钱的人当观众,这是什么逻辑?可见老板事必躬亲,确属下策。

“以身作则”这一句话,是指修养,不是指工作。品德良好,足以做为大家的表率,这就够了。至于工作方面,必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才能够专职分工,让各部门的人员充分去发挥。

第二种境界:“有人分劳”,老板只要掌握原则,大家便能用心去做,这是中策。

老板逐渐明白“知人善任”的道理,知道“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决定”,迟早会被累死,因而转移方向,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知人”上面,先了解部属的长处,再委任相当的工作,做到“善任”的地步。便可以把原先的“事必躬亲”,变更为有效的“群策群力”。

凡事都要老板掌握原则,公司企业规模就不会大。老板时时刻刻都要把心神放在公司,出门远行或休假,那该怎么办?有些老板寸步不敢离开,请问好不好?

第三种境界:“各尽其责”,凡事都做得很好,老板不需操心,只是到处表示赞美和感谢,这才是上策。

老板有权而不必用,各人都知道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且用心把工作做好。彼此互相合作,又能处处尊重老板的面子,真是夜里睡觉做梦都会笑。

这是可能的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老板自己的头脑,先要整理清楚,一步一步走下去,自然可以达到如此圆满的境界。

老板“事必躬亲”,为下策;老板只要掌握原则,大家便能用心去做,这是中策;各尽其责,凡事都做得很好,老板不需操心,这才是上策。

当好老板的三个进程

首先,老板必须“勤教”。认清企业的成败在“人”,任何经营,惟有获得适当的人才,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企业本身的组织和经营方法非常重要,但是,能够运用方法来发展企业,主要还是依赖优秀的人才。

当好老板,应该先寻觅适当的人才,加以细心培育。自己问自己:“本企业究竟为了什么而存在?”如果答案是“为了赚钱”,那么成员有利可图时留下来,利的诱因不足时跳槽而去,便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现象。

老板以“安人”为“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经常向同仁说明“安人”的理念,确立“安老板、安员工、安顾客、安社会”的不变原则,使大家彻底了解,真正付诸实践,这是第一阶段“奠立良好基础”的重点。

其次,老板必须“委任”。作为老板要有胆识把合适的工作委任给部属,使他们有自己的责任,让他们在责任范围内独立思考应变。老板如果处处用命令来指使,部属就被动地遵守命令,永远无法自动自主。老板将工作委任部属去处理,从委任中训练其思考力与创造力,部属才能够在自动自发中与组织同步成长。

老板确实要求基本原则并且彻底掌握实际的工作状况,不可随意放任部属各自随随便便地工作,以免公司零乱与失调。

最后,老板必须“感谢”。放弃高高在上的心理,放弃指挥监督的权力,内心充满了对部属的感谢之意。没有他们,老板就会累得半死;没有他们,老板根本不像老板。老板虽然有本事,如果仅凭一己之力,那么力量便十分单薄,只能过着贫穷辛苦的生活。人必须群居的原因,就是需要大家的互助,而不是盲目地彼此竞争或抢夺。任何人都依靠社会的协力,才能够防卫自己,与家人或朋友过着幸福的日子。我们对国家、社会,应该抱着非常感谢的心情。

老板对部属,也应该以感谢的心情来欣赏他们的品格和业绩,而不是用自己的喜好嫌恶来无情地批评他们,或者盛气凌人地摆出老板的架子。

凡事都做得很好,老板不需操心,只是到处表示赞美和感谢,才为老板的上策。

敬佩型老板的志向魅力

第一个志向:赚钱

当老板要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固然不必要把“重义轻利”挂在嘴巴上,却也不需要正经地提醒大家“企业不是慈善事业”这一类谁都明白的道理。

重义轻利的观念,是古代道德家孟子的重要主张之一。但是,他并没有绝对的否定利,也就是“把利当做绝对的坏事”。这一点必须加以澄清,才能够消减老板赚钱时所衍生的罪恶感。

