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六卷)
- 乔晓光主编
- 4641字
- 2021-11-19 10:47:11
第一部分 藏族剪纸及调查村社概述
一、白马藏族剪纸概述
(一)民族识别:族属问题的提出与讨论
《中国民族志(修订本)》一书,将白马人列为“未识别民族”。虽然在国家民族识别与认定工作中,将白马人归入了藏族,但白马人与藏族人在民族认同与文化传统方面都存在差异,关于白马人的族属认定,学界也存在争议。1973年12月4日,平武县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向上级革委提交《关于请求对我县白马藏族地区少数民族进行一次全面调查、鉴定的请示报告》;1976年8月11日至21日,四川省组织民族识别考察工作组到平武考察白马人族属,撰写出《关于平武县达布人的族别问题的调查报告》;1979年9月,费孝通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把平武白马人作为我国民族识别工作遗留问题的典型予以介绍;1979年,南坪县(今九寨沟县)革委提交了《关于我县下塘地区原定藏族重新确定族别的报告》;1980年,费孝通发表《关于我国民族识别的问题》一文,其中谈道:
在川甘边境,大熊猫的故乡周围,四川平武及甘肃文县境内居住着一种称为“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的少数民族有几千人。……1951年原川北行署派民族工作队访问该地,听该地区的上层领导说,这部分少数民族也是藏人,因此暂定名为藏族。……“平武藏人”在历史上并非藏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他们原来究竟是什么民族呢?有些历史学者根据关于这地区的历史记载认为有可能是古代氐族的后裔。但是魏晋之后的史料缺乏有关这地区氐族的记载,几百年的空白还不易填补。
费孝通提出了族属问题的命题后,各领域的专家展开了一系列讨论。20世纪下半叶,关于白马人研究的重点聚焦在族源、族属的问题上,由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牵头,将成果集中汇编为《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1980年5月结集,简称《讨论集》,图1-1)。
图1-1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的《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1980年)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王德立、绒木塔等代表提交《关于审定平武县白马人族属的建议》提案。 9月24日,国家民委给予答复,认为已进行的调查研究、座谈讨论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从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暂以维持白马人为藏族现状比较适宜”。1986年,平武县成立“白马人族属研究会”,并召开“白马人族属问题讨论会”。1987年1月5日,平武县政府向绵阳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要求认定“白马人”为氐族的请示报告》,转报省政府。4月,谢彬、梁大华等16位人民代表向四川省第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提交《关于请求早日认定平武白马人的族属问题的建议》。四川省民委答复:“国家民委意见暂维持现状,因此,此事待有关条件成熟后再正式上报审定。”1987年8月,平武县白马人族属研究会将比较新的有关白马人的调查研究成果汇编为《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简称《研究集》,图1-2)。
图1-2 平武县白马人族属研究会编的《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1987年)
