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面子,斗天子

谁都想有面子,然而面对周天子咄咄逼人的气势,郑庄公却甘心把自己的面子撕碎一地……

与自己的母亲和解后,不甘于现状的郑庄公把目光放到了自己封国以外。他的如意算盘是,老在自家这一亩三分地上待着,也没什么大的出息,怎么着也得找找别人的麻烦,从中捞点好处。

郑庄公找麻烦的第一个对象是许国。

许国位于郑国南边,国小人少,但却是郑国向南发展的必经要道。不过,许国虽小,后台却很硬。它和当时还算强大的宋国、卫国等结有战略同盟关系。

郑庄公不吃这一套。你能抱大腿,我就不能找靠山吗?他通过出让田地、赠予金钱等手段,也和东面的齐国、鲁国这两个当时的强国结成了战略同盟。

有了靠山的郑庄公开始行动了。他亲自率军击败了宋国、卫国、陈国、蔡国的联军,又趁着宋国内乱,扶持了一个听命于己的国君。

敲掉了许国的靠山,就该打许国了。后来,到公元前712年,郑庄公终于联合齐国、鲁国轻而易举打败了许国,并吞并了它。

看到郑国战斗力强大,作为盟友的齐国和鲁国都被吓怕了。他们虽然和郑国一样也是胜利者,却不敢从中分一杯羹,而是任由郑庄公独占了许国。那个时候的郑庄公,俨然已是郑、齐、鲁三家联盟里的老大,有点一览众山小的味道。

眼见郑庄公要独霸天下,自然会有人不高兴,首当其冲的便是贵为九五之尊的周天子。周平王老早就对郑庄公很不满了。在周平王眼里,郑庄公算什么?不过是我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让你承袭了卿士之位而已。往近了扯,也不过是本家族的亲戚罢了。你的任务本来是协助天子处理国家政务,现在你却四处找麻烦,还把我这天子放在眼里吗?

越想越来气的周平王决定也找找郑庄公的麻烦。不过当时的郑庄公还羽翼未丰,而周平王的势力也遭到了极大削弱,虽然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他也没办法一竿子捅死郑庄公。因此,双方经过几次沟通后,觉得还是和为上,于是达成协议,都送一个自己的儿子到对方地盘做人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

当然了,同样的性质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表面上,郑庄公还是给足了周天子面子——他的儿子在周是实打实地当人质,而周平王的儿子在郑国却美其名曰是“考察”。虽然看似在名义上吃了点亏,但郑庄公其实是取得了这次交锋的胜利。这也说明当时郑庄公凭借实力,实际上已经可以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这一年是公元前720年。

同年,周平王过世,周桓王继位。周桓王是周平王之孙。桓王的父亲太子姬泄父早死。平王去世时,平王的另一个儿子姬狐正在郑国做人质。姬狐回朝奔丧,随即悲伤过度死去。周桓王以太孙的身份继位。

这位小天子年轻气盛,也是一个不怕找麻烦的主儿。由于忌惮郑庄公在朝中的势力和对周郑交质不满,屁股还没坐稳,就向郑庄公发难。在郑庄公第一次来朝拜时,周桓王几乎就没拿正眼瞧他,完全视郑庄公为空气。

受到冷遇的郑庄公心里有些不爽,回到封国后,就把新天子的态度说给大臣们听。大家一听都非常气愤,认为周王室忘恩负义,干脆找个借口把桓王轰下台得了。

这时,有个大臣提醒说:“周天子毕竟还是天下共主,公然和他作对不就失道寡助了吗?这么蠢的事咱们不能干。不过呢,咱们也必须表个态,让他知道欺负咱们的后果是什么!”

郑庄公一想,这个办法好。于是按照这位大臣的计策,派三千军士来到周天子的地盘内,一天工夫就把麦地里快要成熟的麦子全割光了。

周桓王听说后,暴跳如雷,大骂道:“郑国狗胆包天,竟然欺侮到天子头上!”他当即下令,马上集结大军向郑国兴师问罪。

这时,一个大臣上奏说:“区区小事何必大动干戈呢!郑国就好比是周王室的儿子,儿子向老子讨口饭吃,有什么大不了的?”

