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之道:王志纲演讲录
- 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编著
- 9404字
- 2021-10-09 17:10:51
第一章 财智时代的宣言
第一讲 为老板插上战略思维的芯片
“如果没有对规律的把握,难以说‘道’,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工作就是帮你们换‘芯片’,我们‘孵’你们的脑袋。同样是这个脑袋,同样是这个机制,同样是这些资源,当我们帮你把思路换了以后,你就从电脑的486、586变成了奔腾三、奔腾四,仅此而已。”
——王志纲
背景简介
“十五”大前后,真是不约而同,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纷纷来找我们联系,希望王志纲能到当地进行讲演。但因我们每天都在商海中搏杀,不可能到处跑,所以这类事原来都被婉言谢绝。1997年11月,《人民日报》、上海东方电视台、《新民晚报》和《文汇报》等几家主要新闻单位在上海发起"中国策划业峰会",再次向王志纲发出了很诚恳的邀请。在这种背景下,考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筛选出若干个中心城市,用十来天的时间把它们走完,一下“了断”这个宿债。于是就有了这次广州、南京、天津、上海、杭州五城市的飞行讲演。
此演讲报告根据1997年王志纲在广州、南京、天津、上海、杭州五场“王志纲策划理论与实践报告会”的现场录音综合整理。可能与各地的演讲内容略有出入,但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和精髓。
策划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绝对不能一个人坐着谈半天,自吹自擂,需要一种交流。可以说,在中国,策划还是一门非常稚嫩的科学,发展到今天才短短几年的时间。所以以目前的阶段来说,它基本上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它只有靠若干个成功的案例,才有可能给它支撑起理论研究的基础。因此,基于这个现实的要求,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拼刺刀”,每年要接受全中国上百个企业的咨询,并同时操作十几个大项目,大的上百亿,中的几十亿,最小的也有几亿。每一个项目的背景和要求都不一样,还不能失手,如果一旦失败,它毁掉的可能不是一个王志纲,可能还有这门方兴未艾的科学。所以,我们总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非常谨慎地往前走。
1.战略也可以是实的
我认为,策划说到底是一门实践科学、应用科学。它既然来自于实践,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实践的烙印。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不能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精髓,策划往往会南辕北辙。策划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是什么传说中的灵丹妙药,任何一个成功的案例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必然性。客观地说,策划在实践中的作用往往是一种催化剂、添加剂、引爆剂,但这种作用通常只有落实在战略的层面上,转化为功能和具体的操作,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
在多年的策划实践中,我们更擅长于战略和策略方面的制定和引导,我想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战略,也可以是实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战略是靠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来支撑的,而方法论的探索和实践又是最艰难的,也是最令人着迷的。
纵观中国几千年来,在知识领域往往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学,一个是术。所谓学,就是高楼深院里搞学问的人。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成一家,自成体系,自圆其说。中国自古就不缺少经邦济世之学,也不缺少孤影青灯含辛茹苦治学的人。学而优则仕。学本身是个体面的职业,亦同时是一个跃龙门的途径。当然,弄不好就会成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很多知识分子觉得光靠秀才人情纸半张,难以在物质上充实,难以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于是出现了下海的现象。当知识分子从精神的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时候,常常又会束手无策,因为他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东西——术。没有功能之术,就没法在市场上生存,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以至于不少人为术而伤学,因术而弃学,常常术是获得了,但文化人最宝贵的独立精神和操守却被典当了。当然也有不少如鱼得水的,他们大多是治术的人,比如广告设计,或者本来就是商人的料,但因历史所限,误入“歧途”治了学。为术要伤学,囿于学又难展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知识持有者有没有“外圆内方”的生存之道呢?我认为有,可以归结为“道”。它介乎学与术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左右逢源,即承学之上启术之下,左右逢源于各种社会经济要素的十字路口和超级平台。