至20世纪末,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白马人族属问题的讨论浪潮渐趋平静,未能再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后的研究逐渐向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等领域转变。这一阶段的研讨浪潮以《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为标志性的阶段成果而结束。比对1980年版《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的题目,《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以摒弃“藏”字表明态度,以“研究”代“讨论”说明学术性,《研究集》也从此前以历史学为主的研究范畴向文化艺术领域进行了拓展。
(二)剪纸研究综述
1980年版《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的封面设计使用了一条二方连续图形,主体为方圆组合图案,上下两边装饰平行短线,凸显出手工感(见图1-1下部纹饰图案)。这一图形应该与白马人密切相关,封底印的照片(图1-3)证实了这一点。这是一幅近似“吊钱”的剪纸,其下端即是折叠剪制成的二方连续图案,最底端以锯齿形装饰,上端有牛、羊、鸡等动物形象,封面所用图形即整幅剪纸的下端图案的变体。此剪纸图片是目前所见时代较早的白马人剪纸图片。
图1-3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的《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封底印的剪纸图片
在《讨论集》中,白马人牛瓦谈到,白马人的天地鬼神观念强,相信万物有灵,信奉能够沟通天人的道士(白马人称为“伯母”,本文写作“贝木”)。他们认为把道士用纸剪成的羊、鸡或在纸上画的神鬼贴在神山、神水、要道、屋门、房顶等处或焚化,可以祭神驱鬼、消灾治病。
在1978年、1979年民族识别调查的基础上整理的《“白马藏人”调查资料辑录》(简称《辑录》)对白马人的宗教信仰有着比较全面的记录。白马人既崇拜土地神(地母)、山神、水神、火神、树神,也祭祀祖先(即家神)。家神无具体的实物象征,在每家火塘正上方(东墙)都有个神柜(即碗柜,内放碗、盆、炊具),神柜上方就是家神所在的方位。柜上置一方形木斗以点香(或柏树枝),柜后墙上贴纸剪成的牛、马、羊、猪、鸡,有的外加日、月(富人家贴于神柜前的纸帷上)。柜上另有一个碗,内盛麦、荞等粮食,据说是为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每天早晚两餐,由祖父或父亲用筷子粘一点饭向着神柜一扬,表示敬祖。吃酒时,也要用中指蘸一点酒向上一弹,以示敬。白马人把平辈人的魂魄叫“说马”,祖先的魂魄叫“神灵”,又称“拉色”。
王家祐《白马藏人的宗教信仰》一文的记录与《辑录》中的基本相似,也提到白马人在后墙上贴纸剪的牛、马、猪、羊、鸡、狗。由此,我们对这种代表神的剪纸形态有了基本的了解。尚理、周锡银、冉光荣在《论“白马藏人”的族属问题》一文中谈到,白马人的宗教尚处于较原始的万物有灵阶段,崇拜日、月、山、川,每家神龛上供奉日、月、牛、羊等。
萧猷源在《平武白马藏族》中谈到,白马人家中的神龛上,都有一大幅剪纸,上面的图案就是鸡、牛、羊、马等各种动物。每年正月初五下午,白马人于寨外的晒场搭起祭棚,棚内有面粉制的牛、猪、马、羊、鸡等形象的家畜家禽供品,供品上面插有柏树丫和各色纸制的小旗帜。
连玉銮的硕士学位论文《现代化进程中白马藏族的社会变迁研究》中记录,白马人崇拜许多动物,他们认为“打杀”(土地神)是蛇变的,乌鸦是神鸟,熊、野猪、老虎是应受到人们崇敬的动物。家家户户的神龛上都要挂一幅红色或白色的剪纸,上面剪有鸡、羊、牛、马等各种动物。扒昔家的旭世修老人解释,这是白马人在表达对这些养育了自己的动物的感谢。另外,连玉銮也记录了平武白马乡厄里寨“跳曹盖”仪式中所使用的剪纸。农历正月初五,厄里寨照例举行仪式,在寨子的打谷场上,寨民为跳曹盖时念经请神而搭建起木棚,木棚坐东朝西,东面的木架上除了摆放面制的鸡、人、山形的小糌粑,还有作为祭品的鸡、牛、羊等。木架的左边还搭着一张白色的剪有牛、羊、鸡、马的剪纸。木架的右上方是一个竹簸箕,上面插着五色彩旗。这个两层的木架和架上的糌粑、彩旗等共同组成一个祭物,白马人称之为“霞道”。木棚四周的晒谷架上挂满了扎有彩色纸条的柏树枝,这些都是寨子里各家各户送来的,白马人认为柏树圣洁,通常用它来敬神。
