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两弹之父——聂荣臻
- 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国共两党高级将领
- 潘望
- 14890字
- 2022-07-28 17:53:42
聂荣臻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第一块大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创建者,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北平市长,“两弹一星”工程的主要领导人,曾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他独立指挥的战役战斗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斗非常著名。
小档案
姓名字号:聂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
籍贯:四川省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区)
生卒年月:1899.12.29—1992.5.14 卒年93岁
毕业院校: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
军衔:元帅
最高军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革命烽火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这句话,是聂荣臻在江津中学读书时,刻在自己课桌右下角的座右铭。
1917年夏天,聂荣臻以优异成绩考入江津县立中学(今江津中学)。当时,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堪称四川第一流,聂荣臻十分珍惜在这里的学习机会,他每天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很快成为同班学生中的佼佼者,他的作文时常被抄录张贴,让其他同学观摩阅读。
这个18岁的少年,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和进步杂志《新青年》中吸取精神营养,渐渐地,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由一个公认的好学少年转变为具有强烈爱国心的热血青年。
每遇国家民族大事,聂荣臻在作文中总是感慨陈词,忧国忧民思想溢于言表,常书于文卷之上,教师曾誉其“资赋不凡,终非池中之物”。他积极加入进步学生的行列,常对同窗好友说:“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
聂荣臻不仅勤奋好学,且好见义勇为。遇同学有纠纷,总是善于排解;遇恃强凌弱者,则打抱不平,挺身相助。五四运动时期,因参加家乡学生爱国斗争,聂荣臻遭到反动当局的军警抓捕。为了避开眼前的危险,学习西洋先进的科学,心怀“实业救国”大志的聂荣臻于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并积极投身旅法学生运动。
1922年,聂荣臻转赴比利时就读于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与刘伯坚一起负责过旅比利时支部工作,1923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10月,聂荣臻奉命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1925年,由于中国革命的需要,聂荣臻结束留学生涯,和中国班的同学们一起回国。
聂荣臻在国外共度过了五年多时间。五年里,聂荣臻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实业救国论”者转变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革命论者,并成为了一个职业革命家。
聂荣臻从苏联回国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直接领导政治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并讲授社会发展史、政治工作等课程。中山舰事件以后,聂荣臻被免去了在黄埔军校的职务,调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任特派员。但他仍利用各种机会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开展工作,在周恩来领导下,及时向共产党员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为北伐战争做准备工作。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背叛了革命,聂荣臻坚决主张建立共产党人自己的武装与蒋介石作斗争。
1927年7月26日,周恩来同陈赓一起赶到九江。聂荣臻见到周恩来,劈头就问:“恩来,中央决定哪一天举行起义?”
周恩来拉起聂荣臻的手,摇了摇头,说:“哪一天起义,还没有最后确定。现在这个形势,每天都有新情况。但是,集中我们的主要力量进行武装起义,这个方针已经定了。荣臻同志,你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中央想要你先到马回岭去,想办法把第4军的第25师拉到南昌,参加起义;同时,还请你动员从外地赶到九江的部队和零星人员,让这些人及时赶到南昌。”
“恩来,你们在南昌暴动以后,我怎么同你们联系呢?”聂荣臻问。
周恩来想了想说:“这样吧,南昌的枪声一响,我就发一列火车到马回岭。火车一到,你们先把辎重装车运车,再命令部队往南昌开。”
当时,火车还不是中国的主要运输工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全国形势紧张,南昌到马回岭的铁路上很少开火车。聂荣臻一时也想不到比这更好的办法,就握住周恩来的手,笑着说:“那好吧,我就等着这一列火车了。”
周恩来走后,聂荣臻即刻赶到了马回岭。
8月1日凌晨,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长夜的宁静。紧接着,连续不断的枪声噼噼啪啪地响起来了,枪声夹着火光,震动着天地,充塞着城市的上空,充塞在四周围许多里的地面上。密集扫射的机枪火力把整个南昌城都震醒了……
下午,一列火车从南昌向马回岭奔驰而去……
列车驶进马回岭站,聂荣臻喜出望外,立刻找到第25师73团团长周士第,要他迅速把辎重装上火车运到南昌,部队随后向德安集中。
在聂荣臻的巧妙安排下,周士第率领的第73团很快拉出了马回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聂荣臻要求部队只带武器弹药,用演习的名义向南昌奔进,背包、行李和伙食担子都留在马回岭。同时,聂荣臻又安排75团随73团跟进。75团的两个营刚刚离开马回岭,张发奎就乘火车赶来了。
这时,张发奎已经知道周士第的73团已经不可靠,但他又不甘心这支部队被共产党拉走,想当面做做周士第的工作。谁知周士第没有抓住,75团也跟着共产党跑了,这位总指挥顿时感到紧张起来。他站在一道车门上,顾不得自己的身份,扯开嗓子喊:
“喂,你们要干什么?我是总指挥,快去告诉你们团长,停止一切行动。”
跟随队伍出发的聂荣臻听到张发奎的喊声,吃了一惊。他立刻对身旁的一名排长说:“让他们快走开!不然,就向空中鸣枪。”
这位排长喊了一阵,张发奎依旧站在车门旁,没有理睬。
聂荣臻手一挥,果断命令:“开枪!”