根据这个认识,我们解决任何实际的前提,都要先破解“道”的问题。“道”运用于实践,又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大势把握、理念创新、策略设计、要素整合、操作监理。这些东西都涉及到对学和术的整合,所以我们既不小看学,也不小看术,但光有这两个极端,没有中间的层面是很尴尬的,因此才有了我们对理论的高度重视和把握。
如果没有对规律的把握,难以说“道”,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对于一个盲从者来说,就好像一个蹩脚的冲浪运动员,可能还没起来就早已被浪打掉了,看你怎么把握这个潮涨潮落,然后顺势而为。正是因为这个听起来有点玄的“道”,常常使我们的行为和风格有些与众不同。有的人觉得从我们这里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也有的人则不免有些失望。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道”能够包打天下,只不过我们的策划更接近事物的本源罢了。
附:策划不是点子工程
对于策划业要更正几句,就是对策划的理解有几个误区。
策划不等于点子。
尽管"策划"这个字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谈论的热点,但是许多人对策划的理解还有误区。有些人把策划理解为点子,我觉得这需要澄清,点子可以说在商战里是有用的,但点子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可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点子只相当于海滩上灿烂的一颗颗珍珠,虽有价值,但是零散。只有运用策划,相当于用一根线,把点子串起来,使它成为一串美丽的项链,才能闪闪发光。
策划不单纯是CI。
这些年CI大行其道,很多广告公司摇身一变,全部搞CI了。我觉得CI导入中国有极大的实际意义,但不要把它神化,神化以后,企业家们吃了苦头,倒过来会埋怨CI界,好象这些人是骗子,这样不好。CI这个东西我觉得应该回到它本来的意义上去。作为行为科学、公关、CI这些行业,全部是舶来品,从国外引进来的。如果生硬地嫁接在中国企业上,他们的生命力和作用必将是非常有限的。其实很多企业得到的"CI手册"还仅仅停留在VI的层面上。我相信CI热经过两年,它的神秘的光圈消失完以后,中国可以创造出一种真正能融合东西方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精确的东西。只有有了战略策划,同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从而解决了所谓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以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由专业的平面设计公司导入VI识别,这样可能就是一个整体的做法。
策划不能包打天下。
有些人以为,策划可以包揽一切。其实,策划不是可以包打天下的。它涉及到市场调查、广告设计、CI设计制作等专业问题,需要分工协作。我们现在也在寻找一种方式,我们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做上游策划,然后整合很多优秀的公司做中游和下游,然后抓上游带中游牵下游,让大家团结起来能够各展其长,在某一个局部展现自己。
策划不是万能的。
我在中国跑了很多地方,遇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企业的老板对我说,王先生啊,你搞不搞托管公司啊,干脆我把全部财产都交给你托管算了,我给你20%的股份,怎么样?这是一种。另一种,有的老板希望同我紧密合作,希望我来挑大梁,还有一种,当我们提供了策划的思路和方案以后,每一项具体的操作都找到我们,希望我们背着他过河。但是这些事情我是坚决不干的。
我认为,社会分工是明晰的,企业家是企业家,参谋人员是参谋人员,企业家必须具备运作企业的能力,这是策划家所不能代替的。因为,好的策划人才不一定是好的管理人才。如果让我管理一个企业,我可能是个二流的老板。所以,不要把策划人神化。
2.帮老板换“芯片”
很多跟我们合作过的企业家们,包括一些关心我们的人,在心满意足于我们提供的服务之余,常常还不太明白我们的作用和意义。前不久在广东私企商会的一次高层会议上,不少商界巨头“逼”着我这个商会首席顾问为我的职业属性解码。这一“逼”竟逼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论来。我的回答是:企业是鸡,项目是蛋,任何蛋都是鸡下的。策划人不能贪功,也无法贪功。但企业老板在卧榻之旁,为何却允许他人,即我们这些策划人酣睡呢?如果一定要回答你们的话,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工作就是帮你们换“芯片”,我们“孵”你们的脑袋。同样是这个脑袋,同样是这个机制,同样是这些资源,当我们帮你把思路换了以后,你就从电脑的486、586变成了奔腾三、奔腾四,仅此而已。
其实,任何一个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他都是非凡人物,或者说,他本身就具备策划人的素质,就像一个好的导演同时也常常是一个好的编剧一样。他之所以能不断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肯定是把握住了现实中的某种规律。但他们为什么需要我们呢?这是分工协作所使然,亦是信息爆炸、机会风险频生的知识经济所使然。作为企业分外看重的外脑机构,我们之所以能为企业家所倚重,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获得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特权。我们同企业家合作的第一课就是消化企业家。由于我这个特殊的职业,使我常常能够在两三个小时里吸纳和消化企业家用血肉、灵魂数十年打拼出来的精华,再转化为我的能量。
3.消化老板 再造老板
但是也许有人要问:你们凭什么能够消化企业家呢?
