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清醒的努力者

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清醒的努力,一种是不清醒的努力。其区别就在于,“努力者”在主观意识里是否明确且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自己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一旦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付出行动,那他自然就会进入到在别人看来可以被称为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努力者自己而言,他并不会在意自己是不是努力的。

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两个前提:

a.我们能否付出行动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往往会受到思维观念(自己为什么要努力的主观认知)、意志力(能否持续不断地付诸行动)、行为习惯(能否打破固有的行为习惯)、反馈时长(我们需要付出多长时间才会得到回报)等因素的影响。

b.人是一种群体性生物,在客观上,个体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普世价值观(给各种行为贴上的是非善恶等标签)、集体意识、他人评价、社会奖惩体系、外界诱惑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两个存在的前提下,我们想要“努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层面都有着很多限制和影响会令我们懒惰、消极和找不到方向。

当我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之后,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进行观察、分析和交流,然后再将他们的经验进行总结之后,我发现想要“努力”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很多人对努力有着错误的认知。

当我们谈到“努力”这个话题时,往往会将其与励志、超越常人、忍受痛苦、坚持付出等精神联系在一起。努力的确和这些观念有着相关性,也存在许多努力的事迹让人感动万分。

但是,我接触到的正在努力的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是值得吹嘘的资本,他们也很少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很励志,觉得自己比普通人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努力。他们不会思考要不要努力、怎样努力等问题,而是本身就已经处于努力的状态之中。他们只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怎样提高效率,更多着眼于如何把事情做好。

我们可以将努力视为一道“门槛”,对于没有跨越这道“门槛”的人而言,他们看到的只是努力者外在的状态和表现,他们对努力的概念完全是来自对努力的想象,并将努力者完全理想化。由此便产生了两个错误理解,而这两个错误理解正是很多人无法努力的最关键原因。

一是将努力视为一种牺牲。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努力意味着舍弃快乐、放弃享受,要减少社交,要承受痛苦,要忍耐枯燥,要坚持不断地付出。但对于真正清醒的努力者而言,努力并不是牺牲,也不是意味着要放弃什么,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是自我认同感的不断延续,是向着目标不断前进。

人无法坚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如果你不喜欢背单词,你不喜欢跑步,那你几乎不可能仅凭着“要努力”的信念坚持下去。如果对你而言努力意味着牺牲的话,那当你试图去努力的时候,你根本无法真正静下心去付出努力,你只会不断地被痛苦折磨,你的心里会有来自惰性的声音不断地干扰着你,你的“理性”要求自己付出努力,而“感性”提醒你这并不是你想做的,你会因为“理性”和“感性”产生的冲突变得越来越焦虑和烦躁,你会找出无数个理由来说服自己明天再做。

这样你至多只能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一副很努力的样子,你可能的确会看很多书,背很多单词,花很长时间来写作,但这种努力只是浮于表面,并不会产生实用价值。

可怕的是,有相当多的人喜欢用这种“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话来自欺欺人和自我感动,他们只谈论自己付出了多少,却刻意地忽略了是否是有效地付出。

所以,你现在应当意识到,努力并不意味着牺牲,当你努力时并不是要和痛苦抗争,你不是在通过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者不断地和自己的负面情绪与惰性作抗争这种痛苦的方式来进步。

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在不断地朝着目标前进,那努力对于你而言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悦的付出,你会在努力时体会到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不会纠结和焦虑,也不会有被剥夺感。

你选择用来努力的时间原本可以用在打游戏、逛街、吃零食等这些“享受”上,但这绝对不意味着牺牲,也不意味着就放弃享受。你选择努力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努力在你的认知里就成了比打游戏、吃零食等更为高级且收益更大的享受。

由于我们对努力的错误理解,我们将努力视为一种牺牲,所以我们在付出行动时心总会觉得有些不情愿,我们感觉努力要付出“放弃享受”的代价,我们想要努力的意愿会不断和“止损”的意愿作抗争,这就导致在努力的时候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不再信任努力,因为在潜意识里,努力是一种既要牺牲和付出又得不到多大回报的负收益投资,所以我们就不愿再努力。

如果你能转变这种思维观念,将努力视为一种主动选择的愉悦,那么你不仅能够更好地努力,而且效果也会大大提升,这也让你不会再做无意义的自我消耗之事。努力可以成为一种享受,前提是你主观意愿上做的选择。

