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换个时空也要享受“007福报”

坐在硬邦邦的胡凳上,余冰连猜带蒙的翻看了几十份奏章,感觉头痛得厉害,这些古人平时对话也和后世大白话相差不大呀,怎么写成书面文字就非得这么晦涩难懂呢?

你说为了节约纸张吧,这泛黄的“蔡侯纸”也推广很多年了,对平民老百姓来说是有点价格高,但这些写奏章的可不是平民老百姓啊,会在乎这点成本?

何况“之乎者也”的啰嗦一大堆,其实转换成大白话,就两三句也可以表达清楚,比一大段似简实繁的文言文用纸更少。那堆奏章里甚至还有很多是用绢帛书写的,成本怕是更高。这汉代公文用料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吗?呃!居然还有用竹简的,这一大捆……内容翻译成白话文,精简一下,也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白。

刚看的几十份奏章,其实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意思:今年以来哪里哪里又发生了瘟疫,官府投入救助药物多少,治好多少,死亡多少……哪里哪里旱灾、水灾、蝗灾,百姓饿死多少,刁民造反多少……希望中央朝廷再拨款支援多少……

不是表功请赏就是诉苦要钱,还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奇葩小事也被描述得很复杂很重要,好像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天大之事一样。

一点点建议都要考经据典、旁征博引,论证其符合天规大道、人文伦理之类的……看来“公文套路”古今皆然啊!

让余冰印象深刻一点的,只有这个叫什么朱儁的交州刺史的奏章。记得看《三国演义》的开篇不久,“黄巾起义”好像就是这个家伙和皇甫嵩一起镇压的,这个人好像很残暴,直接把黄巾降卒坑杀了。自己一直弄不清朱儁的“儁”字怎么念,不知道是读“俊”还是“隽”,反正对这个所谓的名将是没什么好印象。小时候的人生观,总觉得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而镇压残杀黄巾军的都是反面人物。

朱儁的奏章上表达的意思好像是说,去年(光和元年)朝廷任命他为交州刺史,去镇压一个叫梁龙的交趾人和南海郡守孔芝联合造反引起的叛乱(请读者见谅,作者古文水平有限,没能力编一段古文奏章,涉及古文书面的内容就只能白话描述了),叛乱的规模很大,境内群盗并起,叛军规模超过十万,原来的州刺史和州郡守软弱无能,各郡县无力对抗,已被攻破不少。朝廷没有给他一兵一卒,他只好自己回本郡(家乡)组织家兵五千去交州平叛……如何如何艰辛,如何如何斗智斗勇,亲自领军鏖战,旬月间即阵斩梁龙,逼降数万。而后转战千里,费尽心血,耗尽家财,历时数月,终于成功把交州全境的叛乱镇压下去……

而奏章后面已经有了批复,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红批”,都是一样的黑字。批复的大概意思是朱儁战功彪炳,平定一州叛乱,封“都亭侯”,擢其为“谏议大夫”,入朝听用……

余冰琢磨了一下,这些奏章上的批复应该都是尚书令曹节和中常侍那帮人的意见,只是最后交到刘宏这里走一个过场,基本上都会直接用印同意,即使偶尔有点自主意见,估计也会被一帮宦官给忽悠左右。原身刘宏12岁就被接到宫里登基,所有视听可以说完全被身边的人安排,接触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学习什么,都是被动的。

虽然现在的“尚书台”官员也不是全部由宦官担任,但在强势的“尚书令”曹节和一帮“中常侍”的控制下,其他官员也基本上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所以说,这些奏章的批复,现在的余冰也不知道是否妥当,比如这朱儁奏章的真实性如何,赏赐的官职爵位是否合理,有没有利益交换和暗箱操作等等。

因为在原身刘宏的记忆中,朱儁是寒门出身,一个寒门出身的人能够奋斗到担任一州刺史,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居然还回老家招募了五千家兵,还凭这些家兵平定了一个州的叛乱。要知道,这些反叛的可是原本的地方政府啊,是有官方制式武装兵力的,不是拿锄头扁担的农民起义军。

通过这些表面信息,即使余冰这样的“政治小白”,也可以发现后面隐藏着许多不合常理的猫腻。

因此,在没有充分了解这些奏章前,自己是不适合进行任何批复的,自己不可能再傻乎乎的当盖章“工具人”了。

余冰看了看随侍周边的宦官和宫女,心里感到一阵纠结,自己要怎样才能合理的避免回到后宫面对那些嫔妃呢?自己先前在西园借口说有重要事情要处理,暂时摆脱了嫔妃的纠缠,但实际上自己现在对政务一点头绪都没有,什么都不会处理,不可能凭自己的想象去处理各种政务。

余冰调取原身刘宏有关“上朝”方面的记忆,看看是不是能够以天天上朝来避免回后宫,史书上不是记载有些勤政的皇帝长期通宵处理政务吗?