孟老先生说:“财富充足的人,虽然遇到凶年,也不会饿死;道德高尚的人,虽然处在乱世,也不会迷失他的心志。”一个人生财有道,谋利周到,一旦积聚丰厚,遇到荒年,也可以避免饥饿而死。孟老先生承认“利”的好处,在这里说得相当清楚。他轻视不合于义的利,却重视合于义的利。可见孟老先生的重义轻利,是相对的。义和利都重要,只是义和利比较起来,义要重于利,这才是孟老先生的真正用意。我们不能够把他的观念曲解成为绝对的不重视谋利。

古代孟老先生的“王霸之别”,指出“王者的人民,好像广大自得的样子。杀了他,却不怨恨你;给他恩惠,却不感激你的功德。”王者对于老百姓,照样要“杀他”或“给他恩惠”,一方面“杀之”一方面“利之”,做到恩威并济,无形中感化许多人民。“利”用得妥当,孟老先生丝毫不加以反对。

赚取适当的利润,是老板的第一大志向。适当的利润,便是正当的赚钱。老板正当的赚钱,企业才能够发展。老板赚取适当的利润,缴纳更多的税,对于社会的繁荣,也有很大贡献。

赚钱不但是志向目标,根本就是一种责任。就算老板已经很有钱,不在乎赚不赚钱这回事,仍旧不可抱着玩票的心态,存着“有也好,没有也好”的心理。因为不赚钱,其实就是“资源的浪费”,把原本可以生利的资源,白白浪费掉,简直不负责任。

第二志向:健康与生命

孔子孔老先生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对一个人活着时的道理都还没有知道清楚,怎么能够知道死后的情形呢?儒家认为人活着一天,就应该把一天所应当做的事情做好;对于将来必死,根本用不着关心。也就是说:只应关心生,不必想及死。

事情犹未做完,不可以死。并不是怕死,而是担心事情还没有做好。孔老先生当年在匡被围困,解围后过了一些时候颜渊才来和他会合。孔老先生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渊说:“老师在,弟子怎敢死!”中国人怕死,是任务未完,不敢轻易言死。

然而,颜渊还是先孔子而死。孔老先生并没有责怪他,只有怀念他的好学,伤心他的不幸短命,这也是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一种表现。

老板的任务重大,不可以半途而废,维护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使自己具有良好的体魄,随时保持旺盛的精神,这样老板才得以发展自己的事业。

俗语有云:“赚得到,吃不到。”实在不是好现象。老板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也要爱护自己的健康与生命。

第三志向:好名声

老板追求好名声,才是最高的志向。

追求好名声,爱面子不好吗?如果一个人连面子都可以不爱,那他会真正爱什么东西呢?

我们常常厌恶别人爱面子,却不知道自己也处处爱面子。任何人只要有一些自知之明,就不会否认自己原来也是那么爱面子。

爱面子爱到合理的地步,不要死爱面子,相信没有人会反对的。

其实,爱面子不如爱脸。有人骂“不要脸”,是最严重的侮辱,因为“不要脸”等于“不讲理”,是别人最看不起的人。

爱面子爱到合理,就等于要脸。要脸的人,必然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做人要留下好名声,老板当然不例外。

经营企业的人,必须重视商誉。商誉代表企业的信用,让顾客觉得不吃亏,让社会群众觉得不讨厌、让手下的员工不在外面觉得没有面子,这就是商誉。

时常探索顾客的需求,依循着顾客的心理来经营。主动关心社会,回馈社会,不做污染社会的事,多做有益社会的活动。对于员工的面子,也要多方顾及,不要由于产品低劣、价格偏高、甚至垄断市场等等因素,让员工受到大众的指指点点,这些都是老板的责任。

总经理在位的时候,很难看出自己的名声究竟好不好?等到一旦退职,不再担任总经理,这才发觉一夜之间,变成大家都不理会的“总不理”,这时才明白自己的名声竟然不好到这种情况,恐怕已经后悔莫及了。

