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养生良方:让您动静结合、形神兼养
- 张玉苹 杨宇 马淑然主编
- 7491字
- 2022-01-14 21:55:51
二、五禽戏的练习要点
(一)虎戏
虎戏见视频1。
1. 基本功法
(1)基本手型 虎戏的基本手型为“虎爪”,练习时将五指向外撑开,手掌尽量展开、撑圆,双手手指的第1、2指节关节皆弯曲内扣,犹如老虎的虎爪般威猛,充满力量。(虎戏手型如图2-9)
图2-9 虎爪
(2)基本步型 虎戏的基本步型为“虎扑步”,练习时先以左脚向身体左侧45°迈出一步,脚尖向上翘起,以脚跟着地,同时膝盖微屈;右腿微屈曲下蹲,以全脚掌着地,脚尖斜向身体外侧约45°,屈曲的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身体的重心以右脚为主,右脚约七分力,左脚约三分力。之后换右脚迈出,方向与左脚对称,动作要点与前者一致。(虎戏步型如图2-10)
图2-10 虎扑步
2. 正式动作
(1)虎举
① 站立位,两脚分开,在同一水平线上,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头微微下低,同时双手掌心向下方撑,十指张开撑圆,将十指的第1、第2指节关节弯曲内扣,变成虎爪状,并且目视左掌。(虎举站立位如图2-11)
图2-11 虎举站立位
② 双掌变虎爪状后,以小指为先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拇指扣在中指与食指的第2指关节上,攥紧拳头,然后肘关节屈曲,以肘为轴,双手拳心相对,沿着身体前面缓缓上提。(如图2-12)
图2-12 双手握拳相对
③ 待双拳上升至与肩同高时,手掌放松,打开十指,匀速向上举至头上方,同时缓缓仰头,眼随手走;当手掌上升至极点后,手指再次张开撑圆、弯曲变成虎爪,掌心向上,并与呼吸吐纳相配合,上举时吸气;双掌上举时,要有抻筋拔骨的感觉,身体保持中正垂直,犹如托起重物一般,目视双掌。(如图2-13)
图2-13 双手上举变爪
④ 变虎爪仍以小指为先,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攥紧拳头,拳心相对,后屈肘缓缓用力匀速下拉,目视双拳移动,至肩前高度,松拳为掌,同样配合呼吸吐纳方法,下落时呼气。(如图2-14)
图2-14 双手握拳下落
⑤ 双肘自然外展,掌心朝下,沿着身体前面缓缓下按至腹前,置双手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如图2-15)
图2-15 收势
本式动作要求左右连贯、交替重复练习数次(次数因人而异)后,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2)虎扑
① 站立位,两脚分开,在同一水平线上,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双手握空拳,同时微屈膝下蹲,由膝关节开始,随着向前顶膝、顶髋、顶腹,身体逐步后仰呈弓形;空拳沿着身体两侧随身体运动而提至肩膀的前上方。(如图2-16、图2-17)
图2-16 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
图2-17 身体逐步后仰,同时空拳上提
② 身体缓缓弯腰前伸,与双腿呈90°,双拳则从肩前上方向上、向前扑出,同时将握空拳时十指弯曲状态转变为虎爪状,掌心朝下,挺胸塌腰,头微微抬起,目视前方。(如图2-18)
图2-18 弯腰前伸,空拳变爪
③ 双腿微屈、下蹲,身体的重心在两脚中间,同时含胸收腹,双手呈虎爪状下按后拉回至身体两侧,掌心向下,目视前方。(如图2-19)
图2-19 双腿微屈、下蹲
④ 手形由虎爪变成空拳,仍由膝关节开始,随着向前顶膝、顶髋、顶腹,身体逐步后仰呈弓形;空拳沿着身体两侧随身体运动而提至肩膀的前上方,掌心向下,目视前方。(如图2-20)
图2-20 身体逐步后仰,空拳上提
⑤ 重心倒向右侧,右腿站立,左腿屈膝提起,脚面内扣,同时双手由空拳变成虎爪状,并上举伸展,左脚往左前方迈出一步落下,以脚跟着地,右腿呈微屈膝下蹲,重心在右,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前倾,双虎爪迅速向前、向下扑按至膝前两侧,两臂撑圆,掌心朝下,双目圆瞪,怒视脚尖,如虎扑食状。(如图2-21、图2-22)
图2-21 提左膝,脚内扣,空拳变爪
图2-22 左脚迈出,双手向前、向下扑按