对努力错误理解的第二点,是没有将想要达到的目标与主观意志上做出努力的选择联系在一起。

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想要通过努力到达怎样的层次、达到什么目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努力的观念,社会、家长和生活环境告诉我们,努力读书将来才会有好出路,努力工作才能获得体面的生活,然而这些观念不具体,导致大多数人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同时,媒体总在宣传和美化一些励志故事,比如:被多家企业拒绝的小张最终成为亿万富翁,不服老的王大爷在晚年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成长的环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我们总是在追逐别人告诉我们应该去追逐的目标,我们的努力是为了达到在别人眼里看来很好、别人都推崇的状态。我们被社会和他人捆绑着前进,我们总是为了别人而活。

实际上,你的内心深处并不一定想要个大房子,不一定想结婚,你也不在乎是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现实的压力和思维的惯性一直在强迫我们去追寻我们本身并不想要的东西,强迫我们为了一个自己并不想达成的目标而努力。

那些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身家百万的富翁、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的确是很厉害,普通人都对这些人崇拜有加,甚至视其为偶像。但是这些人再厉害,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你想要的,那你根本没有必要去羡慕他们,毕竟他们的成就和光环对你而言并没有多少值得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某位商业人士通过努力才开创了成功的商业模式,许多人都在分析他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将他说的一些话奉为圭臬,仿佛能从他身上学到些努力的经验就能像他一样成功了。其实,这位商业人士之所以会努力去开创商业模式,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他所做的是他真正喜欢的和想做的事,如果让他去唱歌、去演戏,让他做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他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功了。

许多人总是试图追逐那些光鲜亮丽的目标,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又在不断地提醒着自己:“我并不想当个律师”“我根本不喜欢学英语”“我讨厌做产品经理”……在这种情况下,你根本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效的努力。

努力的前提是你要先确定努力的方向,并发自内心地想去做。当你朝着一个你内心并不认同和喜欢的方向努力时,你的努力就是一种牺牲,也是人生的消耗。

如果你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那么你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激励和自我感动来给予自己力量,不需要任何促使你变得努力的外界动力和方法,因为你本身就已经处于努力的状态中了。

你要意识到现实的诸多限制因素。我们不可能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即使遇到许多我们不喜欢做的事也需要努力去做。

如果你生活的整体方向是朝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朝着自己想达成的目标在前进,那么那些你不喜欢的事也将只是你宏大使命的一部分,你会清醒地为之付出努力。

很多人虽然看起来是行动着、思考着的,但其实和在睡梦中并无区别,他们很少会主动思考问题,也并不知道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意义何在,而且从没想过自己究竟要去往何方。所以你看到许多人浑浑噩噩地上学、毕业、工作、结婚。他们也曾努力追求过,也曾沉下心坚持付出过,比如上学的时候努力学习,谈恋爱的时候努力为对方付出。但他们却从没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努力学习?自己通过努力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为这个人付出是否值得?是否是真的想和对方在一起?

如果我们不能为了自己而活,一味地囿于别人的评价、现实的种种限制而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如果我们还没有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却因为害怕孤单而随便找了个人恋爱,那么我们来这世上走一遭又有何意义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失控感和茫然,我们体会得越来越清晰,会发现有些事情做也行,不做也罢,有些人见也行,不见也无妨,所以我们会逐渐感觉生活好像变得越来越不真实,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而最后却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种失控感和茫然其实就源于我们从来都没有做过真正的自己,也没有明确果断地去追寻过自己的目标,所以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和不确定,我们的内心也就越来越空虚和浮躁。

我还必须要提醒你,虽然我在鼓励你不要畏惧各种各样的限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你一定要“清醒”。清醒的意思是,你可以选择去做你想做的事和你不想做的事,你对此拥有绝对选择权。因为我们不可能将现实层面的所有限制都忽略不计,假如你父母身患重病,家里还有妹妹在上学,还欠了一屁股的外债,这个时候你想要追求梦想去当旅行家,很明显,做出这样选择的你并不清醒。

无论你是否会选择努力去追求梦想,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如果现实层面的各种因素使你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就没必要再为此纠结。因为做喜欢的事并不是你必须要做出的选择,所有的选择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

人生就是不断地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如果每一个选择都是你清醒且主动的选择,那么,你就是自己的主宰者,这对你而言是值得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