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艺术的起源与美的追寻

▎艺术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画坛的乱象,确实让不分老少的画家们浮现许多问号。所有人都在问:以目前的标准来说,我们究竟可以依据什么价值评价一幅画?我们还有一套稳固扎实的基本原则,让艺术教学有所依循吗?到底,艺术正在日渐堕落,还是正透过一些崭新概念而重现活力呢?

看来,画家现在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先搞清楚艺术究竟是什么,并为自己的创意开辟出一条道路,再全心全意朝向个人目标前进。画家必须明白,除了个人主观见解外,艺术不再受理论所束缚。换句话说,艺术不能再依照既定规范的方法与实务来分类。现在,艺术正在为本身的成长而付出代价。艺术终于敞开大门,以前所未见的方式,接受个人创意。

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个人表现的广泛工具。

现在,如果我们决定要成为专业画家,我们就必须将艺术本身的范畴扩大,把各种创意的表现形式都包含在内。艺术不再像以往那样,受限于绘画与雕塑的传统形式,而必须成为人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不管现在或未来,艺术都与我们同在。举凡建筑、制陶、工业设计、编织和织品皆为艺术,都是跟新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一种表现工具。

我们要赶紧破除“艺术是某种主义或教派”这种概念。这种事存在于一个完整概念之内,但却只是整个艺术发展运动中的某些面向。当我们能够理解艺术其实是人类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我们只要回顾过往就会发现,早在人类智慧发展初期,艺术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在世上所有人种中,都找得到艺术的印记。艺术是人类努力创造更美好世界,并以不同形式将美融入生活的一种表现。它是一股创造力,因此自然会跟人们当下的情况与境遇互相呼应。目前如火如荼展开的艺术改革,就是这个时期人们对于各种传统思维普遍感到厌恶的合理结果。

现在,国家和政治面临的种种危机,说穿了就是人们为了争取个人自由和表达自由所做的奋斗。因此,艺术随着时代演进,让画家获得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更多的表现自由,当然事出有因,绝非巧合。

▎捕捉美是一种挑战

一直以来,“滥用自由”这种危险始终存在。从艺术方面来说,这表示没有知识或没有能力的人,跟技巧高超者获得同样的自由。其实,自由的前提是:个人在道德和社会上负起责任,凡是做坏事对社会不利者,就是不负责任。然而,艺术界新发现的自由,却让创意这个钟摆摆幅过大。有些人自称为画家,却连一点艺术基本功也没有。古代大师要是看到我们现在大言不惭的“艺术”,肯定会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

这种良莠不齐的情况让优秀画家深感绝望。尽管如此,目前的状况还是比一切毫无改变要健康得多。艺术不能也不应该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我们不必担心艺术有凋亡之虞,会凋亡的只有艺术形式。一切的混乱终将归于平静,艺术界会重新恢复秩序,具有确切价值的新概念将在各地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与其丢弃以往所有的概念和常规,倒不如好好从这些概念和常规中,找出对当今有用之物。这时我们该做的是,汇整以往收集的庞杂知识,将这些知识跟较新的概念整合,再与日后出现的概念结合。我们要利用科学探索的方法,让艺术获益。科学家不会贸然丢弃某个理论,除非那个理论经证实有误或毫无价值。只因为过去不是现在的一部分就谴责过去,那就跟坚信传统而墨守成规一样,都犯了目光短浅的毛病。同样,忽视新的真理,不把它们囊括到我们的知识宝库里,也是目光短浅之举。虽然有些艺术形式会过时,但是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基础知识也有过时之虞。

我们何不把艺术当成一条贯穿古今的河流?这条河流的湍湍河水有部分已经流过我们身边,有部分正在经过,还有一大部分尚未流至。我们可以把每幅画当成是这条艺术之河中的一瓢水,它映照出河面上的某些美景,或呈现出某些真实性。

一直以来,画家广为采用两项基本概念并深感满意,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这两项概念就是:于平面表现的二维艺术(two-dimensional art,亦称平面艺术),以及利用三维空间表现的三维艺术(three-dimensional art)。二维艺术会以不同的装饰形式继续存在,而三维艺术则会持续寻求形体之美。如果我们承认装饰就是美化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美”正是这两项概念的基础。

