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不足30ml,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
本病中医病名国家标准也称月经过少,亦属于“经水涩少”“经量过少”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精亏血少,冲任气血不足,或寒凝瘀阻,冲任气血不畅,血海满溢不多。常由肾虚、血虚、血寒和血瘀所致。
西医学的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卵巢早衰等出现的月经过少,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口服避孕药史;人工或药物流产史;宫内节育器取放史;宫腔内冷冻、电凝术史;工作压力大或精神过度紧张;结核病及与其患者接触史等。
(二)症状
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减少;行经时间缩短,甚至点滴即净。
(三)体征
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及排除妊娠等。
(四)辅助检查
1.BBT测定
了解卵巢功能。
2.B超检查
了解子宫情况。
3.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测定血清E 2、P、FSH、LH、PRL、T,以了解生殖内分泌功能。
4.妊娠试验
排除妊娠。
(五)鉴别诊断
1.激经
受孕初期仍按月行经,无其他症状,又无损于胎儿,待胎儿渐长,其经自停,妊娠试验阳性。
2.胎漏
有停经史,阴道少量流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或小腹下坠,妊娠试验阳性。
3.异位妊娠
妊娠后常有不规则少量阴道流血,可伴有腹痛。血β-HCG测定及B超检查可助鉴别。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应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
(二)病因治疗
1.子宫发育不良
激素治疗,如戊酸雌二醇片1mg自月经周期第5天起连服20天,停药5~7天月经来潮。宫腔粘连者应分离粘连后放置节育器,并给予一定时间的雌孕激素序贯治疗,预防再粘连。
2.子宫内膜结核
应抗结核治疗。
3.子宫内膜炎
慢性子宫内膜炎在治疗上应祛除原因,如在产后、剖宫产后、人工流产后疑有胎膜胎盘残留者,如无急性出血,可给予抗生素3~5日后做刮宫术;如因宫内避孕器而致病者,可取出宫内避孕器;如有黏膜下息肉,肌瘤或内膜腺癌者,可作相应处理。有学者对老年患者患病时主张给予戊酸雌二醇片0.5mg,1日1次,口服1个月,一般认为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可以治愈的。如合并有输卵管炎、卵巢炎等,则应作相应处理。
4.卵巢早衰
雌、孕激素替代治疗。
(三)西药治疗
1.雌激素替代疗法
结合雌激素0.625mg/d或微粒化17β-雌二醇1mg/d,连服21日,停药1周后重复给药。
2.人工周期疗法
上述雌激素连服21日,最后10日加服甲羟孕酮6~10mg/d,连续3~6个周期。
3.孕激素替代疗法
黄体酮20mg,肌内注射,1次/d,连用5日;或甲羟孕酮6~10mg,1次/d,口服,连用5日,停药后2~7日可出现撤退性出血。
4.雌、孕激素合并疗法
自月经第5日开始服用避孕药,每晚1次,连服22日停药,连续3~6个疗程。
(四)手术治疗
子宫粘连综合征
在宫腔镜下分离粘连,随后加用大剂量雌激素并放置宫腔内支撑7~10日。宫腔狭窄和粘连者,可通过宫颈扩张术治疗,并放置节育器以防再次粘连。

三、中成药应用

(一)治疗原则
虚者补肾养血,实者活血调经。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月经过少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肾虚证
〔证候〕
主症:经量渐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暗,质稀薄; 次症:面色晦暗或有暗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 舌脉: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则〕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
归肾丸(《景岳全书》)。
〔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 (药典)(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用法用量:口服。水丸1次5g,水蜜丸1次6g,小蜜丸1次9g,大蜜丸1次1丸,1日2次。
(2)大补阴丸 (药典)(由熟地黄、盐知母、盐黄柏、醋龟甲、猪脊髓组成)。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用法用量:口服。1次9g,1日3次。
(3)左归丸 (《指南推荐》)(由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组成)。功能主治: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闭经、月经量少,用法用量:口服。1次9g,1日2次。
2.血虚证
〔证候〕
主症: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次症:面色萎黄,皮肤不润,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小腹绵绵作痛;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则〕
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
滋血汤(《证治准绳》)。
〔中成药〕
(1)定坤丹 (药典)。见第19页。
(2)乌鸡白凤丸 (药典)。见第19页。
(3)复方阿胶浆 (药典)(由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组成)。功能主治:补气养血。用于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及白细胞减少症和贫血。用法用量:口服。1次20ml,1日3次。
3.血瘀证
〔证候〕
主症:月经量少,色紫暗,夹有血块; 次症:小腹刺痛拒按,血块排出腹痛减轻,胸胁胀痛; 舌脉:舌紫暗,有瘀点或斑,脉弦涩。
〔治则〕
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中成药〕
(1)血府逐瘀胶囊 (药典)(由柴胡、当归、地黄、赤芍、红花、炒桃仁、麸炒枳壳、甘草、川芎、牛膝、桔梗组成)。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用法用量:口服。1次6粒,1日2次,1个月为1疗程。
(2)女金胶囊 (药典)。见第3页。
(3)七制香附丸 (药典)。见第20页。
4.痰湿证
〔证候〕
主症:月经量少,质黏稠; 次症: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胸脘满闷,呕恶痰多; 舌脉: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则〕
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
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中成药〕
二陈丸 (药典)。见第20页。

四、单验方

1.丁启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验方——益气活血抑乳方黄芪 30g,丹参15g,当归12g,川芎12g,大枣10个,橘核12g,泽兰12g,刘寄奴12g,桃仁12g,鸡内金12g,虎杖12g,红花12g,川牛膝12g,月季花12g,生麦芽60~100g。功效:益气养血,通利胞脉,退乳消胀。用于高催乳素血症,症见月经量少或稀发,月经色暗,有小块,乳房胀痛,经前加重,胀甚时有乳汁自溢,乳汁淡黄清稀,可扪及乳房有结节或包块。
2.王成荣(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验方——滋活汤 女贞子20g,枸杞子20g,菟丝子20g,补骨脂20g,当归15g,川芎15g,鸡血藤30g,桃仁10g。功效:滋养活血。用于月经量减少属冲任虚瘀者。
3.钱伯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验方——香附调经汤 制香附12g,熟地黄12g,炒当归9~12g,炒白芍9~12g,川芎6~10g,白术9~10g,泽兰9~12g,陈皮6~10g,炙甘草3~5g。功效:养血行气,调和血脉。用于血虚气滞之经行腹痛、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等病症。
4.益经汤 熟地黄10~12g,当归10~12g,炒白芍12~15g,党参9~15g,炒白术9~12g,桑椹9~12g,女贞子9~15g,茯苓9~12g,枸杞子9~12g,山药12g,山茱萸6~10g,莲子肉6~12g。功效:补虚,益血,调经。用于冲任虚损,虚劳血枯的月经病。
5.徐志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验方——养血八珍汤 黄芪10g,山药10g,枸杞子10g,何首乌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黄1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甘草5g。功效:益气养血,补肾调经。用于因营血亏少所致月经过少,舌淡红,脉细者。
6.月季花12朵,当归适量。用法:水煎。1日1剂,分2次服用。用于月经过少属血虚证者。
7.丹参60g,黄酒500ml。用法:水煎,共煎汁250ml,黄酒冲。1日1剂,分2次服。用于月经过少属血瘀证者。
(黄淑媛 毛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