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文韬武略——陈毅
- 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国共两党高级将领
- 潘望
- 17536字
- 2022-03-03 14:51:21
陈毅乐观直爽,说话随和,性格非常鲜明,他不仅是军事家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还是著名的外交家和诗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生涯中,他非但建立了赫赫功勋,还非常擅长政治统战及行政工作,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毅先后担任上海市长和外交部长,在自己的军事生涯之外又书写了新的篇章。
小档案
姓名字号:陈毅,字仲弘,原名陈世俊
籍贯:四川省乐至县
生卒年月:1901.8.26—1972.1.6 卒年71岁
毕业院校: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
军衔:元帅
最高军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学运领袖
1925年3月12日,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当时,陈毅正在北京西山中法大学学习。噩耗传来,他非常悲痛。
当他获悉孙中山的灵柩要放到香山碧云寺时,立即向同学们倡议,组织一个护灵队迎接和护送孙中山的灵柩。他的倡议得到同学们的热烈响应。
为了对这次移灵的准备工作进行最后检查,宋庆龄女士抑制住巨大的悲痛来到香山碧云寺。
那天,要求见宋庆龄的人很多,需要她料理的事头绪纷繁。但是,她听说西山的学生代表请求接见时,很快就同意了。
陈毅作为学生代表,向宋庆龄转达了同学们对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深切哀悼,要她节哀和保重身体。并说,为了表达对中山先生的敬仰和爱戴,显示继承中山先生未竟事业的决心,中法大学学生要组成护灵队迎接和护送孙中山先生的灵柩。
宋庆龄听到这里,感动得眼圈发红了,她强忍着泪水说:“很好!很好!陈毅同学,谢谢你,谢谢同学们!”
移灵的那天,灵柩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车水马龙的送灵队伍和伫立道路两旁无数哀痛的群众,显示了孙中山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陈毅带领着护灵队员们早已列队迎候。当灵柩来到跟前时,他们守卫着灵柩缓缓前行,直送进碧云寺里停放。接着,他们参加了悼念孙中山的隆重丧仪。
在移灵仪式上,大家缅怀了孙中山不断革命的一生,陈毅想起了孙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想起了孙先生在共产党帮助下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对革命的贡献,想起孙先生临终时给联共中央委员会的深情书信,孙先生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响起,深情难抑,回到宿舍,他挥笔题诗一首——《西山的葬礼》:
亡灵啊,永别了,你不能起死回生。
你是光明的战士!你是民族的母亲!
我只愿青年头上,寄托着你的精魂!
你长休吧,我们起行!
你长休吧,我们猛进!
1926年,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全国革命形势得到了新的发展,广东国民政府胜利结束了两次东征,即将大举北伐。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异常惊恐,他们急忙策动“反赤运动”。英国银行家首先拿出了60万英镑巨款,作为在东方宣传反共、反赤、反民主之用。紧接着,日本派出军舰驶入大沽口,帮助张作霖进攻天津,开始了反对国民革命的战争。
同时,北京的段祺瑞政府和各帝国主义国家达成了专门为“防赤化”用的5000万元大借款协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相互勾结了一起,对革命摆出了一副杀气腾腾的架势。
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在陈毅的积极参与下,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准备对反革命势力进行反击。3月13日,北京召开了孙中山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会上,陈毅痛斥了英、日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反动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罪行,大声疾呼:“试看段执政将如何动作!”
3月14日,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北京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国民反日大会,愤怒声讨了日军炮击大沽口的暴行。3月16日,英、美、法、日、意、西、荷、比八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蛮横要求国民军在44小时内拆除天津至大沽口之间的防御工事。中共北方区委得悉,立即把这蛮横无理的“最后通牒”迅速传播出去,马上引起了各界各阶层群众的反响。
接着,中共北方区委连夜开会,准备于3月18日通牒期限未满以前,举行一次国民大会并进行大规模的示威运动,以敦促段祺瑞政府驳回八国的最后通牒。
为了筹备这次大会,3月17日,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专门召集了各界代表的紧急会议,确定了这次大会的名称和主席团成员及会议程序,并决定把与会代表分为两组,到外交部和国务院交涉,“非得到圆满答复,誓不空回”,陈毅被推举为四位“赴国务院发言代表”之一。
3月17日下午4时,赴国务院交涉的67位代表来到了铁狮子胡同国务院门口。
