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第一章 河流水系

黄壁庄水库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系的滹沱河干流上,地处太行山东部的丘陵区,上游群山环抱,下游是冲积平原。因黄壁庄水库紧邻古中山国,而又名 “中山湖”。

海河水系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内蒙古高原南缘,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八省 (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总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3.3%,其中山区约占54.1%,平原占45.9%,人口7000多万人,耕地1.8亿亩。海河干流是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5大水系的入海通道,同时兼有排涝、蓄水、供水、航运、旅游和环境保护等综合功能。

子牙河又名沿河,是海河水系西南支,系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有南北两源:北源为滹沱河,出山西省五台山,沿途接纳牧马河、清水河、冶河等,至黄壁庄出太行山流入平原;南源为滏阳河,出太行东侧,上源支流众多,进入平原后,东行至艾辛庄附近,有老漳河挟小漳河汇入,形成滏阳河干流,流至献县臧家桥与滹沱河汇合后称子牙河。子牙河干流河长175千米,于天津大红桥与北运河汇流后入海河干流,地跨山西、河北、天津3省 (直辖市)8个地区71个县 (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减轻水患,在献县以下辟子牙新河,经天津市北大港注入渤海。

第一节 干流——滹沱河

滹沱河是一条古老的天然河道,历史久远,名称多异。滹沱河古又作虖池 (音同 “呼驼”)或滹池,《礼记》中称其为 “恶池”或 “霍池”,《周礼》称 “厚池”。《山海经》云:“泰戏之山滹沱之水出焉,尺波寸浪,波涛汹涌,故谓滹沱河矣。”战国时称 “呼沦水”(呼池水)。秦称 “厚池河”。《史记》称 “滹沱”,也称 “亚沦”。东汉称 “滹沱河”。《水经注》称 “滹沱”。曹魏称 “呼沱河”。西晋称 “滹沱河”。北魏曾一度改称 “清宁河”。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五台山北麓的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孤山水库以上称孤山河,以下始称滹沱河。滹沱河干流自孤山水库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的代县、原平及忻州市,在忻口受阻,急转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在盂县活川口下游进入河北省平山县,经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后流出山区,在石家庄市区穿京广铁路,经正定、藁城、无极、深泽入衡水市,途经安平、饶阳等地,在饶阳县大齐村进入献县泛区,东流至献县枢纽与滏阳河及滏阳新河汇流入子牙新河。滹沱河干流河道全长605千米,其中山西省境内河长319千米,河北省境内河长286千米。

海河流域图

一、河道状况

滹沱河干流以泥沙多、善冲、善淤、善徙而闻名全省乃至于北方。它既是河北平原的缔造者之一,长期哺育了沿河人民,又在中下游不断决溢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滹沱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5′~116°6′,北纬37°27′~39°25′。上游山高谷深,流域界限分明,北界大清河流域,西依云中山与汾河分水,南沿太行山与滏阳河诸支流相邻。汇入滹沱河的支流有72条之多,其中流域面积在100~1000平方千米的有52条。干流左岸主要有峨河、峪口河、清水河、营里河、卸甲河、柳林河、文都河、郭苏河、南甸河;干流右岸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南坪河、龙华河、乌河、冶河。各支流呈羽状排列,主要集中在黄壁庄以上。支流以冶河最大,清水河次之。各支流均以干流为主轴,从两岸交互流入。支流分布在岗南水库以上呈羽状,黄壁庄水库以上为扇形,进入平原则呈带状。由于各支流分布呈肋枝状,故俗称 “滹沱河有72肋枝河”。各支流除周汉河地处平原,其他支流都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子牙河流域图

滹沱河水系示意图

滹沱河所处区域图

流域内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最高山峰五台山海拔高程3058米,最低处献县子牙新河进洪闸闸底高程7.0米。西部地处山西高原东缘山地和盆地,地势高,黄土分布较厚;中部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矿;东部为平原。流域内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重。流经山区、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86%,河流总落差达1800余米。山西省夏县瑶池以上为上游,沿五台山向西南流淌于带状盆地中,河槽宽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缓慢;瑶池至河北省平山县岗南水库为中游,流经太行山区,河谷深切呈 V形谷,宽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东冶至王母属山区地形,王母至黄壁庄属丘陵地形;黄壁庄水库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道宽阔(最宽可达6000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渐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两岸筑有堤防。

