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静态或移动待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

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之一,RFID技术具有非接触、全天候、识别穿透能力强、无接触磨损、可同时实现对多个物品的自动识别等诸多特点,将其应用到物联网领域,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同时为人们的社会活动、生产生活、行为方法和思维观念带来巨大的变革。

作为实践应用型的书籍,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案例丰富,以实际的应用案例作为导入,以构建RFID装置的技术为核心,以装置的应用为目的,以驱动程序设计、研发过程为主线进行讲解。

本书共7章,分为2个部分。

基础部分(第1~4章):以原理性的介绍为主,包括物联网的结构体系、关键技术,以及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国际标准和相关技术。

应用部分(第5~7章):以RFID技术及装置的应用和设计为主,包括典型的RFID读写器电路构成和程序设计、与RFID装置的二次开发相关的技术和案例,以及来自企业的物联网典型应用案例。

• 本书的定位

(1)专业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物联网工程及与自动识别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课;

非自动识别技术专业,如物联网专业、物流工程专业等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

可以作为实践应用型教材使用。

(2)读者对象

电子信息类、自动识别技术类专业本科生(全部内容)。

与物联网工程、自动识别专业相关的本科生(选修部分章节)。

从事射频识别产品设计、物联网应用、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关注部分章节内容)。

• 本书特色与编写原则

(1)整体采用结构式描述

每章的开篇均以案例分析作为导入,以延伸阅读作为结束。导入的案例与该章内容密切相关:一方面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指明各章的重点。章末为延伸阅读,内容涉及最新的应用、技术及预测,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延展性。

(2)理实融合、案例丰富

在教学方面,提供与本书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实验项目板、原理图、开发板及相关的程序源代码,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工程实践方面,可以加入技术交流群、访问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实践案例、自主知识产权

本书中使用的部分设计实例来自作者的实践与总结,均经过验证,所涉及的图纸、源代码可以直接使用。第7章的应用案例分别来自沈阳卡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庆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行业解决方案,并获得企业的授权。

本书第1~6章由付丽华编写;第7章由葛志远、娄虹(沈阳卡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刘涛(上海庆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编写。本书涉及的外文资料翻译、校对由胡淼(辽宁大学)完成,全书由付丽华、胡淼组织并统稿,王婷、王帆、石佳鹭(沈阳工学院)参与编辑和校对。本书在成稿过程中,得到了檀亮军(上海庆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赵云鹏、毕佳明、艾莉、刘莹、李娜、李志、贾婷(沈阳工学院)的支持与帮助,特别得到了中国自动识别技术专家谢颖(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前秘书长)及沈阳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刘惠鑫院长、田林琳副院长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于参与编写的各位作者、专家及学校的各级领导一并表示感谢!

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书籍和资料,在此衷心感谢所有书籍和资料的作者、提供者!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1年1月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