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内炎
  • 杨朝忠
  • 3732字
  • 2021-12-13 15:56:00

主编简介

杨朝忠

男,1957年生。1982年12月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从事眼科工作至今。现任全国眼免疫学组委员,曾任全国眼遗传学组委员,山东省青年眼科学组副组长,青岛市眼科分会委员,青岛现代东方眼科研究院、眼科医院院长,现任菏泽医专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眼科新进展杂志》编委。从事眼科工作30多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奋好学,锐意进取,潜心研究,勇于创新,取得的成绩受到广泛好评。

在1988年建立健全了菏泽地区第一个眼库和眼科实验室,2000年创建和成立了青岛东方眼科研究院和青岛东方眼科医院,设分院1处。开展了各种“角膜移植术”“表层角膜镜片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晶体植入术”“无后囊支持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角膜移植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角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青光眼阀门植入术”“无结膜切口、双通道引流小梁切除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干细胞移植术”“视网膜脱离手术”“仿真义眼手术”等16项新手术,明显提高了医疗质量,达到省内乃至国内领先水平,为众多盲人带来了福音。

发挥学术带头作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厅和市级科研课题15项,包括国家“十一五”863课题2项:“基于胚胎角膜组织库的工程角膜开发与应用(2006AA02A132,2006-2010年完成)”和“新型壳聚糖组织器官修复材料的研究(2007AA901603,2007-2010年完成)”。2009年9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荣获了“国际首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鉴定结论。现成功体外重建出与正常人角膜内皮结构和功能一致的组织工程人工角膜内皮(国家发明专利受理号200910020034.6;国际专利申请号PCT/cn2010/070563)。“新型壳聚糖角膜内皮细胞载体组织材料的免疫学研究”(2008年完成);“新型壳聚糖载体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实验的免疫学研究”(2010年完成);“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移植的动物实验及免疫学研究”;“组织工程人角膜上皮移植的动物实验及免疫学研究”;“美容性角膜移植及免疫学观察”;“新型壳聚糖膜片在眼表重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角膜表面镜片术的研究”(省卫生厅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国内先进水平,1994年通过鉴定)、“角膜知觉的无创伤性定量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国内领先水平,1997年通过鉴定)、“全角膜带环形巩膜瓣移植术改良及免疫学研究”(国内先进水平,1998年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CAID)的诱导及其预防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青岛市科委资助,1998年通过专家鉴定,国内领先水平,1999年获青岛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和“角膜内皮细胞多糖生物膜载体培养及移植的实验研究”〔山东省卫生厅资助〕。“角膜切削车床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研究”,本研究成功地应用点切削代替了传统的线切削,克服了后者中心校正困难、提高了手术功率和效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巩膜环钻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研究”,巩膜环钻的发明可使手术标准化,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免疫三联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研究”,应用免疫疗法综合治疗HSK疗效好、复发率低。“眼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首次探讨了HSK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状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淋巴细胞免疫间的关系和机制。“双腔球囊顶压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2010年获青岛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6项:角膜刻切器,专利号92227796.6,曾获当代专利、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创造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眼球储运杯,专利号92219323;多功能开睑器,专利号92219444.0;一种角膜冷冻盘,专利号91221336.1;一种袖珍接触性角膜感觉仪,专利号91231637.3;气流式非接触性角膜感觉仪,专利号91211949.7,1992年获全国首届专利产品博览会“优秀奖”。

学术理论研究有所建树。在《眼科免疫学》(1989)和《眼科病理学》(1997)两书中,首次提出了“黄斑免疫赦免区”、“视网膜内免疫赦免区”的新概念;在《眼睛保健知识》中首次提出了“视觉心理学”、“视觉心理障碍”、“视觉心理治疗”等新理论,对眼科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眼病红细胞免疫系列研究中,首先提出并阐明了“红细胞免疫与淋巴细胞免疫的骨髓同源”学说,对探讨某些眼病的免疫学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得到临床现代视网膜移植的证实。

