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此书论题鲜明,组织严密,分析透辟,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书中的语言丰富,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论述的气势,有其独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一书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凡是自然、社会、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学等皆有所涉猎,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为国家社会的运行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机制。《荀子》由荀子和他的弟子们整理成书。

现存的《荀子》共二十卷,三十二篇,一般认为它的大部分章节出自荀子之手,只有极少数篇章是荀子的学生和门人记录荀子的言行编纂而成。西汉刘向校书时说有三百二十二篇,去其重复,定为三十二篇,取名《孙卿新书》。唐人杨倞则把三十二篇分为二十卷,次序略作调整,并为之作注,取名《荀卿子》,从此杨倞的《荀子》注本便作为通行本流传于世。到了清末,王先谦采纳众家之说而著成《荀子集解》,是清儒中最完善、最精详的注本。

《荀子》在自然观方面,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儒家认为“天”是有意志、有精神的宇宙万物主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荀子吸收了墨家“非命”观的部分理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并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与其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而为人服务。这是荀子思想中具积极进步意义的观点之一。

《荀子》在人性论方面与传统儒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分歧,《荀子·性恶》篇中提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人性问题上,本书坚持“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境界,就要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承二人之后提出“礼”、“法”,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在修身方面认为,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注意修身,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规范。首先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举止风范是给予对方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其次注重言谈,表现出珍惜、贵重、神圣的样子;最后重视道德修养,“善”和“诚”尤为重要。书中还具体列举了如择居慎立、博学省己、尊师重礼择友、注重实践、持养德操等具体的修身方法。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视为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人物。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被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名讳称为孙卿。五十岁时,开始游学于齐国,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因遭谗言而去楚国,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之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当时名声显赫的韩非、李斯和蒙恬都曾拜师于他门下。

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时期道家、墨家、儒家、法家等各家的精髓,它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又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所写的《荀子》将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写作有很大影响。

在秦代,荀子的学说得到尊奉。荀子的学生李斯在秦始皇时代任宰相时,常常引用他的话来增强说服力。到了汉代,荀子的威望进一步提升,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把荀子和孟子并列,自孔子死后,“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还写成《孟子荀卿列传》。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很多思想也与荀子的观点有不少的联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荀子学说都是受到肯定的。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非常尊崇荀子,经常引用《荀子》中的话,比如他的《封建论》一文就引用《荀子·劝学》中有关“善假于物”,还特别标明“荀卿有言”等。学者杨倞称颂荀子是“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他重新整理了《荀子》一书,并为之作注,对《荀子》一书及荀子学说的流传起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宋明时期,由于宋明理学的兴起,荀子的学说被批判较多。比如理学认为“行事在天”,而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理学认为“格物致知”,而荀子主张“学而知之”;理学认为“天人合一”,而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特别是针对荀子的“性恶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都表示反对:“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清代随着理学的衰微,人们对荀子的学说开始重视起来,甚至认为荀子的思想超过了孟子,并常将其与孔子并列,出现了一大批为《荀子》作注的著作。到了近代,荀子被看作汉学宗师来崇拜,梁启超曾说:“汉代经师,不问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属变,壹皆盘旋荀子肘下。”

《荀子》中最有名的就是《劝学篇》,集中论述了关于学习的见解,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荀子很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此篇的不少内容,对于现在的学生和老师都起着引导实践的作用。

我们这次注释的《荀子》,释译以《荀子译注》为底本,对正文有详细的注释和翻译,由于此书是先秦儒家的经典古文读物,适合不同古文水平的爱好者阅读,尤其是希望打好文言文基础的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