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崩漏

崩漏是指妇女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
本病中医病名国家标准也称崩漏,亦属于“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常由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所致。
西医学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和某些生殖器良性肿瘤引起的非经期不规则阴道出血,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详细了解发病时间、阴道出血类型、病程,出血前有无停经史。注意年龄、月经史、产育史、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使用史、七情内伤史、生活失度史及全身有无相关疾病史等。
(二)症状
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血量或多或少,行经时间超过半个月以上,甚或数个月不止,亦有停闭数个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者,可伴有不同程度贫血。
(三)体征
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四)辅助检查
1.诊断性刮宫
根据病情需要选做,以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
2.B超检查
了解子宫大小、形状、宫腔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
3.宮腔镜检查
排除宫腔病变。
4.BBT测定
了解卵巢功能。
5.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经前测定血清P值,若为卵泡期水平为无排卵;血清PRL与甲状腺功能测定以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
6.妊娠试验
排除妊娠及妊娠相关疾病。
7.宫颈细胞学检查
排除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8.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贫血情况;凝血功能检查了解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
(五)鉴别诊断
1.月经病 如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鉴别参考具体章节。
2.胎产出血 如胎漏、胎动不安、异位妊娠,行妊娠试验及B超检查可鉴别。恶露不绝根据其发病时间发生在产后进行鉴别。
3.生殖器官肿瘤 如生殖器官良、恶性肿瘤,通过妇科检查或结合B超、MRI检查或诊断性刮宫可资鉴别。
4.生殖器官炎症 如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等,行妇科检查或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以助鉴别。
5.激素类药物应用不当及宫内节育器引起的子宫不规则出血。
6.全身性疾病 如血液病、肝肾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等。通过血液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止血
根据出血量选择合适的制剂和使用方法。对大量出血患者,应在8小时内明显见效,24~48小时内出血基本停止;若在96小时以上仍不止血,应考虑有器质性病变存在的可能。
1.性激素治疗
(1)雌、孕激素联合用药:
性激素联合用药的止血效果优于单一药物。对出血量不太多并有轻度贫血的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在月经第1日即口服低剂量复方炔诺酮片,共21日,停药7日,共28日为1周期。对急性大出血者,可以采用复方单相口服避孕药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每片含去氧孕烯150μg,炔雌醇30μg),每6~8小时1片,血止后,每3日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1日1片),共20日停药。也可在雌、孕激素联合的基础上加用雄激素,达到加速止血的目的。常用的有三合激素注射液(黄体酮12.5mg,苯甲酸雌二醇1.25mg,丙酸睾酮25mg)2ml肌内注射,每8~12小时1次,血止后逐渐减至维持量(每3日1次),共20日停药。
(2)单纯雌激素:
应用大剂量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迅速生长,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急性大出血时宜用大剂量雌激素止血法。可选用妊马雌酮2.5mg,每6小时1次,血止后每3日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1.25mg/d,从血止日算起第20日停药;也可用戊酸雌二醇1~2mg,每6~8小时1次,血止后每3日递减1/3量,维持在1mg/d,至下次月经周期前2~3日即停药。大剂量口服雌激素时,患者常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B 1、维生素B 6。如症状不能缓解,反应严重者,可改用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2~4mg肌内注射,1日1~2次,血止后减量至1mg/d,维持22日。应用雌激素最后7~10日加用孕激素,可加甲羟孕酮片10mg,1日1次,停药后出血量会较多,一般于7日内血止。需要注意的是,大剂量雌激素止血禁忌对存在血液高凝或有血栓性疾病史的患者使用。
(3)单纯孕激素:
孕激素的止血作用机制是使雌激素作用下持续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从而达到止血效果。停药后子宫内膜脱落较完全,可起到药物刮宫的作用。适用于体内已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合成孕激素分成两类,常用的为17-羟孕酮衍生物(甲羟孕酮、甲地孕酮)和19-去甲基睾酮(炔诺酮等)。以炔诺酮(妇康片)治疗出血较多者为例,首剂量5mg,每8小时1次,2~3日血止后每隔3日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2.5~5.0mg/d,持续用到血止后20日停药,停药后3~7日发生撤药性出血。用药期间若有突破性出血,可配伍应用戊酸雌二醇1mg,1日1次。出血量多者亦可口服短效避孕药,1次1丸,1日4次,血止后减至维持量,1日1丸,共20日停药。若服药仍不能按期止血者则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4)单纯雄激素:
雄激素有对抗雌激素、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增加子宫平滑肌及子宫血管张力的作用,从而改善盆腔出血,减少出血。本法适用于绝经过渡期出血不多者,大出血者单独使用效果不佳。常用药物丙酸睾酮注射液25~50mg,1日1次,肌内注射,连续3~5日后改为每3日1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2.其他
非甾体抗炎药和其他止血药物,如选用肾上腺色腙注射液、酚磺乙胺片等减少微血管通透性,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等可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有减少出血量的辅助作用,不能控制子宫内膜的剥脱过程,因此不能赖以止血。
(二)调整月经周期
使用性激素后必须调整月经周期。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需恢复正常的内分泌功能,以建立月经周期;对绝经过渡期患者调整周期,可起到控制出血、预防子宫内膜增生症发生的作用。
1.雌孕激素序贯用药法
即人工周期,通过模拟自然周期中卵巢的内分泌变化,将雌孕激素序贯运用,使子宫内膜发生相应变化,引起周期性的脱落。适宜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生育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者。自撤药性月经第5日始用药,生理替代全量是妊马雌酮1.25mg或戊酸雌二醇片2mg,每晚1次,连服20日,在服用雌激素以后的10日加用甲羟孕酮片1日10mg,连续使用3个周期,作为1疗程。若正常月经仍未建立,应重复上述序贯疗法。如果患者体内有一定的雌激素水平,则雌激素可采用半量或1/4量。
2.雌、孕激素联合法
开始即用孕激素以限制雌激素的促内膜生长作用,使撤药性出血逐步减少,其中雌激素可以预防孕激素的突破性出血。适应于生育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高者或绝经过渡期异常子宫出血。用口服避孕药自血止周期撤药性出血的第5日起每晚1次,连服3周,1周为撤药性出血的间隔,连续3个周期为1疗程。停药后若仍未建立正常月经周期者,应重复上述联合疗法。
3.后半周疗法
适应于青春期或绝经过渡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可在月经周期后半周(撤药性出血的第16~25日)服用甲羟孕酮1日10mg,连用10日为1疗程,连续3个周期为1疗程。
4.宫内孕激素释放系统
通过在宫内放置含孕酮或炔诺酮的宫内节育器(UD),使孕激素在局部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有减少经量的作用。在接触放置含左炔诺孕酮的宫内节育器12个月后,可使月经量减少97%。
(三)促排卵治疗
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经上述调整周期药物治疗几个疗程后,通过雌、孕激素对中枢的反馈调节作用,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自发排卵。青春期一般不提倡使用促排卵药物,有生育要求的无排卵不孕患者,可根据病因采取促排卵方案。
1.枸橼酸氯米芬
适用于有一定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无排卵者,是最常用的促排卵药物。一般在月经第5日(或撤退性出血第5日)开始,每晚50~100mg,连用5日。诱发排卵成功率可达80%左右,多数服药在第1~3个月即出现排卵,若服药1个月左右仍无体温上升者则是无效;撤退出血后服用第2疗程或再继续服用1疗程。若2~3周期仍无效,则加大剂量,可达1日100mg,连服5日。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竞争性结合下丘脑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以阻断内源性雌激素对下丘脑的副反馈作用,促进下丘脑分泌更多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垂体促性腺激素。
2.促性腺激素
适用于低促性腺激素及枸橼酸氯米芬排卵失败者。促卵泡发育的机制有:尿促性素;卵泡刺激素,包括尿提取的卵泡刺激素、纯化卵泡刺激素、基因重组卵泡刺激素。促成熟卵泡排卵的制剂为绒促性素。常用尿促性素/绒促性素联合用药促排卵。尿促性素或卵泡刺激素一般1日剂量75~150U,于撤药性出血3~5日开始,连续7~12日待优势卵泡达成熟标准时,再使用绒促性素5 000~10 000U促排卵。并发症为多胎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利用其天然制品促排卵是用脉冲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适用于下丘脑性无排卵。
(四)手术治疗
1.刮宫术
最常用,适宜于急性大出血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