⑥ 以上动作稍作停顿,然后上半身抬起,将左脚收回,双脚开步,同肩宽站立,随之双手收回,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本式动作要求左右连贯、交替重复练习数次(次数因人而异)后,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3. 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
① 手直接由掌变拳,虎爪状不明显。
② 两掌上举时,身体后仰,成反弓状。
③ “虎爪”和握拳两种手型的变化过程掌握不当。
④ 身体由折弯到展开不够充分,两手配合不够协调。
⑤ 向前迈步成虚步时,重心不稳,左右摇晃。
(2)纠正方法
① 手指撑开后,先依次屈扣第1、第2节指关节,再紧握成拳。
② 两掌向头部正上方托举,身体与地面保持垂直。
③ 两手前伸抓扑时,拳变“虎爪”,力达指尖,由柔转刚;两掌向里划弧回收时,“虎爪”屈拢,轻握空拳,由刚转柔。
④ 身体前挺展开时,两手要注意后伸,运行路线要成弧形,协助身体完成屈伸蠕动。
⑤ 迈步时,两脚横向间距要保持一定宽度,适当增大稳定角度。
(二)鹿戏
见视频2。
1. 基本功法
(1)基本手型 鹿戏的基本手形为“鹿角”,五指张开、伸直,然后中指、无名指弯曲内扣。(如图2-23)
图2-23 鹿角
(2)基本步法
① 弓步:一腿向同侧身体外侧斜45°方向迈出一步,同时膝关节弯曲成90°左右,迈出脚膝关节与脚尖方向要相一致,脚尖稍内扣;另一腿自然蹬直,全脚掌着地,脚尖亦稍向内扣,且身体保持中正,与地面相垂直。
按照动作的不同方向,弓步可分为前弓步、后弓步、侧弓步等。(如图2-24)
图2-24 弓步
② 丁步:重心倒向支撑腿站立,膝盖微屈,脚尖朝前,同时另一条腿屈膝,前脚掌着地,脚尖亦朝向前方。(如图2-25)
图2-25 丁步
2. 正式动作
(1)鹿抵
① 站立位,两脚分开,在同一水平线上,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双腿微屈曲,身体重心倒向右腿,将左脚收回至右脚旁,呈左丁步站立;双手握成空拳状,双手臂同时向身体右侧摆起,右臂微屈,左臂屈曲,左空拳面对着右前臂,约与肩同高,拳心向下,眼随手动,目视右拳。(如图2-26)
图2-26 双手臂同时向身体右侧摆起
② 左脚向左前方45°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向前移,左脚逐渐踩实,左腿屈膝,左脚尖外撇、蹬实,右腿随之蹬直,呈左弓步,同时五指张开、伸直,中指、无名指弯曲内扣,手形由空拳变为鹿角状;以腰为轴,身体向左尽量扭转,保持下半身不动,同时双“鹿角”向左上划弧,掌心向外,鹿角指尖朝左后方,左臂屈肘,前臂外展平伸,左肘部抵靠左侧腰部;右臂上撑举至头前上方,头向后下转,目视右脚跟。(如图2-27)
图2-27 右臂上举,头转向后下
③ 以上动作稍作停顿,身体后坐、右转、扣左脚脚尖,同时双手向上、向右下划弧,落下的同时双鹿角转换为握空拳下落于体前,将左脚收回,开步站立,目视前方。
本式动作左右连贯、交替重复数次(次数因人而异)后,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2)鹿奔
① 站立位,两脚分开,在同一水平线上,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现将重心倒向右侧,左脚抬起,向左前方45°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重心随屈膝前移,右腿随之蹬直,转换成左弓蹬步,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同时双手握空拳,随着向前迈步而上提至腰间,并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推出约与肩平,与肩同宽,拳心朝前,稍作停顿后突然屈腕如鹿蹄奔腾,目视前方。(如图2-28)
图2-28 如鹿蹄奔腾
② 身体重心向后移,左膝伸直,右腿屈膝,全脚着地,同时低头,收腹,弓背,双臂随之内旋,两掌背相对、前伸,同时空拳转变为鹿角。(如图2-29)
图2-29 两掌相背变角
③ 身体重心前移,上身挺起,同时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成左弓蹬步,松肩沉肘,双臂外旋,鹿角转换为空拳,拳心向前,目视前方。