流域上游山势巍峨,山峦重叠,地形崎岖复杂。自五台县神喜穿太行山峡谷东行,河道弯曲。地貌以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河谷相互交错,在地形地貌上独具特点。基岩山区,海拔高程在1500米左右,为构造运动长期隆起区,侵蚀和剥蚀作用剧烈,山势陡峻,山体突出,山体岩性大部为花岗岩、片麻岩、灰岩、砂岩和少量石英岩、云母岩等,有丰富的岩溶裂隙水。娘子关与威州一带,分布着大量泉群,20世纪60—70年代,娘子关泉群多年平均泉流量13.5立方米每秒,地下水丰富,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复杂。山前黄土丘陵区,为山地与平原间的过渡带,近山坡处冲沟发育,但因河道滚动,河谷深切,往往形成高出河床数十米的古阶地。现代地形亦受冲沟切割,形成许多倾向河谷中心平行的长梁状丘陵地形。河谷冲积平原区,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为宽阔平坦的漫滩,属河谷冲积平原。沿河两岸普遍有一级阶地分布,高出河谷2~3米,面积广阔。

滹沱河

出山以后,黄壁庄以下河道摆动在自石家庄至辛集一带的大冲积扇上,地貌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系滹沱河沉积而成,分为山麓平原、倾斜平原及低冲积平原三个较大的地貌单元。山麓平原位于西部、太行山东侧,东至藁城与倾斜平原连接,海拔高程为90~45米,坡度平均为1/850,系山洪及第四纪洪积物堆积而成。倾斜平原西接山麓平原,东部以安平、深县、辛集一线与低冲积平原相临,倾斜平原实为现代冲积扇的交接洼地,冲积扇的主轴在藁城、晋县、辛集旧城及深县,基本上是东西向,海拔高程为45~30米,坡度为1/2000~1/4000,由黄土性洪积冲积物堆积而成。低冲积平原位于东部,系滹沱河近代冲积而成,曾与黄河交错沉积,海拔高程多为30~18米,坡度为1/4000~1/6000。

滹沱河自黄壁庄以下,境内有堤防的河段长100余千米。两岸堤防总长142.63千米,两堤之间的堤距4~7千米,最宽达8千米。河床为复式河槽,河道面积为53.82万亩。当滹沱河发生较大洪水时,由于宽阔槽储蓄洪水,具有明显的削减洪峰作用。但是,也因河槽宽浅平缓,处于堆积状态,造成河床逐年抬高,部分滩面已高于地面。

流域内水利事业发展较早。据史料记载,远在东汉时期就开滹沱河蒲吾渠,可通漕船。唐朝时建成太白渠、大唐渠,引河水灌田。北宋天圣年间,曾修筑曹马口堤防。元、明时期,多次 “发丁夫滩治滹沱”。清朝时则大量兴办水利营田、修筑堤防,以障滹沱。民国时期,沿河建成兴民、大同、灵正、源泉四处万亩灌区。

1949年后,开始对滹沱河进行全面规划和治理。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在山区先后修建了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和一批中小型水库,在平原疏浚河道,加固堤岸,巩固河槽,在下游献县泛区开挖行洪道。1966年后,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修筑、加固北堤和南堤,干流黄壁庄以下规划实施1600米宽治导线整治工程。通过开挖引河,修建丁坝、堵坝、柳坝、导流排、护坡等控导工程和险工防护工程,使河床大体上趋于稳定。20世纪80—90年代,经过对水库、堤坝除险加固、险工治理、河道清障、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进一步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2002年编制完成的 《子牙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对滹沱河流域部分防洪工程标准进行了重新规划,其后逐年按规划实施。截至2013年,建成岗南、黄壁庄2座大型水库,下观、石板、张河湾3座中型水库,80座小型水库,总库容近30.9亿立方米;兴建万亩灌区13处,灌溉面积12.8万公顷;筑堤防242.63千米,修护村护岸坝380道,建桥、闸、涵62座;修水电站85座,总装机7.85万千瓦。

