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平

一、成长历程

邓亚平,女,汉族,祖籍湖南常宁县。1932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宁县,大学本科学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1948年考入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疗系;1954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人民医院;1954~1961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为响应毛主席关于“发掘祖国医学关键是西医学中医”的号召,1962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师承全国著名中医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学习中医眼科;此后一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其间,于1972~1974年参加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76年在广州中医学院参加中医五官科学习班;1985~2001年任眼科研究室主任;1987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先后任四川省中西结合学会理事,四川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四川眼科分会专委会委员,成都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第九、十届政协常委等职。

二、学术精粹

对于中西医结合眼科,邓老研究至深。这不仅体现在邓老在学用循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不断交替)中打下深厚的中医和西医理论及临床根底,与对中医眼科传统理论的继承与拓展,更体现在邓老始学西医、再学中医的学医行医经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逐步形成了她融汇中西医的独有学术思想与诊疗特色。

(一)“万病皆瘀”学说

邓老对眼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之所以强调“瘀”,提出“万病皆瘀”学说,其理论基础是:关于气血津液以及脏腑与眼的关系,中医眼与血、眼与肝的关系密切,如《灵枢·五阅五使》谓:“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目者,肝之官也。”《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则明言:“目为肝之外候。”《素问·五脏生成》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论。中医眼科将肝所受藏之血特称之为“真血”。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阐释:“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间混浊易行之血,因其轻清上升于高而难得,故谓之真也。”对于血与目中之神水、神膏及瞳神的关系,以及血虚、血瘀与眼病发生的关系,该篇还论述到:“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清代医家唐容川在其所著《血证论》中明言:“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同时,邓老的中医眼科启蒙老师——全国著名眼科医家陈达夫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也明确指出:“死血(即离经之血)障碍眼内血脉通调及闭塞目中窍道,而致视功能发生障碍”,强调眼内出血即瘀血能作为第二病因危害眼目功能。可见,中医眼科非常重视眼与血、眼与肝的关系,养目之血必须“充和”;血虚、血瘀均可致目病的发生。为此,邓老提出“万病皆瘀”的中医眼病病因病机理论,强调眼科临证必须注意活血化瘀的灵活运用。邓老负责主持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活血化瘀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试验与临床研究”,其成果在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主持完成的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资助课题“眼血康口服液治疗出血性眼病的新药开发研究”,其研究成果——眼血康口服液(后改名为丹红化瘀口服液)在1996年获得国家新药(中药、三类)证书,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新药证书的眼科中药新药,199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管理中心三等奖等。这些研究成果均充分反映了邓老在中医眼科病因病机方面倡导“万病皆瘀”的学术观点。

(二)气血辨证,统领内障

邓老在临床治疗眼底病时尤其重视气血辨证,认为气血理论不仅与人体系统密切相关,而且与眼底病变更是息息相关。邓老认为气血失调是贯穿整个眼底病病程的基本矛盾,因此,眼底病的治疗以调和气血为宗旨,对复杂多变的眼底疑难杂症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临床经验

(一)出血性眼病

【理论阐微】

出血性眼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眼科疾病的综合,或是全身性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体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邓老及其弟子对出血性眼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①出血性眼病所致的眼内出血,由于眼内无窍道直接排出,故吸收消散难、易于留瘀,瘀留目内则变症丛生,后患无穷;②出血性眼病不像体表四肢出血能机械性直接止血,故止血也不易;③眼部组织脆弱而脉络丰富,因而出血性眼病易反复出血,常新旧出血同时兼见。

因此,邓老认为诊治出血性眼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必须注意止血而易留瘀之弊,因瘀血不除,血行不畅,脉络不通,又可引发出血;而化瘀又须杜绝再出血之嫌,即须处理好止血与化瘀的关系,不可偏执。其二,必须重视血与水的关系,因为“血不利则为水”,因此,在出血性眼病的中期应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加用利水渗湿的五苓散,可减轻出血性眼病所致的视网膜水肿。其三,必须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若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等炎性出血的眼病,其出血是眼内血管因炎性刺激,血液的成分破壁而出所致,则初期以凉血止血为主,佐以清热泻火之品,药用丹皮、赤芍、生地、墨旱莲等,出血停止再酌情调治;若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变性出血,其出血是眼内组织因变性疾病使血管脆性增加,凝血机制不良而出血,此即中医“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之故,则一般以补气摄血或补血止血为主,药用黄芪、人参、白芍、茯苓、阿胶等益气止血、补肾明目;若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眼底出血,其出血是眼内血管栓塞,血流无法通过,破壁外溢,则常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药用桃仁、红花、干地黄、枳壳、川芎、石菖蒲等;若为外伤所致眼内出血,是因为眼球结构精细,组织脆弱,任何轻微的损伤均可使眼球的血管破裂而出血,则治疗早期应以凉血止血为主,选用生蒲黄、白茅根、荆芥炭、侧柏叶等,中期应以活血化瘀行气为主,选用桃仁、红花、丹参、郁金、牛膝等,后期应以益气活血、补益肝肾为主;若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证候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随病变的发生发展,其中医病证逐渐从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演变,并且患者全身的瘀血表现也随之加重,肝肾虚损、阴损及阳、目窍失养是其基本病机,因虚致瘀、目窍阻滞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故特别强调其治疗应扶正祛邪,不宜用破血逐瘀之品,处理好扶正与祛瘀、活血与止血的关系。

