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读《画论·景观·语言》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浩瀚画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宝库,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自顾恺之以来至民国时期,历史上有过数千万字的画论,画论不仅论画,也论建筑和景观。刘庭风教授对历代画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入探讨蕴含着深厚哲学思想的传统园林艺术。刘庭风教授长期以来专攻景观理论,探讨中国景观理论的现代性,他所编著和撰写的《画论·景观·语言》全面建构了当代景观美学,实为当代景观美学理论的范式。

历代画论文献或为片言只语,甚或长篇巨帙,内容涵盖了历史、理论、鉴赏、品评、著录、画类和技法等,与园林和景观有较密切关系的是有关山水和屋木的论著,但散落在汗牛充栋的大量著述中。《画论·景观·语言》提出了山、水、石、屋、木的要素分析法,对这些论著进行深入的分类和断代研究,提取精华,论述空间、时间和园景等要素,行思兼具,总结出一系列精辟的理论。因应了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达到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中国的艺术之间有着相通相似的特点,尤以园林艺术为甚。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门总体艺术,涵盖了诗、书、画、建筑、雕塑、音乐、戏曲等艺术领域。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艺术”是一个综合的、总体的概念,由“艺”和“术”组成,既是形而上的“艺”,也囊括了形而下的“技艺”,既是自然的,也是人造的。

刘庭风教授主张园林和景观艺术特有的“诗、画、园一体”,山水画和山水园的相似,不仅是要素的相同,也在于意境、空间布局和操作的相似。明代画家董其昌的《兔柴记》有言:“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意思是园林可以入画,而按照绘画也可以造园,实为传神名言。

《画论·景观·语言》论述了中国的传统景观美学中艺术与人性的统一,美与真、美与善、美与德的统一,情景的交融,自然与心性的交融。《画论·景观·语言》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物我一体”“阴阳有序”“象天法地”等观念、思维方式和理论,以及“形神”“气韵”“文质”“虚实”“情景”“意象”“意境”“妙理”“澄怀味象”等理念,对于建构当代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建筑和园林的现代性转型仍然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

溯源于商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强调天与人和谐一致的宇宙观,对科学、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城市、园林和建筑美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天”已经从超验的神的地位进入现实世界,实质上是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天就是具有人的意志的自然全体。

《画论·景观·语言》的论述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自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艺术已经形成了基本完整的理论体系,树立了自觉的艺术意识。这一时期的艺术和艺术理论崇尚自然之道,注重艺术的意境。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艺术理论著作和优秀的艺术作品,南齐画家、画论家谢赫的《画品》,南梁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的《诗品》宣示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东晋时期的画家、画论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命题。南朝画家、画论家宗炳提倡“澄怀味象”,意思是以纯净之心体味自然,融入自然,从山水自然中感悟“神性”的存在。

唐代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思想的变革,对人的主体的关切以及艺术家作为主体的自觉和内省表明了艺术的独立。中唐时期的诗人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他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王维的“取舍惟精”“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凝情取象”所崇尚的重意蕴、先神后形、形神兼备的思想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园林艺术的理想,确立了中国艺术重意境和表现的自觉的艺术意识和法则。

广泛流行于宋代的禅宗融合了儒道思想,倡导心性论,重视“心”的体悟作用,主张“心性者,本体也”。禅宗艺术的意蕴推崇虚、无、空、淡、远的境界,也正因为受禅宗的心性哲学之影响,中国的园林独树一帜。

宋代以后,中国的传统艺术追求“形”“理”“意”与“禅境”,注重审美的意境与韵味,从师造化、师心的结合,进一步向师心渗透,提倡“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山水、园林、绘画相互融合,崇尚自然,以自然之美为最高审美标准,并与心理、情操相联系,情与德相融,推动了园林建筑美学的发展。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人心就是天,是天地万物之心,是人心使天地万物具有意义,离开了人心,天地万物虽然存在,却没有意义。这种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也成为中国园林和景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人文追求的重要思想源泉。

刘庭风教授是建筑史学家路秉杰教授的高足,博士后阶段师从彭一刚院士,秉承了导师的严谨学风和钻研精神,出版了大量关于园林理论的学术著作,几可以用著作等身来赞颂。他的《中国园林年表初编》(2016年)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平面图集》(2018年)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的学术著作和园林工程设计多次获得奖项。这部《画论·景观·语言》是他多年的研究成果总汇,从书中我们可以深谙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用刘庭风教授的研究工作和探索精神才能将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拼图补全。

郑时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2020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