滹沱河河道变迁示意图

二、河道变迁

滹沱河源于山西,归于河北,水性湍悍,土疏善崩,壅决无常,迁徙靡定。上流虽设堤防,但也经常淤漫。在山区穿行峡谷,因囿于地形,很少变动;进入平原则改道频繁。

商周时期,滹沱河河道在藁城以上同今河道,在藁城北纳入西北来的滋水 (今磁河),往东至晋县北纳入西北来的沙水 (今沙河),又往东经西河庄南、南王庄南,于刘屯附近入黄河。有学者认为,黄河早期都是经河北平原入海。因此可知,今海河水系中大清河系及其以南各水都曾流入黄河,属黄河水系。

自周末期至西汉中期,海河平原水系随着黄河的迁徙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周定王五年 (公元前602年)的河徙,西汉元光三年 (公元前132年)的河徙等。每一次河徙都造成一定的后果,海河水系的下游及其入海之道随之不断南移,留下来的下游入海河道,就变为它的支流入海路线,海河平原水系也逐步由众流归一的局面变成分流入海的局面。

公元1—6世纪,随着黄河逐渐向南改道,海河平原上的水系又逐渐由分流入海,向众流归一发展,滹沱河逐渐纳入海河水系。东汉以后,唐代至宋初,滹沱河正干扰潴龙河及大清河,尚未与滏阳河发生关系。三国时汉献帝建安九年 (204年),曹操用筑堰、开渠引洪的方式,使洪水脱离黄河水系,纳入了海河水系的滹沱河系统。建安十一年 (206年),曹操又在下游组织开凿平虏渠,与滹沱河会合后,称清河。至此,沟通了海河平原上两大水系,为海河水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地貌基础。直至东西晋、北魏、隋、唐,滹沱河成为主流。宋初之后,滹沱河的中下游逐渐南移至深州、武强一线。因此,滹沱河在深州一带为患最大。北宋后期,滹沱河基本沿正定至深州一线东行。

金代滹沱河的行径大体行北宋道,自晋县往东,过束鹿,行安平、饶阳南东去。

元时,滹沱河自藁城而东,经晋县北、束鹿北、深泽南出境。元后期至明代,河道则南移到冀县、衡水一线。自此,滹沱河与滏阳河的关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

明清时期,滹沱河中下游汛前常呈干河,河槽淤积,以致常常改道。由于改道频繁和琐碎,其改道的精确路线亦很难划分。又因滹沱河的冲积扇地形是西南高而东北低,由正定经藁城、晋县、束鹿至冀县、衡水一线,正向西南,沿着冲积扇之脊行走。因此,造成了改道频繁的明显特点。其中晋县和束鹿境内变动最多。据不完全统计,从1518—1794年的276年中,滹沱河在晋县境内改道23次,平均12年一次。而清代顺治到乾隆的百余年间,滹沱河在束鹿段变动25次,平均约4年一次。

清光绪七年 (1881年)迄今,滹沱河一直行现道而无大变。

三、河道特征

滹沱河流域内,崇山峻岭,低谷盆地,山、丘、川各种自然地形分布其间,从西部海拔2281米的驼梁,至海拔高程约百米左右的黄壁庄出山口,基流充沛,河床切割明显,纵坡陡,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非常适宜修建水力发电站。

滹沱河干流在今山西省定襄县东冶镇以上流经长达210千米的带状黄土盆地,河槽宽浅,坡度平缓,洪水时河槽无定,枯水时水流散乱,沙洲、浅滩罗列。自东冶镇以下始转入太行山峡谷,河道沿山寻道,蜿蜒曲行,东南流入平山县境。自猴刎经大坪、杨家桥、店头、小觉、十里坪、下西峪、唐家沟等8个乡镇入岗南水库。又经东岗南、大吾、中石殿、两河等乡镇入黄壁庄水库。自黄壁庄水库坝下入灵寿县境,由忽冻村南,东南流至同下出境入正定界。经胡村、大孙村、南关、塔子口至大丰屯入藁城县境。然后穿过藁城县中部向东北,沿无极、晋县边界,经郝庄、辛庄、两河、龙泉固,从堤北入深泽县境。经耿庄、赵八、西河、城关、高庙,至枣营,入衡水市安平县境。

