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五行与中医

小刚又继续看了起来,五行在古代不但用于纪录农历的年、月、日、时和人们的出生日期。还可以用在中医以及事物相生、相克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1、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关系

中医用五行来说明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与之相互关系。如“肝”喜条达,有疏泄解毒的功能,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主肃降,有清肃、收敛的作用,故以肺为“金”。“肾”有主水、藏精的作用,有水润下的特性,故肾属“水”

肾(水)之精养肝,肝(木)藏血养心,心(火)温热养脾,脾(土)生化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而助养肾。这就是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

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人体经络

经络就是把人体各个器官用经络串联起来的一个整体,同时经络又把气血(人体所需营养素)运转给人体各个器官的线路,各个器官又相互作用,互相制约,使整个身体形成了完整的循环链,彼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中国传统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内气血运行、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上下、调节人体各部分功能的通路。人体若经脉畅通,气血调和,就能够营养全身,利于生长发育,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身体健康。如果经脉不能畅通,气血活动失调,就可能发生疾病。经络是中医诊病治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讲的是通,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人体则健康,经络堵塞、人体就会生病。就像大自然一样,水通则活(称之为活水),水淤则臭(称之为死水),臭者生菌。所以人体的经络壅堵了就会发炎、疼痛、生病。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医的治法是用中草药通过人体慢慢吸收转化的过程来打通经络(壅堵处),使其气血调和,既而消除疾病。

3、中医药的产生

中医的由来:中医是根据人体各生理器官,和五行属性(如:肝胆,属木。心,属火。脾胃,属土。肺,属金。水,属肾),及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人体的经络运行规律,采用大自然所赋予的花花草草的五行(花花草草也具有其五行属性)和相生相克及辩证关系的原理来为人们治病。通过这些花花草草所含的五行元素,在人体的脏腑、器官中经过消化、吸收、合成、再转化成人体病理所需的元素来达到治病的效果。中医药就是这样产生了。

密码典籍——易经之魂,就像一把钥匙一样开启了人类对世界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最早的中医书“皇帝内经”就是以“易学”阴阳平衡辩证法的思想,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相对阴阳平衡和协调是维持正常生理的前提,如果失去平衡和协调,阳盛或阴虚就要生病。

“内径”还认为人体器官各有不同的功能,它们既有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人体如果某部分发生病患时也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或其它器官。全身的状况又会影响到局部的病理变化。

“内径”还提出四时气候变化、地理、水土、社会、家庭生活、思想情绪等都可以影响人体。这是人体与外部环境相互感应的观点。

“内径”还对脏腑、经络学说作了系统的说明,强调以防为主,治病需治根的主张。

除此之外,中国历代名医大多也都是易学大师,其中在医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医圣张仲景,东汉时期,正值瘟疫四起,战火纷扰,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官员沉迷权势,与百姓的安危不顾,在这样的乱世下,张仲景抱着满腔的信念,要拯救苍生百姓于水火。

张仲景之父张宗汉是读书人,曾经在朝廷做官,而张仲景时期恰逢家族没落,但张仲景从小接触了许多典籍,他爱好读书,尤其医学方面的典籍更加喜爱,于是便在医家张伯祖的门下学习医术。无论是外出就诊,还是上山采药、炮制药草,他都亲历亲为,不断地积累临床知识,广泛收集药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发明麻醉手术的“神医”——华佗,他一生在民间行医,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体育保健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关心人民的疾苦,治病救人,深受人民的爱戴。

一次,一个病人两手捂着肚子痛的直打滚。华佗见状先用针灸,没有解决问题,决定改用手术。他先让病人以酒吞服“麻沸散”,顷刻之间,病人就躺着不动了,随即开刀手术。剖开腹部一看,里面全是脓血,原来阑尾已经溃烂。经过手术病人痊愈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阑尾外科手术。

百岁“神医”孙思邈(581——682)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救活很多垂危病人。他活到101岁,史上称他为百岁“神医”。

孙思邈还有“药王”的称呼,为了采药他跑遍了名山大川,并亲自将生药加工炮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广泛收集整理许多药方。70岁时,他把这些药方编辑、整理写成了“千金药方”又过了30年,他已经百岁老人了,仍把30年积累的药方,编写成“千金翼方”这两部书共记载6000多个药方,成为中医学的经典。他把一些主要药方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大路口或街头,方便人们用来防病治病。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百岁神医,在他常去采药的五台山建了一座药王庙。

中国“药神”李时珍(1518——1593)写的“本草纲目”一直被世界医学界当作中医药的宝书。这部书是李时珍花了30年心血,走遍全国的山山水水,冒着生命危险亲尝百草,记下2000种药物,一万多种药方的巨著。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中医药知识,还留下了为中医药发展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药神”李时珍的代表巨著《本草纲目》蕴含着极深的易理,很多中草药的运用,都是以易理辩证施治。

“本草纲目”这部书,几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医中药的经典,李时珍被尊为“药神”。

这些伟大的中医药学家们,他们既是名医同时也是易学大师。药王孙思邈总结一生行医经历发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当小刚读到此处时,深深体会到这些中医药大师们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更有着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是值得的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其实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也强调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里和情形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与中医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

中西医各有各的特点,所以最好的医术是根据病情实行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更要懂得“易学”的原理。使其中西医相辅相成,达到防病、治病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