咦!行使国家权利的朝廷机构居然分“内朝”和“外朝”?

朝会也分“常朝会”、“内朝会”和“大朝会”?

“常朝会”五天召开一次,参加人员主要是“外朝”的文武百官,当然,“内朝”官员也会一同出席。

“内朝”也称“中朝”,一般随皇帝心意随时召开,以外戚和宦官把控的“尚书台”为主,包括什么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之类的“内朝”系统官员。

“大朝会”一般在每年的岁首元旦举行,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少数民族代表和外国使节参加。

三种朝会都可能根据特殊情况或重大事件调整日期或临时组织召开。

“朝会”地点也不固定,南北宫,前后各宫殿,随皇帝的心意,想在哪里举行就在哪里举行。

余冰通过原身刘宏记忆对“内朝”的认知,发现这“内外朝”制度居然自古就有。原本所谓的“内朝”只是皇帝的几个亲信或宠臣组成,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参谋或顾问之类的,没什么实权,后来被一些皇帝发展成了和“外朝”对立的机构,“外朝”负责“政务”,“内朝”负责“决策”。

而到了东汉,“内朝”被光武帝刘秀再次扩权,几乎全权经手朝廷的所有大小事务,“内朝”的“尚书台”把控了整个朝廷的运转。

难怪东汉总是外戚和宦官轮流乱政,光武帝刘秀给“内朝”更多实权,原本是用来制衡“外朝”的百官权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结果却把他自己的后代子孙给制衡了。

这种“内外朝制度”即使成年皇帝想不当外戚和宦官的傀儡都难啊!何况汉朝这些幼年即位,从小被外戚或宦官培养控制的皇帝了。

通过原身的记忆了解了“朝会”的相关信息,余冰发现这皇帝的工作确实不忙,因为原身刘宏一直受宦官忽悠,经常都不去参加五天一次的“外朝”朝会,“内朝”朝会更是少有参加。原身一直认为大汉天下国泰民安、江山稳固,把政务基本上都放心的交给了宦官们处理,自己安心享乐就可以了。

看来要想借每天“上朝”来避免回后宫也不太合理,自己还是得再想想看,有没有更合理的方法。

纠结良久,余冰觉得还是应该在工作上做文章,只有让自己忙碌起来,把自己塑造成“工作狂”,才有理由不回后宫。

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我余冰要在东汉做一个快乐的“工作狂”,“996”算什么(休息那一天不回后宫去哪里),“007”才是我的福报,让我的皇帝生涯充实而有意义……

现在的办事效率这么低,怎么能够5天才开会一次呢?官员们平常都在干啥?怕都是去享乐了吧!余冰可不相信这些人会那么自觉的按照朝廷规定的“休沐制度”,在上班时间天天办公。

据说古代政府真正做事的都是“吏”,而不是“官”。偶尔出现那么一两个勤政为民的官员,都会被老百姓喻为“*青天”,不是送“万民伞”就是建“长生祠”。可想而知,古代的多数官员有多么“懒政怠政”。

嗯!这汉代“不合理”的工作制度得改,就让自己这个皇帝带头,率先开始改变。幼儿园的老师从小就教导我们,“好东西”要学会分享,自己这个皇帝怎么能独自享受“007福报”呢?得让这些汉代“公务员”一起享受“007福报”呀!

至于什么“996”啊、“周末双休”啊、“朝九晚五”啊之类的过渡性“福报”就让它们直接从历史中消失好了。“懒散”的汉代“公务员”能够一步到位直接体验“福报中的福报”,这是多大的“福报”啊!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等下就通知下去,从明天开始,京城的“公务员”就陪自己一起享受“007福报”。其它地方官府的“公务员”以后再说,自己先把洛阳的“公务员”带动起来。

余冰真实内心:哼!自己这个皇帝都要“007”了,不发动那些官场“老油条”一起分担政务,真要学秦始皇、唐太宗那样勤政或者可能还没出生的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导致英年早逝吗?

其实自己根本不想“007”啊,这种“福报”谁喜欢就让谁去享受吧,自己如果不是为了避免回后宫,巴不得“001”、“000”更好。

既然自己连“996”都不能选,又怎么能让那些官员轻轻松松的天天享乐,而自己做牛做马、累死累活的呢?自己不好过也不能让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好过。

不过,看着眼前不知道该怎么批复才合理的奏章,余冰觉得自己暂时好像还不能胜任皇帝这个职业的本职工作。要想做一个“勤政为民”、“日夜操劳”国事的“007”皇帝,看来还是要另外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