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中国水利发展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5242字
- 2021-11-05 19:59:13
全国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概要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水利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直接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十二五”期间,相继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的跨越。“十二五”时期,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全力提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施,水利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水管水得到加强,圆满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规划确定的12项水利目标指标中,有11项超额或如期完成,1项基本完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作为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领域,要集中力量补短板、破瓶颈,着力增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总体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党全社会加快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五年。从水利来讲,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落实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有效破解新老水问题、构建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健全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提高民生水利发展水平,着力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提高水利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二是坚持并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强用水需求侧管理,加快转变用水方式,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坚持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四是坚持江河流域系统治理,统筹兼顾、综合施治,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效提升河湖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五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水治理制度体系。
二、“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国家水安全保障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重点防洪保护区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城市防洪防涝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经治理的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主要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重点区域和城乡抗旱能力明显增强。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年供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m3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3%和2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新增供水能力270亿m3,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大幅提高。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任务。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新增农村水电装机600万kW。
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得到全面加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7万km2,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水利改革管理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权水市场初步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依法治水管水全面强化,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三、“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第一,落实双控行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总量控制方面,加快推进江河水量分配,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建立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以及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形成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的倒逼机制。在强度控制方面,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健全取水计量、水质监测和供用耗排监控体系,全面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大力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在政策支撑方面,大力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健全节水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节水财税优惠政策,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建立节奖超罚的长效机制。
第二,统筹当前长远,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补短板、增后劲,强基础、利长远,促发展、惠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不断增强水利公共产品供给和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实施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推进东北三江治理、进一步治淮、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骨干工程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等控制性枢纽建设,新开工黄河古贤、陕西东庄等一批骨干控制性工程,进一步提高洪水调控能力。着力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四川李家岩、贵州黄家湾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水源战略储备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用水需求,增强城乡供水保障和应急能力。推动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立足节水优先、环保治污、提效控需,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提水工程,疏通水资源调控动脉,分类解决好工程性和资源性缺水问题。
第三,立足普惠共享,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坚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聚焦中西部贫困地区,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已建工程进行配套、改造、升级、联网,健全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紧紧围绕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全面推进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兴修,加快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在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方面,继续抓好江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强重点易涝区治理,积极开展重点蓄滞洪区建设,推进重点海堤达标建设,构建更为完善的防洪防涝防潮体系。
第四,强化系统整治,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加快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积极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格局,坚持恢复自然连通与人工连通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水网工程,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推进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坚持以流域为单元,结合国土江河综合整治项目,创新江河湖库治理模式,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河湖绿色生态廊道,打造安全型、生态型河流。优化江河湖库水系调度机制,统筹考虑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目标,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调出调入区关系,按照兴利服从防洪、区域服从流域、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科学制定调度方案,优化水库群联合调度,充分发挥江河湖库水系的综合效益。
第五,坚持绿色发展,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优先、生态优先,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以水源涵养为根本,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水电,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大力开展城乡水生态文明创建,健全水利风景区动态监管体系。以水域保护为基础,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江河湖泊和城乡水环境治理,落实河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积极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退渔还湖,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岸线格局。以生态修复为抓手,加快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加强华北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采补平衡。抓好生态脆弱河流治理,有序推动河湖休养生息。
第六,围绕精准脱贫,打好水利扶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水利改革发展的倾斜支持力度。抓好六大重点。紧紧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溉保障、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农村水电开发,补齐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要把革命老区水利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领域,加快改善当地发展条件。落实五项机制。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建立健全水利扶贫需求调查、项目储备、投资倾斜、统计分析、工作考核等机制,切实做到扶持目标精准、项目安排精准、扶贫效果精准。强化四项支持。从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精准发力,全方位加大水利扶贫力度,优先安排实施贫困地区急需的水利项目,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水利技术、管理和服务能力。
第七,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强化城市水利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加快城市水利发展的基本遵循。高度重视近年来城市内涝日益严重问题,结合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科学确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统筹城市蓄水设施、排水管网、排涝泵站、堤防护岸建设,不断健全城市防洪排涝减灾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高度重视城市发展带来的供水压力,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作为确定城市规模的重要指标,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规划、管理和保护,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和重大城镇供水工程,搞好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注重城市水循环利用,开展城市节水综合改造示范,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高度重视城市宜居环境建设,把划定水域保护范围摆在控制城市开发强度的首要位置,着力维护城市水系完整性,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修复城市山体、河湖、湿地生态功能;严格城市水功能区管理,加大截污控源、雨污分流、清淤保洁和岸线整治力度,努力把城市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家园。
第八,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健全水治理体系。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在转变水行政管理职能方面,研究制定政府水行政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进投资项目涉水行政审批事项分类合并实施,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水利投融资机制方面,加大各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用足用好开发性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改革方面,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类建立有利于节水增效、有利于工程运行、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水价合理形成机制。搞好用水权初始分配,稳步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积极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在河湖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坚持建管并重,完善水利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强化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积极推广“河长制”河湖管理模式,分类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第九,夯实发展基础,推进依法治水科技兴水。深入推进水法治建设和水利科技创新,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与科技支撑。以法治为引领,加快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水利立法进程,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和依法行政,有效化解水事矛盾纠纷,把水利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以规划为龙头,加快完善国家、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统筹规划水利重点任务、工程布局、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着力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以科技为驱动,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深化水利科研院所改革,加强水利智库建设,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抓好水利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高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普及推广,不断提高水利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和水利科技贡献率。
附表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注 1.指标带()为5年平均值,带[]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指标包括COD、氨氮两项。
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采用2010年不变价计算。
乔建华 周智伟 马 越 孙凌凯 执笔
汪安南 高敏凤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