首先,要有一套非常独特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强化、发展的。
其次,要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所谓临床经验就是个案对象,没有两位企业家是一样的:南派、北派、国营、民营、国内、国外;有的处于原始积累时期,有的处于灿烂发展时期,有的处于衰亡再生阶段;有的长于公关,有的长于整合,有的长于管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再次,未来是个整合时代,所以要有一套非常科学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要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性思维,变封闭性思维为开放性思维,变量入为出思维为量出为入思维。打个比方,就像一个木桶中有长板,也有短板,一般人的做法都是取长补短。其实恰恰错了,按整合思维,最佳的处理方法是以企业核心能力,即以最长的桶壁为据,到市场上去整合其他的资源,是扬长补短,而不是截长补短。最后保证木桶跟最长的板一般高,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方法论以及具体的操作推进,企业家得到的绝对是满满一桶水。同样的资金,同样的力量,结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花朵。
在王志纲工作室多年的积累中,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案例背后,都可以琢磨出一套相对先进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来。正是这个法宝,既解决了人的有限性,同时又释放了自身的无限性。
消化企业家,再造企业家,也许是我们的工作室在跟市场经济对接时一个鲜明的特点。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也充分体现了财智时代的特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智,没有企业家的长袖善舞等于纸上谈兵。光有财富,没有智慧的加盟,财富也走不远。然而千金易得,一智难求,没有哪一个人和机构是天生的万事通。所以像工作室这样的团队,更注重在理论、思想和文化上的积累,常常去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或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事业。因此,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做一个自选动作的创造者,当这个自选动作创造出来以后,就会把它尽可能无保留地传递给社会,成为标准动作,唤起工农千百万。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很矛盾的选择,这不犯了“教会师傅,饿死徒弟”的忌了吗?我的解释是,这叫“教会徒弟,饿瘪师傅”。只有肚子随时处于饥饿状态,才会去觅食,才会去努力,才会去奋斗,天道酬勤,因此我们常常有幸能沉淀下一些东西,能够不断地有精神产品和精神成果奉献给大家。知识私有易,公有难;秉持后者,我们也获得了一种新的价值。
4.只做工艺品,不生产工业品
中国现在兴起了一股策划热,以至策划无所不在。无论是影视、广告、CI、营销等等方方面面都在讲策划,特别是在南方、在广东很多企业都成立了策划部。在这种情况下面以至于策划人就像国宝大熊猫一样,成了奇货可居的稀缺人才。
任何一个行业兴旺以后,什么人都想往里面挤,难免就有歪嘴和尚把经念歪的时候,这时,大家把帐都算到策划业的头上。所以,鉴于这种危机感,我们所做的任何策划都采取一种非常稳妥、非常谨慎的态度,做不到的绝对不吹牛。因为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中国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和智慧业走出一条比较长久的健康发展之路。
有的时候全国各地来找的客户特别多,但我们推辞掉了大部分,因为的确是没有时间。还有一些外地公司要挂我们的牌子建分站,我们也一个都没有答应。这里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不实事求是,像当初某人一样,一个承包搞成功以后,打算在全中国承包一百家,结果一百家都被拖死了,自己也砸掉了。
所以,对于策划,我怀着一种深切的责任感而认真有加,基于这一点,我们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敢轻易地接业务。我现在给我的工作室定了一个规则,就是有一个比例,80%的服务是“门诊咨询”服务,这样对有作为的企业家非常管用,也不会耗费他更多的钱,咨询后企业家独立操作,既可以有效地锻炼他的队伍,也不会过分地让我们做力不从心的事情。余下的15%,是“局部治疗”,5%是“住院治疗”,或者,“疗养”、“健身”。现在我手里有三四个单,都是很大的,需要长期跟进。对于从头到尾的策划,我们要考虑它对中国有没有起示范效应,有示范效应的我们才比较全面地介入,因为考虑更多的是社会效益。
我们的做法就是“出思路、出整合、出监理”。所谓“出思路”,是出相当于电影剧本一样的东西,确立下来,双方认可,作为指导工作的总纲。所谓“出整合”,是整合社会上各种专业公司,如公关公司、广告公司、CI公司、市场调查公司,然后共同唱我这个本子,从而能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往前走。所谓“出监理”,是当这个项目滚动开了,实现项目循环以后,再派一个相当于红色娘子军里的"洪常青"一样的人,对过程进行一种监理,长期跟进。
尽管我定了这个规则,但是我也知道,但凡一个企业家千里迢迢来找到你,然后把自己的痛苦和困惑全部给你讲完,你给他做出了令人服气的诊断以后,没有哪一个不想来“住院”的。这就导致我们的许多策划都面临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家是慕名而来,千辛万苦找到你,那么你就组织医生来给他查病。第二阶段,双方过招,他把他的症状跟你讲,然后你就跟他谈话,跟他探讨,给他把脉,望闻问切,然后给他开单说你的问题在哪里,他听了以后马上就会跳起来,天哪,你怎么能知道我有这个毛病。第三个阶段,就是要住医院。但是我们不可能对这么多项目长期跟进。