2.子宫内膜切除术
利用宫腔镜下金属套环、激光、滚动球电凝或热疗等方法,使子宫内膜组织凝固或坏死。适宜于经量多的绝经过渡期异常子宫出血和激素治疗无效且无生育要求的生育期异常子宫出血。术前1个月可给予口服达那唑600mg,1日1次以减少切除的组织量,增加手术安全性。治疗优点是创伤小,可减少月经量,部分患者可达到闭经目的。缺点是组织受到热效应破坏,影响病理诊断。
3.子宫切除术
对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出血多、伴有严重贫血者,并了解所有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可行方法后,可以由患者和家属知情选择接受子宫切除术。

三、中成药应用

(一)治疗原则
根据发病的缓急、出血的新久和病情的轻重,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
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
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治法。
崩漏治疗,应当根据出血期和止血后的不同时期进行辨证论治。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止血后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对因出血导致的严重贫血应输血。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崩漏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脾虚证
〔证候〕
主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色淡,质稀; 次症: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㿠白,倦怠嗜卧,小腹空坠,面浮肢肿,纳呆便溏; 舌脉: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缓弱。
〔治则〕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方药〕
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中成药〕
(1)归脾丸 (药典)[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型月经不调,症见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用法用量:口服。1次8~10丸,1日3次。
(2)妇良片 (药典)。见第8页。
(3)乌鸡白凤丸 (指南推荐)。见第19页。
2.肾气虚证
〔证候〕
主症: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漓日久不尽,色淡红或淡暗,质清稀; 次症:面色晦暗,目眶暗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不振,小便频数; 舌脉:舌淡暗,苔白润,脉沉弱。
〔治则〕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
固阴煎(《景岳全书》)。
〔中成药〕
(1)妇科止血灵片 (指南推荐)[由熟地黄、五味子、杜仲(炭)、续断、白芍、山药、牡蛎(煅)、海螵蛸、地榆(炒)、蒲黄(炭)、槲寄生组成]。功能主治:补肾敛阴,固冲止血。用于肾气虚型妇女子宫异常出血,症见面色晦暗,目眶暗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不振等。用法用量:口服。1次5片,1日3次。
(2)安坤赞育丸 (指南推荐)。见第18页。
(3)妇科金丹 (专病用药)[由延胡索、生黄芪、人参、生阿胶、白薇、生白芍、甘草、茯苓、制没药、当归、黄柏、生鹿角、制松香、制乳香、杜仲炭(盐炒)、补骨脂(盐炒)、益母草膏、锁阳、小茴香(盐炒)、菟丝子、血余炭、艾炭、红白鸡冠花、生山药、川芎、牡丹皮、熟地黄、白芷、白术(麸炒)、藁本、黄芩、红花、陈皮、砂仁、广木香、续断、青蒿、肉桂(去粗皮)、紫苏叶、益母草、煅赤石脂组成]。功能主治:调经活血。用于肾气亏虚所致的崩漏,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鲜红或紫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或淡,脉细或细数无力等。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2次。
3.肾阴虚证
〔证候〕
主症:经乱无期,量多或淋漓日久不尽,色鲜红,质稍稠; 次症: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痛,潮热颧红,夜寐不安: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
滋补肾阴,固冲止血。
〔方药〕
左归丸(《景岳全书》)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中成药〕
(1)二至丸 (药典)。见第33页。
(2)春血安胶囊 (药典)。见第18页。
(3)安坤颗粒 (指南推荐)。见第4页。
4.肾阳虚证
〔证候〕
主症: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漓日久不尽,色淡暗,质稀; 次症:肢冷畏寒,腰膝酸软,面色晦暗或有暗斑,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肢肿便溏; 舌脉:舌淡暗,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治则〕
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
右归丸(《景岳全书》)去肉桂。
〔中成药〕
(1)妇科再造胶囊 (指南推荐)。见第29页。
