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智若愚

1.隐藏智慧是聪明之举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真愚本质。

杨修,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园,造成后,曹操去看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挥笔在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说:“门里添个‘活’字,就是‘阔’了,丞相嫌这园门太阔了。”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工匠赶紧翻修,曹操心里非常高兴。但是当他得知是杨修把他的意思领悟出来的时候,嘴上不说,心里却已经开始妒忌杨修了。

又有一次,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便放在一边。杨修看见后,竟招呼众人把这一盒酥分吃了。曹操知道后便问为何这样?杨修回答说,你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您的命令。曹操心中更加妒忌杨修了。后来,刘备攻打汉中,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迎战,于汉水对峙日久,曹军进退两难。一日,厨师端来鸡汤,曹操正若有所思,见碗底鸡肋,心有所感。这时夏侯悖入帐请教夜间号令,曹操顺口说:“鸡肋!”于是,“鸡肋!鸡肋!”的军令便在军中传开了。杨修听到这个号令后便命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夏侯悖闻讯一惊,忙把杨修请到自己帐中询问。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不舍。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悖仔细一想,觉得很有道理,也命令军士打点行装。曹操闻讯,不由暗叹杨修的心计,杀杨之心更甚,于是

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了。你看,无论你天分多高,不讲究谦虚的策略,总会遭到妒杀的下场,而像诸葛亮那样德高才敏却能够自谦,这才是施展宏图所应具备的素质。

杨修为人恃才放诓,数犯曹操之忌。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为可惜,可他的死确实使后人清醒。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1)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很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

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明明知道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

果然喜孜孜的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把个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而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你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

(2)事不可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闷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

以上两点,是杨修的死因,也是为人处世要吸取的教训。

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老话有一句叫:“枪打出头鸟”。这话你争着说,必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

【点评和建议】

切斯特菲尔德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无论你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的人际关系交往,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人猜忌,避免功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好处。

2.智者从不张扬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司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

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功,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司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

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种智慧人生!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字幅四处可见,在不少旅游点.他的这幅字到处悬挂,但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对于郑板桥来说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诱彻,却又对于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硬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来就是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那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儿有我”,专拣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

由上可见,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时,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这种处世态度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这种境界的达到,往往是一个高尚的智者在人生的迷恋中幡然悔悟后得来的。

即使在儒家思想中,没有任何东西比炫耀、漂亮、有意显示更遭批评的了。例如,自己总是赞许自己的名气有多大,成绩有多么的骄人,他的成就与名气一定不会有他说的那样;自己总是夸奖自己有多少财富,而且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百般挥霍,他的财富一定没有实际上的那么多。所以能把自己的非凡能力渗透在如愚如拙、如钝如鲁的表面,看似平淡的行为中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赞扬。而且,人们认为一种令人钦佩的“愚”,是真正自发创造行为产生的自然的结果,是比“聪明”更难得到的品质。

只有自己先原谅别人,别人才能原谅自己。古语说:“人至察则无徒”,即过于精明的人是不会有太多的朋友的。所以,只有能宽容别人,别人也才能宽容自己。许多人往往是当别人要得到某种东西时,自己就会惟恐在这方面损失了什么利益,而千方百计地去阻挠别人得到这样东西,却认为这才是“精明”。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的超凡的智慧与美德。另一方面, “守愚”也象征着踏实工作之精神,即不为讨好谁而工作,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存的意义而工作。

只要我们能够虚心,他人所做的各种错事,我们全能找出可原谅的地方。因为我们自己也有做各种错事的可能,所以更有原谅他人的必要。真正的同情是能体谅别人的苦衷,设身处地去想一下,不是仅仅容忍就算了。用这样的眼光去观察世态,自然只有欣然的同情,真挚的怜悯,博大的宽容了。

【点评和建议】

做事欲为人知,或想做得漂亮,只不过是利己主义或小我私欲的表现,只是求其私心之满足而已。而我们所说的“守愚”,就是将机巧、炫耀之心剿杀殆尽,把所欲所求的虚妄之心,一概予以否决,才能变得无心,变成“愚”,暗中行事,不为名利,这样才具有人生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守愚是世间最为高尚的美德,即自发地只为“做事”,使人生的道路充满真正耀眼的光辉,而在人生的实践之中追求一种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

3.智者抛弃优越感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这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你的长处短处被同事看透,就容易被他们操纵。

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同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就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必须学会谦虚,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永远受到欢迎。对此卡耐基曾有过一番相当精彩的论述:“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吗?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五分钱。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的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五分钱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一点点碘,是使你没有住在疯人院的东西。价值五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好谈的?”

【点评和建议】

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谦虚一些好,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谦虚,别人才不会认为你会对他构成威胁,你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4.智者从不强出头

每个人在社会上从早忙到晚,总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古人有句老话说得好,“烦恼皆因强出头”,这一句话可说是经验之谈。那么为何又说“烦恼皆因强出头”?

首先,人想“出头”是天经地义之事,不想“出头”的不是淡泊明志,大概就是白痴了。在自我压力、环境压力之下,要逃出“出头”的自我要求是很难的。

这得从“强”这个字说起,“强”在这里有两个意思。

第一是说“勉强”。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可能性不高,通常的结果是:做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失败为成功之母”不是没有道理,可是在别人的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义词,在由别人分配机会的环境里,“失败”是一种致命伤,而且还会成为烙印,跟着你一辈子,这是生活当中的现实,也是你“强出头”的烦恼。

第二是说“强力”。自己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却还未成熟;所谓“客观环境”是指“大势”和“人势”,“大势”是大环境的条件,“人势”是周围人对你支持的程度。“大势”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强力“出头”,不无成功机会,但会多花很多力气;“人势”若无,想强力“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也会伤害到别人,种下仇恨的种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就是“强出头”的烦恼。所以,想“出头”,就不要“强出头”。谨记两点:

(1)自身能力不足,就不要“出头”。

(2)大势”不佳,“人势”不足时,就不要想“出头”。

不强出头,自然可以降低损伤,可以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冷静的观察,把握大环境的“脉搏”,等各方面条件皆已成熟,自然便可“出头”。

其实,人只要有能力,又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别人自然乐意拱他“出头”,因为拱他“出头”,一可做人情“投资”,享受他“出头”后的人情回馈,二可使自己的生存圈单纯化,免得和他长处,感受到他各种条件的压力。这个分析是绝对合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法则的。

【点评和建议】

自然可以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损伤”,可以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冷静的观察,把握大环境的“脉搏”,待各方面条件皆已成熟,自然便有“出头”之时。

5.智者适时保持沉默

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同

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伤人。

有人说言语是一种卑贱的东西,一个说话极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多

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有道德的人,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保持适当的缄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有些人头脑敏捷,比别人聪明,做事每每先人一着,但这些聪明不要向人夸张显露,以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须知和失意人谈得意事,正是处世的大忌。因为你的得意事情,若在别人面前夸张,无形中会让他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

我们常见有些人,一稍有成就,便得意忘形,以为自己绝顶聪明,别人算不得什么,这是聪明太显,锋芒太露,必遭人忌,树敌必多,事事必受他人阻挠。 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能戒夸张和傲慢,喜怒不形于色,修养足,德行厚,聪明内敛,谦恭近人,才能受人欢迎、尊重。

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愚昧,比起一个傻人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其成就自然大有分别了。

【点评和建议】

正所谓言多必失,只有保持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只有保持沉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