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有关妇产科学的其他文献资料
月经在汉代又称为“姅”。许慎《说文解字》说:“姅,妇人污也,从女半声。” [16]《汉书》记载:“长沙定王发,母唐姬,故程姬侍者。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 [3]颜师古认为“不愿进”是因“月事”之故,说明汉代已经有经期禁忌房事,讲究经期卫生的意识。《释名疏证补》说:“以丹注面曰旳。”“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难)以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笫录也。” [17]该法本为天子诸侯而设,却有意无意地保护了妇女的身体健康,妇女经期卫生意识或许萌发于此。
《汉书》记载:“拳夫人进为倢伃,居钩弋宫,大有宠,太始三年生昭帝,号钩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 [3]这是一例关于过期妊娠的史料。
《汉书》还记载:“掖庭中御幸生子者辄死,又饮药伤堕者无数。” [3]为了防止嫔妃育子得宠,宫廷内运用药物墮胎,可惜没有留下更翔实的内容。《汉书》中还有:“……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妊娠)堕 ,罢极苦之。” [3]残酷的战争给妇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许多妇女堕胎伤亡。
在《太平御览》中记载:“沛国武标之妻林氏,玄嘉中(151—152)怀身得病而死。俗忌含胎入柩,柩中要须割。” [18]在汉代的安徽境内有一种死后剖腹产的风俗。
胎教在汉代很受重视,西汉贾谊的《新书》、刘向的《列女传》、戴德的《大戴礼记》中都提到了这类内容。刘向说:“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19]其中虽然有过分片面强调的唯心的东西,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汉书》记载: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称,“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3]。这是采用课税的方法强令女子早婚。《吕思勉读史札记》说:“汉时嫁娶之年可考者,班昭十四而适曹氏……陆绩女郁生,十三而适张白……皆较惠帝之令为早。盖时俗固尚早婚。” [20]对于早婚现象,《汉书》记载王吉上疏曰:“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3]王吉对早婚提出异议,成为反对早婚的先声,非常合乎科学道理。
为了繁衍人口,鼓励生育,《后汉书》记载:元和二年(85)曾下诏,“令云:‘人有产子者复(免役),勿算三岁’;令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 [15]根据当时的政策,庶民多产多育的情况可想而知。为此,王充在《论衡》中说:“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何则?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怀子而前已产之子死,则谓所怀不活。名之曰怀,其意以为已产之子死,故感伤之子失其性矣。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独先疾病,病独不活。” [21]王充从多产影响母子健康的角度反对当时鼓励多产的政策,具有深远的意义。
汉代对于畸形胎儿与两性畸形的现象作了记载。《汉书》称:“哀帝建平中(公元前6—前3年),豫章有男子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一子。” [3]这是女性假两性畸形的报道。“六月,长安女子有生儿,两头异颈面相乡,四臂共匈(胸)俱前乡,尻上有目长二寸所。” [3]《后汉书》也记载:光和二年(179),“洛阳上西门外女子生儿,两头,异肩共胸,俱前向……”;“中平元年(184)六月壬申,洛阳男子刘仓居上西门外,妻生男,两头共身”;“建安七年(202)越巂有男化为女子。” [15]虽然当时尚无法运用医学科学的原理来解释人类变异的怪象,尽管受到汉代谶纬学说的影响,而将上述内容归属于“五行志”,但作为发现与妇产科有关的人类变异现象,则是弥足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