(2)茸坤丸 (专病用药)(由鹿茸、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地黄、熟地黄、阿胶、乌药、木香、香附、紫苏、沉香、橘红、益母草、琥珀、黄芩、川牛膝、砂仁组成)。功能主治:补肾养血,疏肝调经。用于肾阳虚兼气滞型崩漏,症见月经淋漓不断,头晕耳鸣或白带清冷,量多,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或沉迟。用法用量:口服。1次1~2丸,1日3次。
5.虚热证
〔证候〕
主症:经乱无期,量多或淋漓日久不尽,色鲜红,质稠; 次症:两颧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潮热盗汗,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
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
保阴煎(《景岳全书》)。
〔中成药〕
(1)固经丸 (药典)。见第4页。
(2)葆宫止血颗粒 (指南推荐)。见第9页。
6.实热证
〔证候〕
主症:经乱无期,量多如注,或淋漓日久不尽,色深红,质稠; 次症:烦热口渴,喜冷饮,面红唇赤,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
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中成药〕
(1)宫血宁胶囊 (药典)。见第9页。
(2)断血流片 (药典)。见第9页。
7.血瘀证
〔证候〕
主症:经乱无期,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经行不畅,色紫暗有块; 次症:小腹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胸胁胀满或刺痛; 舌脉: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
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
〔中成药〕
(1)云南白药 (药典)。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手术出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用法用量:口服。1次0.25~0.5g,1日4次。注意:孕妇忌用;服药1日内,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
(2)独一味片(胶囊) (药典)(由独一味组成)。功能主治: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后的刀口疼痛、出血,外伤骨折,筋骨扭伤,风湿痹痛以及崩漏、痛经、牙龈肿痛、出血。用法用量:口服。1次3片,1日3次。7日为1疗程;或必要时服。
止血后治疗
崩漏止血后,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阶段给予相应的治疗:对青春期及生育期患者,以调整月经周期,建立或恢复排卵功能为主;生育期因崩漏导致不孕者,应调经种子;对绝经过渡期患者,以预防子宫内膜病变为治疗原则。

四、单验方

1.李培生(湖北中医药大学)验方——寒凉止崩汤 黄芩10g,白芍10g,生地黄15g,牡丹皮9g,白茅根15g,海螵蛸10g,墨旱莲15g,血余炭6g,茜草根6g。上药除白茅根、墨旱莲用鲜者外(干品亦可),黄芩、白芍、海螵蛸宜微炒用,茜草根、牡丹皮炒炭用。功效: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血大下如崩,或淋漓不止;月经不调或经期错后,或经来不断。对症见血色较鲜、心烦口干、夜眠不安、舌质红、苔黄等阳盛阴虚及血热偏重的患者最为适宜。
2.韩百灵(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验方
调气活血汤:当归15g,白芍15g,牡丹皮15g,川楝子15g,枳实15g,柴胡10g,川牛膝15g,生地黄15g,青皮15g,甘草10g。功效:调气活血。用于崩漏气滞血瘀证。
益气养血汤:人参15g,黄芪15g,熟地黄20g,白芍25g,当归15g,茯苓15g,五味子15g,远志15g,甘草10g。功效:气血双补,助肾纳气。用于崩漏气血两虚证。
3.柴松岩(北京中医医院)验方——气滞血瘀证方 柴胡3g,益母草10g,香附10g,仙鹤草12g,茜草炭10g,阿胶珠12g。功效:化瘀止血,固本生新。用于胞宫瘀阻,新血不安,经乱无期,离经之血时瘀时流。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寒湿,气结不畅,乃致成瘀。邪阻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
4.裘笑梅(浙江省中医院)验方——生地龙牡汤 生地黄30g,煅龙骨15g,煅牡蛎30g,墨旱莲12g,冬桑叶30g,蒲黄炭9g。功效:养阴清热,固涩止血。用于崩漏日久伤阴。
5.夏桂成(江苏省中医院)验方——四草汤 马鞭草30g,鹿衔草30g,茜草15g,益母草15g。功效:化瘀、清热、利湿。用于血瘀挟血热性崩漏,对围绝经期崩漏尤为常用。
6.炒荆芥穗 用法:1次25g,清水煎服。用于血崩血热证。
7.鲜苎麻根 用法:1次30g,清水煎服,1日1剂,连服2日。用于治疗血热型崩漏。
8.五倍子 用法:将半生半熟的五倍子等分研末,冷水调6g空腹服。用于治疗崩漏出血。
9.鲜益母草 用法:1次50g,捣烂绞汁服,或口嚼烂吞服其汁。用于崩漏血瘀证。
10.香附 用法:250g,炒黑,研末,热酒适量调匀服,1日2次,1次10g,连服10日。用于漏下腹胀而痛属气滞证者。
11.艾叶 用法:艾叶醋炒5g,鸡蛋黄2个,艾叶煎汤去渣,和鸡蛋黄,饭前温服。用于月经淋漓不断属阳虚证者。
12.铁板醋 用法:醋30g,铁板100g,将铁板煅红后放入醋中泡30分钟,去渣服醋。用于崩漏。
13.血余炭 用法:120g,研极细末,1次服药面1.5~3g,日3次,凡月经第2日开始服,连服3~5日。用于血崩。
14.灶心土60g,姜炭30g。用法:将上药与2杯水同煮,一直到剩1杯的水量后,将残渣沥出,饮其汁液。用于崩漏属脾虚证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