这是一场艰巨的流血谈判。一到国务院门口,代表们就与如狼似虎的卫兵发生了冲突,经过再三交涉,陈毅等四位发言代表才得准进门。但是,代表进门后,段祺瑞执政和贾德耀总理都避而不见。双方从下午4时相持到深夜11时,经陈毅等坚决斗争,国务院才不得不派出其秘书长邓汉祥以外交负责人身份接见代表们。
在相持的七个小时中,段祺瑞的卫队对等候在门外的代表下了毒手,用刺刀刺伤多人,致使候在门外的代表们被迫撤走。但是,陈毅等谈判代表毫不畏惧,也不退缩。四位发言代表要求邓汉祥并转告段、贾:必须严惩行凶卫队,必须断然驳回八国的无理通牒,必须容纳人民的意见,与全国民众站在一起。
在发言中,陈毅警告段祺瑞的秘书长现在已经是民国,反对人民的人如清朝皇帝、袁世凯都垮了台,段祺瑞也不一定保得住。待邓汉祥唯唯表示后,陈毅和代表们才离开国务院。
第二天,3月18日上午10时,北京反对八国通牒大会如期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了,参加大会的有万余人,李大钊、徐谦、顾孟余、于右任等13人组成了主席团。徐谦报告了大会宗旨,顾孟余报告了前一天国务院门前的流血事件。最后大会通过《国民驳复列强最后通牒》的决定,组织了“北京国民反对各国侵略中国大同盟”,然后进行示威游行。
作为游行带队人之一,陈毅走在队伍最前面。青年学生群情愤激,大家高喊着口号。下午1时半,队伍行进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大门口。
段祺瑞对群众示威游行早就有了准备。上午9时,北京警备司令部还说要“保护”这次和平示威和请愿运动,但是,当游行的队伍来到执政府大门口时,段祺瑞让军警们用排枪子弹迎接手无寸铁的群众。惨案发生了。在军警们的子弹、刺刀、棍棒的袭击下,游行群众纷纷伤亡倒地。3月18日,正如鲁迅所形容的,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陈毅“被人群挤在两挺机关枪之间,幸未负伤”。但是,“游行队伍被打散”了。正义的轰轰烈烈的行动,被反动派野蛮地镇压了。陈毅又经历了一次血的洗礼。
惨案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李大钊等遭到反动军阀政府的严令“通缉”。北方区委有人认为这是反动时期的到来,革命退潮开始,主张撤退机关,转入地下,不再组织示威反击。但是,陈毅认为革命形势仍在高涨,应乘势暴露段祺瑞的罪恶。当晚,他们在北大一院召开有北京市200余团体参加的联席会议,组织了惨案善后委员会,并痛斥段政府的倒行逆施。
第二天,陈毅担任主席,主持召开北京特别市党部紧急会议,决定组织行动委员会,派代表分赴上海、广东、长沙、南京、天津、张家口、汉口宣传惨案真相,唤醒民众一致反段,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接着,陈毅又四处奔走,冒着被捕的危险,全力领导着惨案的善后工作和大部分中共北方区委和北京特别市党部的公开工作。和舆论各界联系不断,公开揭露段政府罪行,并组织追悼会,上门慰问受难者家属和受伤群众。
二、梅岭三章
1927年,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血腥镇压的黑暗时刻,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于8月1日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陈毅在起义部队中,担任了一个团的党代表。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留在三河坝的部分部队,由朱德和陈毅率领,向粤、赣、湘边界转进。这时,既有敌军尾追,又有土匪和豪绅民团袭扰,部队官兵经过长期转战,减员日多,思想混乱,处境异常困难。在这关系到能否保存起义部队的严重时刻,陈毅协助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士气,坚持斗争,竭力保存了南昌起义部队的骨干。
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陈毅协助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前进,和毛泽东在砻市胜利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从此,南昌起义保存的部队就和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合在一起,逐步发展壮大。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陈毅因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留在江西苏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当时,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最残酷的“围剿”。陈毅和战友们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坚决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
1936年冬,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第46师围困达20天之久。他身负重伤,弹尽粮绝,苦虑不得脱身,因此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山洞里,他写下了气壮山河、豪迈千古的“绝笔书”、正气歌——《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峰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打游击时,药品很缺,主要靠草药治疗。当时,游击队有几盒万金油,算是“万灵药膏”,不管什么病痛,都用万金油抹一下。因为在中央根据地反“围剿”时,陈毅的大腿盘骨负了重伤,在很长时间里伤口经常复发,爬山越岭很不方便,有时陈毅的伤口化了脓,也只是用万金油抹一抹。
有一天,陈毅从油山去南雄大岭下开干部会议,由于来得早,开会的人还没到齐,陈毅叫警卫员去端了一盆水,就去松林中挤伤口。
在松林里,陈毅把受伤的腿横绑在树上,脊背靠着另外一棵树,两手按着大腿上的伤口,拼命挤着,血水顺着伤口一股一股地向外流。
由于手足不方便,陈毅又叫警卫员帮着挤伤口。警卫员一看这碗口大的伤口,又是脓又是血,心里难受得要命,哪里下得了手!陈毅鼓励他说:“用力挤呀,这次不挤干净,下次还会反复!”
