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形式与建筑、排水的关系

一、地面规划的形式

根据小城镇用地的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可将地面规划为平坡、台阶、混合3种形式。一般平原地区的用地规划为平坡式,山区用地规划为台阶式,而丘陵地区则规划成平坡与台阶相间的混合式,河岸用地有时为了客货运输和美化景观,规划为台阶式或低矮台阶式与植被组成平坡式。

1.平坡式(图2 4)

平坡式就是把规划地块处理成一个或几个坡向的整平面。它适用于自然地面坡度不大于2%的平缓地区或虽有3%~5%坡度但占地面积不太大的情况。

2.台阶式

台阶式是由几个标高差较大的不同整平面连接而成。它适用于自然地面坡度大于8%、用地宽度小、建筑物之间的高差在1.5m以上的地块。在台阶连接处一般设置挡土墙或护坡等构筑物。

台地划分及台阶的高度、宽度、长度与用地的使用性质、建筑物使用要求、地形关系图24 平坡式与台阶式平面图

不可分割,而高度、宽度又相互影响。因此,合理划分台地,确定台地的高度、宽度、长度,是山区、丘陵以至部分平原地区竖向规划的关键。

台地的长边宜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台地高度宜在1~3m或以其倍数递增;并与防护工程挡土墙的经济高度、建筑物的立面横向景观线及垂直绿化的要求相适应。台地的宽度在多层住宅或一般公共建筑用地一排建筑约需要20m宽,每增加一排建筑,需增加一个相应的建筑进深与规定的间距。

台地的高度、宽度、长度应结合地形,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应能满足建筑物自身长度、宽度、日照、通风、道路交通、管线敷设、绿化、防护、施工操作、维修、消防等方面的需要。

3.混合式

混合式是平坡式和台阶式的结合。一般适用于丘陵地区,随其地形的起伏规划成平坡与台阶相同的混合式。

二、建筑与地形的竖向关系1.建筑布置的原则

(1)建筑布置应注意结合地形、利用地形,造就丰富错落的建筑形体,合理缩小房屋间距,恰当地组织出入口,节约用地、方便使用。

(2)建筑设计应结合地形条件。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的基地,建筑体量不宜过大过长。

(3)山地、丘陵地区的建筑群布置切忌追求对称、规整和平面形式,应结合地形自由灵活布置。

(4)地形起伏的建筑群布置,应考虑各建筑之间因高程不同形成各自的屋脊、檐口、门窗、阳台、地面等透视关系的秩序感,避免杂乱无章。

2.建筑布置与地形的关系

在山地、丘陵地区的小城镇,建筑布置与地形的关系可分为建筑平行于等高线、与等高线斜交、垂直于等高线以及混合布置。

三、竖向与排水的注意事项1.城市用地的协调

城市用地应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地面排水方式,并与用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

2.城市用地地面排水的规定

(1)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坡度小于0.2%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2)用地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m以上。

(3)用地的规划高程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