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对策措施

根据洈水水库水源地特点和保护管理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5.1 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

针对洈水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点源、面源、内源等各类污染源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对直接进入保护区的污染源采取分流、截污及入河、入渗控制等工程措施,阻隔污染物直接进入水源地水体。

(1)点源污染控制。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活动。取缔一级保护区内的农家乐1处,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无关的建筑物(旅游码头)停止运营,增加水源地环保巡查频次。

限期治理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现有影响城镇供水水源水质的污染源,确保供水水源水质。

(2)面源污染控制。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活动,包括人工养殖、放养禽畜、种植、网箱养殖和从事一切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全面完成本区内退田还林的工作,确保没有任何农业生产行为。

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取缔渔业养殖。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提倡用生态肥料替代部分化肥,改变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鼓励农业向保护区外围扩展。

(3)内源污染控制。洈水水库某些库汊盲目追求渔业经济效益,实行投肥养殖,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涉及渔业养殖的库汊有4处,面积共约90hm2,饵料的残留物及鱼类的排泄物都会给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水库大水面养殖面积达30km2以上,由于鱼类群落结构不够合理,食物链结构失衡,水体沉水植被及小型浮游生物、贝类被严重破坏,整个水库水生态系统自净、修复能力降低。从保护水源地的角度出发,洈水工程管理局应收回水面管理权,集中管理,合理放养,坚决取缔投肥养殖。

5.2 加强水库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

通过采取生物和生态工程技术,对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的周边湿地、环库岸生态和植被进行修复和保护,营造水源地良性生态系统。对于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采取隔离防护及综合整治工程方案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有针对性地在主要入库支流、水库周边及湖库内建设生态防护工程,通过生物净化作用改善入水库支流和水库水质。通过对支流河岸的整治、基底修复,种植对土壤、气候适宜的水生、陆生植物,构成绿化隔离带,维护河流良性生态系统,兼顾景观美化。对水库水源地周边生态破坏较重区域,结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物隔离工程建设,在水库周边建立生态屏障,减少农田径流等面源对水库水体的污染,减轻波浪的冲刷影响,减缓周边水土流失。对水源地周边的自然滩地和湿地选择合适的生物物种进行培育,为水生和两栖生物等提供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

5.3 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洈水水库目前没有水质自动监测点,需在整个水源地保护区新建一套自动化水质监测系统,以便及时掌握水库的水质动态。拟在取水口附近、一级保护区进口断面、桃花岛附近、太阳岛附近、水库西南角设立5个自动监测断面。中心站纳入湖北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统一建设。

5.4 加强标示与警告设施建设

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设立界标54块、交通警示牌5块、宣传牌372块,用于向库区居民及旅游人群传递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和信息,以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5.5 加强水库水源地保护宣传

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类宣传册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库水源地保护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使全社会意识到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氛围,使水库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重点宣传节约用水、清洁生产、科学施肥、乡村环境整治和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等。

(本文发表于《湖北水利》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