“叭叭叭!”随着一阵急促的射击声,枪弹呼啸着,从张发奎的头顶上飞过去。张发奎吓得赶紧跳下车,向九江方向逃跑了。
聂荣臻和周士第带着73团、75团,火速向南昌开进,次日便与叶挺、贺龙的部队会合,从此,革命的烽火在中国大地上越烧越旺。
二、峥嵘岁月
1928年,聂荣臻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其间,在总结广州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时,他看到了军事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广州起义的一个重要缺点,提出:“以后每个党员都应该学习军事技术,并须注意培养一批军事技术人才。”
1931年12月,聂荣臻根据组织的决定撤离上海,前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在1932年3月“左”倾冒险主义的执行者要中央红军夺取赣江两岸城市时,聂荣臻支持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主力应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地区发展的正确意见。同年4月,聂荣臻作为红军东路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漳州战役。在指挥这次战斗中,聂荣臻表现出的沉稳和勇敢给毛泽东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此后,聂荣臻被调任红一军团政委,与林彪搭档。
聂荣臻与林彪相识,最早是在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
那个时候,聂荣臻是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林彪原名叫林育容,是黄埔第4期学生,学习并不出色,政治上也不活跃,聂荣臻同他接触不多,印象也不深。但是,林彪由黄埔军校毕业分配到叶挺独立团学习,是经过聂荣臻之手分配的。
林彪到叶挺独立团不久,就参加了南昌起义,以后又随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先后担任过连长、营长、团长,直至红四军军长,时值1930年8月,当时林彪才24岁,在频繁的战斗中,他指挥灵活,调度有方,打仗很出色,提升也快。
然而,林彪的性格内向,不习惯跟别人交朋友,在多数情况下,他会把自己所有的想法,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所以,聂荣臻虽然同林彪先后共事三次,两人分别任党职、军职第一把手,累计时间近五年,但他们始终未能像刘伯承与邓小平、陈毅与粟裕等革命家一样结成至交,甚至最后,两人几近分道扬镳。
后来,聂荣臻在《聂荣臻回忆录》中说,“林彪平时是一个很不爱讲话的人,和他共事,推心置腹地交换一些意见,有时感到困难。往好处想他,这个人似乎是有点深沉;往坏处想他,又觉得他阴沉而又有些鹰鸷。”
聂荣臻平易近人,襟怀坦白,谦虚谨慎,不居功,不自傲。毛泽东也两次说:聂荣臻同志是个“厚道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蒋介石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聂荣臻与军团长林彪率红一军团担任掩护中央纵队、军委纵队的前卫任务。他率部先后突破国民党第一、二道封锁线,并在危急形势下,力排众议,率部抢占九峰山,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从而保障了中央纵队左翼的安全。
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使蒋介石坐立不安,为了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蒋介石费尽心机,调遣湖南、广东、广西的军阀部队,进行周密布置,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但是,反动军阀内部的派系矛盾和唯利是图使湘江防线曾出现过“裂痕”。
可是,由于博古等人缺乏军事常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使红军在湘江畔陷入被动。为了掩护中央纵队顺利过江,林彪、聂荣臻率部在湘江之滨与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存亡的拼杀,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中央红军终于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
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向遵义进发。但欲取遵义,必须先跨越天险乌江。红一军团受命打头阵,聂荣臻和林彪冒着敌人的火力,指挥军队架起浮桥,使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安全渡过乌江,到达遵义,从而粉碎了敌人企图围歼中央红军的阴谋。
1935年1月,聂荣臻出席了中共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他在会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并与刘伯承一起建议红军北渡长江向四川发展,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他们的意见被中央采纳。