结果,一次挤出了半盆血水,还挤出两块枪伤的碎骨。随后,陈毅才扯了些白布条,抹上万金油,用竹签子一点一点塞进伤口去,豆大的汗珠不断从他的额上沁了出来。尽管看到的人都心疼得要命,陈毅却谈笑自若,像没事一样。
伤口包扎好了,开会的人也到齐了。陈毅拿出纸笔,照常主持开会,作报告。开了两天会,第三天,陈毅一拐一拐地返回油山。说来也幸运,从这一次挤脓之后,陈毅的伤口竟然渐渐好起来了。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除去要时时提防敌人的突然袭击,提防野兽毒蛇的侵害外,没有电台、电话与中央和外界联系,更没有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战士们每天都像野人一样,背着敌人馈赠的“土匪”雅号,昼伏夜行,日日野营。
此时此地,陈毅除维持基本生存所需外,尽力扩大红军影响,不断改善游击环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他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苦的斗争,在南方游击战斗的间隙,他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
忆江南
天将晓,
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
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
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
集会议兵机,
交通晨出无消息,
屈指归来已误期。
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
淫雨苦兼旬,
野营已自无篷帐,
大树遮身到晓明。
几番梦不成。
陈毅等人领导的赣粤边区游击斗争,保存了革命火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配合了其他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毛泽东对陈毅等所领导的南方各游击区的斗争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留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几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为此陈毅深入各游击队根据地,传达中央的指示,对红军干部、战士做了许多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大家适应形势的转变。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宣告成立,陈毅就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第1支队司令员,不久,率新四军第1支队和第2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任江南指挥部指挥,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间打击日伪军。继而,陈毅派部队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继续东进,直迫上海近郊。虹桥机场一战,烧毁敌机四架,震惊中外。
1939年冬和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在华中制造磨擦事件。于是陈毅派叶飞、陶勇等先后率部渡江北进,开辟苏北根据地,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盘踞苏北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第24集团军司令韩德勤依仗他的优势兵力,妄想一口吃掉苏北的新四军。同年10月,韩德勤率领一个军又一个旅1.5万人的兵力,进攻苏北新四军部队。
陈毅、粟裕利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方针,把主力7000千余人全部集中,并运用“求心退却”战术一直退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在地黄桥镇,进行了著名的黄桥决战。
经过一天一夜激战,新四军全歼韩德勤主力部队1万余人。蒋军第89军军长李守维仓促逃跑,淹死在河里。陈毅乘胜连下海安、东台,和南下的八路军会师白驹镇,打开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
黄桥战役是陈毅、粟裕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陈毅有魄力、有决心,果断地将政治仗和军事仗结合起来的杰出领导才能。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由抗战初期组建时的1万多人,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发展到30万人,和八路军一样,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英雄部队。
三、决战淮海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视中国共产党为心腹大患,很快便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向解放区进攻。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抉择。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949年改为第三野战军)成立后,陈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副政委。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来犯,粟裕和谭震林首先指挥华东野战军苏中部队在内线作战,以3万兵力和敌12万人周旋,七战七捷,歼灭敌人5.3万多人,即苏中战役。
接着,陈毅、粟裕、谭震林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挥华东解放军,在几个方向上迎击国民党军,取得初战胜利。尔后,逐步集中主力,诱敌深入,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人,先后取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战役的胜利。在鲁南战役中,解放军以劣势装备首歼国民党反动派的机械化部队第1快速纵队。
陈毅、粟裕坚持运用灵活的军事策略,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并认真解决部队由于大踏步进退而产生的某些思想问题。
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分南北两路进攻山东解放区。南线敌军以8个整编师进犯临沂,北线敌人以3个军南下策应。根据敌强我弱的态势,陈毅、粟裕指挥解放军以少数兵力奋勇阻击南线之敌,主力则昼夜兼程,北上莱芜。在莱芜战役,华东野战军歼击李仙洲集团。经过3个昼夜激战,全歼该敌6万余人,活捉李仙洲,收复山东城市13座,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遭到惨败后,被迫收缩兵力,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实行所谓重点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以新的胜利配合全国各个战场的反攻,陈毅、粟裕领导华东野战军发动了“虎口拔牙”的孟良崮战役。
在此次战役中,陈毅以极大的耐心,寻找战机,掌握最大限度的主力在手,等候进攻之敌犯错,终于从正面敌人一字排开的八九个整编师中,寻着骄横不可一世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四面包围,使用围点打援战术,各个歼灭,击毙了敌中将师长张灵甫。这一仗,歼敌精锐部队4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敌人重点进攻的气焰,气得蒋介石直呕血。
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辽沈战役后,蒋介石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命令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10月底,刘峙部下约60万大军,收缩到了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在徐蚌周边用攻势防御来阻击我军南下。
在1948年底郑州、开封相继解放之后,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中央军委11月1日决定,由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此时解放军的参战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再加上一些地方部队,共有60多万人。