周桓王虽然年轻冲动,好歹还是听得进人劝,于是大笑着说:“你的比喻太恰当了。好吧,咱们就当打发叫花子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没想到,到了秋天,郑军又来了。这次他们收的是金黄色的稻子。盛怒之下,周桓王又想对郑国兴师问罪。

这时那个大臣又出面劝诫说:“郑国人想必是饿疯了,看在他们饥饿上,还是饶了他们吧。那点稻子就全当喂狗了。下次郑庄公再来朝拜,大王您教训他几句就行了。为这点小事大动肝火,不值当。”

周桓王只好又作罢了。其实大臣的劝是一回事,桓王的心里也有一本账。他知道郑国的军队训练有素,自己的军队常年不打仗,是否打得过郑军谁也不敢打包票。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愿和郑国刀兵相见。

不过,仗可以暂时不打,胸中的这口恶气却是一定要出的。因此,到郑庄公第二次来朝拜时,周桓王摆足了天子的谱,指着鼻子把郑庄公从头到尾骂了个狗血喷头。

郑庄公反应出奇淡定。他心想:“你骂吧,我就当你是在泼妇骂街。你折损我的面子?面子这东西,说不重要还真就半毛钱都不值。”

几年后,周桓王任命了一个右卿士,直接分了郑庄公作为王室卿士的权力。周桓王此时的想法和当年的共叔段一样,认为自己实力强了,能压制郑庄公了。三年之后,周桓王又把郑国周围的一些田地、房屋划到了周王室名下。

面对周桓王的得寸进尺,郑庄公的反应仍然很淡定:给我摆天子的谱,没关系,咱装傻充愣打哈哈;分我卿士的权力,也没关系,一身轻嘛;抢我的地盘,那更没关系,身外物喜欢就拿去……郑庄公就像当年对自己的弟弟那样。

周桓王的胆气越来越壮——好吧,那我干脆给你来个彻底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彻底剥夺了郑庄公的卿士职权,郑国从此不朝。同年秋,周桓王纠集了陈、蔡、卫三个诸侯国的军队伐郑。

这次出师的理由是惩罚郑庄公的不朝觐。此时的周王室权力虽然走向衰落,但毕竟是天子,要维护君临天下的威仪,像郑庄公这样尾大不掉的诸侯,不惩罚是不行的。否则,这天子还真就没法当了。

周桓王要靠拳头说话。得意的周桓王认定,郑庄公是徒有虚名,前面几次找麻烦都不敢接招,看来一口气灭了郑国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既然能轻易打掉郑庄公,并借此给天下诸侯重新立规矩,何乐而不为呢?

从周桓王这边的实力来看,他确实想不自信都难。这次周军阵容非常强大——周桓王亲自统领中军,蔡、卫两国组成左军,陈国组成右军。三大诸侯国把压箱底的精锐部队都带来了,又打着名正言顺的讨伐叛逆旗号,天子还御驾亲征,天时、地利、人和似乎全占了。

郑庄公这边就惨淡多了。首先,实力上相比周天子,多少还是要逊色一些;其次,郑国的两个盟友齐国和鲁国不敢背上和天子作战的罪名,都闪在一边看热闹。郑庄公能动用的也就是郑国自己的军队。

虽然郑军打仗很有一套,胜算却不大。原因很简单,第一,是以诸侯的身份对抗天子,道义上就输了半截;第二,军队数量远远不如对手;第三,被三面夹击,地利上更吃亏。打胜仗应当拥有的条件,似乎一样都不沾边。

可惜,杀气腾腾的周桓王怎么也想不到,就如当年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一样,他这次也落入了郑庄公的圈套。

原来,郑庄公的退让,就如当初对付亲弟弟一样,不过是在扮猪吃老虎罢了。很快,周天子这只“纸老虎”就要尝到苦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