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碑(蔣士銓)

《第二碑》雜劇,又名《後一片石》,《今樂考證》著錄。現存嘉慶間紅雪樓原刻《清容外集》本,清刻《藏園九種曲》本,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序紅雪樓刻《紅雪樓十二種塡詞》本(《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二二冊據以影印),清姚燮編《今樂府選》稿本本,清蔣知白廣東刻、咸豐同治間蔣立昂補刻本《忠雅堂全集》本等。

(第二碑)自序

蔣士銓

婁妃墓在新建、上饒兩倉間,埋沒貧家竈側有年矣。乾隆辛未春,予訪得之,告青原方伯。時移藩滇南,且戒裝,不得廓清塋域,僅立碑表識而去。歷今二十六載,予每寓書有司,乞擇官地一區,徙此破屋,以妥妃靈,無有應者。

乙未冬[1],漢陽阮見亭茂才過訪[2],執手如平生。叩以故,則於傳鈔中,心折予所撰《一片石》舊詞,蓋十餘稔,每以不及訂交爲憾。予乃傾倒見亭者不能已。見亭時往虔南,省舅氏太守翥堂吳公[3],匆遽特甚。

明年,上特擢太守江西鹽道,卽權方伯篆,見亭從焉。予心怦然動,遂舉妃墓事,屬告方伯,亦姑妄語之云耳。明日,聞方伯偕令尹伍君往視[4],卽賞墓戶遷屋之貲,又給金,屬令尹修葺如式。伍君亦捐俸,購墓門外民居,俾坼去。於是兆域夷曠,馬鬣嶐起,新坊翼然以崇。嗚呼!妃之幽宅,至茲而奠矣,不亦快乎!

或謂事之廢興,良由期會。予獨歎美方伯樂善之宏,而行義之勇也。世無墓大夫,柳下之禁缺焉弗講,官之汲汲者奚恤於斯?方伯聞一善言,沛然若決江河,則於官守民生,擔荷維持之意,寔可概見。富鄭公、韓魏公、范忠宣輩,每蒞官司,必以掩骼埋胔爲務,方伯有焉。

予自銜恤後,捐棄筆硏,閱月二十矣。今以夙願得申,始一破涕。乃援祥琴禮例,作《後一片石》,藉紀其媺,比事屬詞,弗依絲竹,見亭或不以爲非禮歟?爰摭顛末以爲序。

藏園居士蔣士銓書。

(第二碑)敍

王均[5]

義烈之顯載邑乘者,不待傳也。惟志乘所略,而又事涉嫌疑,不得文人之筆宣播之,則其迹不彰,而其義且終晦。

明寧庶人之妃婁氏,紙結沉江之事,洵足嘉矣。或有以叛臣之妻少之者,以故二百年來,僅一青原方伯表識其墓。而數弓塋址,雜遝民居,欲求一欣爲擴清者不可復得,蓋狃於斯議耳。不知宸濠雖叛,妃則始以歌諷,繼以泣諫,終以死殉,其忠也、義也、烈也,不相掩也。今讀苕生太史《後一片石》塡飼,乃知署方伯翥堂觀察吳公,不惑羣議,毅然爲培其墓,表其坊,遷其民舍,而新建伍明府復襄其事,爲泐碑以志焉。噫!是何精於辨義而勇於旌善乎!昔青原方伯之表妃墓也,太史實啓之,聞時尚未通籍。茲《第二碑》傳奇,以方伯擬向日之籛公,見亭爲今日之薛生,是不惟兩方伯後先媲美,而兩君之力爲先容,擬以范文正爲秀才時,卽以天下事爲己任,亦何多讓?

予諸子向師見亭,特與予契,因郵是編,囑予序之。嗚呼!方伯之闡揚義烈,兩君之扶植人倫,心心相印,所謂“文章有神交有道”者歟?予退食之餘,庾樓憑眺,輒攜此帙,臨江諷之。尤愛【醉花陰】數闋,怨慕情深,低徊欲絕,而故宮禾麥之悲,恍繚繞於波濤浩渺間,有令人慷慨唏噓,不知涕之何從焉。因歎文章之能移我情也,正使子長復起爲之寫生,恐不能傳神至此。卽以此補《新建縣志》祠墓之缺焉可耳。