滹沱河从猴刎东南流绕弓形大湾至讲里,段长约20千米,河宽180~200米,纵坡1/220,河床为卵石及砾石构成。两岸峭壁对峙,岩石多石灰岩、页岩。右岸有蒿田河汇入。由讲里曲行经小觉、郄家庄绕S形大弯至秘家会,段长18千米,河谷宽约200~400米,纵坡1/260,河床为卵石及砾石构成兼有少量粗砂,沿岸滩地、岗地较多。两岸岩石多为片麻岩,左岸有营里河、卸甲河汇入。秘家会以下,山势渐低,河谷开阔,至下槐入岗南水库,段长约15千米,河宽350~400米,纵坡1/340,河床为卵石及砾石兼有泥沙组成。自岗南水库坝下至黄壁庄水库区间,河宽为200~1000米,两岸为低山丘陵,河床为卵石、砾石兼有细砂层,且有浅滩沙洲,纵坡为1/460。其间温塘河、南甸河、冶河分别由两岸汇入。黄壁庄坝下至京广铁路桥,河床开宽,宽达6~7千米,河床为粗砂组成。松阳河、渭水河、太平河分别从左右岸汇入。铁路桥以下至龙泉固,河床为细砂组成,河宽3千米左右,左岸有周汉河汇入。深泽境内河宽不足1千米,河床为细砂兼有淤泥。黄壁庄至北中山段河道纵坡1/1500~1/2310,北中山以下1/2810左右。

滹沱河流域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85%以上,植被较差,森林覆盖率低。山区大部分岩石裸露,丘陵冲沟密布,调蓄能力很差。因此,部分支流洪水过程常呈陡涨陡落的尖瘦状,只有森林较多的支流及滹沱河干流的洪水涨落比较平缓,并呈复峰状。又因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奔流而下,黄壁庄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960万吨,侵蚀模数为2000吨每平方千米每年,多年平均含沙量10.4千克每立方米,1956年含沙量142千克每立方米,是多年的最大值。据统计,1958—1964年,仅晋县以上坍塌河岸耕地约9000亩,1963年洪水使灵寿县东合村及藁城县西四公村塌岸超过500米,深泽乘马、无极牛辛庄均被洪水冲走一半。到20世纪80年代末,河岸线已超出1963年河岸线300米。

四、航运

滹沱河原本常年流水,既有河患之苦,亦有舟楫之利,航运事业发展较早。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常山滹沱涨河,蒲吾渠通漕船”。“东汉建初三年 (公元78年),罢常山滹沱石臼河漕”。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 (586年),修寺所需木料,均砍伐于灵寿县东岗原始森林,并由灵寿渭水河漂流至滹沱河,漕运至正定南关码头上岸。民国时期,据1930年河北实业公报刊载,当时滹沱河沿河船舶约有500余只,多系泊船及小槽船,往来于正定之高家营、深泽之乘马、饶阳之吕汉、献县之新河口闸。平时泊船至南家营止,再上行则水浅不行。高家营距石家庄仅十余里,石家庄货物多自此上下。上行船只多载杂货,下行货物以棉花、煤炭为大宗。由于河水稍大,沿河船舶营业尚属发达,在1937年以前,滹沱河均能按季节通航。自正定铁路桥至河口长167千米,由柳林铺至吕汉138千米,每当汛后流量较大时,可通行15吨级民船,吕汉以下可通行100吨级民船。平水时藁城至吕汉102千米,仍可通行15吨级的民船,但藁城以上至高家营仅可通行6吨之排子船,一般枯水期仅吕汉以下河道整齐尚可通航较小船只。

自石德铁路修筑之后,滹沱河航运日渐衰退;又加上游沿河中小型水利工程广泛发展,水量减少。从1948年后,下游河道淤积日趋严重,河槽变化较多,航运更加困难。1953年河道勘察时,仅见少数载重六七吨之排子船来往于藁城至深泽、安平及饶阳一带,输送煤炭和杂货,重船吃水约0.3~0.4米,船无桅杆,甚为轻便。当时滹沱河内尚有此等船共101只,总载重量450吨。自1958年在上游修建岗南、黄壁庄两大水库之后,河患减少,航运亦随之衰落。1963年大水后,只有少量小渔船来往于藁城、深泽之间。至1965年大旱,河道断流,航运、渔船相继消失。

第二节 滹沱河主要支流

滹沱河流域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冶河、清水河、牧马河、乌河及云中河等5条支流。流域面积在100~1000平方千米之间的河流有16条,其中山西省境内有13条,河北省境内有3条。

