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忍”哲学
- (元)许名奎著 周百义译评
- 791字
- 2021-10-29 11:31:46
懂礼的人垂范后世
季路结缨于垂死,曾子易篑于将毙。
译文:
季路临死不忘系上冠缨,曾子快死时更换睡席。
注析:
季路,字子路,孔子的弟子。《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太子蒯聩从戚进入了卫国。他逼迫孔悝到厕所里,强迫他结盟,就挟持他登上了台。有人告诉了子路,子路正打算进门,门已经关上了。公孙敢在守门,说:“不要进去!”子路说:“得到了好处就逃跑避难,你快滚!我不能这样,我享受他的俸禄,一定要救他出去。”有人出门,子路就趁机进去了。太子听到了,就派石乞、盂黡和子路战斗。子路用戈打他们,被打断了冠缨。子路说:“君子死了,帽子也不能掉了。”他系好冠缨从容地死了。
《礼记·檀弓》记载:曾子病了,躺在那儿。乐正子春坐在床边的地上,曾元、曾申坐在床脚边,童子拿着蜡烛坐在角落里。童子说:“雕饰那么美,又那么光滑,这是大夫的席子吧!”曾子说:“这是斯季孙赠给我的,我还没来得及更换。”曾子起身换了席子,说:“我得到了符合身份的。”然后就倒地死了。……大概换掉了席子,免除了超越身份的举措,做到了符合身份的礼节。子路、曾子将死时,都不敢忘掉了礼数,这是可以垂范后世的,遵守礼的人应当以此共勉。
评点:
中国是礼义之邦,我们前边提到的春秋政治家子产,曾高度概括“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另一位政治家管仲则把“礼”和“义、廉、耻”称为支撑国家大厦的柱子。他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对“礼”进行全面阐述后,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当做节制人非分欲望的最好办法。当然,历代哲学家重视“礼”,其中不乏积极因素,但总的是从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出发。我们今天强调“礼”,是希望发扬“礼”的道德力量,用来规范行为,加强自身修养,从我做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高尚的人。这和孔子所提倡的宗法奴隶制的礼制规范决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