【验案】

钟某,女,67岁。2005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右眼无明显诱因视力突然下降1周。

初诊:症见VOD:CF/眼前,VOS:0.8,右眼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周边可见少许混浊,玻璃体下方呈网状混浊,在视网膜前形成膜样混浊,眼底模糊不清;左眼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6年前(即1999年)在我院诊断为“右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高血压病9年。患者右眼玻璃体出血仅7天,为新鲜出血,全身无其他不良情况。

辨证:热灼脉络。

治法:凉血止血,佐以活血。

处方:

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右眼视力明显提高。VOD:0.4,VOS:0.8,眼部检查情况同前。右眼视力明显提高。说明治疗有效,继续守方治疗。在上方基础上加龙骨15g,牡蛎15g,琥珀15g,乳香15g,没药15g以软坚散结。

辨证:热灼脉络。

治法:凉血止血,佐以活血。

处方:

6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视物较前清楚,右眼有分泌物,VOD:0.5+3,VOS:1.0。右眼睑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未见异常,玻璃体下方呈网状混浊,在视网膜前形成膜样混浊,眼底模糊可见;左眼未见异常。全身症见患者口干不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右眼视力进一步提高,视物较前清楚。此次就诊已经距离初诊1月,出血得到有效控制。

辨证:瘀血内停。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佐以止血。

处方:

6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视物又较前清楚。VOD:0.6,VOS:1.0,右眼视网膜模糊可见血管。舌质暗红,有瘀点,舌苔薄白,脉弦。全身症见疲乏无力、梦多、纳差。右眼视力进一步提高。右眼底模糊可见血管,说明眼内出血有明显吸收,患者出现疲乏无力,梦多,纳差等全身症状,考虑为病久致虚,久用活血化瘀之品损伤正气。

辨证:肝肾不足,兼有气虚。

治法:补益肝肾,益气活血。

处方:

6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语:生蒲黄汤是陈达夫教授的经验方,具有止血活血、凉血散瘀之功效,方中生蒲黄、墨旱莲、荆芥炭、生地凉血止血;眼内出血若只止血而不散瘀,则瘀血积于眼内,为患极大,故配以丹参、丹皮凉血活血散瘀。因本案病人右眼出血仅1周,并且出血量大,故在此基础上,加侧柏炭、大蓟、小蓟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力,因睡眠差,故加山茱萸以安神;二诊时,右眼视力明显提高,说明治疗有效,继续守方治疗,因睡眠差,故在上方基础上加龙骨、牡蛎以增强安神之功,加琥珀、乳香、没药以软坚散结;三诊时,右眼视力进一步提高,此次就诊已经距离初诊1月,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故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重在活血化瘀散结,佐以止血;四诊时,右眼视力进一步提高,眼内出血有明显吸收,患者出现疲乏无力,梦多,纳差等全身症状,考虑为病久致虚,久用活血化瘀之品损伤正气,故辨证为肝肾不足、兼有气虚,此时距发病已有3月,因此给予补益肝肾、益气活血治之,方选驻景丸加减,主要加益气活血之品。本病案的辨证治疗过程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以及攻补兼施;在病变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止血与活血的用量,在病变的后期则转为扶正为主的临证思辨特点。

(二)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理论阐微】

祖国医学虽无甲状腺相关眼病之病名记载,但在古籍中记载有其相似的临床表现,如《世医得效方》言:“轮硬而不能转侧,此为鹘眼凝睛”;《目经大成》谓:“此症项强,面赤燥,目如火,胀于睑间,不能开闭,若野庙凶神,与花缸变鱼之目,凸而定凝,故曰鱼睛不夜。”现代中医眼科将之称为“鹘眼凝睛”。甲状腺相关眼病是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青年人,由于该年龄段的患者处于升学、就业以及职业生涯的晋升等时期,常终日熬夜、劳瞻竭视、思虑过度。因此,邓老认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病因病机多与肝脾有关。因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条达,则气血和畅。若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失去条达,疏泄失司,则气血失和,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结聚成块而形成肌肉肥厚,眼珠突出;肝气横逆犯脾,或思虑过度伤脾,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聚而成饮生痰,痰瘀互结,脉络阻塞结而成块,致眼珠突出。故本病病机多为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或痰瘀互结。因此,邓老在诊治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最常应用的治法是注重气血同治、水血同治。邓老一般将本病分为两型论治,即肝气郁结型和痰瘀互结型。前者辨证要点是眼球突出,眼睑肿胀,炯炯有神,述眼胀痛,烦躁易怒,两胁胀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之法。后者的辨证要点是眼球突出,眼睑肿胀,呈凝视状态,眼红肿,述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成双影,胸胁痞满,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或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法。