(1)蒿田河。发源于山西盂县下响罗村,自西向东流,于店头入滹沱河。流域面积288平方千米,河源高程1729米。

(2)营里河。发源于平山县东沙岭,自北南流,于清水口入滹沱河。流域面积250平方千米,河长36千米,流域平均宽6.9千米,河源高程1930米。

(3)湾子河。又叫扶峪沟,源于平山三贫阳坡,自南向北流,至小觉村西入滹沱河。流域面积49.1平方千米,河长13千米,河源高程1023米。

(4)卸甲河。源于平山后大地,自北南流,河道蜿蜒曲折,至郄家庄入滹沱河。流域面积336平方千米,河源高程2194米,河长60千米。

(5)柳林河。发源于平山骆驼峰,西南流,至建都口入滹沱河。流域面积186平方千米,河道弯曲,支流较少,河源高程1423米。

(6)险溢河。发源于山西石灰沟,东北流,于曹家庄入岗南水库。流域面积425平方千米,有支流6条。河长62.4千米,河源高程1243米。

(7)文都河。发源于平山碾盘,于沙湾入岗南水库。河道坡陡流急,有上冲下淤现象。

(8)古月河。发源于平山沿沟,于古月入岗南水库。流域面积32.2平方千米,河长12.2千米,河源高程780米,河底平均纵坡5.16‰。

(9)甘秋河。发源于平山观南庄,至小米峪入岗南水库。流域面积43.8平方千米,河源高程765米,河长15.4千米。

(10)缑家庄沟。源于平山草房,于苏家庄汇郭苏河后入岗南水库。流域面积20.3平方千米,河长10.2千米。

(11)郭苏河。源于平山两界峰,自北向南流,至苏家庄入岗南水库。流域面积167平方千米,有较大支沟7条。河源高程1040米,河长30千米。

(12)温塘河。源于平山玉皇阁,于霍宾台入岗南水库调节池。流域面积39.7平方千米,河长18.5千米。

(13)南甸河。发源于平山王母观山湾子村,自北南流,至郭村附近入滹沱河。流域面积274平方千米。上游支沟繁多,山势平担;下游河槽均系细砂组成,河槽宽浅,河流高程907米,河长30千米。

(14)冶河。古称绵蔓水,为滹沱河最大支流。流域面积6400平方千米,位于滹沱河流域西南部。冶河在井陉县北横口以上分为两支,一曰甘陶河,二曰绵河。上游均在山西境内。绵河在娘子关以上又分为两支,各源于山西省寿阳县及盂县境内。绵河由山西平定县娘子关向东北流,至地都入井陉县境。经南峪、张家洼、乏驴岭、蔡庄、教场、城关,至庄旺折东南流,经仇西河、北张村,至北横口与西南来之甘陶河相汇。甘陶河源于昔阳县窑上,蜿蜒峡谷之中,其上游称松溪河,入河北井陉改名甘陶河,至北横口与绵河相汇后称冶河。甘陶河流域面积2564平方千米,河长128千米。其中昔阳境内84千米。冶河东北流,经长岗,至井陉接受金良河水,经岩峰、段庄、威州、东西元村、孙庄、南防口,至北防口纳小作河。经七亩、杨西冶、东岗上,至南贾壁汇入滹沱河,河长187千米。冶河的各支流及其参数见表1 1。

冶河水系示意图

表1 1冶河各支流河长、流域面积表

续表

(15)松阳河。源于灵寿县东柳家庄,于胡庄西入滹沱河,河长23.4千米,流域面积142平方千米,河源高程238米。

(16)渭水河。源于灵寿县马家庄,于木佛入滹沱河,河长32千米,流域面积91平方千米。

(17)太平河。流域面积109平方千米,源于获鹿县水峪西北,至北新城入石家庄市郊区,经康庄,至田庄村北与古运河相汇,经石津总干赵陵铺泄水闸入滹沱河。河源高程632米,河长21.2千米。

冶河上游景色

(18)周汉河。位居平原,源于正定西汉村,由西汉河与周河汇合而成,下流称柏棠河,又叫清水河,东流入护城河,经西关,折南关木厂、顺城关、朱河,至固营与支流许固排水相汇,至黄庄入藁城,名只照河,经九门,至只照入滹沱河。河道长39千米,流域面积275平方千米。

