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 北京医轩国际医学研究院组织编写
- 1520字
- 2021-12-31 20:34:47
第一节 概述
一、心力衰竭的概念
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血回流正常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临床上可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心力衰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各种病因心脏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病死率极高。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完整的心力衰竭分类,一个理想的心力衰竭分类应能从诊断上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起病方式、基本机制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简明实用。心力衰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征,要满足以上要求并不容易,目前从不同角度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7种方法。
(1)根据心力衰竭有无临床症状分类 ①隐性心力衰竭,也称无症状性心力衰竭;②显性心力衰竭,也称有症状性心力衰竭。
(2)按身体休息时有无心力衰竭表现分类 ①静息性心力衰竭;②负荷性心力衰竭。
(3)按心力衰竭发展的进程分类 ①急性心力衰竭;②慢性心力衰竭。
(4)按心力衰竭的程度分类 ①轻度;②中度;③重度。
(5)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类 ①左心衰竭;②右心衰竭;③全心衰竭。
(6)按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的高低分类 ①高心排血量心力衰竭;②低心排血量心力衰竭。
(7)按心力衰竭时心肌机械性能改变分类:①收缩性心力衰竭;②舒张性心力衰竭;③混合性心力衰竭。
其中按心力衰竭发展的进程分类和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类是临床上常用的方式。
三、慢性心力衰竭与急性心力衰竭的定义
(1)慢性心力衰竭 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不断的收缩和舒张,以保持正常血液循环,当心脏长期负荷加重,或由于各种因素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静脉回心血液不能充分排出,引起静脉系统淤血和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2)急性心力衰竭 系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中以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最常见,属于临床急诊抢救范畴。
四、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的定义
(1)左心衰竭 包括左心房及左心室衰竭,在左心衰竭时,由于收缩期排血量减少,心室内残余血量增多,舒张期充盈压增高,左心房和肺静脉淤血,致体液渗透到肺间质或肺泡内,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劳累后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等,多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
(2)右心衰竭 是指某些疾病引起右心室收缩期或舒张期负荷加重(如肺气肿、房室缺损等)产生右心功能不全,并发展为失代偿期,出现一系列体循环淤血征象如腹胀、右上腹痛、食欲缺乏、恶心、颈静脉怒张、肝大、双腿水肿等临床表现。右心衰竭多继发于左心衰竭,这是由于长期肺动脉压升高,加重右心负荷所致。单纯右心衰竭可由肺源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引起,其病理变化主要为体循环淤血。
(3)全心衰竭 心力衰竭开始常以一侧为主,多先有左心衰竭,随后逐渐发展为全心衰竭,即开始的左心衰竭症状逐渐变成左、右心力衰竭的症状,称为全心衰竭,但因右心衰竭时右心室排血量减少,使左心衰所致的肺淤血表现有所减轻。
五、高心排血量心力衰竭、低心排血量心力衰竭的定义
(1)高心排血量心力衰竭 主要指因静脉回流过多,心脏舒张期充盈过度,心排血量也相应增高,且心脏不能应付增加的静脉回流量所发生的心力衰竭,因此时心排血量高于正常人的心排血量,故把这种心力衰竭称为高输出型心力衰竭,主要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妊娠、脚气病、动-静脉瘘等。
(2)低心排血量心力衰竭 是指心排血量在休息时低于或接近于正常,但在活动后心排血量不能相应增加,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常见的心力衰竭多属于此型,见于冠心病、心瓣膜病、高血压、心包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