为了更好地协同作战,1948年5月,陈毅被派往中原野战军任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由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以7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8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中原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准备围歼商丘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8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人民解放军山东兵团顺利南渡运河,直插徐州以东地区。
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9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11月10日,山东兵团成功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部队,切断了该敌的退路。11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
11月15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是淮海战役最关键的胜负手。中共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也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在16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
11月12日,解放军对黄百韬第7兵团展开猛攻,20日攻占碾庄,22日全歼第7兵团,黄百韬自杀。11月25日,由华中增援淮海战场的黄维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11月30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30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华东野战军即以11个纵队全力追击,12月4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
在当时的战局下,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6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1个纵队阻击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12日,解放军对黄维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最后的总攻,仅仅4日便将敌全歼,生俘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经过65天艰苦奋战,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22个军、56个师共55万5千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
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皇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至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陈毅在1951年2月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概括说明决战胜利的原因:
一是敌人错误判断,认为我们没有力量,不会集中兵力与他决战。
二是在战役战术上分批分割歼敌,主要以近战夜战,发挥我们的长处。
三是庞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实际上成为500万对80万,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四是战役过程很艰苦,好比钝刀切脖颈,难以一下把敌人歼灭,是靠战士勇敢、献身精神和天才的创造力来完成战略战役上的正确决策。
五是发挥了政治攻势的作用,在战役中敌军有五个师起义,一个师投诚。在俘虏政策上,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敌人实行分化。
而在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500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
四、坐断东南
1949年2月,陈毅找到时任司令部城市政策组组长的曹漫之谈话,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起草第三野战军《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
陈毅说:“自古以来,军队进入城内,住进民房,干好事的不多。我们很快就要进入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那里老百姓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我军很不了解,我们进城以后一定要严守纪律,给他们一个好的‘见面礼’。因为老百姓接触我们,首先注意的是军队的纪律,所以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入城纪律搞不好,以后影响很难挽回。你要好好把这份文件起草好,提请总前委领导讨论。”
陈毅接着道:“军队进城后,在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这一条一定要写上,否则那么多人一下子涌进老百姓家里肯定要出问题的,弄不好会天下大乱。”
陈毅的提议在总前委得到邓小平、刘伯承同意并上报党中央后,很快就收到了毛主席的批示,电文只有八个大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而陈毅进入上海、接管上海的那些日子,则是上海警备区原副司令员相守荣将军60年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
1949年的那个春天,年仅16岁的相守荣是华东军区司令部通讯局机务科战士。从山东出发前,相守荣给母亲写了一封短信:“娘,儿子就要南下渡江,为解放全中国而战了!”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相守荣跟着教员赶装无线电台,为部队通信联络作保障。尔后,他随军区机关一路辗转到江苏丹阳。陈毅等首长就在这里指挥。
“5月10日上午,数百名排以上干部在一所学校集合,听陈毅司令员作报告。相守荣和老机务员一起,担任扩音保障工作,他们为陈老总安装了一台50瓦的扩音器。”
“陈老总进场时,穿一套褪了色的黄军装,由周骏鸣副参谋长陪同,风尘仆仆地走进来。他边走边边微笑点头,向大家问好。”
“陈毅司令员思维敏捷,语言生动。讲话一开始,他就指出部队在丹阳驻防时纪律方面的几件事。一次他在光明戏院见到几个战士没有票,却硬往里闯,司令员干涉之后,几个战士才退出。陈老总说:‘这大概是革命无对象了。’他又提到南下途中有人拦汽车,拦不住就丢石头,有人为拦车把腿都折断了。陈老总严肃地指出,‘这是流氓习气!’他的手在桌上连续敲了几下,全场鸦雀无声。”
相守荣回忆道,那次讲话陈老总十分强调军纪问题,他说,“现在上海只有敌人五六个军,以前那些恶仗不会有了。我们走到哪里,解放到哪里。要把中心转到接收城市、保护公私财产上。他又说,我们进入上海,仍像在前线打仗,也可能在上海打败仗。我们共产党员要意识到这一点才是聪明的,不意识到这一点是要犯错误的。进南京、上海是我们胜利的标志。在南京、上海搞坏一件事,全世界都知道……解放军在前线打仗是勇敢的,但进城要虚心谨慎,要小心。我们是野战军,在城市里可不能再野了。”
“陈老总越讲越兴奋,他的手臂在半空中挥舞着,大声地说:‘今天,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接管上海!’在场的同志兴奋不已,热烈的掌声时时响起。陈老总最后还是反复强调:‘入城纪律不好,入城政策要走弯路。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开始。’他还说:‘有计划、有秩序、有纪律,则加快我们好日子的到来;无组织、无计划、无政府则永远不能得到。’他还说:‘上海革命胜利解决了,中国革命也就解决了。’”
相守荣说:“最后陈老总还提醒大家要讲卫生,胡子、衣服都要弄清爽,现代化的大城市是要讲卫生的。”报告会之后,相守荣回到驻地就洗衣服,搓了好几遍,洗得干干净净。两天后,上海战役就正式展开了。
局势的发展,不出陈毅所料,上海战役只用半个月就顺利结束。5月27日,上海胜利解放,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上海解放了,陈毅从百战沙场走向十里洋场,成为大上海一市之长。
有一天,工商局长许涤新向陈毅请示说:“陈老总,有位资本家上门来请我们吃饭,你说能不能去?”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有人认为,资本家心眼多,很可能利用吃饭在搞什么名堂,不主张去。
陈毅笑了笑说:“我们过去搞革命,什么都不怕,现在还怕几个资本家吗?怕这怕那,把自己手脚捆起来,我才不干呢!我看可以去。吃饭也是做工作嘛!”