老板随时留意自己的名声,就可能确保自己的声誉。公司企业的商誉固然要紧,老板个人的名誉也很重要。钱要赚,健康要顾,名声更要留,这样,才不愧是堂堂正正的人,同时也是有理想、有作为、有成就的老板。

敬佩型老板的嘴巴魅力

活用三张嘴巴

下属心目中的好老板都有三张嘴巴,且各有各的用途。一张用来感谢员工和客户,随时“谢谢,谢谢”,让大家更加卖力。一张用来发号施令,指挥“你做这样”、“他去那里”、“大家快一点”,以增进团体效率。还有一张则用来规劝责骂,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员工的素质再好,也要用心磨练,所以必要的指责,绝对不违背“爱的教育”。

但是,这三张嘴巴,只有在公司的大门内,才具有效力。一旦出了大门,就会失灵。

甲公司的老板,骂到乙公司职员的头上,势必遭遇乙公司职员的反感,不但不接受,而且反骂过来,看你怎么办?丙公司的老板,感谢丁公司的职员,有时可能引起误会,以为他们之间,有什么暗暗的交易?戊公司的老板跑到隔壁己公司去指挥、监督,人家也会觉得奇怪,这算什么名堂?

三张嘴巴,也可以变来变去,一会儿用这张嘴巴说“可以”,等会儿换一张嘴巴说“不行”,再等一会儿改用另一张嘴巴大叫“谁说不行”?这种作风究竟对不对?不可以单纯用“对”或“不对”来解答,要看什么情况,什么事项?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很难讲”。

有些老板坚持走一条单纯的路径,说可以就是可以,不行便不行。初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这是行不通的,理论上很正确,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也有些老板,凡事都不一定。可以会变成不可以,不行又会变成当然可行。这样一来,大家就没有定准,什么事都不敢做,严重影响各种事务的进行。

三张嘴巴的用途,最好不要加以固定,形成所谓的模式,要能够灵活运用,随机应变,而又切合时宜。

以不变应万变的作风

老板三张嘴巴的配合,有其不变的原则,说起来十分简单,那就是“合理”,配合到合理的地步,便是最高境界。

应该变来变去的时候,就要变来变去;不应该变来变去的时候,当然不可以变来变去。三张嘴巴的配合原则,就是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作风。

“以不变应万变”是一个人最高的智慧,可惜被许多人解释错了,受到诸多的误解与责难。

误解之一,是把“以不变应万变”当做“不变”来看待。其实“以不变应万变”是“变”而不是“不变”,以“不变”的原则来因应“万变”的情况,结果当然是变。

现代人不太了解“以不变应万变”的真相,以致一方面害怕“变”,一方面又痛恨“不变”,弄得乱七八糟,根本理不出头绪。

误解之二,是认为应该“以万变应万变”,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观念更要命。因为原则要万变,方法也万变,哪里有什么原则、制度可循?老子说:“知常曰明。”认识常规的人,才是明智之士。又说:“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轻举妄动的结果,必然会出乱子。

现代人,逐渐“知变不知常”,“重变不重常”。误以为“凡保守都是坏的”、“所有变革都是好的”,驯至无法无天,害人害己,必须及早为之纠正。

误解之三,则是认为“以不变应万变”是进步缓慢甚至不进步的阻碍。其实进步应该是渐进的,最好不要样样求突变,免得大家受不了。求变心切,一切变都嫌太慢,势必乱变,真是太可怕。

聪明的老板,不可以不变,更不必强调什么“求新求变”却应该把握“以不变应万变”的不二法宝,妥善运用自己的三张嘴巴。惟有有原则地应变,才能够万变不离其宗,做到“不可不变,不可乱变”的合理状态。

适时应变的效力

既然老板具有三张嘴巴,最好都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以免暴殄天物,有嘴巴却不能善用。

感谢固然要紧,但是“时”机不对,也即无从感谢的时候,老板要感谢谁?又感谢什么呢?