遵义会议后,聂荣臻在毛泽东领导下,与林彪率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重兵的围追堵截。
1935年5月,聂荣臻任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伯承一起,率部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抢占安顺场,组织突击队强渡大渡河,接着率红1师、干部团沿大渡河东岸北上,击溃川军守敌一个旅,有力地策应了西岸红2师4团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6月中旬,他率红1师翻越夹金山,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下旬,在列席两河口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拥护中央关于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8月下旬,聂荣臻率红1师、红军大学等部为先遣队,历经艰辛,越过大草地,9月上旬到达俄界,接应了中央及红3军等部队。9月中旬,他与左权指挥红4团攻占天险腊子口,并乘胜占领哈达铺,再次为红军打开了北上通道。在哈达铺,聂荣臻偶然从国民党《山西日报》上获悉陕北有一个根据地,并把这一天大的喜讯急告毛泽东。毛泽东决定挺进陕北。10月,聂荣臻与林彪率先遣队进入陕北苏区的吴起镇,从此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
11月下旬,在毛泽东指挥下,聂荣臻与林彪率红一军团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毛泽东说,直罗镇这一仗的胜利,体现了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国民党军向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红军到陕北后,为了配合一二九运动,同时也为了解决陕北红军的供给问题,毛泽东命令红一方面军成立“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以打击东岸地区反蒋不抗日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
聂荣臻、林彪与红1军团广大指战员投入到了东渡黄河的战斗中。在东征75天的短短时间里,聂荣臻、林彪和兄弟部队合作,共消灭敌人七个团,俘敌4000余人,缴获大量枪炮,不仅使陕北苏区得到恢复和发展,还筹款30余万,扩充新兵8000余人,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至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三、从平型关到黄土岭
抗日战争爆发后,聂荣臻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在忻口会战中,与林彪共同指挥所部进行了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多辆,马车200余辆,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赢得了国际舆论的称赞和好评。
日军占领太原后,战局发生极大变化。为避免第115师等部及八路军总部被敌隔断,1937年11月,聂荣臻受八路军总部之命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3000人的武装,在五台山区创建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在五台山,聂荣臻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先后开辟了冀中、冀东、平西、平北等根据地,到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到拥有72个县、1200多万人口、主力部队近10万人的大型模范根据地。毛泽东赞誉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并号召八路军全军向晋察冀根据地学习。
1939年夏天,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北岳地区进行“扫荡”。5月8日,日军第109师团和独立混成第3旅团1万余人分路出动,企图围歼五台山以南台怀地区的八路军。聂荣臻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手段把敌人引向细腰涧等地,用伏击、袭击等种种手段歼敌千余人,给了日军一个下马威。
在晋察冀军民的有力打击下,日军恼羞成怒,于10月中旬调集独立混成第2旅团、第110师团主力共2万余人,对北岳地区进行更大规模的“扫荡”。被称为“山地战术家”的日军第2混成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想在晋察冀根据地展示一下自己的“俊才”,竟然狂妄地率军深入根据地腹地。
这天,聂荣臻正在筹备晋察冀军区成立两周年的纪念活动,杨成武急匆匆地跑进来,说:“聂司令员,阿部规秀派辻村宪吉大佐率领1000多日伪军,已经从张家口前进到涞源,有可能分路向银坊和走马驿方向进攻。”
聂荣臻立刻想到,那里有一片奇峰峡谷,两千多年前秦始皇都知道那一带是防御外敌的好地方,所以才把长城横在那里。他追问杨成武:“你有什么好点子?”