④ 左脚内扣收回,双脚成开立步,双手空拳变掌,落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本式动作左右连贯、交替重复数次(次数因人而异)后,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3. 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
① 腰部侧屈拧转时,身体过于前倾。
② 身体侧屈幅度不够,眼看不到后脚跟。
③ 落步后两脚成一直线,重心不稳,上体紧张歪扭。
④ 背部“横弓”与躯干“竖弓”不够明显。
(2)纠正方法
① 后腿沉髋,有助于上体正直,可加大腰部拧转幅度。
② 重心前移,增加前腿膝关节弯曲度,同时加大上举手臂向后下方伸展的幅度。
③ 脚提起后,向同侧肩部正前方跨步,保持两脚横向宽度。
④ 加大两肩内旋幅度,可增大收胸程度;头髋前伸,收腹后顶,可增大躯干的后弯幅度。
(三)熊戏
熊戏见视频3。
1. 基本功法
(1)基本手型 熊戏的基本手型为“熊掌”,除了拇指以外,其余四指并拢、弯曲,不握紧,虎口撑圆,大拇指压于食指指甲角端。(如图2-30)
图2-30 熊掌
(2)基本步型 弓步,一腿向同侧身体外侧斜45°迈出一步,同时膝关节弯曲约90°,迈出腿的膝关节与脚尖方向上下相对,脚尖稍内扣;另一腿自然伸直,全脚掌着地,脚尖亦稍内扣,且身体保持中正,与地面垂直。按照动作的不同方向可分为前弓步、后弓步、侧弓步等。(如图2-31)
图2-31 弓步
2. 正式动作
(1)熊运
① 站立位,两脚分开,在同一水平线上,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双手握空拳为熊掌状,屈肘下垂,贴于腹前肚脐两侧天枢穴部位,目视斜前方。(如图2-32)
图2-32 双手空拳贴于腹前
② 含胸松腰,以腰、腹部为轴,保持下半身中正,上半身向右侧倾斜,按顺时针方向做摇晃,双掌伴随着上半身摇晃,先后经右下腹、右肋部、上腹部、左肋部、左下腹部画圈,双眼伴随着身体的摇晃环视。(如图2-33、图2-34、图2-35)
图2-33 摇晃上半身1
图2-34 摇晃上半身2
图2-35 摇晃上半身3
③ 收势,双手握空拳为熊掌状,屈肘下垂,贴于腹前肚脐两侧天枢穴部位,目视斜前方。(如图2-36)
图2-36 收势
本式动作左右连贯、交替重复数次(次数因人而异)后,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2)熊晃
① 站立位,两脚分开,在同一水平线上,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双掌变为熊掌状,身体重心倒向右脚,左髋随之上提,带动左脚上提离地,同时左脚屈膝上抬,目视前方。(如图2-37)
图2-37 站立位,两脚分开
② 身体重心向左前方移,左脚向左前方迈步,身体放松向下自然落步,全脚掌着地、踏实,脚尖朝前,右腿蹬直呈弓步;身体向右转,同时重心前移,肘关节屈曲撑圆成弓形,左臂内旋、前靠,左拳向前摆至左膝前上方,拳心偏左,右拳摆至身体后侧,拳心朝后,头稍稍抬起,目视左前方。(如图2-38、图2-39)
图2-38 左脚向前迈步
图2-39 身体右转,右拳后摆
③ 身体向左转,重心后移右腿,右腿屈膝,同时左腿稍伸直,拧腰晃肩,带动双臂做前后弧形摆动,右拳摆动至身体前上方,拳心向下,此时左拳摆至身体后方,拳心朝后,目视左前方。(如图2-40)
图2-40 身体左转,拧腰晃肩
④ 身体再转向右侧,重心前移,左腿屈曲,右腿伸直,肘关节屈曲撑圆成弓形,左臂内旋、靠前,摆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拳摆至身体后侧,拳心朝后,目视左前方。
本式动作左右连贯、交替重复数次(次数因人而异)后,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3. 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
① 两掌贴腹太紧或主动划圆形成摩腹动作,没有随腰部、腹部的转动协调地进行划圆摆动。
② 以腰、胯为轴进行转动,或身体摇晃幅度过大。
③ 没有提髋动作,直接屈膝提腿,向前迈步。
④ 落步时,脚用力前踏,髋关节处没有震动感。
(2)纠正方法
① 肩肘放松,两掌轻附于腰、腹,体会用腰、腹的摇晃来带动两手运行的过程。
② 相对固定腰、胯位置,身体摇晃时,在意念上是做立圆摇转。因此,当向上摇晃时,做提胸收腹,充分伸展腰、腹;向下摇晃时,做含胸松腹,挤压脾、胃、肝等中焦区域的内脏器官。
