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求赏识——学会赏识孩子

孩子需要大人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妈妈真心地赏识过自己的孩子?

一次,我应邀去中央电视台谈“怎样教育淘气的孩子”,一个看上去挺“蔫”、好像并不淘气的男孩儿坐在那儿。

我担心,原定的话题讨论不起来了。

谁想到,一开拍,这个挺“蔫”的男孩子冲着镜头说了一段特别精彩的话:“每次我爸说我的时候,都要说:瞧人家孩子怎么怎么好,瞧你怎么怎么差;瞧人家孩子多聪明,瞧你多笨……我心里很不服气,我老想:你要觉得人家孩子好,你就给人家孩子当爸爸算了,干吗给我当爸爸!”

我回头看了一下他爸爸,他爸爸的眼睛瞪得跟豆包一样,嘴咧得老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等电视节目拍完后,这孩子的爸爸流着泪来找我:“我是一个司机,就这么一个儿子。我对他那么好,挣钱全是为了他,他凭什么这么冤枉我?”

我对他说:“您爱您的孩子,可是您的孩子不知道。您没有表现出对他的爱和赏识,您赏识的只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您的孩子认为您不爱他。”

有这种烦恼的孩子和家长,为数不少。

因为,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有的妈妈几乎成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贪婪的老太婆,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总也不知足。

有些妈妈太难为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学校里成功的学生只能是学习最拔尖的。其余的孩子就都是失败者了。

其实,您的孩子就是您的孩子,没必要总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您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您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赏识。

盲目的比较,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有个男孩子曾经悄悄对我说:“我妈每次说我不好,都拿邻居家的洪洪作比较。每次考试我都不如洪洪,所以老挨打。过去我和洪洪是好朋友,现在,我很恨他,我甚至想把他杀了。没有了洪洪,我妈就没办法比了。”

我跟他说:“这个办法不好。你妈妈不拿你和洪洪比,还会拿你和别的孩子比的。”

妈妈的这种教育方法,目的是用来“激将”。实际上,却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孩子会错误地认为,他的“灾难”是他的伙伴带来的,他不但不会产生向伙伴学习的愿望,反而结下冤仇,在他今后的生活中,将拒绝向别人学习。

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

不要说未成年的小孩子,就是我们大人,谁都愿意和赏识自己的领导、赏识自己的同事一道工作,谁也不愿意和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对这不满意看那不顺眼的人一起共事。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在这个单位不被赏识,干得不顺心,可以调换到另一个单位去工作,而孩子不被父母赏识,就没地方去了。

所以说,学会赏识——应当是每个家长的座右铭。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这是一位聋童父亲在为改变女儿命运的坎坷途中发现的一个奥秘。

聋童叫周婷婷,是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这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孩儿,她和爸爸周弘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第一次听周弘讲婷婷的故事,是在婷婷当选为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来北京的日子。周弘含着泪,讲述了他把聋女培养成神童的奇迹:

由于药物中毒,女儿刚到人世,双耳就失聪了。更痛苦的是,这个病被诊断为不治之症。这就意味着,女儿今后的命运只能是上聋哑学校,永远寂寞地生活在无声世界中。无情的判决如晴天霹雳,把我抛入绝望的深渊……

婷婷三岁半还不会叫爸爸妈妈,震耳的雷声也听不见。寒冬腊月,我去幼儿园接女儿,第一个动作就是摸她的裤子。一发现湿了,心顿时凉了。骑车带女儿回家的路上,吹在女儿冻僵的身上的凛冽寒风,仿佛是穿射我心房的利箭……

绝望和痛苦把妻子的身体拖垮,长期病倒在床上。于是,异常沉重的担子压在了我的肩上。我疲惫不堪,睡梦中常听到女儿在呼喊“爸爸”,醒来面对现实又眼泪汪汪……唉声叹气总伴随着我,有时竟跪地祈求苍天:谁能救救我可怜的女儿,她的出路在何方?

怎么办?向命运屈服,生第二个孩子还是与厄运抗争,全力为女儿解除磨难?我犹豫彷徨……

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使我从大岛茂身上找到了答案。我发誓,要做大岛茂这样的父亲,用我的父爱为女儿开辟一条通往有声世界的道路!

为了治好女儿的耳聋,我带着她走南闯北,访遍名医。多少次,我背着虚弱的女儿,提着沉重的行李,深一脚浅一脚地挣扎在风雨泥泞中,面颊上流淌的分不清是汗水、雨水,还是泪水……

一次,我接触到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斯金纳先生的刺激反应理论。其基本原理是使人通过数百次的重复操作,建立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在教育心理学中,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也是最耗时的方法。

于是,我决心尝试。有一天,婷婷午睡起来要吃饼干。奶奶示意婷婷说出“饼干”这个词,然后就能吃到。婷婷呆呆地望着奶奶,心里很想吃饼干,可喉咙像压了块千斤石,开口千难万难。这一老一少僵持着,一天两天三天,到了第四天,婷婷嘴里终于发出了“滴得”两个音。这就像寂静深谷中的一声脆响,震动了全家人沉寂已久的心灵。

既然婷婷的耳朵不行,为何不充分发挥她眼睛的功能呢?汉字给了我启发和力量。

为了让4岁的女儿赶上同龄的孩子,我采用“母语识字法”,用语言和文字同步教学的方法指导女儿学习。我们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看见星星写“星星”,看见月亮写“月亮”,要哭的时候就学写“哭”,想笑的时候就学写“笑”;吃饭时学,玩耍时学;婷婷在欢乐中学,我在欣慰中教。6岁时,婷婷不仅学会了说话,而且认识了2000个汉字。

为了让女儿觉得自己是个正常的孩子,我没有把她送进聋哑学校,而是让她进了普通学校。

女儿的进步,使我领悟了教育好孩子的奥秘:赏识孩子,真诚地赞美孩子。

当小婷婷念出第一首连父母都难听懂的儿歌时,全家人连连夸赞:“太好了!太棒了!”

婷婷刚学会做应用题,虽然六道题仅做对了一道题,我却惊呼:“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你都会做!”

当我发现女儿随手写的一首打油诗,我马上珍藏起来。因为在我心中,这决不是一句句普通的顺口溜,它更代表了一颗自尊、快乐的童心!

女儿强烈的自信在我和周围人的赏识中被培养起来。奇迹出现了:婷婷8岁时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三年时间学完小学全部课程,绘画、书法、写作门门获奖;喜欢写童话和幻想小说,她写的《恐龙复仇记》、《绿豆糕星球》、《宇宙大魔神》,都反映了她对真善美的追求。小学毕业时,她以全校排名第二的高分考入中学。

周弘对家长们说:“不要总责怪自己的孩子‘笨’、‘不争气’;聋女都能变神童,天才就在你身边!”

这话是周弘和他女儿婷婷用心血换来的。我们当家长的,没有任何理由对孩子说泄气话,因为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多么渴望父母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为自己呐喊加油,哪怕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去争取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