人类有意识以来就在追求美,并逐渐在生活环境里增添美感。有些人具备创造美的强烈欲望,有些人则有追求美或拥有美的极度渴望。我们从每天选购物品、梳妆打扮和美化周遭环境这些事情上,都能证明这种渴望的存在。不管是想创造美还是想拥有美,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欲望。广义地说,这种欲望就是所有进步的根基。我们努力跟别人比较,希望自己比别人更有成就、比邻居更体面、用更高档的东西。对于喜欢创造美的人来说,他们天生就以做出比别人更棒的东西为傲。至于那些想要拥有美的人,他们则想拥有更好的产品、最赞的技术、更棒的房子和更美的娇妻。而且,这种拥有美的欲望,只会受到获取能力或购买资金所限。我们需要空气才能存活,而创造美或拥有美的这股冲动,就跟空气一样重要。

我相信,以创造美为创作根基的画家,在个人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会出什么大差错。大家都认同,美是包罗万象的,画家终其一生也只能涉猎美的一小部分。我们应该担心的重大危险是:允许美因为个人意见、趋势和主义而陷入困境,让个人的理解局限于只有少数人支持的武断意见。我们应该了解,美必须是自由的,是属于你我这种个人,也就是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美就在我们周遭,等着我们去发现。每位画家应该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纸上或画布上把美诠释出来。

人们常问:如何分辨一幅好画?演员暨艺术品收藏家文生·普莱斯(Vincent Price)巧妙回答说:能取悦你的画,就是一幅好画。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就是:如何画出一幅好画?我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呼应普莱斯的说法,那就是:用取悦自己的方式去画,就能画出一幅好画。别管其他人怎么说和怎么做,除非你认为那个人的作品最能启发你。不要因为别人的说理、含混不清的解释和推销辞令,就照着别人的方式去做。你从“实做”中感受的喜悦,才是你培养任何个人技法的重要基础。

记住,你拥有的独特优势是,或许你发现的美,是与众不同的,你用跟他人不同的方式去切入、去发现美。这项差异会协助你挑选与自己品位相符的主题,也会引导你前往令你欣喜的新领域。因为美无所不在,所以美的来源可说是源源不绝。但是真正能捕捉到美,却是极其罕见,也是一项亘古不变的挑战。

▎画家的诠释能力

在寻找绘画主题时,我们可能跳脱自然,只专注于形体、质感或色彩之美。我们在单纯的几何形状与空间里,就能发现美;在创造表面、平面和抽象形式时,也能找到美。因此,我们必须拓宽眼界,要是我们选择以抽象风格创作,我们仍会发现,美才是我们追求的极致目标。与其花时间谴责我们不认同的事,倒不如全心创作并尽情享受创作的自由。我们认为事情该怎么做,就要知行合一,并给予他人在表现上有同样的自由。受人景仰的艺术一定是个人的独特表现,也一定饶富创意。写实主义(realism)也能在挑选主题和表现主题上发挥创意(⊕1),因为那是画家的个人所见与感受。你画的题材是否存在于现实世界里,根本无关紧要。不管是用印象派的观点来概括创作,还是用忠于写实的方式来刻画细节,都能完成一件艺术创作(⊕2、⊕3)。主题不能跟画作画上等号,画家的诠释方式才是艺术创作成败的关键。抽象艺术和写实艺术只是绘画手法的两种不同形式,谁也不能说哪一种形式更胜一筹。

艺术总会有自己的趋势,而这些趋势就由当时最杰出的画家引领风潮。但是,创造力这个钟摆从未停止摆动,因为每个人是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双眼去观看,用自己独一无二的头脑去思考。每个人的感受力不同,也不会因为环境产生同样的激励和影响。事实上,不可能有两个人能从零开始画出一模一样的画。

现在,画坛似乎兴起一股风潮,画家不注重传统训练,而讲究即兴式的创意表现。以往大师们愿意研究和获取知识,现在大家却强烈渴望这种即兴创作。因此,我们看到许多作品出自缺乏学院知识的素人,还有一些作品则是人们努力画出自身感受,而非双眼所见。人们有权利以这种方式表现自己,这一点我们无法否认。毕竟,从情感的观点来创作,也很有可能创作出美的作品。其实,以美的要素来说,就算缺少其中一项,还是可能由另一项弥补。大家都知道,许多美术科班生和专业画家的作品,并未表现出丝毫情感,根本无法称为艺术创作。这类作品可能平庸刻板,从整体来说既没有灵魂也缺乏原创性。

▎具象?或抽象?

