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用传统中医功法

第一节 站桩

一、站桩渊源

现存最早的站桩功成文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的记载,后世的许多文人武士也是以此来修身养性的。而同时期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记载了“圣人抱一,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站桩养生方法。而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也有站桩练功的图形。站桩在《诸病源候论》中有“依壁、立身”等站式名称。北魏时期天竺国高僧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结合中国的站桩,创立了一套能够锻炼筋骨的站桩功,使其更为完善。但是到宋朝末年,在当时政治、社会的影响下,“禅坐”吐纳盛行,吐纳之说风靡一时,站桩练功成为非主流。尽管如此,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得站桩真传创“心意拳”(后称“形意拳”),使站桩功得以缓慢发展。

清朝抑武,站桩功传至清末,知道其内涵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只剩下姬际可、李洛能等人。后来李洛能又把这种方法传授给河北深州市郭云深,郭先生又传给王芗斋。王芗斋先生在得郭老的形意拳真传后,又博采众长,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形意拳站桩功训练方法。1945年王老在北京太庙传授站桩功,因对养生强身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无副作用,逐渐被民众所接受。

20世纪50年代,站桩功被国家卫生部列为五大传统健身方法之一向全国推广。站桩功以其独特的养生效果、独到的技击威力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被列为国家级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推广项目。近七十年的医疗实践证明,其治疗作用是积极有效并且值得推广的。由此可见,站桩功源自于古人的养生方法,既可以作为武学者锻炼腰腿肌力的基础方法,又可以成为普通民众的养生保健方法。站桩功归于静功功法,此功法以站立的姿势为基础,躯干和四肢依据不同站桩功的要求而维持特定的姿势,让身体的某些部位甚至是全身的松紧度保持持续性的静力性状态,以起到锻炼强身、保健防病的效果。本节所介绍的站桩功多是从形意拳站桩功训练方法演化而来。

站桩功可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分成不同类别。如按姿势形态来分,可分为自然式站桩、三圆式站桩、下按式站桩、伏虎式站桩、少林剑指站桩、站探马式站桩和休息式桩等。如按姿势高度来分,可分为高位站桩(站桩架势高,膝关节微屈,一般膝盖不超过脚尖,难度较低,体力消耗小,适合体质较弱或是年龄较大的人群锻炼)、低位站桩(站桩架势低,膝关节夹角约为90°,难度较高,身体支撑量大,体力消耗大,适合强身或是身体强健的练功者使用,抑或是习武之人练习)、中位站桩(介于高低位之间的一种架势,膝关节夹角约为130°,难度适中,体力消耗也适中,适合多数人锻炼)。自然式站桩、站探马式站桩和休息式桩多采用高位站桩练习,三圆式站桩和下按式站桩多采用高位站桩或是中位站桩练习,伏虎式站桩和少林剑指站桩多是采用低位站桩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