杨成武胸有成竹地说:“日军前进路上是一片连绵险峻的大山,涞源城就在进入长城的白石口。从白石口到银坊只有一条山路,路两边都是光秃陡峭的岩石,是打伏击的好地方。敌人孤军深入,我们完全可以吃掉他们。”
杨成武在返回军分区司令部途中,特地到雁宿崖和黄土岭一带察看地形,选择了伏击阵地,定下了伏击方案。
11月2日夜,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第1大队等1000多日伪军开始向水堡、走马驿、银坊方向“扫荡”。聂荣臻得知敌人出动,立即命令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第1、第3团,第三军分区第2团急行军进入伏击阵地。
3日凌晨,战斗打响,聂荣臻寸步不离地守在电话机旁指挥战斗。日伪军被八路军诱到雁宿崖地区,枪声响了整整一个上午,杨成武才向聂荣臻报告说:“司令员,被包围的敌人已压缩到雁宿崖的峡谷内,只剩两处阵地了。”聂荣臻感到胜利在望,对杨成武说:“你指挥部队迅速发起全面进攻,彻底歼灭这股敌人。”
下午4时,战斗结束了,骄横成性的日军横七竖八地倒在雁宿崖的山沟里,敌大佐以下500多人被歼灭,还生俘了13名日军。
阿部规秀得知辻村宪吉大佐的部队被八路军歼灭,恼羞成怒,亲自率领涞源等据点的1500多名日军向雁宿崖方向进犯。聂荣臻得到杨成武的敌情报告后,决定利用有利地形集中兵力再次打击日军。他命令杨成武调少量兵力把日军引诱到银坊,同时命令第1、第2、第3团,游击队第3支队等部队立即进行战斗准备。
11月5日,阿部规秀果然被杨成武引诱到银坊。6日早上,这个能够运用“新战术”的日军中将继续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司各庄、黄土岭进犯。阿部规秀沿途见不到一个“八路”,气得把几个村庄的房屋都烧光了。傍晚抵达黄土岭一线。聂荣臻见战机即将来临,命令部队连夜进入伏击阵地,还特地对杨成武说:“如果明天阿部规秀继续由黄土岭东进,我们就全线出击。”
杨成武说:“明天是晋察冀军区成立两周年的喜庆日子,也是苏联‘十月革命节’,我们一定献一份厚礼。”说完,两人相视一笑。
阿部规秀“报复”心切,7日上午,命令主力从黄土岭出发,沿山谷向东蠕动。下午3时,日军进入伏击圈。一声号令,子弹暴风雨般落在敌群中。日军阵形混乱,急忙抢占了几个山头,企图突围。
聂荣臻从望远镜里看到这一情况,立即要通了杨成武的电话,说:“成武同志,你迅速调整部署,缩小包围圈,决不能让敌人冲出去。”
激战中,第1团发现一处独立民居附近猬集了一群敌人,其中有人指指划划,像是一群军官,立即命令第一军分区炮兵连用迫击炮火力对其袭击。轰!轰!几发炮弹准确地落在敌群中,日军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凋谢”了。
日军陆军部发表的关于阿部战死的“详报”称:“这个地形是华北很少见的山地,差不多是没有道路的。中将以下的将士们完全徒步,辛勤跋涉……7日向易县上庄子前进的时候,敌利用优势的地形,继续顽强地抵抗,中将果敢地到一线,观察地形敌情,飞来了敌人迫击炮弹,在距中将数步的地方爆炸,碎片打中中将的左腹及两腿等数处,中了致命的伤,遂与世长辞了。”
战后,八路军指战员掩埋了日军尸体,聂荣臻派人把阿部规秀绣有两颗金星的黄呢大衣和金把钢质指挥刀转送延安。
阿部规秀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被八路军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指挥官,此举震惊了日军,也震动了全中国。
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全国各地的友军、抗日团体、著名人士纷纷发来贺电,祝贺黄土岭围攻战的胜利。全国各地的报纸也纷纷报道黄土岭战斗经过,刊登各种祝捷诗文,全国抗战热情更加高涨。
而从1939年11月21日起,日本报纸连续三天通栏标题都是“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日本官员哀叹:“中将级指挥官的阵亡,是皇军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在黄土岭,皇军遭受了可耻的失败”。
四、威镇华北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正式展开,聂荣臻组织指挥部队在正太、津浦、平汉、北宁线等铁路线不断进行破击战,使日军的交通枢纽陷于瘫痪。从此,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将聂荣臻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誓要把晋察冀根据地连根拔起。
1941年秋,日军调动其华北占领军的一半兵力,对晋察冀机关所在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聂荣臻指挥主力相机转至外线打击敌人,进行钳制作战,并率领党政机关在有限兵力掩护下,灵活机动地周旋于深山峡谷之中,巧妙地从敌人薄弱点安全转移,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1942年,在斗争极其残酷、根据地日益缩小的情况下,聂荣臻适时提出“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组建多支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袭击敌人,夺取日伪军力量薄弱的据点,扩大游击区。至1943年,晋察冀根据地军民逐步挫败了日伪军频繁的“扫荡”、“蚕食”、“清剿”,扭转了困难局面,成功保卫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0日,聂荣臻与萧克、刘澜涛致电晋察冀分局,命令全区部队立即向平津等大城市进军,接受日伪军投降,如遇抵抗,应进攻歼敌;并命令冀热辽军区抽调几个主力团由李运昌率领向辽宁进军,尽早与苏联红军会师。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至此获得了最后胜利。
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晋察冀分局改称晋察冀中央局。随后,聂荣臻列席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9月,聂荣臻回到晋察冀,遵照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他先后组织冀东、冀中军区11个主力团和大批干部进军东北。
面对晋察冀的态势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聂荣臻还采取了几项措施:
第一,10月2日在张家口召开干部会议,统一思想。
第二,在军队部署上,因接收和占领大城市已不可能,聂荣臻遂将力量转向解放中小城镇。8月至10月,晋察冀军区部队先后解放60多座中小城镇,歼灭伪军3万多人。
第三,遵照中共中央9月21日关于编组野战军、以适应高度机动作战的批示,集中整编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聂荣臻把冀察、冀中、冀晋、冀热辽军区的主力部队各编两个纵队,分属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并对一野和二野的作战任务作了部署。
1945年10月,聂荣臻与贺龙为贯彻中央军委“收复绥远”的指示,共同指挥晋察冀野战军3.3万人、晋绥军区2万人反击国民党部队的进犯,两个月歼敌1.2万人,解放了绥东、绥南广大地区。在随后的两年里,为了支援东北战略区作战,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先后把冀热察和冀热辽军区、冀东地区划归东北,这对东北解放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为钳制华北敌人使其不能出关增援东北,1947年4月,聂荣臻指挥正太战役,集中优势兵力,以大踏步进退的行动,击敌薄弱环节,歼灭国民党军3.5万余人,攻克正太铁路沿线七城及井陉等重要矿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同年11月,在取得清风店战役胜利后,聂荣臻又组织晋察冀野战军乘胜发起石家庄战役,全歼守城敌军2.4万余人,此役被朱德誉为“夺取大城市之范例”。
1948年,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他组成第2兵团楔入热西、冀东地区,切断了东北与华北敌人的联系。随后在平汉路北段发动进攻,吸引敌华北主力。然后又西进绥远,进攻平绥路两侧,解放了绥远、冀北广大地区,有力配合了解放全东北的辽沈战役。
1948年12月平津战役开始后,中共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统一领导与指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部队并肩作战。
聂荣臻分析局势,认为傅作义赖以起家的第35军已被歼灭,如果天津再被拿下,傅作义后退无路,有可能会被逼到和平的道路上去。北平这座历史名城若能完好无损地被接管过来,于国于民都有利。于是,他给西柏坡总部发电报,向党中央、毛泽东建议:打下天津以后,争取和平解放北平。毛泽东亲笔签署了回电,表示完全同意。
天津解放后,聂荣臻与林彪等一起同傅作义成功地进行了和平谈判。1949年1月31日,北平守军全部撤离市区,进至人民解放军指定的地点接受改编,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随即进入北平,对国民党军政机关进行接管和维护社会秩序,北平遂宣告和平解放,聂荣臻的建议终于成为现实。
“北平方式”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艺术杰作,是革命的信念、智慧、勇敢和力量的结晶,它谱写了解放战争新诗篇。毛泽东对北平和平解放给予很高评价:“和平解放,不仅减少了敌我伤亡,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物古迹。这样做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大有好处,全世界的友人都会拥护。”
北平解放后,聂荣臻兼任平津卫戍区司令,随后又兼任北平市市长、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他迅速整顿平津地区的社会治安,剿灭土匪,完成和平改编傅作义20万起义部队的任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提供了可靠的社会安全保障条件。
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国革命转入了向全国进军的新阶段,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治军建国的新节奏中,聂荣臻处在一生中最繁忙、最紧张的时期。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部从西柏坡迁至北平。聂荣臻和叶剑英组织了在西苑机场举行的阅兵式。他们陪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检阅了部队。随后,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之一,参与了同国民党政府的谈判。6月,聂荣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
五、两弹一星
1954年,聂荣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的装备工作。1956年他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他以战略家的雄才大略,首先抓制定科技方针与科技规划工作,亲自参与领导国内外700多位专家制定了长达600多万字的十二年规划纲要(草案),对工业、农业、国防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安排。
1957年9月7日,一架苏制伊尔-18型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飞机上坐着代表团团长聂荣臻,以及陈赓、宋任穷、李强、钱学森、方毅等,在稍后的一架飞机上,还有13位导弹、原子弹、原子能、航空、无线电、靶场等方面的技术顾问。
原来,经周恩来同意后,1957年6月18日,聂荣臻去苏联驻华使馆会见了苏联驻华经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提出请苏方在导弹、航空、原子能方面,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援助问题。
7月20日,苏方答复:苏联政府可以随时接待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谈判。
在飞机上,聂荣臻与钱学森议论起苏联的P2火箭。钱学森说:苏联的P2火箭是从德国的V2火箭演化而来的。
聂荣臻问:“造它,你有把握吗?”
钱学森说:“就看这次去苏联的结果了,只要他们肯提供有关的设备和火箭样品,保证能行。”
聂荣臻沉思了一下又问:“你觉得还有什么困难吗?”