③ 可先练习左右提髋。方法是两肩保持水平,重心移向右脚,上提左髋,牵动左腿提起,再原处落下;然后重心左移,上提右髋。以此体会腰侧肌群收缩状态。
④ 提髋,屈膝,身体重心前移,脚自然落地,体重落于全脚掌。同时踝、膝关节放松,使震动感传至髋部。
(四)猿戏
猿戏见视频4。
1. 基本功法
(1)基本手型 猿戏的基本手型为“猿钩”,两手五指指腹捏拢,屈腕。(如图2-41)
图2-41 猿钩
(2)基本步型
① 丁步:支撑腿站立,膝关节微屈,脚尖朝前,另一条腿屈膝,靠向支撑腿,前脚掌着地,脚尖亦朝前方,重心在支撑腿上。(如图2-42)
图2-42 丁步
② 提踵:双脚脚跟提起,前脚掌着地,以头部百会穴牵动身体垂直向上,同时收腹、提肛。(如图2-43)
图2-43 提踵
2. 正式动作
(1)猿提
① 站立位,两脚分开,在同一水平线上,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双手从身体两侧移至体前,五指分开向外拨,然后迅速捏拢、曲腕变为猿钩。(如图2-44、图2-45)
图2-44 站立位,两脚分开
图2-45 双手变为猿钩
② 两前臂屈肘,带动两“猿钩”在体前上提至胸部,同时两脚脚跟提起,双肩耸起、缩脖,收腹、提肛,成提踵态;然后头微向前伸,向左缓慢转动,目视身体左侧;同时配合呼吸,上提时缓慢深吸气,转头时自然呼吸;练习过程中耸肩、缩脖、收腹、提肛、提踵等动作,一气呵成,舒适到位。(如图2-46、图2-47)
图2-46 曲肘提手至胸前
图2-47 耸肩、缩脖、提踵
③ 头由左侧转正时,脖子自然上伸,松肩下沉,松腹,落肛,两脚跟缓慢着地,两“猿钩”变掌下按,掌心向下,收于身体两侧,同时目视前方;配合呼吸,下按时呼气,转头时自然呼吸。(如图2-48)
图2-48 收势
本式动作左右连贯、交替重复数次(次数因人而异)后,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2)猿摘
① 站立位,两脚分开,在同一水平线上,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重心倒向右侧,收左脚,变丁字步,左脚向左后方退出一步,转为右弓步,同时右掌向右前方伸出,掌心朝下,左掌变“猿钩”收至左侧腰部,目视右掌。(如图2-49)
图2-49 右弓步,左掌前伸
② 身体重心后移,重心落于左脚踏实,右脚收回到左脚内侧,前脚掌着地,屈曲下蹲,化为右丁字步;同时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上方画弧至头部左侧,眼随手走,掌心向内,头先随右掌转向左侧,再快速转头至右前上方,稍作注视,如同灵猴发现了右边树梢上的仙桃一般。(如图2-50)
图2-50 右丁字步,收掌
③ 右前臂内旋带动右掌,掌心向斜后方,沿着身体左侧斜后方推出右掌,目视右掌;右脚向右掌推出方向的正后方后退一大步,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右腿绷直向上,随之左腿蹬直,抬起左脚脚跟,脚尖点地;同时随身体向右转动,右掌向右下方画弧、展开,左“猿钩”变掌,向前上方画弧伸举、展开,后迅速屈腕、捏钩成采摘状,灵动自然;同时右掌由右下方迅速屈腕、捏钩,掌心向下,稍低于左手猿钩,头稍向上抬,目视左手。(如图2-51)
图2-51 立蹬腿,两手为猿钩状
④ 左手“猿钩”变掌,将拇指屈曲微握于掌心,右手变掌,随着身体重心下落、后移而自然收回;重心后移收回的同时,左腿屈曲下蹲,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前脚掌着地,变回右丁步,同时左臂屈肘随身体左转,回至头侧方,由拳变掌,掌心向上,掌指自然分开,指向后方;右掌掌心朝前,随身体左转的同时向左前画弧收至左肘部,掌心向上托起,并目视左掌,犹如托起桃子一般。(如图2-52)
图2-52 右丁步,手如托桃
本式动作左右连贯、交替重复数次(次数因人而异)后,呈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3. 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
① 脚跟离地后,重心不稳,前后晃动。
② 耸肩不够充分,胸、背部和上肢不能充分团紧。
③ 上、下肢动作配合不够协调。
④ “摘桃”时,手臂向上直线推出,“猿钩”变化的时机掌握不准。
(2)纠正方法
① 头部百会穴上领,牵动整个身体垂直向上,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
② 以胸部膻中穴为中心,缩项、夹肘、团胸、收腹,可加强胸、背部和上肢的团紧程度。