2006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刘志扬带队在平武县作田野调查,记录下了白马人家神信仰的相关习俗。白马人的祖先崇拜无具体实物象征,只是每家在火塘上方有个神柜,柜上置一方形木斗,平时燃香以示敬祖。柜后墙上贴有“约拉”(本文一般写作“耀拉”),俗称“门吊子”(因门上也吊有),上面剪有家畜、家禽等图形。每顿饭前,由家中男性长者用筷子粘一点饭向神柜一扬,表示祭祖。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平武木座寨每家堂屋的正中央都设有神龛,神龛上摆放着天神、土地神、山神等众神的牌位,每年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都要烧香,用腊肉、咂酒来拜祭这些神。此外,在神龛的两侧还各有一个彩神杆子(白马语叫“日打”),这是比较神圣的东西,平时卷起来,立在神龛的两侧。它是由一根木棍、一张白布、一张红布组成,红布卷在外面,白布上面画有各种图案。现在,这种彩神杆子一般打猎的人家里会有一个或两个。神龛前面有一个大大的香炉,除几个比较重大的节日以外,平时出门打猎或者家事不顺、有人生病也会烧香求保佑。
刘志扬等人撰写的《藏彝走廊里的白马藏族:习俗、信仰与社会》一书对白马藏族乡的亚者造祖村(包括祥述家、色如家、扒昔家3个寨子)的约拉使用情况做了记录。约拉图形分为3部分:1.最顶上的类圆形,当地人称为天;2.动物图形,依次是牛、牦牛(有人解释为“背负东西的牛”,也有人认为是马)、羊、鸡;3.松树(当地的神树),这部分被称为地。每年农历年底,村里人都会找哑巴(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做剪纸,每套剪纸售价15元,颜色由各家自选,没有特别的讲究,正月初一挂在神龛上面的墙壁上(位于男方座位上方),用于祭拜。祭拜约拉主要是祈求新的一年丰收、吉祥,羊、牛和鸡等喂养的动物都能够长大、长好。调查者对祥述家、扒昔家与色如家三个寨子各家神龛上所供奉的图像进行了统计,发现各家各户在神龛上所用的信仰图像不尽相同,除张贴传统的约拉,也可见观音、财神爷、十字等其他信仰图像,这些图像不都是白马人的传统神灵,但白马人认为都可以为其带来财富、运气,神威也不是约拉可以比拟的。
王越平的《敬神与狂欢:白马藏族三个村落“跳曹盖”仪式的比较研究》记录了平武白马藏族乡跳曹盖的仪式过程。正月初五中午,村民在老寨内的广场上搭起一个塑料棚,“北盖”(本文写作“贝该”)塔汝带领其余北盖做准备工作,他们先用荞面捏成送鬼的食品,并放在方形的纸板上或者簸箕中。这种食品汉名叫作“送花盘”,藏名叫作“朵玛”,共有四盘。然后用红、绿、黄、白色的纸和松柏树枝扎成两个花伞,花伞的藏名叫“甩迭”。邱月的硕士学位论文《平武白马人“跳曹盖”仪式调查研究》谈到,白马人的宗教神职人员“北盖”“北莫”(本文写作“贝木”),汉语称“道师”,主持白马人的各项宗教活动,从家庭内部的小仪式到聚族而办的大型祭祀皆离不开他们。年轻的道师被称为北莫,上年纪且经验丰富的被称作北盖。正月初五的请神仪式会使用“厄”“朵玛”等道具。厄象征山魂,在一个簸箕上插着红、黄、蓝、绿各色剪纸小旗,是跳曹盖仪式的标志物之一。朵玛是用荞面捏成的鸡、羊、山等形象的小面塑,用于敬神或打鬼,有的上面还插着小人形状的红色剪纸。道场神棚内的陈设与座位都有固定布局,由北盖和老者指点摆放。朵玛放在棚内最北的石台上,厄放在东北角,还有北盖提前准备好的剪纸贴在道场北面石台的横梁上。各位置的东西摆放妥当,北盖开始念经,同时开始杀牲献祭,仪式逐渐展开。文中也提到,白马人的神祇和祖先皆无具体实物象征。每户人家在火塘左上方的墙上贴有一幅剪纸作镇宅之用,其中的图案为牛、羊、马、鸡以及日、月、万字等符号,以求家宅平安、人畜两旺。
王欣在《四川平武白马藏族的生态文化空间》一文中谈到,白马人在火塘的神龛上摆放着一个香炉,里面插有香,旁边还有一个香筒,香炉高处的墙壁上挂的东西多种多样,最传统的是白马人的剪纸。剪纸上的图案有耕牛、牦牛、羊、鸡、树木以及其他的符号,代表天地之意。村子里的人每到过年都要去专门做剪纸的人那里买剪纸回来挂上。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全家人都要在早上集体烧香、拜剪纸。约四分之三的白马人家都祭拜剪纸,也有的人家祭拜观音菩萨像、财神像、灶神像、天地君亲师位等。
近30年来,平武地区一直是学界调查研究的热点地区,已经有很多研究者调查并记录了该地区的跳曹盖仪式,提及了仪式中所使用的约拉、朵玛、厄等剪纸道具。然而,对于其他地区的白马人分支我们则不甚了解。2015年出版的《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信仰卷》,汇集了文县、平武与九寨沟三地的白马藏族宗教信仰传统的调查记录,既涉及平武地区的苯教信仰,也记载了文县地区特有的“传神”仪式中所使用的剪纸。《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服饰卷》收录了少量服饰中使用的刺绣底样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