指挥也很重要,然而不需要老板亲自指挥的“时候”,为什么要亲自作之,这样只能引起大家的不愉快?

责骂有其效能,只是大家都没有缺失的“时”候,凭什么乱骂人?制造紧张的气氛,同时破坏团队的士气?

可见三张嘴巴都应该有,却不见得每一张嘴巴都应该均衡平等地使用。不是“有”或“无”的差别,而是“用得多”与“用得少”的不同。

老板冷静地评估一下自己使用三张嘴巴的比重,便知道自己身处何种境地?一天到晚“感谢”,当然最轻松愉快,成为最有价值的老板,也是最像老板的老板。经常“指挥”,表示身旁缺乏能干的左右手,或者自己认为高人一等,以致不亲自指挥就放心不下,这是典型的劳碌命,也是辛苦劳累的歹命人。反复地“责骂”,不是英雄主义过分浓厚,便是肝火旺盛,迟早会被同事气死。这是坏脾气的老板,也是大家心里怕怕的对象,沟通管道不可能畅通,自己的成就也不可能很大。

有价值的老板并不是绝对不亲自指挥或指责部属,他们只是必要时为之,频率不高,效力却出奇地强大。因为他们能够确切地把握“时”机,做到指挥适时,责骂适时,而且感谢也适时。

适时应变,在适当的时间运用适当的嘴巴,因而有所变有所不变,有时变有时不变,使大家知道“不变有不变的道理”,同时“变也有变的道理”,以致安心地顺应着老板的“变”或“不变”做合理的应变,这才是最值得敬佩的老板。

敬佩型老板的肚量魅力

好心是老板的第一修养

老板最要紧的修己工夫,便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好心”也就是“一切凭良心”。

我们都知道,老板最大的本领,在“知人善任”。通过知人善任,老板才有办法“结合他人的头脑和他人的金钱”来创造有利的事业。

问题就在这“有利”上面。什么叫做“有利”?合于义的利真的有利,不合于义的利并非有利。

怎样判断合义不合义呢?这就牵涉到“良心”。良心能安便合义;良心不安就不合义。

老板若是只知道运用自己的头脑和资金来经营企业,规模不可能大,贡献也就相对地减少。老板必须善用他人的头脑和资金,因此凭良心或不凭良心,成为十分重要的关键。

不凭良心的老板,压榨他人的脑力,欺骗他人的金钱,把经营的成果,中饱私囊,这就是不存好心。凭良心的老板,适度运用他人的脑力,合理运用他人的金钱,把经营的成果,分享有关的人,没有害人之心,便叫做好心。

好心的老板,才可能获得长期长寿的好报。人追求“福、禄、寿”,只要存有好心,对彼此都有好处,这合乎普通大众“彼此彼此”的互惠观念。

肚量是老板的最大本钱

老板除了好心之外,还需要具有容人的肚量。包容他人的长处,才能够发挥他人的潜力。善待比自己能力高强的人,才能够得道多助,获得更大的力量。

孔子孔老先生说:“凡是治理天下国家的,有九种经常不变的纲领,那就是: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近爱护亲人、恭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种技工、善待远方的人、安抚列国的诸侯。”这“九经”当中,除了修身以外,都是尊重别人的道理。为什么一国的最高领导必须尊重别人呢?孔子孔老先生说:“能尊重贤人,对于事理就不致疑惑了:能亲爱亲人,伯叔兄弟们就不会有怨恨了;能敬重大臣,临事就不会迷乱了;能体恤臣下,才智之士就会竭力以图报效了;能爱民如子,百姓们就会自相劝来效忠了;能招徕各种工人,国家的财用就充足了;能善待远方的人,四方的人都来归附了;能安抚列国的诸侯,天下都自然畏服了。”

老板是组织的首脑人物,当然应该深谙尊重他人的道理,才能够合理地领导他人,活用他人的长处。怎样尊重他人呢?孔子说:“尊其位,重其禄。”尊其位是精神的,重其禄是物质的,两方面并重,没有人不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