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或伴腰骶酸痛,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包括西医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系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宫颈狭窄或膜样排经等所引起的痛经。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发病率约为33.1%,原发性痛经占36.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9%。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由于宫颈内口或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后倾后屈,经血流通不畅,而使子宫肌发生痉挛性收缩以利经血排出。若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历时较长,造成子宫供血不足,导致厌氧代谢物贮积,刺激疼痛神经元而发生痛经。
本病中医病名国家标准亦称痛经,亦属于“经行腹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经期及经期前后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其病性有虚实之别,虚证以气血虚弱、肝肾亏损为主,实证以气滞、血瘀、湿阻为多。

一、诊断要点

(一)症状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初潮后1~2年内发病。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7日内下腹疼痛明显,以致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疼痛多呈阵发性、痉挛性,或呈胀痛或下坠感。疼痛常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阴道及大腿内侧。痛甚者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恶心呕吐,甚至晕厥等。
疼痛程度的判定方法:视觉模拟标度尺(VAS法)。
用0~100mm的刻度尺量化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VAS指数0mm代表无痛,100mm代表无法忍受的剧痛。VAS指数1~3为轻度,4~6为中度,7~10为重度。
(二)体征
下腹部有轻压痛,无肌紧张,无反跳痛。原发性痛经在发作时做双合诊或肛腹诊检查可有子宫压痛,但无严重的宫颈举痛和附件增厚、压痛。
(三)辅助检查
1.B超检查
有助于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的鉴别。
2.腹腔镜检查
必要时可行此项检查,以明确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
(四)鉴别诊断
1.卵巢囊肿带扭转
常有卵巢囊肿病史,经期或经行前后突发一侧下腹绞痛,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2.异位妊娠
有停经史或月经量少,若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则伴发下腹部剧烈疼痛拒按,肌紧张,血β-HCG及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3.急性阑尾炎
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的急性阑尾炎可出现下腹部疼痛,伴发热,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增高。
4.膀胱炎
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的膀胱炎出现下腹部疼痛,伴发热,尿急,尿频,尿痛,尿常规异常。
5.结肠炎
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的结肠炎除下腹部疼痛外,常伴大便溏稀,次数增加,便常规、结肠镜、钡剂灌肠等有助于诊断。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精神安慰,解除顾虑,疼痛难以忍受时应适当应用镇痛、镇静、解痉药。
(二)西医常规用药方案
1.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1)苯基丙酸类: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的生成,防止出现过强或痉挛性子宫收缩。如布洛芬200~400mg,1日3~4次,或酮洛芬50mg,1日3~4次。
(2)灭酸类:
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通过如氟芬那酸200mg,1日3次,或甲芬那酸250mg,1日3次,均于月经来潮即开始服用,连续2~3日。
2.口服避孕药疗法
通过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减少月经量,抑制排卵,减少月经血中PG,主要适用于要求避孕的痛经妇女。避孕药Ⅰ号(复方炔诺酮片)或Ⅱ号(复方醋酸甲地孕酮片),于月经周期第5日始,每晚口服1~1.5片,连服22日。
3.钙通道阻滞药
硝苯地平(心痛定)片剂,10mg/片。用法:10mg,每6~12小时口服1次。
4.其他
对于用上述方法治疗后效果仍不佳者,可于月经来潮时服用氢可酮或可待因。
(三)西医特殊用药方案
1.经皮电神经刺激
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副作用,或不愿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2.腹腔镜下子宫神经部分切除术
过去对药物等方法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痛经患者,选用骶前神经节切除术。