钱学森说了句轻松的比喻:“不是说困难就像老鼠,听见脚步声就溜……”
聂荣臻大笑起来,他的目光这时落在了钱学森宽阔的前额上,点了点头。
当天下午,莫斯科时间6点钟,伊尔-18降落在莫斯科。
聂荣臻和代表团被安排在斯特洛夫斯基大街一座别墅里下榻。苏联主管国防工业的部长会议副主席别尔乌辛为苏方代表团团长,负责同中国代表团磋商。
经过35天的会谈,10月15日,双方正式签定了苏联政府在原子武器、导弹火箭武器和作战飞机的研制,提供样品,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援助中国政府的协定,简称“10月15日协定”。聂荣臻和别尔乌辛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协定上签了字。
在谈判中,苏方虽然态度还比较热情,愿意帮助中国,但是,苏方并没有向中国提供先进型号的导弹,只答应给P2地地导弹,这种导弹射程只有500公里,而实际上苏联当时已经拥有能供作战用的中程导弹了。另外,苏方也不给中国提供一些援助项目的资料,有的尖端专业不接受中国留学生等。
对此,聂荣臻认为苏联如能按协定实施援助项目,那就算不错了;所以,他教育大家,必须头脑清醒,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上。
果然,1960年8月上旬,在五院工作的苏联专家全部奉命撤走了。
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饥荒迅速在中国大地上蔓延。有一天,聂荣臻接到酒泉导弹发射基地副司令员李福泽的电报,说酒泉基地严重缺粮。
聂荣臻马上要李福泽尽快来北京口头汇报。
来京后,李福泽对聂荣臻说:“河西走廊到处是逃荒的人,兰州本来是基地的粮食供应地,目前也没粮食。在发射基地,施工的工程兵部队几万人都疏散了,铁道兵一个师也撤走了。现在,原子弹和火箭部队也是人心惶惶。如果他们也像工程兵部队那样,那我们的基地就算完了。”
聂荣臻说:“我已经把你们的情况报告给周总理,总理说,同杨成武同志研究了一下,决定采取分散就食的办法,把火箭部队保存下来。渡过了暂时的难关,我们就自由了。现在你们还能支撑多长时间?”
“一个星期,最多半个月。”
“先可以发动全体人员挖野菜,你们那里不是有骆驼刺吗,据说,那种草放上粮食一拌,也可以充饥。”聂荣臻心情很沉重,停了一会儿又说,“你们把工兵团、汽车团、警卫团人员大部分分散开了,这我赞成,机关也可以只留少数人,技术人员可以分散到工厂去保留。但是,听说有的单位把直接搞火箭的知识分子也打发走了,有这样的事吗?”李福泽低下头轻声回答:“有。”
“李福泽,我要批评你这个副司令了。你知道莫塞莱这个名字吗?”
“不知道。”
聂荣臻叹息地说:“他是英国一位年仅28岁的大科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有重大发现。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强征入伍,死在了战场上。不但英国的科学界,而且世界上的科学家,都对这颗科学巨星过早地陨落,感到惋惜与悲痛。此后,英国政府规定,不准征召科学家到第一线作战部队服役。现在,难道我们还不如当时的英国政府吗?这样下去,我们的导弹何时才能上天?”
李福泽激动地说:“我接受首长批评,回去马上传达,一定把知识分子都留下。”
“不是回去再传达,你现在就要给基地打电话。困难时期可以减人,但科技人员一个都不能减。已经走了的,要设法把他们请回来。”
李福泽知道聂荣臻爱护知识分子是有口皆碑的,他两眼噙着泪花,说不出一句话。
聂荣臻安慰地说:“你告诉大家,我们最终会有办法渡过难关的,让大家一定坚持住。”
几天之后,一列满载粮食的列车向西北开去。
1960年10月下旬,聂荣臻乘坐火车,经包头、银川、酒泉等地,风尘仆仆,于11月4日到达导弹试验基地。他是专程赶来指挥中国第一颗近程地地导弹试验的。
5日凌晨,“1059”,即仿制苏联P2地地导弹的代号,高高地耸立在稳固的发射架上,阳光为它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聂荣臻在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陪同下,走进指挥所。时针指向8时,李福泽报告说:“报告元帅,‘1059’发射试验一切准备完毕,可否进入一小时准备?”
聂荣臻和钱学森对视了一下,两人都默默地点了下头。聂荣臻用坚定的四川口音说:“同意。”9时整,李福泽开始倒数计时:“……5、4、3、2、1,点火!”