【验案】

白某,女,48岁。2003年08月20日初诊。

主诉:左眼不能上转1年,伴复视,双眼球突出。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左眼不能上转,伴复视,眼球突出。当时在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诊断为“甲亢”住院治疗,甲亢病情好转,但眼部症状无好转,左眼反复充血。现来我院就诊。

初诊:VOD:0.4,VOS:0.25。检查见双眼上睑退缩。右眼结膜(-),角膜(-),瞳孔圆,晶体无混浊,玻璃体无混浊,眼底正常。左眼结膜充血(+),角膜上皮少许点状着色,瞳孔圆,晶体无混浊,玻璃体无混浊,眼底正常。眼球运动:左眼上转受限。全身无明显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血失和,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则眼部肌肉肥厚,眼球突出,上睑水肿。

辨证:气滞血瘀,水湿内停。

治法:活血化瘀,利水渗湿。

处方: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辅助疗法:强的松30mg,口服日一次,连续服用7天;叶酸0.2g口服,日三次。

二诊:感左眼球突出好转,但仍不能上转,伴复视。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VOD:0.4/矫正0.8,VOS:0.25/矫正0.6。双眼上睑退缩,右眼结膜(-),角膜(-),瞳孔圆,晶体无混浊,玻璃体无混浊,眼底正常。左眼上睑退缩,眼球突出,结膜充血(+),角膜(-),瞳孔圆,晶体无混浊,玻璃体无混浊,眼底正常。眼球运动:左眼上转受限,外展轻度受限。鉴于左眼患者角膜染色消失,说明患者眼睑闭合状态较上次就诊时好转,双眼上睑退缩减轻,治疗有效。

辨证:气滞血瘀,痰瘀互结。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辅助疗法:强的松15mg,口服,日一次,连续服用7天;叶酸0.2g,口服,日三次。

按语:四苓散为健脾利水渗湿之代表方,而四物汤为养血活血化瘀之代表方,以生地易四物汤中的熟地,其意在于熟地过于滋腻,不利痰瘀的消除,在此基础上加荔枝核15g,浙贝母15g,夏枯草15g,枳壳15g以软坚散结,并配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复诊时,患者左眼球突出好转,左眼角膜染色消失治疗有效,故应继续活血化瘀,并加强软坚散结之力,方选桃红四物汤合化坚二陈汤加减,加荔枝核15g,浙贝母15g,僵蚕6g,以加强软坚散结之力。综上,本案治疗体现了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应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水血同治的临证思辨特点。经过治疗,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同时患者也未出现明显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理论阐微】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多发生于青年男性的,以黄斑区水肿或兼见黄白色渗出为主要改变的眼病。由于本病的发生多与劳累熬夜、精神紧张、思虑过度、愤怒悲哀等七情内伤有关;加之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视网膜黄斑部,并且主要表现为水肿、渗出,而“黄斑属脾”,脾主运化。因此,根据眼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本病多辨证为肝肾不足、脾虚湿邪上泛所致;同时,邓老认为“万病皆因瘀”,故临证时多从肝肾不足、脾虚湿泛、兼有瘀滞来论治;施以补益肝肾、健脾利湿,佐以活血化瘀之法。最常选用的方是驻景丸加减方合五苓散加减,主要加丹参、郁金、怀牛膝、红花活血化瘀消滞之品;或以驻景丸加减方为基础,加泽泻、大腹皮、冬瓜皮、茯苓等利水渗湿之品和丹参、郁金、怀牛膝、红花等活血化瘀消滞之药。邓老治疗本病的选方用药较突出地体现了水血同治,肝、肾、脾同治,攻补兼施的处方用药特点。

【验案】

万某,男,38岁。2005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左眼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遮挡,视物变小5月余。

现病史:五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小、视物变形,曾在四川省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经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理想,于今日到我院就诊。

