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满足于稳定的现状

创新性设计改变了科技与人的结合规则。改变了世界的苹果,在经历了沉浮之后也失去了它的“稳定性”。

1997年,当时的苹果没有“轴”,处于一种连站都站不起来的状况,更别提更进一步了。这是因为人们已经无法找到一个能够支撑苹果“轴”的支点,没有一个苹果员工能说清楚苹果到底是什么,以及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濒临倒塌状态的“苹果大厦”想要恢复“平衡”,就一定要找到能够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的“轴”,也就是要回归到支撑它的支点——“苹果的初心”上。

然而,苹果想要恢复的平衡并不是以“稳定”为目标,也并不是稳定了就能取得平衡。不管稳定还是平衡,苹果都必须要将重心放在支点上。稳定指的是固定支点来维持“轴”(能够承受小振幅的摇摆)的状态;反过来说,要取得平衡也不一定必须把支点固定下来,这样即使“轴”倾斜了,只要能灵活地移动支点,随时修正重心偏差的话,“苹果大厦”也不会倒塌。

在爱因斯坦的名言里,有“人生就像骑自行车,想保持平衡就必须不断运动”这样的名句。不只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们在行走时也是双脚交替踏出,使得支点与重心变化的“轴”互相配合来移动;相反,如果把脚固定起来,人就会因为失去平衡而倒下。不仅仅走路是这样,跑、跳甚至倒立时,人们都会不断地修正平衡来确保不会摔倒,但从单个瞬间来看这些动作都是不稳定的。

乔布斯回归之前的苹果是按照被以往的框架所制约的商业模式开展工作的,无法跟上科技进步和市场变化,处于一种失去平衡且被抛弃的状态。当乔布斯回归后,苹果找回了将科技与人的创造力相融合去推动人类进步的理念,恢复了苹果发展的平衡支点与“轴”。

自那之后,苹果的平衡点无不令人惊讶。乔布斯曾经把1984年上市的Macintosh称为“智能自行车”。但从之后的iMac、iPod、iPhone、iPad等所带来的一次次突破性创新来看,如今苹果所驾驭的自行车,已经是能进行兔子跳或者空翻跳等惊险技巧的极端竞技自行车了。

苹果的“智能自行车”,是将科技与人文、社会、自然学科相融合进行的破坏性创新,将活动领域从二次元推向三次元,然后完成了向包含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等新科技的四次元的扩张,我对此感同身受。

当我喜欢某种东西到无法自拔,甚至到了抱有强迫观念的地步时,周围人的眼光以及别人会不会接受就变得不太重要了。被周围人的意见所左右,套着“条条框框”做出来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无趣的”。“正儿八经的”东西往往是最无聊的,心也不会随之雀跃。

顶级的产品,往往会给和谐及平衡带来波澜。要么会得到狂热的支持,要么会被彻底地抛弃,人们一般只会有这两种完全对立的反应。以让大众都接受为目标开发的商品或者服务,必定是中庸且无趣的,到最后只会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