接着,一声巨响,大地颤抖起来,人人脚下都感到了它的震动。导流槽里涌出了火焰浓烟,像火山喷发,势不可挡。
聂荣臻在指挥所里看到那枚导弹尾部喷着火焰,先是缓慢上升,接着越来越快地变成一个亮点,消失在视野中,天际留下了一条白色的飘带,也逐渐消散……
196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
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
1970年,中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内乱中,聂荣臻虽然身处逆境,被诬陷为所谓“二月逆流”的成员而受到压制和打击,但他仍然坚决地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不屈的斗争,尽力保护受迫害的领导干部和科学工作者,心念党和国家的命运,关心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以后,神州大地,一扫阴霾,中国历史展开了新的一页。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而在谱写历史新篇章的进程中,聂荣臻不顾年届八旬的病弱之躯,力所能及地做出了新的贡献。他着重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主张拨乱反正,参加平反冤假错案,让大批老干部重新工作;坚持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清查帮派势力;提倡实事求是,恢复党的优良传统。
1979年6月,聂荣臻在审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的初稿时,向中共中央领导人提出建议。他说: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有人受旧框框束缚,思想僵化。为了彻底肃清“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的影响,希望在三个方面必须讲透:
1.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失了,但他们的影响还在,因此还有阶级斗争;
2.阶级斗争是重要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今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要注意在经济、政治、思想战线上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
1985年5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百万。这是又一次精简整编军队的重大措施。
在这之前的酝酿过程中,聂荣臻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他认为在80年代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鉴于中国的大仗、中仗都打不起来,应该抓紧时机,大量裁减军队,用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接好各级领导的班。
聂荣臻还提出:军队的三总部领导体制以不变为好,只提精减人数的要求,三总部下属机构能否撤销或合并,应认真研究后决定。武器装备从研制、生产、装备部队到淘汰,还是应该由有关部门分工负责,这项工作太复杂,成立一个大一统的组织难以管好。
陆军在三军中应占最大比重,军队打仗历来靠陆军,今后仍然如此。战时战略区内的三军必须统一指挥,为此,平时在组织上,海军舰队和空军作战部队,应由海、空军领导机关和所在的大军区实施双重领导。
后勤供应的通用物资应该实行三军统一供应。合成军队的规模小些好,灵活机动,究竟多大规模,应该论证确定。他还第一个提出成立国防大学的意见。他说:随着军队的精简,高级干部相应减少,应该把培养高级干部的院校集中起来,成立国防大学。
他的这些意见,在讨论过程中受到与会者的普遍重视,军委其他领导人也都给予充分肯定。
在新时期,武器装备要逐步现代化,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军队建设的又一个重大课题。聂荣臻过去长期主管这方面的工作,所以给予了更大关注。他的基本思想是继续强调自力更生,加强科学研究,严格要求,加强协作,齐装配套,重视论证工作,减少盲目性。
聂荣臻还多次要求加强对干部子女的教育,他在1987年4月写给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的信中提出,希望高级干部对子女要严加管教,“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少数干部子弟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或靠父母之荫升官发财。这些极易引人义愤……群众对这类子弟的义愤是对的。我们一定要秉公处理:提拔不当的,该降就降,该罢就罢;为非作歹的,该关就关,该杀就杀。决不留情”。
1991年9月,聂荣臻因心力衰竭住院治疗,经过两个半月,再度转危为安。但回家后,稍一活动,就出现心力衰竭征兆,医生对他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多。
聂荣臻知道自己病情日趋严重,将不久于人世,他微笑着对秘书说:我已经93岁了,1922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春转为共产党员,算来已经整整70年。无论从寿命还是革命时间来说,在党内健在的老同志中,大概算是寿命最长的一个。就算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1992年5月14日,是聂荣臻一生中的最后一天。和往常一样,上午他照常听工作人员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关心国内外大事。听到报上有条消息说,前几天一场喜雨,使北方旱情缓解,小麦长势喜人,聂荣臻高兴地说:“这就好了。”
下午,他照例听秘书念了文件。当念到当年1月至4月全国财政收入大于支出26%时,他满意地点头微笑。当念到一份有关台湾情况的简报时,他深情地说:“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一国两制’是最好的形式。”
聂荣臻一直关心对台工作。早在1984年6月,他受聘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后,为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他曾会见侯镜如、李默庵、郑洞国、邓文仪等黄埔学生。1990年1月20日,他与当时的黄埔同学会名誉会长徐向前,联名发表春节谈话,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呼吁海峡两岸的黄埔师生,共同反对台湾独立,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实现祖国统一,成了聂荣臻在生命最后时刻关心的一件国家大事。
晚上,两位老秘书照例到聂荣臻床前看看,陪他看完电视新闻以后,他问:“《聂荣臻军事文选》的编辑、出版工作进展情况怎样了?”
