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应 用 解 剖

【玻璃体】

1. 玻璃体是一种复杂的凝胶,成年人正视眼平均容积为4.5ml。

2. 玻璃体的前界为晶状体及其悬韧带,两侧及后面分别为睫状体、视网膜及视神经(图1-1)。

图1-1 玻璃体的解剖

3. 玻璃体有玻璃体皮质、中央玻璃体和玻璃体管(Cloquet管)。

(1) 玻璃体皮质:玻璃体周边100μm厚由相对致密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称为玻璃体皮质,又称界膜。以锯齿缘为界,分为前皮质和后皮质。前玻璃体皮质较薄,在晶状体后形成前界膜;后玻璃体皮质较厚,在视盘周围与视网膜紧密粘连。

(2) 中央玻璃体:位于玻璃体的中央部位。

(3) 玻璃体管(Cloquet管):呈漏斗状由视盘前方开始,经过玻璃体内,至晶状体后表面。它并非真正的管,其管壁由玻璃体浓缩而成,有时在此空间内有原始玻璃体残存动脉。

4. 玻璃体基底部 位于锯齿缘前睫状体平坦部1.5~2mm,锯齿缘后4mm,宽度为2~6mm。此区玻璃体与视网膜、睫状上皮附着最为牢固。对玻璃体基底部的牵拉会传递到周边部视网膜和睫状体平坦部。

5. 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周围2~3mm区域的视网膜内界膜紧密附着形成小环,见于青少年,成年后消失。

6. 玻璃体与视网膜附着紧密之处除玻璃体基底部、视盘边界环形带和黄斑部之外,沿视网膜大血管走行也有较紧密的附着。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和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区,玻璃体与视网膜还可形成异常的局部粘连。

7. 玻璃体后脱离 由于变性(如外伤、出血、炎症或年龄相关的退行性变),玻璃体自后部开始与视网膜分离,称为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或玻璃体后分离(posterior vitreous separation,PVS)(图1-2)。玻璃体皮质层间亦可分离形成玻璃体劈裂(vitreoschisis)。

图1-2 玻璃体后脱离

大多数情况下,有报道65岁以上的人玻璃体后脱离(PVD)发生率达65%。在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眼,视盘周围的玻璃体脱离后,在视盘前下方的玻璃体腔内形成类环形的浮游物,称为Weiss环。

当玻璃体在后部与视网膜分离时,玻璃体基底部仍与视网膜牢固附着,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区域产生前后向的牵拉。被牵拉部位视网膜可发生皱褶、囊样变性、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或出血等并发症。

【视网膜】

1. 视网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组织,衬在眼球内壁的后2/3部位。向后止于视盘,向前止于锯齿缘,与睫状体平坦部的无色素睫状上皮相延续。

2. 视网膜的内表面与玻璃体相接触,外侧为脉络膜。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之间存在潜在间隙,两者仅在视盘和锯齿缘紧密附着。这是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

3. 视网膜的内2/3由视网膜循环供应,外1/3由脉络膜循环供应(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外核层、外丛状层)。

4. 眼底分区 眼底分后部眼底、周边眼底和玻璃体三部分。

(1) 后部眼底:赤道后2倍于视盘直径(disk diameter,DD)或视乳头直径(papillary diameter,PD)的距离即涡静脉巩膜管内口后缘连线作为后部眼底的前缘。后部眼底包括后极部(posterior pole)、黄斑区(macular)和中央窝(fovea)。以中心小凹(foveola)为中心,以中心小凹至赤道1 /2 距离为半径的近圆形区域为后极部。

(2) 周边眼底:涡静脉巩膜管内口后缘连线至锯齿缘间的环行带状区域宽约6DD,为周边眼底,包括中周部视网膜(mid periphery) 和远周边部视网膜(par periphery)。中周部视网膜亦称赤道部(equatorial part),为赤道前后2DD的环行带状区域,宽约4DD。赤道前2DD至锯齿缘间大约2DD宽的环行区域为远周边部(图1-3)。

5. 睫状神经 睫状长神经与其伴随动脉、睫状短神经与其伴随动脉将眼底划分为4个象限。睫状长神经与其伴随动脉为水平的分界线,一般颞侧比较容易看到。神经呈黄色,可见神经外膜的反光,其走行较直,沿其走行有色素沉着。睫状短神经与其伴随动脉相互不平行,分布不规则。纵向走行并不垂直,上方向颞侧偏位,下方向鼻侧偏位,即右眼为11点、5点方向,左眼为1点、7点方向,此纵行分界线为解剖学的垂直子午线。

图1-3 眼底分区示意图

6. 锯齿缘 形态上如锯齿。鼻侧锯齿缘约在角膜缘后6mm,颞侧为7mm,直肌前止端的部位非常接近锯齿缘,可大致作为其外部标记。但上直肌止端通常在角膜缘后7.0~7.7mm,已在锯齿缘之后。赤道位于锯齿缘后6~8mm,黄斑位于赤道后18~20mm。

7. 黄斑区 位于视网膜后部、视盘颞侧上下血管弓之间的横椭圆形区域称为黄斑区,水平直径约6mm。黄斑区中央呈椭圆形的浅凹陷区为黄斑,水平直径1.5~1.75mm,较视盘略大。黄斑的中央称中央窝,位于视盘颞侧4.0mm,水平线下0.8mm。中央窝的中心为中央小凹。黄斑中央窝在眼球外表面上相当于下斜肌止于巩膜处后缘的内1mm、上1mm处(图1-4)。

8. 涡静脉 自视网膜面显而易见,因穿出巩膜面而为重要的标记——约为赤道后3mm。通常4~6条,常见于近1、5、7、11点子午线(图1-5)。

图1-4 黄斑区示意图
图1-5 涡静脉分布图

(段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