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金融的本质:《财富的寓言》

财富的寓言

西蒙·武埃 1640年/布面油画

一切价值都可以还原为时间。

——马克思

财富为何物?200多年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人们用以衡量财富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在早期社会,牲口被当作商业上的通用媒介,虽然这是最不方便使用的一种媒介……据说食盐是埃塞俄比亚商业和交易的通用媒介;在印度的某些沿海地区,人们使用的通用媒介是某种贝壳;纽芬兰是干制鳕鱼;弗吉尼亚是烟草;美国的部分西印度殖民地是糖;其他某些国家则是牛皮或熟皮;我还听说,在苏格兰的一个村庄,至今工匠去面包房或酒馆的时候带的还是钉子,而不是钱。”

法国画家西蒙·武埃的画作《财富的寓言》能带给我们一些财富是什么的思考。西蒙·武埃出生于巴黎,其父亲也是一位画家,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14岁时他被邀请去英国,为一位地位相当高的法国夫人画肖像,22岁时去了意大利,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绘画艺术受意大利画派的影响相当深厚,尤其是卡拉瓦乔的作品对其色彩和素描上的影响最深。后来他又专注于对威尼斯画派的光色表现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法国巴洛克风格。西蒙·武埃在法国的声望非常高,并成为路易十三的御用画师。

《财富的寓言》就是一幅寓意画。画中披着长袍的女子象征着“财富”,正坐在高大建筑物的底部,她的衣服在身边轻轻飞扬,体现出拥有财富才能拥有自由,头上的胜利桂冠也象征着对财富的尊崇。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手指向天空,指向真正的财富,即美德。紧抱的双手证明这个女人很在意这个孩子,但她转过头看向右侧的另一个正向她递珠宝的孩子。在她的脚下描绘了两组技艺精湛的静物:一本摊开的书映射知识,翻开的书页向人们传递了精神财富;一堆装满金银珠宝的容器外,一枚带有君主头像的金币映射着贵族身份和权力的世俗财富。同时,立着的花瓶式容器上还描绘了阿波罗和达芙妮的故事,体现了艺术的传承。金银珠宝耀眼的色泽与女子身上宽大堆叠的袍子的色彩形成呼应。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表示:“财富并不是一个确定不变的概念,事物的价值取决于某个特定时间点上他人的支付意愿。”马克思也指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主体的存在。”所以,太平洋上雅浦岛的居民认为拥有的大石币(他们命名为“费”)的多少就代表他们财富的多少,即便居民不慎将石币掉进大海,他也依然拥有着财富;如果居民间进行交易,只需要在石币上做标记表示所有权已经易手,大家便承认财富的转移。而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则通常将房产、股票、黄金当作核心价值资产,以占有这些形式的财富来确认一个人的经济实力或支付能力。

“财富从物质上来看只是需要的多样性”,财富不是孤立于人的客观存在,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所形成的社会系统中的历史存在。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需要衣、食、住、行,而通过劳动获得的满足人们需要的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是财富。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历史就是财富的形成史,也是人类需求的变迁史。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食物、劳动时间就是财富。直接占有土地或占用别人的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衣物、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以产出的“财富”如粮食、棉花等保障或延续人们的生命,而财富的积累也主要以拥有的土地面积或劳动力数量等形式呈现。

在工业社会中,不仅仅是占有资源,生产的工业品必须有功能效用才会有价值,从而在市场上流通销售,这样才能产生财富。因此,土地在财富体系中的地位渐趋下降,不动产、股票、债券等资产形式逐渐成为主要的财富形态。随着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商事组织的发展,这些资产也取代土地成为主要的财富形态,私人财富结构从“静态方式”迈向“动态方式”。财富持有方式的变化使得财产管理模式也得以更新。自英国都铎王朝时期,人们开始热衷于投资国王授权经营的以大规模对外投资为主业的股份公司、政府债券和其他形式的资产,而工业革命的深入,更是加速了财富形态的变迁和财产管理的结构调整。

雅浦岛的大石币

信息时代来临,财富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物质财富包括金钱、土地、房产、汽车、珠宝等;非物质财富包括各种天赋、才华、劳动、专利知识、人际关系等,都成为人们认可的广义财富形态。埃里克·拜因霍克(Eric Beinhocker)在《财富的起源》一书中表示,所有的财富都是由热力学上不可逆的熵减过程创造的,创造财富的行为可以创造秩序,但并非所有的秩序都能创造财富,只能是适合的秩序。在物理学中,秩序和信息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财富看作适合的信息,也可以称其为知识。一方面,信息本身可能毫无价值;另一方面,知识又是有用的,比如那些我们可以利用的、满足某些目的的信息。因此,财富的来源是知识,而所有的秩序、复杂性以及知识都是由最简的方法创建,并聚集、选择、变异而来,简言之,知识进化创造财富。

所以,如同人类逐步进化的历史进程一样,研究金融的历史也是研究财富形态变迁与进化的历史。想要获得财富就必须进行各式各样的物质或信息交换,而当货币参与这种交换行为时,其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资金融通的关系,但更本质的理解应该是跨时空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借贷交易是最纯粹、最典型的跨时间的价值交换。“你今天从银行或者从张三手里借到一万元,先用上,即所谓‘透支未来’,明年或者5年后,你再把本钱加利息还给张三。对银行和张三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把今天的钱借出去,转移到明年或者5年后再花。”资料来源: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可见,金融即资金的融通,人与人之间对应着债务,国家与个人之间对应着税收,市场与个人之间则对应着流动性。

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时刻离不开货币资金。人际间的金融交易是在任何社会中都必须进行的,只是实现人际金融交易的方式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认为,在农业社会,人际间的金融交易是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即通过与子女进行跨时间的价值转移来实现,“养儿防老”就是其最主要的金融交易方式,且交易仅局限在家庭、家族血缘体系的小范围内。在欧洲中世纪,教会是其金融交易的主要方式,它以人们对血缘之外的上帝和神的共同信仰为基础,实现成员间的跨时间利益交换。到了现代社会,出现了超越血缘和社团组织的非人格化金融交易的专门市场,即金融市场,由金融市场提供的信贷、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成为人际间跨时间、跨空间金融交易的主要方式。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的资金融通,从表面上看都属于跨空间的金融交易,但其本质是以某人或某个国家的未来收入流水作为抵押的跨时间金融交易,是经济主体同自己的未来融通资金,即把自己未来的收入或资源提前变现到现在来使用。而且,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经济主体之间互通有无的跨空间的金融交易活动,越来越被经济主体同自己的未来进行跨时间的金融交易所充分表现和替代,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因此,跨空间的金融交易已经有从属于跨时间的金融交易的趋势,这种可以“透支未来”的跨时间的交易方式称为“折现”,也叫“资本化”,是一种把未来的预期收入流作为抵押进行资金融通的方式。

大约2500年前,希腊人把“凡事适度”的忠告刻在德尔斐神殿上。后来,伊壁鸠鲁进一步阐释:“如果你按照自然生活,你将永远不会贫穷;如果自作主张,你将永远不会富有。”这是在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人们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能放任其发展。金融活动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也是如此,当其在合理的范围内发展时,会对经济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当社会过度依赖金融时,无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都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金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是通过金融危机来实现的,历史上多次的金融危机是最鲜明的写照;金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是通过生态危机来实现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是典型的生态危机。所以,“凡事适度”是我们在追求金融财富道路上应该铭记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