丙申涂月上浣[6],上谷王均榘平氏書於古江州之庾樓[7]

(第二碑)序

阮龍光

鴻文補闕,曾志貞妃;彤管分編,仍歸史筆。幸舟藏之未泯,藁葬堪悲;嘆墓禁之誰申,堂封將隘。殘碑數尺,忍沒如斯;破屋幾家,實偪處此。何幸重來方伯,擴清一薦香芩;不圖舊日詞壇,傳播再翻新調。碣刊第二,依然一片韓陵;拍按無雙,怕聽三更鬼唱。洵千秋之佳話,慰十載之遐思。賡韻於帝子樓邊,顰愧東鄰之效;尋詩在隆興觀側,車同下澤之遊。嗟乎!曳明璫翠羽,以來香籠夜魄;訪金盌玉魚,而至風滿靈旗。偕仙令以扶持,伍松滋有茲後裔;藉史官而紀載,蔡陳留應是前身。凡此移宮換徵之清音,要皆揚烈表忠之健筆。是以飲香浴露,韻分中祕之馨;因而橫錦粲花,鮮濯西江之水。聲流簡外,都緣文以情生;豔發毫端,寧等老而才盡。宿雲花榭,十手爭傳;牖日芸窗,六么頻按。播雅音於豪竹哀絲之會,誰知我亦登場?開清讌於蟹肥橙熟之秋,共羨君能顧曲。

漢陽阮龍光拜題於洪都官署西齋[8]

(第二碑)題詞

王堂等

久佩銅弦絕妙詞,春華秋實信兼之。何曾老退江郎筆,試讀新翻《第二碑》。

蕭蕭颯颯復啾啾,風外猿聲最惹愁。如此命騷歌永漏,恐鶯山鬼泣遺丘。

氤氳芳骨暗流香,誰道仙靈事渺茫?記否神乩寫名字,第三神女玉巵娘。上谷王堂午橋[9]

史筆騷才兩絕倫,一腔幽怨倩傳神。墳邊共下蛾睂拜,巾幗何嫌屬庶人。

題碑敢謂繼青原,扶植人倫事可存。不道無鹽煩刻畫,登場慚我鶴乘軒。

昔仰松滋獻馘功,後賢書碣表幽忠。誅邪反正存公道,守土心情異代同。漢陽吳山鳳翥堂

又讀騷壇《第二碑》,傷心往事涕還垂。當年泣諫能回主,不使才人數費詞。

一縷幽香烈女魂,感人精魄動乾坤。廿餘年後重封鬣,明月清風鎖墓門。

玉骨塵埋蹟未湮,開懷自有總持人。續成一部旌忠傳,舊曲新腔細討論。

憑弔曾經冢上來,天教取次護殘堆。劇憐一片西江月,流入河聲萬古哀。湘源伍魁孝省亭

醉和江樓吊古吟,十年神契卷中深。重勞刻羽移宮手,寫盡依韓慕藺心。

多君史筆譜綱常,《第二碑》成水一方。不等降王遺臭骨,幽馨留得墓門香。(香出墓碑下細竇中,月夜尤烈。土人來告,伍大令親得之。)

兩賢相識畫中顏,寄語煩予代往還。(清容與翥堂公未識面時,各以小像訂交,遂屬余商榷廓清妃冢。)片石因緣總前定,五人同灑涕潺湲。(事始於彭、蔣兩公,而予與吳、伍兩公繼成之。)

行省門留妙格書,(藩司門榜“屏翰”二字,乃妃手書。)延陵人爲表幽居。眞教別蓋杉皮屋,豚柵鷄棲頓掃除。(蔣虞山相國題前《一片石》,有“可能別蓋杉皮屋,讓出遺墟地十弓”之句。)

見說靈乩信有神,第三天女是前身。誰知再譜魚山曲,仍屬操觚舊舍人。(太史昔官中書時,妃曾降乩書,謝塡詞,自稱“天帝第三女”,其事甚奇。) 宛陵阮龍光見亭

文成捷後故宮非,寂寞妝臺澹夕暉。憑眺荒郊餘片碣,新詞和淚一沾衣。

方伯冰銜大令題,新坊舊碣護香泥。王孫尺土今何在?腸斷田歌雨一犁。

曾於青史弔芳蹤,不道來瞻馬鬣封。補入江鄉丘墓志,尚煩明府墨花濃。夢澤張汝弼直卿[10]