这是给包括我在内的策划人的一个挑战,是继续满足于当专家门诊大夫,还是当院长。如果要把全部都接下来,就面临着要开医院,开医院就面临着要当院长,于是80%的时间是花在管理上,只有20%的时间就像是领导接待日一样,象征性的摸摸脉。策划是绝对不能这么干的,这里不是官僚机构,医院可以采取一种流程化的方式来管理,策划则不行,策划是做工艺品,而不是生产工业品。
附: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策划人?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划人,这应当是每一位从业者和工作室的员工都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多人会就此提出许多不同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今天结合工作室十五年来的实践和经验,谈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优秀的策划人应该像一位合格的记者。
对生活,要保持孩童般的兴趣与好奇,人生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攀登,从而领略沿途美景的一个过程。珠穆朗玛峰是否登顶并不重要,关键是不断攀登的过程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只要一个人每天都像天真的孩童般充满了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前进的动力就永远不会枯竭。
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时还不在于能不能捕捉信息,而是要怎样避免垃圾信息的干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报。记者的核心能力就是能够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加工、整理出有用的信息,再辅以深刻的思考和洞察,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我常说,一个真正成功的记者,不是读新闻学就能造就的,他必须有哲学的头脑,经济学的眼光、史学的知识、社会学的背景,必须关注时代走势,探寻人生哲理。而记者最好的方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集众思,广众益”,形成新的认识,这样才有优势。而对一个优秀的策划人而言,迅速把握和重新定位客户是一种很重要的核心能力,而这就要善于迅速消化客户“内存”。这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自己的网络、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自己的老汤锅过一遍,当你再吐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了,一个站在新的定位系统和座标上的东西了。
几十年来,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就是要买一份当地的地图,通过地图了解这个城市的身高、四肢和面貌;其次,就是买齐当天所有的报纸,通过当地的报纸认识这座城市的话题、近况和氛围;再有就是找当地的特色小吃,通过“嘴尝”解读这座城市的性格、内涵和文化。就像把这座城市当成一位新的朋友,运用工作室特有的望、闻、问、切与眼观、脚量、嘴尝、心想等手法去接触、去认识、去解读。
再就是,文以载道。一名优秀的策划人还要像一位合格的记者那样,不但要有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优美的文笔,记住写文章一定要大气,切忌就事论事。我常说,写大题材的作品,需要你的框架有伸缩能力,使它能够充分发挥,即使超越你的框架但很有启发性的东西也要能装得下去。千万不要削足适履,或扬东海之波以注其杯,把自己的杯子当作容器,漫出来的都不要了,最后只剩下一小杯。要有襟三江而带五湖,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气概,才能挥洒自如。
优秀的策划人应该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资料要坚持史学家的严谨与冷峻。
作为一名策划人,我们经常需要从全盘、全局上对一件事情进行深入地了解,这时对所有的资讯和信息一定要用严谨的、理性的甚至近乎苛刻的态度去审视、筛选和沉淀。然后,再根据掌握的情况为一个企业、一个城市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搜集到的信息经常是多而杂,繁而乱的,如何在多、杂、繁、乱的资讯中整理出正确有用的信息,从而理清脉络,找准命门,为客户提供正确的“解决之道”,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着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辨析。
再者,一位渊博的学者常常是博晓古今,学贯中西,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划人则必须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而学习知识有多种途径,书本只是其中一种,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阅读社会这部大书。二十年后对同一本书的感受会因阅历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因为此时你已经带着一种对社会的深刻感悟。