不过,跟经验老到的写实派画家相比,不具备学院训练的抽象派画家,确实在绘画上更需排除万难。这类画家的情况就好像是木工一窍不通,却野心勃勃地想盖出一栋房子。由于所有知识都是凭借画家本身的技巧和从实验中取得,所以画家还要面临可能被彻底误解的危险。因此,画家必须以非凡的创意,弥补本身技法的缺失,但是欠缺技法知识,其实很快会露出马脚。

据我所知,目前并没有跟素描、明暗、色彩或形式表现有关的基本知识与训练,教导人们如何成为抽象派画家。我建议想要以抽象画为创作主轴的年轻画家,应该跟具象画家一样,必须以深厚的技法为基础。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许多现代画家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

⊕1│海湾激流(The Gulf Stream)│温斯洛·荷马(Winslow Homer)

⊕2│变动、天空与大海(Movement,Sky and Sea)│约翰·马林(John Marin)

⊕3│未雨绸缪(Thinking Ahead)│国吉康雄

学画的学子们可以先打好基本功,再选择走抽象画这个领域,先掌握好抽象画面的统合感和秩序感,最后再表现出真正艺术创作所应具备的美感。

画家几乎不可能在开创事业生涯初期就决定好,自己想要从事哪种类型的绘画创作,况且这样做并不明智。画家应该取得足够的知识和训练,够资格选择要走具象绘画或抽象绘画时再做决定。有些人认为,画家在经验丰富和技巧熟练后,不管是选择具象绘画或抽象绘画,其中一种风格就只是另一种风格淬炼的成果。因此,画家必须耐住性子,让自己的创作依据本身的能力与品位自然发展。

▎美取决于感官

现在,我们到画廊看画展时必须理解这一点:许多画作不是为了销售而展出,只是为了教育大众了解艺术新概念而展出。目前,我们还无法判断这种教育方式的成效如何,我们甚至不知道这样做值不值得。但是,如果观众能记住,由现代画家创作的这些作品,有许多带有实验性质而非理想画作,那么观众就可能以更开放的态度看待现代艺术。我自己的看法是,唯有本身富含美感、有真才实学的作品,无须前卫画评家的夸张解说,就能受到世人的肯定,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当然,人们可以也应该经由教导而接受新概念,但是归根结底来说,美取决于感官,而非理智。

我能提供给年轻画家的最稳当忠告就是:先把绘画技法学好,持续不断地探索美,并研究表现美的新方法,强化本身的内在信念,让个人风格逐渐形成,而且不受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影响(例如:别人认为你该怎么画),也不被画评家可能做出的评价所阻碍。

我希望,如果我让你相信美仍然是,也始终是艺术的泉源,那么我们现在就能把注意力转移到美的“成因”。或许谁也无法对美提出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我们确实开始了解到,无论在何时或何地发现美,美都是由某些要素所组成的。认识这些要素并学习如何将其派上用场,就能让我们晋升为成功画家的可能性大增。

美的要素彼此其实密不可分,通常很难逐一区别分析。在讨论其中一项要素时,可能必须同时提到另一项或另外几项要素。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抱持审慎态度,设法逐一探讨美的要素。

▎美的十二项基本要素

统合感(unity):这种“一体性”将画面的所有特质结合成单一表现或整体表现,意即将设计、色彩、线条、明暗、质感和主题巧妙安排,结合为一种全面性的表现。

简洁(simplicity)或清晰(clarity):把跟主要构想无关的所有素材和细节变成次要,将主题简化为最基本的设计、形式与图案。

设计(design):意指块面、形式与色彩的整体关系。画面就是由设计创造出来的。

比例(proportion):意指画面中各个主题与各个部分的协调关系。比例失真(distortion)就不协调,不过某些失真或许是合理的,因为画家可能想要强调某个构想或情感。

色彩(color):这是美的要素中最有影响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在使用这项要素时,画家不能只以品位和好恶为准则,还必须了解色彩与明度的关系,以及创造写实与协调效果的基本调色原理。

韵律(rhythm):也可称为节奏,虽然这项要素常被轻视或误解,却对画作美感有极大的贡献。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有韵律,从最微小的形体到宇宙的循环无一例外。没有韵律,形体就静止不动,也毫无生气。如同自然界的运作,相近色或线条的重复,或是形状渐进扩大或缩小,都能为画作创造韵律。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树木本身枝丫和树叶的重复线条找到韵律,也能从斑马背上的线条,或花瓣和花朵纹路的线条发现韵律。

形体(form):形体结构与整体的关系是一项基本艺术原理。万物存在的样态,不外乎形体或空间的实(solid)与虚(void),而且两者不可或缺,无法独自存在。当画作中的物体形状经过巧妙的描绘和组合,并与开放区域形成适当的对比,譬如树与天空形成的对比,就会让画作具有“形体”。

质感(texture):意指对于表面的描绘。所有形体都有其表面特征,这一点就跟本身形体结构一样重要。以同样的表面特征描绘所有形体,就好像所有事物是由同样的材质组成的,这样当然不可能画出真正的美。而这正是许多平庸之作常犯的毛病。