初诊:症见VOD:1.0,VOS:1.0,双外眼及眼前节未见异常。右眼底未见异常,左眼眼底黄斑区水肿、点状黄白色渗出,余未见异常。纳可,眠差,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本案患者全身虽只见眠差、脉细,但眼底黄斑区水肿、点状渗出,病程有5个月。

辨证:肝肾不足。

治法:补益肝肾。

处方:

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视力提高,视物变形和眼前黑影遮挡减轻,左眼黄斑区水肿减轻,VOD:1.5,VOS:1.5,余同前,说明治疗有效,继续守方治疗。治疗同前。

按语:驻景丸加减方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陈达夫教授的经验方,现已在全国中医眼科界广泛应用,该方具有补益肝肾而明目之功效。方中楮实子、菟丝子、枸杞子既补肾阴,也补肾阳,阴阳双补,益精明目而养肝;茺蔚子补肝肾、通血脉,养阴明目。本案病人病史已有5月,久病多瘀,故在应用此方的基础上加丹参、郁金、川牛膝、红花活血化瘀之品;由于“黄斑属脾”,黄斑区见水肿,故应加健脾利水之薏苡仁、山药,以体现水、血同治,攻补兼施的临证思辨特点;由于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而眼底局部改变突出,故采用眼底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

(四)退行性眼底病的经验

【理论阐微】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灵枢·大惑论》),“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肾主藏精,精充目明。因此,邓老在治疗退行性眼底病时常重视补肾。驻景丸加减方(《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由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枸杞子、车前子、木瓜、三七、五味子、寒水石、河车粉组成。邓老常选用方楮实子、菟丝子、枸杞子、茺蔚子、车前子、木瓜、三七、五味子作为补肾活血的基础方。方中楮实子、菟丝子、枸杞子既补肾阴,也补肾阳,阴阳双补,益精明目而养肝;茺蔚子补肝肾、通血脉,养阴明目;三七粉活血而通利血脉;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虚明目;用车前子利水清热除湿,使该方补而不滞。全方阴阳合用,刚柔相济,适用于肾虚为主的多种眼病。临证中,若肝火旺,加菊花、珍珠母、青葙子、赤芍以平肝清热;若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若玻璃体浑浊,加海藻、昆布、龙骨、牡蛎以软坚散结。

【验案】

张某,男,26岁。2006年1月10日初诊。

主诉:双眼视力缓慢下降,伴夜盲5年余。

现病史:5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双眼视力逐渐下降,伴夜盲,曾在四川省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给予维生素B1、血栓通等治疗。效果不明显,今来我院就诊。

初诊:症见VOD:0.05,VOS:0.07,双眼眼底可见视盘色蜡黄、边界清,视网膜呈毯状色素萎缩灶,并有黄白色结晶,视网膜上方可见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区色素萎缩较重,可见部分脉络膜血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下简称FFA)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舌淡红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本案患者病史5年余,久病致虚;根据陈达夫教授的理论,视网膜属肝,眼内一切色素属肾,肝肾同源,故应责之于肝肾亏虚;结合病人的舌象和病史(久病多瘀),因此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有瘀滞。

辨证:肝肾亏虚,兼有瘀滞。

治法:补益肝肾,益精明目,活血化瘀。

处方:

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双眼视物较前稍感清楚。VOD:0.08/VOS:0.12,双眼眼底改变同前。舌淡红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本病属于遗传性疾病,病变呈进行性发展,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控制病变的发展,延缓病人失明的时间,患者在治疗后感视力稍有提高,已属不易,说明治疗有效,以守方治疗为主,在上方的基础上加石菖蒲以开窍。

辨证:肝肾亏虚,兼有瘀滞。

治法:补益肝肾,益精明目,活血化瘀。

处方:

考虑病人到成都路途遥远,嘱病人在无感冒、腹泻等其他病发生时,可以长期坚持服药,每2日1剂。

按语:驻景丸加减方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常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多种眼病。方中楮实子、菟丝子、枸杞子既补肾阴,也补肾阳,阴阳双补,益精明目而养肝;茺蔚子补肝肾、通血脉,养阴明目;三七粉活血而通利血脉;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虚明目;用车前子利水清热除湿,使该方补而不滞。由于本病病史已有5年余,久病多瘀,故加丹参、郁金、红花以活血化瘀;加首乌藤养心安神、通络祛风;夜明砂为入厥阴血分药,为眼科治疗高风雀目的常选药。由于本病属于遗传性疾病,病变呈进行性发展,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控制病变的发展、延缓病人失明的时间,服药后,患者视力稍有提高,已属不易,故以守方治疗为主,在上方的基础上再加石菖蒲以芳香开窍。综上,本案临证思辨的特点在于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眼局部辨证为主;用药注重攻补兼施,在加减用药时注意开窍药的运用。

(编撰者:谢学军、莫亚、袁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