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缘起
爱读“曾国藩”的人,有两大苦恼:一是市面上关于“曾国藩谋略”或“曾国藩心术”之类的书太多太滥,且多数是炒剩饭,炒来炒去,给人的印象好像曾国藩是一个谋略大师。二是有关曾国藩的传记却太少,尤其是关于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咸丰二年共十二年这段在京为官的历史,不仅没有专著,就是行世的几本传记中,所述也是寥寥几笔,有的干脆提都不提,仿佛曾国藩的这十二个春秋、正当壮年的京宦生活碌碌无为。读者想了解真实的曾国藩,而不只是他的谋略,更想了解全面的曾国藩,而不只是湘军统帅。
为什么曾国藩十二年的京宦生活没人写呢?
据有关专家讲,主要原因是:
一、关于曾国藩的这段历史,作为正史的《清史稿》着字甚少,而《曾文正公全集》又是被曾氏后人几次删改后才刻版行世的,凡有关碍的话,几乎一字不见。王闿运是最敢讲真话的学者,他著述的偏偏又是《湘军志》。传世的与曾国藩同时代人的传记,提及曾国藩的时候,也只是讲他丁忧期间练勇的多。
二、存世的有关记录曾国藩的这段京宦生活的有价值的官方文献、资料,原本就不多(许多满人对曾国藩的这段历史持否定态度),偏偏又一部分毁于战火,一部分被他的崇拜者蒋介石带到了台湾,还有一部分散落民间。这就导致了曾国藩这段历史资料零碎,很难收集,不下大气力难以贯通。
避生就熟,掘新不如炒古,原本就是写家惯用的手法。于是,就出现了“家书”、“谋略”过滥,“传记”、“传略”偏少的情形。
话说回来,曾国藩的这十二年值得写吗?
据有关研究者讲,曾国藩的这段历史,是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没有这时期的历练,就没有后来的湘军统帅,更不会有威名赫赫的一等毅勇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节制四省的两江总督。这个时期,他宦海沉浮,几次入狱又连连升迁,九年十级,创了许多个“大清第一”,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有这么精彩的内容,读者能不感兴趣吗?!
这段历史,资料匮缺,有人能写吗?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经朋友介绍,得知北国黑龙江有一位曾发表过四十余篇中、短篇小说的书友俱乐部负责人汪衍振,既是“书痴”又是“曾国藩迷”,在长期从事图书经营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有关曾国藩京宦生活的资料,令人惊叹!
他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越来越感到曾国藩的不平凡,越来越明白为什么曾国藩的门生故吏称其为“百年来难得的圣贤”。他坚定信念,要把曾国藩的这段历史展现给读者。自一九九三年春天开始,他一边工作一边写作,至一九九八年,耗时五年完成第一稿。书稿完成,本该感到轻松,但他在兴奋之余,却发现五年来写出的东西竟是一本曾国藩京宦生活的流水簿。这违背了他的初衷,尽管心情糟糕透了,但他还是决心从头写起,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曾国藩。这一写,竟又是五年。耗时十年,呕心沥血,终成此稿。其后,又经过了多次修改,最后定稿为现在的模样。
当我们见到这部书稿时,立时便眼前一亮,它不正是读者朋友所十分期待的填补空缺之作吗?!(如前所述,曾国藩的这段历史少有人提及,一度热销的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也只是从他咸丰二年丁母忧开始写起。)
当笔者迫不及待地读完全稿,掩卷沉思时,笔者就像看了一部精彩的电影,被曾国藩深深打动了。
曾国藩做京官的这十二年,守着一个“廉”字,赁房开府,宁可向钱庄借贷,宁可长年吃豆腐、腌菜,也不贪一两份外的银子,尤其是为了能多奉给湘乡的堂上老人几两银子,他不仅戒掉纸烟,官居二品以后,偶尔还要让下人拿上自己的几幅字到字画店换回些许银两解困,可谓感天动地;凭着一个“忠”字,参劣员,审侯爷,杀满贵秀才,可谓惊天动地……
既清廉俭朴,又敢于任事、刚直不阿……既为廉官又是能员,清朝罕有,历代罕见。
官廉吏清,才能国富民强,古今皆然。
他异人有异相,全身斑斑皮癣伴其一生,民间传说乃“火蟒转世”。因此,我们姑且称他“廉蟒曾国藩”。
我们毫不犹豫决定出版此书,它感动了我们,但愿能同样感动广大读者。
当然,曾国藩毕竟属于封建时代的人物,带有历史的局限性,这一点,读者诸公自会分辨。
责任编辑:王建槐
2003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