于是,陈毅带着刘晓、潘汉年、夏衍等人以及夫人张茜和两个儿子到荣毅仁家里欣然赴宴。
“荣老板”为陈市长等人特备了一桌丰盛而清口的扬州菜。陈毅看得出,荣毅仁请他吃饭是“投石问路”。陈毅摇着一把大葵扇,一边吃一边和荣毅仁拉家常问情况,亲切坦率,谈笑风生,虽没讲政治道理,但疏通了彼此间的感情。
这次赴宴,事关共产党“要人”对资本家的态度,工商界人士岂能不相传告?不久,这事连同人民政府的种种工商业政策,都被当作“万金家书”,传到香港、传到欧美。一些海外游子的心七上八下地活动起来。
号称“味精大王”的化工企业大实业家吴蕴初,从美国取道香港回来了。
赫赫有名的“煤炭大王”——前国民党招商局局长,拥有煤矿、毛纺厂、水泥厂、码头、银行等遍及半个中国的大资本家刘鸿生也回来了。
他们把陈毅看作“诤友”,他们从陈毅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陈毅听说上海民乐界的“第一把琵琶”卫仲乐先生性格怪僻,很少和人接近。陈毅就去看望他。经过交谈,他们相处甚洽,周瑟秦筝,胡笳羌管,陈毅似乎都有兴趣。知音难得,卫仲乐找到陈毅这样一位知音,终生引以为幸。
上海千富万富,最珍贵的财富还是人才。著名学者们,有的比陈毅年长数十岁,有的当时对共产主义并无信仰,诸如沈尹默、张元济、熊佛西,等等。陈毅有心要成为各种艺术家、文化人的“知音”。无论派别,陈毅都与他们交了朋友,既从他们身上汲取知识智慧,又从生活、工作上给予关心,与此同时,引导他们不断弃旧图新,自觉自愿改造某些旧的观念。
陈毅一生乐观直爽,广交朋友,他就像一块磁铁,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党内外许多知名人士都建立了真挚友谊,为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际,想到的接替自己外交部长职务的第一个人选,就是陈毅。
五、围棋外交
前外交部长唐家璇曾经这样说过:“现在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认为‘乒乓外交’之前,首先是‘围棋外交’。”
这是一个从未见诸报端的新提法,它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外交风云。
陈毅从小就喜欢下棋。不管是围棋,还是象棋,他都爱。
姚耐是陈毅的老棋友。据他回忆,他和陈毅开始对局是在1942年冬。那是在新四军抗大总分校召开的抗大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陈毅听说他会下围棋,便在会议休息时,找他下几盘。陈毅手里摸着棋子,高兴地说:“围棋是个好东西,有工夫时下几局,可以陶冶性情,锻炼思想。”
有一次,他们利用间隙时间,正下得难解难分时,敌机像是来凑热闹,在上空不断盘旋,不远处还听到敌机投掷炸弹的爆炸声,陈毅全然不顾,意态从容,丝毫不受影响。
陈毅下棋很用心,喜欢研究。他运用军事实践经验,根据围棋的规律与特点,精心研究,棋艺水平相当高。其中,他最善于用迂回包围战术,经常展开猛烈进攻,想整块整块地吃。一旦得胜,他兴高采烈、神采奕奕。要是输了,他总觉得十分可惜,认真总结一下,要求再下一局,大有非赢回一局不肯罢休之势。下棋时,他最遵守纪律,总是落子生根,举手无悔,也不让别人悔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毅身负国家重任,十分辛劳,但仍继续关心围棋。1954年,陈毅调中央工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以后兼外交部长,还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在兼任外交部长期间,他十次陪同周总理出国访问,在世界上广交朋友,并且把开展围棋工作与外交工作结合起来,提倡中日围棋交流,首先推动了中日民间外交(在日本大约有800万人下围棋)。
为了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陈毅同日本人士松村谦三商议,中日两国民间互派围棋代表团,并于1960年开始中日围棋交流。6月,日本名誉九段濑越宪作率领第一个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1961年9月,日本棋院理事长有光次郎率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1962年,李梦华率中国围棋代表团访日。这些相互访问,展开了中日围棋史上新的一页,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1963年9月,日本棋院和日本关西棋院为了感谢陈毅对中日围棋界友谊的关怀,曾分别授予陈毅名誉七段的称号,在北京举行了相当隆重的仪式。日中友好协会常任理事岩村三千夫说,日本围棋界授予国外人士这样高的荣誉,还是第一次。
这些相互访问与友谊往来,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1964年12月20日,日本29位著名围棋手发表呼吁书说,妨碍两国围棋手进一步往来的最大障碍是两国外交关系尚未正常化,号召日本全国围棋手参加要求恢复日中邦交的征集3000万人签名运动。在呼吁书上签名的有日本名誉九段濑越宪作,九段桥本宇太郎、坂田荣男、杉内雅男等人。他们的活动,对中日邦交正常化,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陈毅逝世后,日本棋院又追赠他围棋八段称号,并以日中两国联合声明的发表日期作为名誉八段证书的填发日期,以纪念陈毅在促进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上的贡献。
陈毅不仅喜欢围棋,而且喜欢中国象棋。
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次,陈毅住在苏北根据地的一个村子里,准备组织一次战斗。房东是一户军属,当家的是一位私塾老先生,儿子参加了新四军,家中只有婆媳二人。一天夜里,陈毅写完一份报告以后,出门在院子里来回踱步,考虑着明天的工作。当他走到北屋窗前时,屋里传出一阵说笑声:
“妈,你输啦。”
“我怎么输啦?”
“您想,我马二进三卧槽将军,车又当头,您的帅出不来啦。”
“啊,我的看槽马走得太早了,好,先让你一盘,让你高兴高兴。再来一盘,一定把你的棋子吃光。”
听着婆媳俩对局的谈笑声,陈毅抬起头,见屋里一片漆黑。他明白了,这婆媳俩是在下盲棋。能下盲棋的人,棋艺一定很高。
第二天晚饭后,陈毅提出要和大娘走一盘。大娘一看首长要和她下棋,不免有些紧张,连忙推脱说,我的棋是老头子教的,下得不好。首长喜欢下棋,我让儿媳把老头子叫回来。陈毅忙说:“不用了,我去登门求教。”
陈毅和几位警卫员来到私塾,一进屋,见墙上挂着一个大棋盘,黑将用钉子钉在将位上。陈毅说明来意,老先生高兴地摘下棋盘,又把钉死的黑将取下来。陈毅好奇地问:“您为什么把将钉死?”
