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星闪耀:量子物理史话
- 张天蓉
- 901字
- 2024-11-01 14:34:58
4.3 电子驻波态,解释玻尔模型
玻尔当然不在参加首届索尔维会议的科学家之列,因为他在1913年才发表有关原子模型的论文,在1911年尚是一个无名小卒。即使后来的第二次至第四次索尔维会议,不知道什么原因,也都没有看到玻尔的踪影。在这一点上,比玻尔小7岁的德布罗意,虽然未亲自参加会议,但得益于哥哥,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早就开始思考“波和粒子”之类的深刻理论问题。
历史本来就是交错进行的,有竖线条也有横线条,许多事件互相纠缠影响,犹如一张纵横交叉的大网。玻尔提出原子模型时,为了符合实验结果,他做了3条假设:定态假设、量子化条件、频率规则。但是,玻尔当年并未弄清楚这三大假设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了电子轨道间的跃迁,也没有清楚地解释跃迁之机制,只是作为几条硬性规定放在那儿,让其他人去猜测琢磨。因此,玻尔模型开始时不被物理学界所接受。汤姆孙拒绝对其发表评论,卢瑟福也不赞同,薛定谔则说,那是一种“糟透了的跃迁”。
但玻尔模型毕竟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解释和改进玻尔模型呢?许多物理学家仍然走在那条“半经典半量子”的道路上。例如,1916年,德国的索末菲将圆轨道推广为椭圆轨道,并引入相对论修正,提出了索末菲模型。法国的马塞尔·布里渊,提出了一种解释玻尔定态轨道原子模型的理论。他设想原子核周围的“以太”会因电子的运动激发出波,当电子轨道半径与波长成一定关系时,这些波互相干涉形成环绕原子核的驻波,这种说法似乎可以解释电子轨道的量子化,但是需要“以太”的参与,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相违背。
德布罗意听到布里渊的见解,高兴了。他把以太的概念去掉,将波动性的来源直接赋予电子本身。也就是说,电子本来就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想,辐射本来是波动,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却赋予它们粒子性,那么,原本以为是粒子的电子,为什么不能也具有波动性呢?
如图4-4所示,电子形成驻波的原子模型,很自然地解释了电子轨道及角动量的量子化假设。此外,驻波当然不辐射能量,这是经典波动学说就有的结论。不过,德布罗意的假设解释索末菲的椭圆轨道模型有点困难。此外,他当时关于电子波的想法,也只是文字上的说法,没有导出严格的动力学方程,所以人们仍然感到美中不足。
图4-4 原子中的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