有人问我,当今新知识层出不穷,你是如何进行知识更新,在工作中保持领先的?我的回答是:一是博览群书,包括书报杂志,主要是浏览;二是与老板交流,凡是能做老板的可以说都是精英,他们多年的功力与积累,都是高度浓缩的知识,这些花无数代价才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都让我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了,再经过双方的碰撞激荡,吐纳出来的东西又是一个极大的提高,这就是教学相长;三是我纵横中国接收到的情报,我们好比是一个中心气象台,散落在各地、各行业的客户就是我们的气象站,使我们能预先得知经济气象的变化,什么西伯利亚寒流、南海热带风暴,我们都可提前知道;四是工作室策划人员还要进行大量专业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们的成果提供给我,团队的知识智慧也是我更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还有,大凡一个成熟的学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优秀的策划人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武器,因为这是你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每一次客户找到工作室,就是要找我们买方向、买信心、买平台,我们常说工作室是盘旋在高空的预警飞机,为客户指明正确的战略方向,但如果我们分析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那么客户根据我们给予的方向走到最后,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同护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如果没有能辨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恐怕唐僧肉早已成了妖魔鬼怪的盘中餐了。
策划是一门复合性的科学、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它的奥妙之处就在于,将单线思维转变成复合思维,将封闭性思维转变成发散性思维,将孤立、静止的思维转变为辨证的、动态的思维、将量入为出的思维转变为量出为入的思维。它就像庖丁解牛的“手术刀”,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优秀的策划人还要像刻苦的学者那样不但要能大胆假设,而且更要小心求证。做策划之前至少要考虑三个前提:老板判断、企业诊断、资源盘存。第一,老板判断。企业的掌门人怎样,是决定策划成败的关键。因为企业家是企业的人格化,企业是企业家的物化。任何一个好的思路、好的策划方案只有在老板领会、吃透、充分沟通并创造性实施和操作的基础上才能变为现实。第二,企业诊断。对企业从哪里来,今天处于什么状态,明天向哪里去要有个明确判断。存在决定意识,出身决定风格,对企业“来龙”的掌控,是对“去脉”设计的前提。第三,资源盘存。企业有哪些资源,除了有形资产,还要注意它有什么无形资产和隐形资源,比如公共关系、优惠政策、上级扶持等特殊优势。这对于一个优秀的策划人来说,不但要考察你的专业能力,更是在检验你的通识水平。也许别人做事强调的是点子、点子、点子,而工作室注重的则是系统、系统、系统;别人用人讲究的是专业,工作室更看重的是通才,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五个“通”字:看通、想通、学通、沟通、做通。要做到“五通”,就是要达到五个方面的能力:观察与分析判断能力、思考与文字表达能力、快速学习能力、沟通和整合能力、执行能力,不仅勤于思还要敏于行。强调“五通”,并不是要排斥专业能力。就像盖一栋房子一样,“五通”是地基,“一专多能”是框架结构。
《红楼梦》中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它所说的就是,在生活点点滴滴的细节里,都蕴含着智慧与学问,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用心体察世界,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学问。不仅要懂得关注,更要善于剖析,善于辨别,久而久之,形成一个优秀策划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丰富的阅历、深厚的理论、睿智的头脑、灵敏的感官、锐利的眼光、奇特的联想、悬河的口才。而当你一旦拥有了科学理性的工作态度和处事哲学后,就可达到“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的境界了。
优秀的策划人还应该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行者。
对未来要充满探险者的挑战欲望和燃烧激情,永远渴望新的高度,永远追求无人涉足的风景。就像西天取经的孙行者那样,经过千山万水,经历千难万险,始终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人生,有人追求平淡一生,有人甘愿残喘余生,我们却选择在不断的攀登中充分燃烧自己,纵然有可能被万丈悬崖抛下,纵然有可能被惊涛骇浪吞噬……,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所理解的幸福是一种感受,生命是一种体验。要用有限的生命体验无限的生活,就要做到尽可能不重复。人生在世,当你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赶快竭尽全力地去做、充分地燃烧自己,去实现它。如果感到原有的活法已经不能充分释放自我,没有兴趣了,就应果断地转移阵地。经历的不断叠加,自身的不断超越,将极大地丰富你的人生。
今天,我们的专业色彩决定了我们永远是登山运动员,志在攀登,决不做山大王。占山为王是商业上的做法。开发出一个模具之后就不断地拷贝,不断地克隆,以扩大规模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而工作室则是攀上一座高山后,绝不留恋于眼前的风景,在广泛告知世人的同时,会去攀登更高的山,迎接新的挑战。
策划这个行业需要这种探险家和登山者的精神。因为你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你要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哪怕最后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策划项目的夭折或者失败,只要我们做到问心无愧,也就释然了。况且,我们的努力还可以转变成精神财富留给后人,让后人少走弯路。因此,对于一个策划人,当你感到有登不完的高山,涉不完的大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说明你没有落伍;当你固步自封,徘徊不前时,不是没有学到东西,就是没有东西可学,这时你该考虑离开这个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