老先生很自豪地说:“我下棋从来不动老将。今天你是客人,破例了。”
说罢,两人开始对弈。
第一盘,陈毅的中炮凶猛、凌厉,锐不可当,左边车、马、炮三子归边,集中优势兵力,很快取胜。第二、第三盘都下成和棋。老先生捋了捋胡子,一推棋盘说:“老朽不才,不才,同志见笑了。”
走出门后,警卫员议论开了:“这老头儿口气好大,说什么下棋从来不动老将,我看不过如此。”
陈毅摇摇头说:“不对,我总觉得这位老先生的真功夫还没拿出来。”
后来,战斗胜利结束,部队又一次到这里休整。陈毅抱着上次的疑虑,又去找老先生下棋。这次老先生取下棋盘,却不拔掉钉死老将的铁钉。结果,陈毅连输三盘。警卫员也傻了眼。陈毅不由问道:“老先生,前次你动了老将,我却一胜两和,今天你不动老将,我怎么连战皆输呢?”
老先生笑了笑说:“你上次来,身后跟着几位带短枪的战士,我估摸着你一定是位首长,听说你们要在这附近打大仗,我想,战前不能挫伤我军指挥官的锐气。你走后,我才知道你就是闻名的陈毅将军,我庆幸当时没有胜你的棋。现在,你得胜回营,喜报满面,我败你三盘,好让你冷静一下头脑啊!”
陈毅听后,连忙躬身一礼说:“先生所言极是。在棋艺上您是我的先生,在对待胜负问题上您也称得起先生,请您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1960年6月28日,陈毅在北京接见中国的围棋、象棋和国际象棋的部分棋手时还提及此事。
在陈毅的关怀下,196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围棋》月刊创刊。1962年,中国围棋协会成立,陈毅被推选为名誉主席。他给《围棋名谱精选》的题词是:
“纹枰对坐,从容谈兵。研究棋艺,推陈出新。棋虽小道,品德最尊。中国绝技,源远根深。继承发扬,专赖后昆。敬待能者,夺取冠军。”
后来,这成为了中国围棋运动员的座右铭。
六、“二月逆流”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林彪和江青等人开始红得发紫。很多元帅、大将纷纷落马,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被这些阴谋家所暗算,他们在战争年代没有屈服在敌人的枪口面前,却倒在了阴谋家的手中。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被流放到江西;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和贺龙元帅也被迫害致死……
10月1日国庆节,林彪在天安门对着红卫兵演讲:“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的斗争还在继续……”
听到这里,陈毅坐不住了。难道“文化大革命”还要继续下去?他看着林彪,他已经洞穿了这位“林副统帅”,陈毅曾经在他的老部下陈丕显夫妇、曹荻秋、江渭清、李葆华和叶飞面前评价林彪道:“他不当叛徒我不姓陈!”
1967年2月,叶剑英、陈毅、谭震林、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余秋里、谷牧等一批在战场上曾经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将帅们在怀仁堂当面怒斥江青之流乱党乱政乱国的行为。
谭震林怒斥张春桥:“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整掉老干部。……这一次,是党的历史上斗争最残酷的一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出于激愤,说完他起身要走,陈毅用掷地有声的话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畏气概:“不要走,和他们斗争!”