“正在排印。”秘书回答。
“南昌起义,红军时期的几份文电是否收进去了?”
“都收进去了。”
“什么时候能出版?”
“解放军出版社的同志说,今年建军节前一定出版,请您放心。”
“那就好!”
说完,他脸上现出满意的笑容。到了晚上9时半,聂荣臻叫秘书回去休息,以后又叫夫人张瑞华、女儿聂力、女婿丁衡高等家人也休息。
晚上10点,他仍按老时间熄灯睡眠。平时,他入睡后便有鼾声,可今天他入睡不久,心电监护仪器上显示,出现了严重的室性心律紊乱,不久就心力衰竭。虽经医生及时抢救,也未能抢救过来。聂荣臻没有哼一声,没有说一句话,就这样安详地离去了。
七、婚姻之路
聂荣臻的第一位夫人名叫龙升贤,他们是在1919年左右成婚的,属于那个年代典型的封建包办婚姻,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婚后不久聂荣臻就去法国勤工俭学了,未再回去看她,两人也没有子女。
此后龙升贤一直在家操持家务奉养公婆,并精心保存着聂荣臻的早年用品,新中国成立后,她把这些文物都捐献给了地方政府。后来老人家年高体衰,因为没有子女,地方政府颇为照顾,聂荣臻也每月给她寄钱。在这位温婉祥和的老人1988年去世之前,聂荣臻的孩子也都曾去看望过她。
聂荣臻的第二位夫人叫张瑞华,河南信阳人,1909年生,1926年时这位17岁的小姑娘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并在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春,当时聂荣臻正担任广东军委书记,在他去香港给干部们上军事课的时候,很偶然地邂逅了这位年仅18岁的信阳姑娘,聂荣臻起初只是觉得这个党的机要交通员张瑞华同志非常可爱,于是就经常去找小张同志聊天谈心。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当时周围的同事同志,都没有想到,他们两人这一谈,居然就谈了半个多世纪!
革命的爱情分外浪漫,在白色恐怖的屠刀下,在血雨腥风的斗争中,聂荣臻与张瑞华凭着共同的信仰和彼此的信任,两人闪电般地结合了,这个看似草率的决定,最终却让他们生死与共了64年!
聂荣臻与张瑞华的婚礼没有媒人,没有聘礼,也没有仪式,只有周恩来到他们的秘密小巢拜访了一下,就算是历史和爱情的见证人了。
1928年4月,聂荣臻同张瑞华在香港正式结婚,1930年,他们在上海生下一个女儿,因为当时聂荣臻在上海协助周恩来做地下工作,为了便于掩护身份,孩子取名叫李丽。女儿出生后不久,聂荣臻因为工作调动去了苏区,3岁的女儿却跟着母亲一起被抓进了国民党监牢。
两年后张瑞华被释放出狱,她心底的革命之火却燃烧的愈加热烈,联系上了党组织后张瑞华也去了苏区,孩子只能寄养在市郊一个讨饭为生的老婆婆家里。从此这个五岁的小女孩历尽艰辛,“为了生活,出去当雇工,带孩子,洗衣、做饭、锄草、放牛、喂猪、种地、割麦、插秧、纺棉线,什么活都干过”。
直到抗战胜利,16岁的女儿才被地下党找到,她重新回到了父母身边,开始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难的童年让这个孩子异常懂事,后来,这个孩子成了中国第一位女中将。
1936年7月张瑞华来到延安,担任了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妇委书记。1950年后,张瑞华历任华北局、中共中央组织部副处长、处长,1956年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5年2月23日,张瑞华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聂荣臻跟夫人张瑞华一起度过了64载的“超金婚”,张瑞华去世后,与聂荣臻合葬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内,陵园与载人航天发射塔遥遥相望,喻示着元帅夫妇永远关注着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
历史评说
古今名将都有自己独特的作战风格,而聂荣臻指挥作战的特点是既沉稳又勇猛,漳州战役、湘江之战、万里长征、强渡大渡河,从创建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到黄土岭上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从正太战役、清风店战役,到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这一连串的胜利成就了聂帅的赫赫威名,曾经与聂荣臻多次交手的陈诚亦不得不称之为“共军悍将”。
不过,聂帅在生活中倒是耿直忠厚,杨成武曾回忆道,1967年毛泽东在研究出席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人员名单时,谈到聂帅时称赞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著名作家魏巍1985年在写给聂帅的祝寿诗中也说:“一生厚道人称赞,千秋风流一元戎”,可见聂帅的厚道是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