礪畢(碑)王田(重)數七(立)(漢碑額),廋詞笑破外孫題。何如江漢題襟手,月斧修成日未西。

貞妃遮莫賦歸來,共詫霏烟出墓臺。一窖神香三尺土,可憐千劫不成灰。

如此情文絕等倫,八風五色一何神。誰人解賦湘靈瑟,只恐先生是後身。

唾海瀾翻舌本蓮,不全忠孝不游仙。堂防忽變風陵相,拔地人驚又補天。府谷蘇遇龍德水[11]

寒濤嗚咽向東流,詞客相逢賣酒樓。一片新碑如玉滑,如椽筆健抵松楸。

前度詩人有二毛,肩頭事讓與人挑。神弦再譜魚山唱,不死貞魂命我曹。(集本詞句)揚州羅聘兩峯[12]

表貞阡換表貞閭,二十年來事再書。一樣釵痕寫泥壁,朱顏華髮兩相如。

舊句曾傾阮步兵,新詞還續蔣山卿。《哀江頭》曲湘靈唱,不是商聲是羽聲。

仙人旌節駐雲中,下界聲聞盡掃空。一片靈風度江去,大王無復較雌雄。

鶴歸華表證前身,世事升沈信有因。誰剪茅茨換松柏?浮圖端藉合尖人。山陰鍾錫圭西樵[13]

六合茫茫索解難,百年遺事感無端。重題一片韓陵石,七品歸田老史官。

好德千秋自不孤,能酬夙志賴吾徒。怪他阮籍懸青眼,不爲西山展畫圖。

廿載流光劇指彈,滇南人去海生瀾。摩挲舊碣翻新唱,大似三生石上看。

酷日篷窗不憚勞,湘靈鼓瑟助蕭騷。神仙忠孝原無二,巾幗居然愧我曹。鉛山張舟廉船[14]

鴉巢蝸舍竟遷移,一桁新坊兩石碑。能改蕭條變清肅,何妨異代不同時。

聽唱哀詞廿五年,怕經殘竈拂炊烟。誰將陸老丹青手,畫出江頭好墓田。

方伯風儀吳季子,令君家世伍忠襄。表貞心事靈妃鑒,江水眞同此意長。

山卿時爲老彭哀,天遣風流小阮來,掃淨氛霾現香冢,安危端仗出羣才。杮南于發祥定庵[15]

二十年前上冢詞,西堂曾聽唱哀絲。遺邱再挂延陵劍,老眼重看《第二碑》。

薛生未老阮生來,同向孤墳酹酒杯。一對詩人兩名宦,後先分管劫餘灰。

地志圖經待補遺,又將史筆譜新詞。意中言外傷懷極,一語能堪十日思。

分明有穴未能同,卻拜貞妃罵狡童。千里長江一抔土,偷彈老淚向西風。南昌謝逢泰蒼厓

韓陵片石寫閒愁,二十年前舊酒樓。重賦《大招》煩楚客,仙官名士兩千秋。

雞犬驅除釜竈移,還他三尺舊墳基。風流例與賢方伯,一桁坊題兩墓碑。

唐計詩墳且再新,況留貞骨守江神。主持名教存風義,畢竟揚芬賴顯人。

淒涼法曲譜雙聲,兩串驪珠一手擎。自有如椽遷固筆,不煩香豔擬昭明。奉新甘立猷西園[16]

憶昔狂童犯順年,南昌城郭枕江烟。計疎狡兔無三窟,舉國繁華委逝川。(溫庭筠、韋莊、羅隱、吳融)

綵雲天遠鳳樓空,亡國離宮墁草中。多難始應彰勁節,不將顏色託春風。(楊巨源、胡曾、韓偓、白居易)

白楊別屋鬼迷人,數尺墳頭柏樹新。何者爲泥何者玉,浮生共是北邙塵。(李商隱、張籍、顧況、歐陽詹)

三徑初開見蔣卿,歌詞自作別生情。《陽春》欲奏誰相和,珍重多才阮步兵。(楊萬里、劉禹錫、李白、曹唐)

江間亭下悵淹留,二十年前向此游。拾得寶釵金未化,新篇寫出畔牢愁。(李商隱、李涉、王建、劉禹錫)