林彪、江青一伙立马向毛泽东进谗言,歪曲事实恶毒攻击将帅们,毛泽东大为震怒,对老同志们进行了严厉批评。老一辈子革命家的抗争被定性为“二月逆流”。不过对于老诗友、老战友陈毅,毛泽东还是很了解的。他当着红卫兵面,对着陈毅说:“陈老总,我保你!”这也是陈毅之后没有受到如同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和贺龙那样被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的原因。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林彪、叶群等仓皇出逃,摔死在温都尔汗。在中央召集的老同志座谈会上,陈毅带着病痛两次作了长篇发言,满怀义愤地将红军创建初期林彪的历史真实面目作了系统、全面的揭发!经过这次竭尽生命全力的搏斗,陈毅躺倒了,从此再没下过床。
为了挽救陈毅的生命,保证治疗效果,周恩来亲自批示:将陈毅转到北京日坛医院,并亲笔批准日坛医院为陈毅做胃肠短路手术。
陈毅病重的消息在老同志中传开了。
周恩来走进陈毅病房,宽慰着病人沉重的心。刘伯承被人搀扶着走进病房,他以手代眼,紧握着陈毅的手。朱德夫妇、聂荣臻夫妇、徐向前、李富春都赶来看望陈毅。王震经常逗留在陈毅床边,他怕陈毅寂寞,总是带着小孙女来坐坐。叶剑英几乎每天来探望。李先念看罢陈毅退出病房时,泪流满面。
1972年1月4日,陈毅体温略微下降,神志恢复清醒,他认出守在床边的妻子和四个孩子,嘴唇嚅动着,女儿姗姗把耳朵贴近爸爸唇边,终于听清了:“……一直向前……战胜敌人……”这是陈毅留给妻子儿女唯一的遗言。
1972年1月6日深夜11时55分,陈毅永远停止了呼吸和心跳。
由于“四人帮”的刻意阻扰,原定陈毅的追悼会规格是较低的。由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主持,军委副主席叶剑英致悼词。“四人帮”及其同伙还控制追悼会的名额,规定不得超过500人,外交部只许极少数人去。连宋庆龄副主席、西哈努克亲王要参加追悼会也没有得到圆满的答复。
1月10日清晨,日光透过网状的云絮,投射到北京中南海的红墙上。
丰泽园那扇雪白的窗帏上,印出了一位伟人的身影,毛泽东身穿淡黄色的睡衣,在堆满书籍的木床上辗转反侧,思虑忧深。
陈毅去世,毛泽东是在1月8日审阅中央送批关于陈毅追悼会文件时才得知的。这份请示报告中关于追悼会的规格是按军队的元老一级安排的,毛泽东和其他政治局委员不参加。毛泽东审阅报告时,将悼词稿中所写的“有功有过”四个字删除后划了圈。
尽管陈毅已经逝世四天了,也没人提醒毛泽东,但他仍然一直挂记着这件事。按日常惯例,毛泽东午饭后要睡一会儿。1月10日午饭后,他没有睡意,显得十分烦躁,随手抓本书看,又看不下去,到1时30分的时候,毛泽东突然坐起来,果断地对工作人员说:“调车,我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于是,身边的工作人员立即调车,并通知周恩来和汪东兴。毛泽东顾不得更换睡衣,披上大衣上车。
由于1966年以来过度操劳和九一三事件的刺激,毛泽东的健康状况今不如昔。12月下旬,他身患重病,经全力抢救才脱离危险,但仍然体力不支,双脚浮肿,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非同小可。
周恩来对于手足情深的战友陈毅的追悼会如何安排,正在犯愁。得知毛泽东要参加追悼会的消息后,当机立断,决定提高追悼会规模,通知宋庆龄副主席出席,并亲自打电话通知康矛召大使紧急约见正在北京的柬埔寨国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主席西哈努克亲王,邀请亲王夫妇作为唯一的外国朋友参加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他同时要中央办公厅立即通知所有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务必出席,并决定:凡是提出要求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的,都允许参加。
当毛泽东高大的身影出现在八宝山大礼堂时,人们顿时一阵噪动,虽然没有掌声,没有言语和动作,但从表情上可以看出人们的兴奋。自从毛泽东1971年巡视南方回来,林彪集团被粉碎后,不少领导干部很长一段时间未见到毛泽东了。谁能料想今天毛泽东竟出现在陈毅的追悼会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除任弼时外,毛泽东没参加过任何领导人的追悼会,而今天毛泽东参加陈毅的追悼会,说明陈毅与毛泽东关系之亲密,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老干部普遍受打击排挤的时候,毛泽东参加陈毅的追悼会,无疑是一种政治上的表态。老干部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还是极为重要的。过去打江山靠的是这些老帅老将,现在保江山同样离不开这些老同志,这也可能是毛泽东在九一三事件后所得到的启示。毛泽东的到来也给继续迫害老干部的人一个狠狠的打击。老干部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迫使他们不得不暂时收敛一下嚣张的气焰。
握着张茜的手,毛泽东留下了眼泪,他的声音格外缓重、沉痛:“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
说罢,他转过头又对陈毅的孩子们说:“要努力奋斗哟!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作了结论了嘛!”
在鲜红党旗覆盖下的陈毅骨灰盒前,毛泽东弯下了腰深深地三鞠躬。会场里呜咽之声骤然形成高潮,是为陈毅,也是为“文化大革命”以来蒙受屈辱的所有同志。
七、婚姻之路
陈毅有过三次婚姻,对革命生涯中的几位恋人或妻子,他都爱之深挚。
1930年,陈毅在江西信丰,与当地19岁女学生肖菊英结婚。1931年陈毅外出开会,归途遇敌人袭击,绕路回去,谁知在他回家前的一次敌机轰炸中,肖菊英为掩护群众不幸落井牺牲。
1931年1月,为悼念亡妻,陈毅写下这首《忆亡》诗:
余友肖菊英不幸失足井死,草草送葬,夜来为诗,语无伦次,哀哉。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物几首诗。谁说而今人安在,依稀门角见玉姿。检点遗物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人间总比天堂好,记否诺言连理枝。依稀门角见玉姿,定睛知误强自支。正当送葬归来夜,幽幽泉台汝何之?昔日汝言生者好,我今体味死去高!艰难困苦几人负,失侣中年泪更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毅还寻找到了肖菊英的母亲、兄弟去上海相见。