③ 下蹲时,手臂屈时,上臂靠近身体;蹬伸时,手臂充分展开。
④ 向上采摘,手的运行路线呈向上弧形,动作到位时,手掌才变猿钩状。
(五)鸟戏
鸟戏见视频5。
1. 基本功法
(1)基本手型 鸟戏的基本手型为“鸟翅”,将五指伸直并拢,无名指、中指并拢向下轻按,拇指、食指、小指向上翘起。(如图2-53)
图2-53 鸟翅
(2)基本步型
① 提膝独立:单脚支撑站立,另一腿屈膝向上提起,小腿垂直于地面,脚面放松稍内扣。(如图2-54)
图2-54 提膝独立
② 后伸腿:单脚支撑站立,另一脚向后方悬起,腿与脚面均自然伸直。(如图2-55)
图2-55 后伸腿
2. 正式动作
(1)鸟伸
① 站立位,两脚分开,在同一水平线上,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双腿微微屈膝下蹲,重心下落,双掌相叠置于腹前,指尖向前,相叠后左右手的位置可随个人习惯而定。(如图2-56)
图2-56 双掌相叠置于腹前
② 相叠的双掌向上举至头部前上方,手臂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同时配合呼吸,双掌上举时吸气,身体随之缓缓站立微前倾,提肩、塌腰、挺胸,目视前方。(如图2-57、图2-58)
图2-57 双掌上举1
图2-58 双掌上举2
③ 双腿屈曲下蹲,重心下落,同时交叠的双掌缓慢下按至腹前,配合呼吸,双掌下按时呼气,目视双掌。
④ 身体重心移向右侧,收左脚,右腿向上蹬直,左腿向后上方抬起、伸直,同时交叠的双掌向身体两侧分开,掌变为“鸟翅”,并向身体两侧后方自然地展开,掌心向后上方,伸颈、抬头、挺胸、塌腰,目视前方。(如图2-59)
图2-59 左腿上抬,双掌两侧分开
⑤ 左脚自然回落,与肩同宽,双腿微微下蹲,双“鸟翅”变掌,置于腹前相叠,指尖朝前,目视双掌,相叠后左右手的位置可随个人习惯而定。(如图2-60)
图2-60 收势
本式动作左右连贯、交替重复数次(次数因人而异)后,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2)鸟飞
① 站立位,两脚分开,在同一水平线上,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身体重心微微下落,双膝屈曲,双掌变成鸟翅状,收于腹前,目视双掌。(如图2-61)
图2-61 双膝屈曲,双掌变成鸟翅状
② 右腿蹬直,重心上起,独立站立,左腿屈膝上抬,小腿自然下垂,左脚尖稍内扣绷直,同时双臂外展成翅状,经由腹前沿体侧向上举起,掌心向下,约与肩同高,肩膀放松,上举动作舒适缓慢,配合呼吸,上举时吸气,目视前方。(如图2-62)
图2-62 左腿屈膝上抬,双臂外展上举
③ 左脚下落,脚尖点地,至右脚旁,同时双膝屈曲,双掌掌心相对,回落合于腹前,配合呼吸,下落时呼气,目视双掌。
④ 右腿蹬直,重心上起,独立站立,左腿屈膝上抬,小腿自然下垂,左脚尖稍内扣绷直,同时双臂外展成翅状,经由腹前沿体侧向上举至头顶上方,掌背相对,指尖向上,配合呼吸,上举时吸气,目视前方。(如图2-63)
图2-63 双臂上举,掌背相对
⑤ 收势。左脚全脚落地,换右脚脚尖点地,至于左脚旁,且双腿微屈曲,双掌变为鸟翅状回落于腹前,配合呼吸,完成右侧鸟飞动作,最后两手自然下落于身体两侧,同时右脚全脚落地,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如图2-64、图2-65)
图2-64 收势1
图2-65 收势2
本式动作左右连贯、交替重复数次(次数因人而异)后,呈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3. 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
① 松紧变化掌握不好。
② 单腿支撑时,身体重心不稳。
③ 两臂伸直摆动,动作僵硬。
④ 身体紧张,直立不稳,呼吸不畅。
(2)纠正方法
① 先练习两掌相叠,在体前做上举下落动作,上举时收紧,下落时放松,逐步过渡到完整动作。
② 身体重心移到支撑腿后,另腿再向后抬起,支撑腿的膝关节挺直,有助于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③ 两臂上举时,力从肩发,先沉肩,再松肘,最后提腕,形成手臂举起的蠕动过程;下落时,先松肩,再沉肘,最后按掌合于腹前。
④ 两臂上举吸气,头部百会穴上领,提胸收腹;下落呼气,松腰松腹,气沉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