飽看西山插翠霞,吳公政事副詞華。紫薇今日烟霄地,一字千金未足誇。(耶律楚材、劉禹錫、白居易、郭翼)

莫計恩仇浪苦辛,景陽宮井又何人。雲衢不要吹簫伴,試瀝椒漿合有神。(白居易、鄭畋、劉禹錫、羅隱)

海北兠率兩茫然,記取紅羊換劫年。近得麻姑音信否?仙人曾此話桑田。(蘇軾、殷文生、顧況、沈彬)

名帖雙鈎搨硬黃,蓬萊才子卽蕭郎。文章聲價從來重,留得當年翰墨香。(陸游、李羣玉、姚鵠、仇遠)

江畔誰人唱《竹枝》,蒼苔滿字土埋龜。飢烏啄碎琅玕石,欲爲君刊《第二碑》。(白居易、王建、杜瑛、劉禹錫) 臨川李友棠西華[17]

誰種紅梨覆瓦棺,青原故碣墨纔乾。飛香久作生天證,歷劫今方得地安。

貞魂招得勝蟂磯,頭白詞宗此日歸。翁仲共看斜照泣,神鴉解傍舊人飛。

坊表巍峨署達官,九區能吏好名難。江樓此夜瀟瀟雨,破壁何人剪燭看。

筆散幽花護殯宮,關心興廢一抔中。玉魚舊地傷重到,黃絹新詞比更工。

天水含愁霧不開,蕭郎哀豔表休裁。清江魂魄生前節,望苑文章死後才。

拔山休喚柰虞何,曾止癡人逐日戈。花蕊有詩傷蜀主,一般哀感夜潮多。臨川李傳燮夢岩[18]

(以上均《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二二冊影印清乾隆四十六年序紅雪樓刻《紅雪樓十二種塡詞》本《第二碑》卷首)

(第二碑)書後

阮龍光等

吟肩漫勞醉聳,怕擔愁萬古。北邙裏遺恨如山,就中心緒誰語?記當日洪州畫壁,烏絲傳寫新詞苦。嘆重游,拍遍紅牙,一抔黃土。 蔣捷歸歟,阮生至矣,忽相投臼杵。向前墓剪紙招魂,解人惟我偕汝。看墳頭柴扉冷竈,渾不是兒家陵戶。料無人再掃殘丘,但憑侵侮。 籛鏗久逝,季札重來,漏天應待補。笑我亦因人成事,謝舅羊甥,朅好攜他湘源明府。方伯題門,令君書碣,人家雞犬纔移掉,表幽貞墨淚彈秋雨。可憐詞客,者番白了吟髭,又煩重按新譜。 繁音拉雜,逸響刁騷,把舊愁細數。算往事黃金教伎,胡粉登場,一往情深,風流如許。豪哉太史,桂林蘭谷。傳神自寫人天怨,舊霜豪撾破燈筵鼓。樽前相對掀髥,君試長歌,我爲起舞。(【鶯啼序】) 漢陽阮龍光見亭

江頭墓,問是誰家占住?何曾見金盌玉魚,只有神香裊烟霧。閱滄桑幾度。朝暮無人卻顧。思前次方伯去時,但志賢妃瘞斯處。 傷哉,好詞句。唱冷雨酸風,殘破如故。延陵仙吏旌旗駐。把舊屋遷徙,新坊圍護。再磨碑碣傍墳樹。寫年月鐫注。 如慕,更如訴。聽法曲聯珠,聲韻雙互。曉風殘月江南路。讓箇儂腸斷、綠腰偷賦。何戡已老,弔書客,剩賀鑄。(【蘭陵王】) 鉛山程巙尺木[19]

(《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二二冊影印清乾隆四十六年序紅雪樓刻《紅雪樓十二種塡詞》本《第二碑》卷末)


[1] 乙未: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

[2] 阮見亭:卽阮龍光,字見亭,號元侯,漢陽(今湖北武漢)人。諸生,困場屋二十年,入幕爲生。著有《錦江吟》、《珠江吟》、《紅藥齋》等集。傳見《湖北通志》卷八八。參見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阮見亭詩序》。

[3] 翥堂吳公:卽吳山鳳,字翥堂,漢陽(今湖北武漢)人。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任河北河間知縣。二十八年任涿州知府。四十年署江西布政使。纂修《河間縣志》、《涿州志》等。傳見同治《涿州續志》卷一一、光緒《順天府志》卷二四。

