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员工管理:写给管理者的6个锦囊
- 童伯华
- 2138字
- 2021-09-27 12:11:43
二、管人≠控制人
1.望文生义的“管理”
当看到“管理”这个词时,你会联想到什么?
是不是联想到其他带“管”字的词语?像“管道”“管子”“管材”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想把液体、物品“箍住”或“束缚”在规定的地方,有点像孙悟空头上戴的金箍。
因此“管理”一词,特别是“管”字,容易让新任的管理者望文生义,认为就是把人及事物约束好、规范好。于是在这些管理者的理念中,“管理”就约等于“规范”,约等于“指令”,约等于“控制”。
所以在企业里,当一些优秀员工被提拔作为管理者时,往往会从“管理”的字面意思出发:要把人及事物约束好、规范好、控制住。比如,会要求员工早请示、晚汇报,随时报告在干什么,进度如何,或者不断地下命令,“张三,去倒茶”“李四,拿物料”“王五,去见客户”,一天下来忙得不亦乐乎,而且还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提醒我,在公司,要担心的不是那些看起来不爱改变的老管理者们,而是那些刚刚被提拔起来的管理者们,特别是外派到其他分公司或机构担任管理者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几个月就会把那个销售分公司或机构搞得鸡飞狗跳,导致销售业务员工流失率飙升!
“管理”的英文单词是“Management”,据研究,“Management”以及相关联的“Manage”等词语首先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而这些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manus,在拉丁语中表示“手”,意思是“动手解决问题”。那时的英国,由于地理大发现以及国力上升,带来了贸易和经济大发展,大量手工作坊以及大批工人出现,而“Management”的原意就是要着手解决作坊里人和事的问题。
2.“科学管理”的利与弊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这位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拿着秒表的复兴英雄”的人在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整个文明世界里,20个工人里有19个都坚定不移地相信,放慢速度更符合自己的利益。他们坚信,付出尽量少的劳动力换回所得薪酬是最划算的。”
他以秒表为工具,详细测量工作中每一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并确定一种效率最高的工作方式,统一采用。他的实验中这样记录:“若按最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一名生铁工一天可以装载42吨生铁,传统的工作方式却只能装载12吨半。”
泰勒的科学管理,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原有的经验管理,并尽可能做到分工、标准化、流程的效率最大化。这种管理思维一直影响到现在:分工越来越细、流水线作业、标准化作业流程等。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制作过程,这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科学管理让人类在要效率、要利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人们开始认为,这是一条通往利润天堂的最佳途径。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影响深远,他认为,管理就是要控制、要规范,这使得许多管理者在第一次带团队时,“管”字上头,想要控制人、约束人、命令人,把人管住。(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行为也满足了人性中控制他人的欲望,许多管理者乐此不疲。)
在许多公司中,员工考勤方式的更新换代让人眼花缭乱:从签到、打卡、按指纹、瞳孔扫描,到现在的人脸识别,无一不体现了“管”的思维。
甚至,在我的职责生涯里,还见过一位管理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装望远镜,没事就看看有没有人上班期间离开公司大门。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肯·布兰佳把那些被管控得死死的员工工作行为称为“鸭子综合症”,那些在一线的员工没有任何的自主思考能力,只能机械地对顾客重复:“没办法,这就是公司的政策。规则不是我制定的,我只是在这里工作。”
泰勒的科学管理有积极的一面,它的精髓就是用一整套制度,让员工的行动整齐划一,令行禁止,把组织的效率提到最高。然而,泰勒所处的时代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他的管理方法更适用于大批量生产模式。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这种管理方法好像不适合所有行业,员工的创造性变成了更为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说,一个设计师或软件工程师,你让他准点上下班,有什么意义呢?他早点到或晚点走,甚至在家,只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即可。
如果我们仍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来管理这些在信息时代成长的员工,那他就算身在办公室,也一样没有产出。
员工不是机器、工具。如果在管理者的眼里,员工只是一台台会说话的机器,那无疑会抑制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也无法持续地提升效率。
3.控制背后的逻辑:一种最节省能量的方式
20世纪初,在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即霍桑实验)发现,工人不是只受金钱刺激的“经济人”,他们还是“社会人”,是复杂社会关系的成员。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还必须考虑工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需要。
自霍桑实验后,一系列行为科学理论,如马斯洛需求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X-Y理论、期望理论等,就如群星一样,璀璨涌现,成为研究人力资源的理论基础。
今天,人性需求更是多样化,人们怀着不同的需求与动机进入组织,他们对于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同时脑力劳动者群体已经成为职场的中坚,面对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企业更需要的是有头脑、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有主动性的员工。
道理浅显,可为什么许多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却仍然是“控制”“约束”“听命令就好”呢?
原因非常简单,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因为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确保自己是安全的,就需要掌控一切可以控制的东西,食物、信息及各类资源,控制越多,活下去的可能性就越高,同时也是最节约能量的一种方式。