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仁义』霸主的荒唐事

“让”出来的国君

为了成为至高无上的一国之君,有多少人用尽手段,冷酷无情。然而,凡事也有例外的……

葵丘会盟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两年后,齐桓公也跟随管仲奔赴黄泉。

管仲和齐桓公一死,齐国的霸主地位很快就成了明日黄花,春秋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霸主。由于人们对春秋五霸的人选至今存有争议,因此对这位齐桓公之后的霸主也一直存有争议,但根据《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是宋襄公。

宋国人是商人的直系后裔。周武王伐纣,商朝覆亡后,按照分封制的礼法,国家虽然覆亡,胜利者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因此周武王仍然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周公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另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商丘,国号宋。这就是宋国的来历。

宋国地处今天的河南东部,属于中原腹地,表面上看起来很富庶,但实际上却夹在几个大国之间。而且四面平原,无险可守,因此在国防方面很吃亏。

当然,周王室对宋这个殷商后裔还是很关照的,虽然防范之心从没少过,但面子上的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给宋国国君封了个公爵,跟鲁国持平。

正因为宋国国君爵位高贵,因此在和平年代里,其他诸侯国对宋国都比较尊敬。宋国国君也由此生出了一种优越感。

周平王东迁之后,在郑庄公执政时期,宋国还短暂地跟郑国争过霸。郑庄公死后,宋国还乘机派兵攻占了郑国一些土地。后来,随着春秋首霸齐桓公的闪亮登场,宋国国君鉴于形势发展,收起了争霸的念头,跟齐国结了盟。

公元前651年,时任宋国国君桓公去世,其子兹甫继位,即宋襄公。

宋襄公虽然是宋桓公的次子,但他是宋桓公的正室所生,因此是嫡长子。说起他的继位,还颇有一番周折。

宋襄公的父亲原名叫御说,桓公则是他的谥号。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君主死后都会得到一个谥号。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接下来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义;厉、幽都是贬义;殇、湣、哀、悼等谥号,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义。

宋襄公的父亲死后能得到跟齐桓公相同的谥号,说明他还是很有些能耐的。而且,最令人称道的是,宋桓公把家庭搞得很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因此,宋襄公的童年生活很幸福,他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对他都很好。宋襄公有个哥哥叫目夷,尽管目夷是庶出的,但兄弟俩的关系却相当好。

宋桓公病重时,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宋襄公本应被立为太子,成为储君。然而宋襄公却在父亲面前恳求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信仁义,请立目夷为储君吧。”

于是宋桓公把目夷叫来,询问他的意思。没想到目夷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坚决不肯接受太子之位。他说:“弟弟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干脆还离家出走了。

让人没料到的是,目夷走后,宋襄公不但没有顺理成章地接受太子之位,反而简单收拾了一些细软,自个儿也跑了。兄弟俩这一出谦让和睦的好戏,真是让其他诸侯羡慕得要死。

当时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为了争位,都恨不得把另外四个亲兄弟往死里整,对此齐桓公和管仲都很头疼。齐桓公还不止一次地仰天长叹说:“同样是公子,我齐国的公子和人家宋国的公子相比,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看到两个儿子互相谦让,宋桓公特别高兴,又多活了好几个月。到了第二年春,宋桓公自知劫数难逃了,只得派人到外面召回宋襄公。他还怕自己这个儿子不愿回来,特意让人传话说:“你小子要是再不回来,老爹我可就真要死不瞑目了。”宋襄公这才回到了宋国。

从这件事上,我们不难看出宋襄公当时有了仁爱的名声。当然也有人认为,宋襄公此举就是一场“政治秀”,是做给他爹和天下人看的,不过是为博取声名罢了。但从宋襄公此后的所作所为来看,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

宋桓公死后,宋襄公即位为君。随后,他派人劝回了庶兄目夷,并让他做了相国,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朝政。兄弟俩齐心协力,使宋国很快出现了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