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微镜下生命的奥秘与遐想
- 李铁军 彭志翔
- 1903字
- 2021-12-18 03:04:46
自序·意外相遇
李铁军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教授
与彭志翔教授的真正相识,是在一次教材编委会上,后来得知他是我武大口腔医学院的校友学弟,便有一种相知恨晚的感觉。会上匆匆一见,相互交换了微信,但接下来的交流便给了我许多意外的惊喜。先是读到他的一篇微信专题《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与爱因斯坦的大脑》,从名画《创世纪》写到画中隐匿的人脑解剖图,从人类的人脑崇拜写到爱因斯坦大脑之谜,他的文笔和知识面着实了得,他细腻的笔触涉及艺术、医学、哲学、宗教等等,在中外古今的文明时空里天马行空、恣意纵横,文字读来余韵绕缭,有趣、有味、有品、有格。后来,又先后拜读他的两本散文集《追赶我的回声》和《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其生活阅历、人生成长的随笔和对古典艺术鉴赏的深入浅出,更加感叹他不逊专业的艺术鉴赏力、飞扬的文采和一位医者难得的人文视野,我心里便开始酝酿一次与他合作的可能性。
作为病理医生,我与显微镜结缘已有三十多年,口腔病理的职业之路走来仆仆风尘,也可谓风生水起,小有收获。但我并不满足于各种技术规范框定的学术进路,视点与思绪常常跑野马,于是催生了我职业生活中的“外遇”——邂逅显微摄影,一次次尝试着以显微镜的独特视角去悉心探究生命微像的艺术呈现,未曾想左顾右盼生光辉,把本该用来“求真”的显微镜变成照相机的镜头去“寻美”时,影像中锁定的不再是病理征象,而是那些光影变幻中的生命微细结构的动感瞬间。近几年来,我的这些显微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多所大学举行过巡展,先后在摄影专业媒体杂志上发表系列作品,还在艺术界朋友的怂恿下参加了全国多种类型的摄影艺术展和实验艺术活动,2014年,我精选了96幅显微摄影作品集结出版了一本艺术画册《生命之美——显微摄影写意集》,得到不少来自艺术圈内的鲜花与掌声,因为对他们而言,我的这些取材于医学情境的作品是一份跨界的视觉“暴动”,别具一格的创作。然而,在一片热议和赞誉的喧闹之余,我也渐渐地陷入一种思考和困顿。这些形式感很强、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显微影像,到底要向圈内、圈外的观者传递什么?这些曼妙优美的画面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动人故事?我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除了呈现以个人兴趣为特征的艺术表达之外,还能为我们的同行和业外人士带来怎样的职业价值思考和新的观看可能?
与志翔教授的相识、相知真可谓是恰逢其时,如果能顺着既跨界、又融合的思路,与他合作完成一部图文并茂、一图一故事的医学人文书籍,图像与文字各美其美、文理兼备,这样就很可能从我上述的几种表达瓶颈中突围,让这些来自于生命的美丽画面述说更多的天地轮回和人世沧桑,承载更多的科学之真和艺术之美,跨越更多的学科羁绊和职业藩篱。
不想我与志翔教授一拍即合,他欣然接受了我的邀约。
接下来,我们便开始了本书中将呈现的那种特殊的对话与碰撞。北京与广州之间,图像与文字之间,每每传递给他一组显微影像,他便很快传回逐图写下的观感,这种隔空的图文碰撞交流,常常给彼此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发,然后又开始下一轮……这样一来一往,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们就完成了100篇图文相影相随的显微摄影散文集,摄影作品和撰写文字既相互关联,又有彼此自由表达的维度和语境,文字并非影像的注解,图片也不是文字的插图,显微摄影拍自人体组织切片,给人以视觉观赏和想象空间,文字叙述好像是在图中散步,科学与艺术,微观与宏观,史说与人物,自由奔放,令人遐想,的确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想这一定源自两位作者的相互欣赏和心有灵犀。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我在提供这些摄影作品时,故意隐去了我自己为她们所题起的作品名,希望志翔教授可以不受干扰,完全按自己的观感自由表达。当最后将这些图文完整地组合在一起时,我们意外地发现,大部分影像作品的原题与配写的诗文并无雷同相匹,但却遥相呼应、和而不同。在具象与抽象、写实与写意之间,反映了两位作者在图与文的创作中各自不同的观看视角和心灵感悟,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希望展示的那种交叉碰撞,那种意外碰撞之后所产生的新的可能性。
我的朋友,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王一方教授曾说过,医者与艺术的对话,可以互相汲取生命的感悟、培育生命的灵感与技术的创造力。我与志翔教授合作的这本别开生面的图文集,不仅是一次跨越科学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自由翱翔,还希冀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拓展社会和公众对医生群体认知和对生命观感与疾苦体验的多样性,培养医学生对职业内涵的宏阔理解,在学习医学专业理论和诊疗技能的同时,塑造关照人性、敬畏生命的职业价值观。医者不仅需要仁爱之心,还需要艺术之眼,好医生是能够给患者以医学与人文双重关爱的仁者,期待我们在寻找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的路上,尽情书写医者人格的高贵与职业的尊严。
2019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