主编出版了《临床眼科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角膜显微手术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眼表移植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眼科免疫学》(天津科技出版社,1989),《实用眼科遗传学》(河南科技出版社,1992)、《角膜免疫学》(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3)、《现代角膜移植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眼睛保健知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在《现代眼屈光手术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眼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中任副主编,在《眼科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眼科进修医师必读》(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眼科多选题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临床眼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现代眼科检查与进展》(天津科技出版社,2002)和《临床眼底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中任编者。在眼科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总之,在同行们的帮助和指导下,取得了一点成绩,并得到组织的重视和社会的肯定。曾先后13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十佳青年”、“服务明星”、“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1993年获院级“科技工作特等奖”和地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6、1999年两次被青医二附院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6及1997年分别被青岛市授予“职业道德标兵”。2002、2004获青岛市“慈善大师”“公益之星”称号。先后被录入《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中国科技大辞典》、《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制功臣名录》、《中国当代医药名人》和《中国专家大辞典》。

王勇

男,1963年生。山东菏泽牡丹区人。1985年7月毕业于潍坊医学院医学系,从事眼科工作至今。主任医师,教授。现任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菏泽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菏泽市立医院眼科副主任,菏泽市立医院专家门诊部主任,菏泽新东方眼科医院院长。

1985年毕业分配到菏泽市立医院,受老师谢立信教授影响,要求分到眼科,立志做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爱岗敬业,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患者至上,一切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以患者的满意为自己的幸福。努力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并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精益求精。1995年在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学习一年,师从著名眼科专家王文吉教授、褚仁远教授等,在王文吉教授、罗传淇教授指导下最早在国内应用国产去甲万古霉素眼内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获得成功。回医院后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眼睛和视力。1998年10月参加了“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为济宁数百名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复明手术”。2002年8月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

撰写了大量医学论文,多次在全国性眼科会议上交流,有10余篇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主要有《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并贲门撕裂综合征一例》和《双生子双眼先天性青光眼》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上;《Mafan氏综合征并视网膜脱离一例》及《细菌性眼内容炎药物治疗》在《中华眼底病杂志》发表;《眼内注射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细菌性眼内炎临床观察》发表在《眼科》杂志上;《球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玻切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眶内良性间叶瘤一例》《眼眶内神经鞘瘤二例报告》《儿童细菌性眼内炎(附19例分析)》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珊瑚状白内障两家系》在《眼科研究》上发表;《细菌性眼内炎31例分析》在《临床眼科杂志》上发表;《内眦赘皮的组织学成因及手术方式初探》《横“V”形内眦赘皮全层切除联合重睑成形术初步观察》在《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上发表等。

主持完成科研五项,《眼内注射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细菌性眼内炎初步观察》《内眦赘皮的组织学成因初步研究》获菏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硝酸咪康唑乳膏对兔正常角膜的影响实验观察》《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获菏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另一项获荣誉奖。合编书籍2本《五官科常见病治疗指南》及《五官科急症学》。

武海军

男,1975年生,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眼科中心短期访问学者,泰山医学院兼职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眼科主任,泰山医学院菏泽临床学院五官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眼科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青年委员,山东省激光医学会委员,山东省眼镜协会委员,山东省菏泽青少年低视力防治基地主任,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菏泽培训基地眼科主任,国际角膜塑形镜学会亚洲分会会员。1999年毕业于山东省潍坊医学院眼耳鼻喉专业班并获医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青岛大学眼科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眼科博士学位,南方医科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师从全国知名眼科专家赵桂秋教授和陆晓和教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SCI收录一篇,出版专著《现代临床眼科学》一部,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四项,发明专利三项,目前在研省级课题一项。曾受国际奥比斯眼科组织项目奖学金资助进行白内障手术培训。擅长综合眼病的诊断与治疗及角膜病、白内障的基础与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