三、中成药应用

(一)治疗原则
痛经的治疗应当分为两个阶段,即经期治标止痛,根据证加用具有止痛作用的中药,一般用药时间为疼痛发生前3~5天,用至痛止;平时治疗审证求因。需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以上。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痛经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气滞血瘀证
〔证候〕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色紫暗,有血块,块下痛减; 次症:经前乳房胀痛; 舌脉: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
〔治则〕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生蒲黄、血竭粉。
〔中成药〕
(1)元胡止痛片 (药典)(由醋延胡索、白芷组成)。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主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症见经行不畅,色紫暗,有血块,块下痛减等。用法用量:口服,1次4~6片,1日3次,或遵医嘱。
(2)血府逐瘀胶囊 (药典)。见第25页。
(3)田七痛经胶囊 (指南推荐)(由三七、五灵脂、蒲黄、延胡索、川芎、木香、小茴香、冰片组成)。功能主治:通调气血,止痛调经。用于经期腹痛及因寒所致的月经失调。用法用量:口服,经期或经前5天1次3~5粒,1日3次,经后可继续服用,1次3~5粒,1日2~3次。
2.寒凝血瘀证
〔证候〕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色暗,有血块; 次症:平素带下量多,质清稀,畏寒肢冷; 舌脉: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紧。
〔治则〕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乌药、制附子。
〔中成药〕
(1)少腹逐瘀丸 (药典)。见第20页。
(2)痛经宝颗粒 (药典)[由红花、当归、肉桂、三棱、莪术、丹参、五灵脂、木香、延胡索(醋制)组成]。功能主治:温经化瘀,理气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血瘀,妇女痛经,症见少腹冷痛,月经不调,经色暗淡。用法用量:颗粒,每包10g,开水冲服。1日2次,1次1包,病重者加倍。于经前约1周开始服用,持续至经来3天停服,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或遵医嘱。经期注意保暖,避免情绪紧张。
(3)二益丸 (指南推荐)[由肉豆蔻、山柰、砂仁(盐水炙)、海螵蛸、附子(黑顺片)、橘红、蛇床子、木香、甘草(蜜制)、白芷、龙骨、肉桂、吴茱萸、当归(酒浸)、花椒、丁香、细辛、母丁香、檀香、豆蔻、枯矾、朱砂组成]。功能主治:调经止带,温肾暖宫。用于经脉不调,行经腹痛,瘀血痨症,下元虚寒,腰膝酸痛,赤白带下等。用法用量:黄酒或温开水送服。1次1~2丸,1日2次。
3.湿热瘀阻证
〔证候〕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或低热起伏,小便黄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蒲公英、连翘、生薏苡仁。
〔中成药〕
(1)散结镇痛胶囊 (药典)(由龙血竭、三七、浙贝母、薏苡仁组成)。功能主治:软坚散结,化瘀定痛。用于痰瘀互结兼气滞所致的继发性痛经、月经不调、盆腔包块、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1次4粒,1日3次。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服药,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2)金英胶囊 (指南推荐)。见第14页。
(3)调经益母丸 (专病用药)(由益母草、丹参、冰糖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散瘀调经。用于湿热瘀阻型痛经,症见经前腹痛,甚则剧痛难忍,随月经周期持续发作,口渴心烦,两乳胀痛,经色黑紫或量少如油膏,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弦涩等。用法用量:口服。水丸,1次20~30粒,1日3次;片剂,1日5~8片,1日2~3次,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4.气血虚弱证
〔证候〕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坠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次症:面色无华,神疲乏力;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则〕
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
八珍汤(《正体类要》)加鸡血藤、阿胶、三七。
〔中成药〕
(1)女金胶囊 (药典)。见第3页。
(2)复方阿胶浆 (药典)。见第25页。
(3)八珍益母丸 (药典)(由益母草、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当归、酒白芍、川芎、熟地黄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养血,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兼有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周期错后、行经量少、精神不振、肢体乏力等。用法用量:口服。1次6g,1日2次。
5.肝肾亏损证
〔证候〕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部酸痛,月经量少,色淡暗,质稀; 次症: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或伴潮热;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
补养肝肾,调经止痛。
〔方药〕
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加肉苁蓉、桑寄生、菟丝子、杜仲、川续断。
〔中成药〕
(1)春血安胶囊 (药典)。见第18页。
(2)妇科再造胶囊 (指南推荐)。见第29页。

四、单验方

1.蔡小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验方——温经散寒汤 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5g,白术10g,紫石英15g,胡芦巴10g,五灵脂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制香附12g,小茴香10g,艾叶10g。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
2.裘笑梅(浙江省中医院)验方——调经定痛散 当归9g,白芍9g,川芎4.5g,生地黄15g,川楝子9g,延胡索9g,木香9g,乌药9g,乳香4.5g,没药(去油)4.5g。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以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为主症。
3.杨鉴冰(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验方——止痛快 当归、益母草各15g,川芎6g,细辛5g,白芍、泽兰、延胡索、山药、白芷各10g。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痛经。
4.何子淮(杭州市中医院)验方——温胞汤 附子、肉桂、干姜、艾叶、淡吴茱萸、延胡索、香附、广木香、炒当归、炒川芎。功效:理气活血,散寒止痛。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症见经前小腹骤痛,经行量少难下,色如黑豆汁,手足不温,痛剧冷汗自流,或呕吐便泄,面色㿠白,唇青紫。
5.蔡小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验方——炎症痛经方 当归9g,川芎4.5g,赤芍9g,牛膝9g,桂枝2.5g,牡丹皮9g,败酱草30g,柴胡梢4.5g,延胡索9g,制香附9g,红藤30g,生甘草3g。功效:行血清热止痛。用于痛经。
6.蒲辅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验方——痛经Ⅱ方 当归50g,生艾叶25g,红糖100g。功效:温阳活血止痛。用于经行腹痛、下腹凉,手足不温,属血寒者。
7.夏桂成(江苏省中医院)验方:补肾促排卵汤 当归10g,赤、白芍各10g,怀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川续断、菟丝子、紫石英(先煎)各10g,红花6g。功效:滋阴助阳,调气活血。用于功能性痛经,经间排卵期交替发作疼痛。
8.白芍20g,三七、延胡索各5g。用法:水煎服,1日1剂,上、下午各服1次。用于血瘀型痛经。
9.桂皮6g,山楂肉9g,红糖50g。用法:月经来前水煎温服,1日1剂,连服2~3日。适宜于寒凝血瘀型痛经。
10.生姜6g,红枣10g,红糖60g。用法:加水适量煎汤服,经前1日1次连服3~5日。用于虚寒型痛经。
11.丹参60g,党参30g,白酒500ml,红糖适量。用法:将前2味浸入白酒中泡30日,于经前加糖调服,1日10~20ml,1日2~3次,连服3~4日。用于气血虚弱型痛经。
12.益母草30~60g,延胡索20g,鸡蛋2个。用法: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取出再煮片刻,去药渣,吃鸡蛋饮汤。1日1剂,水煎2次分服,于经前连服5~7日。用于痛经属气滞血瘀证者。
13.肉苁蓉,大米,羊肉各适量。用法:选用肉苁蓉嫩者,刮去鳞,用酒洗,煮熟后切薄片,与大米、羊肉同煮粥,调味服食。用于寒性通经。
(李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