明度(value):明度和色彩,两者密不可分。要画出美,两者缺一不可。适当的明度关系能为画面创造光感并增添统合感。不正确的明度关系就会对画面美感造成最大的破坏。

光感(quality of light):这项要素最重要不过,画作中的光感跟实际照射于画面上的光线融合,成为整张画作的一部分。光有许多种,室内光、室外光、阳光、漫射光和反射光。光源必须跟形体的塑造、色彩的性质与明度以及质感有关。如果画家没有真正理解光的原理,画作就可能只是颜料在画布(画纸)上的平面描绘,无法创造出画面的空间感。

主题的选择(choice of subject):这项要素提供给画家大好机会,充分发挥个人品位。画家可以从生活和大自然中,找到数不清的主题,从中挑选、设计和创造出自己专注的主题,展现画家本身对美的鉴赏力。

技法(technique):意指表现的方式而非表现本身。技法包括对于物体表面和质感的理解,以及对媒材及媒材应用之诸多方法的认识。技法是结合其他美的要素所做的个人表现。

以上针对本书内容所做的概述,应该可以帮助大家对美先建立共识。我当然无意拿自己或个人作品作为解决画家问题的好榜样。但我确实想要强调:“不论是专业画家还是业余画家,每位画家都应该认清自己的职责为何。”我再三强调此事的原因是,艺术创作没有单一形式或单一公式可言。但是,当我们发现美的构成要素,也知道这些要素能在生活中创造美,那么我们就可以设法将这些要素分析应用,创作出富含美感的画作。美并非画家的特殊资产,就算是不懂美、也无法重新创造美的人,也能发现美。爱好动物者和画家都能发现动物的韵律和优雅。其中的差别在于,画家设法以线条和比例的观点,找出形成这种韵律与优雅的条件,让本身的描绘能贴近真实并具有说服力。

▎善用创造力与想象力

画家会尽其所能,努力取悦观众,而非取悦画评家,因为观众才是花钱买画的收藏家。我认为大多数画家都对销售个人画作有兴趣。虽然大家都知道,画家饱受画商剥削,但画作的价值通常被画商炒到天价。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画家本身根本无法长命百岁,享受画价飙涨带来的惊人财富。现在,好的艺术作品不怕没有好行情,在商业领域和“美术”领域都可以找到好买家。以往,展览型作品很少从插图、广告和其他商业实务中获得财物报酬。但幸运的是,现在我们迈入的这个阶段,最优秀的艺术常被用于商业用途。现在,产业界为美术作品提供了一个新通路。努力让作品臻于完美的画家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市场认为高不可攀。

虽然商业导向的画家还必须受制于购买机构或最终使用者制定的条件,但现在这类限制已大幅放宽,展览型作品也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广告和宣传活动中。

在彩色摄影进入商业领域的辅助下,这种发展已经逐渐成形。当广告产品必须强调准确的细节时,广告业主自然会改用摄影技巧,而且也可能在某段时间内都这样做。但是,在并无有形产品可供描绘时,譬如要帮保险、服务、产业声誉和机构做广告时,就是美术作品可以一展长才的市场。杂志插图继续为画家提供一个市场,有部分原因是使用画作有助于将小说和纪实报道做区别。至于纪实报道,通常就以照片来佐证内文。

画家试图精确描绘细节,画到跟照片一样逼真,这样做简直愚蠢至极。画家该做的是,善用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投注心力在设计上。就算画家使用相机拍摄绘画题材,还是应全神贯注于相机无法做到的事,比方说:画家可以将题材的某些部分弱化或剔除,进行设计和重新编排,简化并利用其他手法,更强有力地表达本身的理念。

专业画家应该竭尽所能透过艺术学院和艺术课程,或从其他可用资源,让自己接受完整的训练,为自己的事业生涯做好准备。画家若是以为不必接受任何训练,就能靠绘画维生,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我们经常在画展中看到一些画作,既没有展现画家的天分、知识或能力,也让我们确信自己的画并不差,甚至比展出的画作更胜一筹。但是,这些状况跟我在此强调的重点无关。现在,我们在画展看到的大多数作品,可能都乏人问津,赚不了多少钱。

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始终是由个人进步与发展所推动的。个别画家对其他画家的帮助有限,却能让世人注意到,画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现哪些事实是有道理的。画家可以指出自己发现哪些关系是存在的,也可以让大家知道如何运用色彩调出一定的效果,善用明度能让主题统合有序。这就是我撰写本书的宗旨。如果这本书能让绘画初学者明白一些绘画的“方法”和“原因”,那么我写这本书的最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