[4] 令尹伍君:卽伍魁孝,號省亭,全州(今屬廣西)人。乾隆間舉人。三十二年(一七六七),署湖口縣知縣。三十六年,任江西東鄉縣知縣。四十三年,任江西南昌縣知縣。四十五年,任新建縣知縣。

[5] 王均:字榘平,上谷(今屬河北張家口市)人。生平未詳。

[6] 丙申: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

[7] 題署之末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王均之印”,陽文方章“榘平”。

[8] 題署之末有陰文印章三枚:方章“龍光”、“燕侯”,長方章“竹林小阮”。

[9] 王堂:午橋,上谷(今屬河北張家口)人。生平未詳。

[10] 張汝弼:號直卿,夢澤(今湖北雲夢)人。生平未詳。

[11] 蘇遇龍(一七二九—一七九一):字際飛,號德水,別署德水愚者,府谷(今屬陝西)人。乾隆十三年戊辰(一七四八)舉人,十七年壬申(一七五二)進士。二十五年(一七六〇),授浙江龍泉知縣。曾修《龍泉縣志》。丁外艱歸,主講榆陽書院。服闋後,授江西德興知縣。坐事免官,歷主江西鵝湖、山西太平各書院。傳見道光《榆林府志》卷三〇、光緒《龍泉縣志》卷八、民國《續修陝西通志稿》卷八三。

[12] 羅聘(一七三三—一七九九):字遁夫,號兩峯,別署花之寺僧,世居徽州歙縣(今屬安徽),生於揚州(今屬江蘇)。諸生。著名畫家金農弟子,“揚州八怪”之一。所作《鬼趣圖》,最爲著名。好遊歷,足迹半天下。著有《香葉草堂詩存》。妻方婉儀,亦工詩畫。傳見吳錫麒《有正味齋駢文》卷二三《墓志銘》(《碑傳集補》卷五六)、《清史稿》卷五〇四、《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四三六、《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四二、《湖海詩人小傳》卷三九、《初月樓續聞見錄》卷二、《昭代名人尺牘小傳》卷二四、《墨香居畫識》卷六、《墨林今話》卷四、《清畫家詩史》丁下、《國朝書畫家小傳》卷四等。參見陳金陵編《羅兩峯年表》(一九八〇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排印《中國畫家叢書·羅聘》附)、陳金陵編《羅聘年譜》(一九九三年江蘇美術出版社《揚州八怪年譜》本)。

[13] 鍾錫圭:字介伯,號西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平未詳。

[14] 張舟:號廉船,鉛山(今屬江西)人。張紹渠仲子。以工詩名世。曾評編《甌北詩鈔》。著有《鷓南集》。傳見同治《鉛山縣志》卷一六。

[15] 于發祥:號定庵,籍里、生平均未詳。

[16] 甘立猷:字惟弼,號西園,又號蘭舫,奉新(今屬江西)人。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一七七一)舉人,四十五年庚子(一七八〇)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充武英殿三通館纂修官。官至吏科掌印給事中,因事左遷刑部員外郎,旋領東倉監督,以疾卒於官。工書,善詩。著有《養雲樓詩草》。傳見《詞林輯略》、同治《奉新縣志》卷八、《江西通志》卷四〇。

[17] 李友棠(?—一七九八):字苕伯,號西華,又號適園,臨川(今屬江西)人。李紱(一六七五—一七五〇)孫。乾隆元年丙辰(一七三六)舉人,十年乙丑(一七四五)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十六年補授福建道監察御史。三十八年(一七七三),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官至工部侍郎。著有《侯鯖集》(清繡谷趙氏靜香閣刻本)。傳見《清史列傳》卷二五、《國史列傳》卷五九、《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七〇、《國朝先正事略》卷一四、《詞林輯略》卷四、《湖海詩人小傳》卷一〇、同治《臨川縣志》卷四一等。

[18] 李傳燮:號夢巖,臨川(今屬江西)人。乾隆四十四年己亥(一七七九)舉人。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任廣西興業知縣,遷廣西陸川知縣。曾官候補布政使經歷。著有《夢巖詩草》。

[19] 程巙:號尺木,鉛山(今屬江西)人。生平未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