第三节 治理沿革

滹沱河流域在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没有正规的防洪和供水工程。现状的防洪和供水工程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个阶段的大规模治理逐步形成的。第一阶段为1949—1963年,以水库和灌区建设为主;第二阶段为1963—1979年,以河道治理为主;第三阶段为1980年至今,以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综合整治为主。

一、第一阶段 (1949—1963年)

1957年11月,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提出了 《海河流域规划 (草案)》。该规划涉及滹沱河流域主要是安排建设大型水库和大型灌区。

20世纪50年代末,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开工兴建,两座大型水库是防洪的骨干工程,承担着保护下游石家庄市以及华北平原、京广铁路等的防洪安全任务,同时还兼顾着供水和灌溉任务。水库建成后,石津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7年的33.3万亩扩建至383万亩。

1959年,献县泛区行洪道开挖,设计标准5年一遇,设计流量400立方米每秒。

从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陆续在山西境内滹沱河干支流上兴建了大量的中、小型水库,其中济胜桥以上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7839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249平方千米;小型水库54座,总库容6633.8万立方米。同时在干支流主要河段上修建了一些堤防。

二、第二阶段 (1963—1979年)

“63·8”洪水后,1966年11月水利电力部海河勘测设计院提出了 《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该规划提出了 “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防洪方针。规划确定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以下河段按1963年型洪水安排治理,开挖、扩大中、下游行洪河道,整治蓄滞洪区。

自1967年开始对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以下河道进行了整治,加固了北大堤,其后又实施了外展南堤、险工防护工程等。

三、第三阶段 (1980年至今)

1980年,海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流域内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开始编制 《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规划工作于1986年基本完成,国务院以国函 〔1993〕156号批复。

1.供水工程

1992—1994年,峨河无调节调水工程建设。1995—1997年,对界河铺闸坝工程进行了改造,增加调蓄库容500万立方米。2009年,坪上应急引水工程建成,自滹沱河的支流清水河引水,向定襄县、忻府区和原平市的供水,近期年设计引水3500万立方米。

1993—1998年,岗黄水库向石家庄市供水工程和向西柏坡电厂供水工程相继建成,年供水量1.93亿立方米。

2008年,横跨滹沱河流域的南水北调中线石家庄段建成,中线石家庄段全长123千米。控制面积6718平方千米,覆盖石家庄市整个平原区,供水目标包括市区、开发区、窦妪工业区和辛集、藁城、晋州、正定、赵县等13个县级城镇。

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成,2008年、2010年两次从岗南、黄壁庄水库引水3.6亿立方米向北京供水。

2.灌溉工程

截至2010年,滹沱河流域内山西省有26处大、中型灌区,设计总灌溉面积150.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0.56万亩;河北省有8处大中型灌区,设计总灌溉面积149.3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7.16万亩。

3.防洪工程

石家庄市区滹沱河段整治风光

“96·8”洪水后,山西省对滹沱河干流下茹越水库—济胜桥下游刘家庄一带,长约160千米河道内重点河段按20年一遇标准进行了整治,修筑堤防162.3千米,堤岸防护工程98处,控导工程104处,穿堤建筑物184座,护岸护堤林带长150.6千米。河北省对黄壁庄以下河段的重点工程实施了治理,滹沱河南北大堤复堤83千米、堤防灌浆及防渗处理61.6千米、治理险工27.6千米、修复丁坝43条、护滩4千米、泛区行洪道左右埝复堤66.4千米。

1999—2006年对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除险加固后岗南水库的防洪库容为9.17亿立方米,总库容为17.04亿立方米;黄壁庄水库的防洪库容为7.37亿立方米,总库容为12.1亿立方米,两水库已满足500年一遇设计和10000年一遇校核标准。

截至2010年,对流域内的全部大中型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

4.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2000年以来,流域内部分城镇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结合防洪工程建设,对河道生态环境与景观进行开发治理与保护。山西省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对城区附近的滹沱河进行了河道综合治理、忻州市、昔阳县、阳泉市分别对南云中河、松溪河、桃河进行了整合治理;河北省井陉县、平山县分别对金良河、冶河进行了整合治理;石家庄市对城区段滹沱河进行了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