1932年重阳节,经李富春、蔡畅介绍,陈毅与18岁的兴国女红军赖月明结婚。1934年红军长征后,陈毅留守江西中央苏区,动员赖月明服从大局带头疏散回乡隐蔽、打游击。二人于10月20日分别。
1937年10月,国共合作抗日,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结束,陈毅才得知,赖月明在家乡开展革命工作时,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牺牲。得悉妻子牺牲的消息后,陈毅于当年农历九月初一写下一首悲愤凄凉、感情深沉的七绝诗《兴国旅舍》:
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负故人情。
1937年在筹组新四军途中,陈毅在南昌遇到了率领上海战地服务团的胡兰畦,二人早年就是相识相知。此次相见后订下婚约。然而党组织上不同意二人结婚,中共东南局书记项英找胡兰畦谈话,要求胡兰畦隐蔽共产党员身份,以国民党部队少将身份继续做统战工作对革命更为重要。在百般无奈的情景下,陈毅致信胡兰畦:“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张茜是陈毅的第三任妻子。1938年春,张茜参加新四军,在军部战地服务团工作,是演剧队和歌咏组的成员。相貌端庄的张茜以演技的高超和对革命的热忱赢得了陈毅的好感。为了使两人的感情能顺利发展下去,陈毅苦心经营了一首《赞春兰》的诗(那时张茜名字叫张春兰):
小箭含胎初生岗,似是欲绽蕊吐黄。娇艳高雅世难受,万紫千红妒幽香。
1940年春天,陈毅与张茜结婚,生长子陈昊苏,次子陈丹淮、三子陈晓鲁和女儿陈姗姗。由于残酷的战争环境,俩人时常分离。陈毅曾写下了这首思念张茜的绝句:
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风波梦不成。漏尽四更天未晓,月明知我此时情。地动天寒西北行,山川遥共客心深。最是荒村风雪夜,思君吟咏到天明。
而在十年内乱中,陈毅无论是挨批,还是遭贬,都得到张茜精神上的慰藉;无论是流放,还是身患绝症,都得到了张茜的陪伴和细心照料。
陈毅临终前,叶剑英几乎每天都来探望。他担心陈毅劳神,经常只在病房里稍坐一会儿便告辞出来。然而,走出病房又不愿马上离去,他双手背在身后,低垂着头,默默无语,步履沉重,从病区走廊东头走到西头,又从西头踱回东头,长久徘徊在陈毅病房门前。这缓慢持重的脚步声,凝聚了老战友多少真挚的友情和惦念!
深夜,陪护陈毅的小女儿姗姗几次被从睡梦中叫起接电话。
“姗姗,你爸爸怎么样?”是叶剑英伯伯关切的声音,“他有什么话吗?”
“他白天又昏迷过一次。断断续续总重复着红军、党中央、路线斗争……”
叶剑英哽咽了,顿了顿才说:“你好好照顾爸爸,他有什么话,马上告诉我!”
12月底,在陈毅的坚持下,三儿子晓鲁就要按时启程返回部队了。晚饭后,张茜和四个孩子一块儿来到陈毅身边。孩子们特意把齐白石老人手书的诗词挂轴带到病床前打开,那上面录的是陈毅有名的《赠同志》诗:
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能系几安危?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张茜也拿出自己写的四句话,其中两句是陆游的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的两句是:“人生征途履危难,抗疾亦当如是看。”
陈毅了解妻子儿女的心情,他露出笑容安慰他们说:“我会好起来的。小鲁回部队要好好干,不要挂念我,等我手术伤口长好后,我还要站起来,我还要下地走路,我还要做些工作……”
陈毅走了,张茜彻夜不眠,她回忆整理出毛泽东在陈毅追悼会时的全部谈话内容,一份交给党中央,一份给孩子们留存。她曾热切希望毛泽东主席的谈话尽早全文公布于世,以公正的评价来洗刷“文化大革命”以来对陈毅的一切诽谤、诬蔑之辞。
她一盼再盼,谈话记录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从上海却传来了张春桥等人恶狠狠、阴森森的讲话:不要以为毛主席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陈毅就没有错误了,毛泽东历来是对亲者严,疏者宽!
听到这个所谓讲话,张茜气得浑身发颤,欲哭无泪!是陈毅曾对孩子们说过的一段话逐渐使她冷静下来:“还记得‘二陈合流’那股谣言吗?当时是有人借批判陈伯达大捞政治资本,现在批判林彪,他们又捞了一把。斗争很复杂,也许要10年、20年才能看清楚,你们是可以见到分晓的。”
张茜不再奢望,不再等待,在她被确诊为晚期肺癌并做了手术之后,她毅然选择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战斗岗位:把陈毅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大量诗词整理出来,是非功过,人民评说!
1977年5月,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呕心沥血选编的《陈毅诗词选集》出版了。陈毅的生前战友、诗友,手捧选集,追念他的生平,个个心潮澎湃,悲喜交集。
该诗以《青松》冠首: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铅印本、油印本、复写本、抄写本,陈毅那一首首用血与火凝炼而成的诗章,终于在祖国大地上传开了。手握着全国各地寄来的慰问信,张茜苍白浮肿的脸上呈现出宽慰的笑容,默默地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历史评说
陈毅在开国将帅中,是难得的文武全才,拥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在工作关系之外,他和很多党内外人士都私交甚好。“二月逆流”风波之后,在陈毅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亲临致哀,说:“林彪是反对我的,陈毅是支持我的。”“他是我们党的一个好党员、好同志。”
作为陈毅的老同事兼老对手,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提起陈毅来就摇头,道:“陈毅很难缠。”想来顾祝同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一定半是苦笑半是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